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麻疹接種與自閉症的研究醜聞:不是糟糕的科學,是故意的欺詐行為

賴昭正_96
・2019/04/15 ・5545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85 ・九年級

這次關於生物醫學研究的可重複性和可靠性研討會觸及了當今科學中最敏感的問題之一:人類最偉大之創造性出現了的一個基本瑕疵。許多科學文獻──也許是一半──可能不真實,因此不信任科學的態度是明顯的。 受到小樣本、微小影響、不正確探索性分析、和公然利益衝突之研究的影響,以及對一昧地追求重要性之時尚趨勢的痴迷,科學已經轉向黑暗。 正如一位與會者所說的,差勁的方法可產生結果。

── 2015 年四月 Dr. Richard Horton,《刺胳針》(The Lancet)總編輯

就算是雙胞胎,參與臨床研究的結果不盡相同。圖/wikipedia

在「人體太複雜了」一文裡,筆者提到了因全世界從來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一樣的生理與心理構造,因此不能像物理一樣,隔絕不必要的各種外在因素,來單獨探討某一因素對身體影響的直接因果關係。基於此因,有關人體身體的研究幾乎都是使用統計方法的,但統計時常參雜著研究者不自覺或有意的偏見、 取樣與數據的操作、研究經費來源的回報等等因素,因此筆者建議不要盲目地相信使用統計的研究報告。

在該文及「統計的魔術」一文裡,筆者提到了一些研究者不自覺地取樣偏差所造成的錯誤結論。在這裡,讓我們來看看一篇有意誤導結論的研究論文,如何造成一系列健康與社會問題!

從高度傳染性的麻疹談起

麻疹是種高度傳染性疾病。圖/wikipedia

麻疹(measles)是由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當感染者咳嗽、呼吸、或打噴嚏時,麻疹病毒會以微小的液滴在空氣中傳播達兩個小時之久。其造成的症狀可包括發高燒、咳嗽、流鼻水及眼睛紅腫流淚,然後可出現散佈到全身的紅疹。麻疹通常沒有併發症,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肺炎及肺部感染;在一千個病例中,大約有一人會大腦受損,導致腦炎;在非常罕見之少數患者中,病毒可以在大腦中永久休息,並在數年後被喚醒,導致稱為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的致命病症。

一位波斯醫生在 9 世紀出版了麻疹病的第一份書面記錄。蘇格蘭醫生弗朗西斯‧霍姆(Francis Home)於 1757 年證實麻疹是由患者血液中的傳染因子引起的。1912 年,麻疹在美國成為全國性的應通報疾病──美國醫療服務提供者和實驗室必須報告所有確診病例。 在報告的第一個十年中,每年平均報告的麻疹死亡人數為 6,000人(註1)。

麻疹疫苗誕生,傳染病終獲控制

1954 年,John F. Enders 和 Thomas C. Peebles 博士在波士頓的一次麻疹爆發期間收集了幾名生病學生的血液樣本:成功地在 13 歲的大衛·埃德蒙斯頓的血液中分離出麻疹病毒。1963 年,Enders及其同事將他們的埃德蒙斯頓-B麻疹病毒株轉變為疫苗,並在美國獲得許可上市。 1968 年,Maurice Hilleman 及其同事開發了一種更弱的麻疹疫苗,成為此後美國唯一使用的麻疹疫苗。麻疹疫苗通常與腮腺炎和風疹疫苗聯合使用(MMR),或與腮腺炎,風疹和水痘疫苗聯合使用(MMRV)。

美國在開始使用麻疹疫苗後,每年病例顯著下降,圖/wikipedia

在 1963 年接種疫苗之前的十年中,幾乎所有兒童在 15 歲時都會患上了麻疹。 據估計,美國每年有 300 萬至 400 萬人受到感染、48,000 人住院治療、1000 人患有麻疹的腦炎(腦腫脹)、及 400-500 人死亡。但在高效的疫苗接種計劃,以及美洲地區更好的麻疹控制下,美國政府於 2000 年宣布麻疹已不復存在(連續疾病傳播消失超過 12 個月)。

台灣於 1978 年起針對出生滿 9 至 15 個月幼兒,全面推行接種一劑麻疹疫苗,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流行。另為配合 1992 年開始實施之「根除三麻一風計畫」,滿 15 個月幼兒改為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於三年內對國三以下學生全面施打一劑 MMR 疫苗。2003 年之後每年麻疹個案數均在 10 例以下(註2)。

就在這好不容易靜下來的湖面,忽然竟有人投下了一顆小石子……。

惹禍的小石子:研究竟表示麻疹疫苗會引發自閉症?

1998 年,倫敦皇家自由醫院醫學院實驗胃腸病學高級講師和榮譽顧問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和 12 位同事在「刺胳針」雜誌(Lancet,註3)上發表了一研究論文謂:

在 12 個案例中,有 8 位小孩在接種 MMR 疫苗後,出現自閉症症狀。雖然他們在文章中表示,這並不證明 MMR 疫苗接種與自閉症之間存在因果關係;但韋克菲爾德在同時出現的廣播視頻中卻言「…這種特殊風險的發展與聯合疫苗 MMR 有關,而不是與單一疫苗有關。」 然後,他建議暫停使用 MMR 聯合疫苗,轉用分開單獨抗原疫苗。

儘管後來許多流行病學研究駁斥了 MMR 疫苗接種與自閉症之間的假設聯繫(註4),但隨著自閉症診斷率的不斷提高以及父母對親生小孩自閉症旳恐懼,加上報章雜誌三不五時地譁眾取寵,該論文卻得到了廣泛宣傳與注意;在寧可信其有的盲目觀念下,MMR 疫苗接種率開始逐年下降。

MMR疫苗的接種率不斷受到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圖/wikipedia

直到美國最近發生兩次疫情大爆發後(註5),才又再次引起社會以及政府的注意。例如加州,經過一陣激烈的政治爭論後,現在已要求所有的孩子,除了因為身體狀況外,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均必須接種疫苗──加州幼兒接種率由 92.2%(某些縣市的接種率事實上只有 20% 而已)提升到 96.9%。

台灣似乎也不例外(註2):今年截至目前(3月14日)國內累計 32 麻疹病例,19 例為國內感染(其中 9 例為境外感染之接觸者),13 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 10 例為本國籍民眾)。國內麻疹疫情持續升溫;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出現群聚感染,確診人數達到 9 年同期新高。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呼籲,欲前往麻疹流行地區之民眾,應考量該地區可能感染之風險, 建議於出國前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評估接種需求。

違反道德規範、科學陳述失真,充滿污點的研究

2004 年 2 月 22 日,屢獲殊榮的調查記者迪爾(Brian Deer)首先在倫敦星期天時報(The Sunday Times)發表了兩篇題爲「Revealed: MMR research scandal」及「Focus: MMR⎯⎯the truth behind the crisis」的文章,揭露了韋克菲爾德的 MMR 研究醜聞(註6)。不久,12 位共同作者中的 10 位基於數據不足,暫時撤回對原始資料的解釋。隨後刺胳針雖然也承認韋克菲爾德等人沒有披露經濟利益衝突,但並未指控韋克菲爾德及其同事違反道德規範和犯了科學錯誤。

最後,韋克菲爾德等人的論文遭撤除。圖/擷取自論文。

與早期調查的結果相反,2010 年 2 月,刺胳針編輯們終於以匿名形式在期刊上刊登一小段撤回韋克菲爾德等人論文的「公告」,謂除了承認論文中的幾個要素是不正確外,韋克菲爾德等人也犯有道德違規行為,如未先獲得必要的道德審查,即對兒童進行了侵入性──如腰椎穿刺──的實驗調查;並且亦有科學失實陳述。報告說他們的抽樣是皇家自由醫院和醫學院兒科胃腸病科系依看診次序連續提供的,但實際上是韋克菲爾德去選擇病人的:12名兒童中有8名的父母均將小孩失能(包括語言)歸咎於 MMR 疫苗接種。還有,雖然研究報告中謂 12 名兒童「以前都很正常」,但事實上其中 5 名早就有「發育問题」的診斷記錄。

其研究方法事實上還有兩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

  • (a)樣本量太小(n = 12)──尤其考慮到人體的複雜;
  • (b)沒有控制的設計與錯誤的邏輯推論──疫苗接種與自閉症被發現的時間都是在兒童早期,因此兩者之間的時間聯繫幾乎是注定的。

該研究也明顯涉及利益衝突:

  • (a)韋克菲爾德本人已早於 1997 年申請了單抗原麻疹疫苗的專利,因此反對聯合疫苗 MMR 的使用明顯地是在推銷他的專利;
  • (b)韋克菲爾德的研究經費是由父母在針對疫苗生產公司的訴訟中聘請的律師資助的;
  • (c)樣本兒童也是法律援助委員會資助;
  • (d)1998 年「刺胳針」論文中報導的結果早在出版之前就被傳遞給律師,用於法律訴訟。這些事實依照「刺胳針」規定都應該向編輯們透露,但韋克菲爾德卻緘口未提。

誰該負起揭發錯誤論文的責任?

想必記者迪爾一定很榮幸當初收集到的素材最終成為「驚爆焦點」。圖/imdb

基於記者迪爾在七年中的調查採訪、文件、和數據,英國醫學雜誌總編輯加里(Fiona Godlee)醫師等在 2011 年發表了一系列題為「 MMR 恐慌的背後欺詐(The fraud behind the MMR scare)」的文章, 指出 MMR的恐慌不是基於糟糕的科學,而是基於故意的欺詐行為;謂韋克菲爾德等人挑選並選擇了適合他們案件的數據,偽造了事實!這種明顯的數據偽造證據理應關閉了這破壞性疫苗恐慌的大門,但似乎沒有!

更令人擔憂的部分,則是像在「一手遮天的高科技大騙案:Theranos之興衰」的故事一樣,整起詐欺的曝光是來自於新聞調查的結果,而不是學術界保持警惕,自律地採取糾正措施。科學家的良知在哪裡?我們能相信社會地位極高的醫師與教授們嗎?

禍首遭吊銷執照、移民美國,但故事尚未完結……

迪爾的指控促使總醫學委員會撤銷韋克菲爾德的執業醫學執照。2010 年 5 月,韋克菲爾德被英國醫學總會(GMC)判定犯有三項罪名,包括不誠實和虐待兒童,並取消了醫療登記。韋克菲爾德是 13 名中唯一被禁止從事醫學工作的共同作者。 他雖然失去了他的國家、他的職業生涯、和醫療執照,但他認為這些損失是與受影響家庭合作的特權所必須支付的一小代價。

韋克菲爾付出了不少代價。圖/pixabay

自從 2004 年移民到美國,搬到德州奧斯汀後,他與人合創自閉症媒體頻道(Autism Media Channel),繼續用自己的媒體打擊製藥營銷和廣告業務,以及「有偏見」的企業媒體。由於川普與韋克菲爾德的反疫苗接種立場相同,因此川普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韋克菲爾德又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說:

2017 年 1 月,在川普總統的就職典禮中,韋克菲爾德曾言想「推翻(親疫苗的)美國醫療機構」,以幫助川普達成「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大規模改組⎯⎯一次巨大的改組。」

要湖面再靜下來,似乎還得一番努力……

面對複雜事件,少點盲目相信多點邏輯分析

正如筆者在「愛因斯坦相信的上帝,是你以為的那位上帝嗎?」一文裡所說的:即使全世界幾十億的人、幾千年來都沒見過上帝,我們還是不能說祂不存在的;同樣地,因為人體的複雜,我們將永遠沒辦法像物理一樣地證明疫苗注射不會造成自閉症,所以韋克菲爾德比另一醫學醜聞主角伊麗莎白·福爾摩斯(Elizabeth Holmes)「幸運」多了:他不但將永遠不會被判刑,還可以繼續愚弄廣大的民眾!

在「從陳震遠事件看學術界」一文裡,筆者提到了現在期刊之多實在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只要論文不太離譜,一定可以找到「國際知名」之期刊來刊登的!在「一手遮天的高科技大騙案:Theranos之興衰」一文裡,我們談到了主角福爾摩斯花錢刊登論文,然後用它來「證明」其技術募款;但像韋克菲爾德這一篇充滿問題的論文,卻能出現在有同行評審、世界上最古老、最負盛名及知名的綜合醫學周刊「刺胳針」 上,那又是別有一番風味,值得深思!

讀者或許已從字裡行間裡意識到筆者不認同疫苗注射會造成自閉症的觀點,或許會問:「我又怎能相信你呢?」

筆者只能告訴你:我沒有任何經濟利益衝突,也不要你相信我!

筆者最近寫了一些不是物理的文章,就是因為現在太多濫竽充數的(醫學及健康)研究論文,希望讀者不要盲目地相信,多用點自己的邏輯分析(註7)!疫苗注射真的不會造成自閉症?如前所言,全世界從來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一樣的生理與心理構造,因此我們永遠不會有 100% 的肯定,可是因噎而廢食更是不對,其間的取捨只有靠自己來判斷(參見「人體太複雜了」)。

但這裡還涉及到一個「人人有責」的社會問題:如果 95% 以上人都打 MMR 預防針,那麼爆發麻疹傳染病的機率不大,但你不能以此為由而避之不打!更糟的是那些自以為是的 5% 家長,不但不知道感激那95%的人,還可能大言不愧地自吹曰:「你看,我們家的小孩從不接種疫苗,不也是好好的嗎?」

註釋

  1.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3. 刺胳針是一份每周有同行評審的綜合醫學期刊。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負盛名及知名的綜合醫學期刊之一。
  4. 最近、最大、且最徹底的研究是發表在今年3月「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篇論文中。哥本哈根Statens Serum Institut的研究人員檢查了1999年至2010年底出生的丹麥兒童的數據,共計超過50萬人。然後,流行病學家和統計學家使用人口登記處將疫苗接種狀態信息與自閉症診斷以及兄弟姐妹自閉症和其他危險因素的歷史聯繫起來。研究結果表明,疫苗不會增加自閉症的風險,為已經達成醫學共識的內容提供新的統計學確定性。研究人員進一步得出結論,疫苗接種不太可能引發易感人群的發育障礙,並且與免疫接種後出現的病例聚集無關。
  5. 第一次發生在2015年,因一位帶菌小孩到迪斯尼樂園遊玩,引發了來自幾個州的146人生病。第二次發生於2018年,美國有將近400個案例,一直到現在還在燃燒:2018年美國有將近400個案例,2019年3月尚未結束前,美國13個州已經有至少244人患麻疹病的報告!
  6. 2005年,韋克菲爾德在倫敦高等法院起訴迪爾誹謗,但兩年後他自動取回這一控訴。
  7. 請參考「統計的魔術」(科學月刊,2018 年 9 月)、「日常生活中的邏輯」、「日常生活中的障眼法」等;今年3月5日,一名瞞過父母偷偷去接種的高中生在美國國會作證說:「當我接近高中並開始批判性地為自己思考時,我覺得接種疫苗的好處遠遠超過可能令人擔心的(副作用)。」

 參考資料

賴昭正:「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年12月出版。該書收集筆者自1970年元月至2017年8月在科學月刊及少數其它雜誌所發表之文章編輯而成。本文章所涉及到之〈人體太複雜了〉、〈統計的魔術〉、〈從陳震遠事件看學術界〉均在裡面。

文章難易度
賴昭正_96
35 篇文章 ・ 3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善用成人疫苗,有助預防重症、減輕疾病嚴重度
careonline_96
・2023/02/07 ・20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疫苗是人類醫療史上非常重大的成就!」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呂俊毅主任表示,「因為疫苗可以讓人跳過被感染的過程,就能對特定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力,減少感染引起的重症與死亡。」

在過去很多嚴重的疾病,例如天花、小兒麻痺等,都在疫苗普及後,得到控制、甚至根除。呂俊毅醫師指出,現在的兒童在出生後都會依照時程施打各種疫苗,幫助小朋友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

疫苗是維護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呂俊毅醫師表示,隨著疫苗科技越來越進步,能夠利用疫苗預防的疾病也越來越多,現在不只兒童,成年人也需要施打許多疫苗。

因為成年人和兒童好發的疾病不一樣,需要接種的疫苗也有所不同。呂俊毅醫師說,例如流感疫苗不管兒童或成人,都需要每年施打;至於小兒麻痺疫苗,只要在小時候接種即可。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們的免疫力會越來越下降,而且經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使得一些年輕人不容易得到的傳染性疾病,在老年人就容易發生,且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所以需要額外的保護。

帶狀疱疹發作,恐引發嚴重神經痛後遺症

帶狀疱疹是老年人容易遭遇的問題,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呂俊毅醫師解釋,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會長水痘,在水痘康復後,病毒會潛伏在身體裡面。等到年紀較大、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再度活化,長出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發作時,往往是在單側體表有一個區域發紅、冒出水泡,而且造成刺痛、灼熱、麻癢等不適。呂俊毅醫師說,對老人家而言是常見的困擾,因為帶狀疱疹發作時會很痛,但在水泡好了之後有些患者還會出現後遺症,持續痛很久,稱作「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很嚴重,痛到難以入眠,影響生活品質,而且有可能會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之久。呂俊毅醫師說,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有助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目前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50 歲以上或屬於高危險群之民眾可以考慮接種;無論是否得過水痘或帶狀疱疹,都能夠施打。

善用疫苗,預防重症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能導致頭痛、發高燒、全身痠痛,症狀會比一般感冒嚴重許多。呂俊毅醫師說,兒童與老人在得到流感後,容易併發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可能導致死亡。

接種流感疫苗,有助預防流感,並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呂俊毅醫師說,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容易產生變異,每年流行的病毒株皆不太一樣,而且流感疫苗產生的免疫力會慢慢消退,所以每年都要施打流感疫苗,才能獲得保護力。

肺炎鏈球菌也是很重要的疫苗,呂俊毅醫師指出,兒童與老人都是肺炎鏈球菌的易感族群,感染肺炎鏈球菌後,容易引發中耳炎、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

國內外在推動兒童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之後,成效相當顯著,呂俊毅醫師說,過去常見的肺炎、敗血症、腦膜炎等,都減少許多。65 歲以上或屬於高危險群的民眾,建議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研究顯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可以降低重症發生的機率、減少死亡率,符合接種資格的民眾,也建議要及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預防傳染性疾病,請你這樣做

為了預防傳染性疾病,我們要依照建議施打疫苗,並且戴口罩、勤洗手,盡量避開人潮,降低接觸病原的機會。呂俊毅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有均衡營養、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達標,讓身體維持在較健康的狀態,才有較好的免疫力。

小朋友要按照兒童健康手冊的規劃依序接種各種疫苗,呂俊毅醫師說,至於成年人可以和您的醫師討論,根據建議接種,流感、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破傷風、百日咳、A 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等疫苗,讓身體能夠預做準備,擁有保護力,才能在遭到感染的時候,減輕疾病嚴重度、降低死亡風險!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視力模糊、肌肉痙攣,從頭到腳都有事——讓神經短路的多發性硬化症
careonline_96
・2023/01/31 ・240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 多歲的陳小姐因為出現視力模糊、複視而到眼科就醫,經過檢查後,發現原來不是眼睛的問題,而是神經出了狀況,轉介至神經免疫科後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

在接受治療後,症狀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碰巧遇上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為擔心到醫院會增加感染風險,所以陳小姐遲遲沒有回診拿藥,中斷治療後她的病情果然就復發了,手腳的活動都有輕微受損,只能趕緊住院治療,幸好在經過積極治療後,狀況恢復的還不錯,終於順利出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經歷復發的經驗後,患者便能理解規則治療的重要性,一旦中斷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全身的神經,把病情控制穩定才能避免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破壞神經,從頭到腳都有事的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 MS)是因為環境、基因、個人體質等因素誘發體內異常的免疫反應,使淋巴球及細胞激素去攻擊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後續的發炎反應,進而導致神經去髓鞘的病變,嚴重會造成神經退化,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不易復原,而留下永久的神經學後遺症。

郭育呈醫師指出,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表現千變萬化,端看有哪些神經系統遭受攻擊,最常見的是視力模糊、色覺異常,例如眼睛對紅、黃、藍等顏色的辨識度減退,嚴重的時候會出現視野缺損,甚至失明,這些都是視神經發炎的症狀。

另外一個比較常見的是脊髓發炎,脊髓發炎會造成雙下肢麻木、無力,嚴重的時候會合併解尿、排便的異常。其他症狀還有複視、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是持續性的眩暈及行動不穩等,如果影響到大腦,就會引起單側肢體無力,類似腦血管病變、中風的表現,這時可能會錯估疾病的診斷跟延誤治療的時機。

及早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維持神經功能

確立多發性硬化症的診斷後,一定要及早治療才可以避免病情惡化、降低復發的機會,也減少大腦萎縮、記憶力、智力退化的風險。郭育呈醫師解釋,治療方式分兩個部份,急性發作的治療和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

急性發作時通常是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就是所謂的脈衝治療,一般需要住院注射三至五天的高劑量類固醇,如果病情較嚴重,則會評估使用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置換,讓復原的速度、程度改善;在症狀緩解、病情穩定的時期,便需要長期接受改善病程進展的治療,目前的治療包括干擾素、標靶藥物、免疫調節藥物等,有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及靜脈注射等方式,臨床上會依照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來選擇合適的藥物。

無論是口服、皮下注射、還是靜脈注射藥物,都有助於穩定病情、降低惡化程度、減少復發頻率,郭育呈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完全治癒,即使症狀改善也要規則治療,避免出現永久性神經學後遺症,盡量維持神經功能。

COVID-19 疫情不影響治療,應盡早接種疫苗

因為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的關係,大家到公眾場所的機會大幅下降,病毒感染的機會下降,也可能讓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降低。不過部分患者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沒有規則回診,若中斷治療,可能導致復發或使病情惡化的風險增加。

「根據台灣和世界的經驗,注射疫苗不會增加多發性硬化症復發的風險,也不會讓病情變嚴重」,郭育呈醫師提醒,「反倒在罹患新冠肺炎 COVID-19 後,會讓原本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及病情控制變得更複雜。所以一般還是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如果身體狀況許可,要盡早注射疫苗,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日常保養重點

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日常保養對患者而言相當重要,除了戒菸及避免過度飲酒,生活作息要保持正常、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並減少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要隨意以中藥進補,以免造成免疫反應過於活躍,導致疾病發作。

有些患者是因為感染、感冒,導致整體的免疫反應活化,而造成多發性硬化症突然的復發,通常在短短幾天內病況就急速惡化而讓人措手不及,郭育呈醫師也提醒患者,只要出現輕微症狀,或是感覺最近幾天跟平日的狀況不一樣,就要特別注意。

在運動方面,郭育呈醫師也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常可以做瑜珈、伸展等靜態運動,因為太激烈的運動可能導致肌肉受損,或讓患者過於疲累。而在大太陽下運動,或處在悶熱的環境,如泡溫泉、泡熱水澡,都可能造成疾病復發、惡化,一定要避免。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個慢性病,除了配合醫師作積極的藥物治療,降低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日常也應管理飲食及適當運動,學會與疾病共處才能穩定控制病情,改善生活品質!

  •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
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