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過年過節吃太多?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與預防!

MedPartner_96
・2019/02/02 ・458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499 ・六年級

胃食道逆流是長期困擾許多男女的疾病,就連電視廣告上都常出現「吃辣又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這樣的廣告詞。

胃食道逆流藥物也在藥品銷售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很多朋友都有這樣的經驗:辛苦工作回家,享受家人為你準備的飯菜,接著一股灼熱感湧上胸口,其實這就是胃食道逆流所引起的「火燒心」症狀,但這跟胃潰瘍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喔!

體內在「燒」的其實不是心臟,而是胃裡酸性內容物反覆逆流刺激食道,造成各種身體不適。胃食道逆流有時也會以其他的難以判斷的方式,像是咳嗽這類可能跟許多原因有關的症狀來表現,因此常常讓人搞不清楚。

這個看起來好好吃阿~嚼嚼~唉唷我的胃!

胃食道逆流到底有多盛行呢?根據本土的研究,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與歐美國家相比雖然偏低,但近十年來發生率已明顯上升,盛行率已達到 25% 的程度,也就是說每 4 人就有 1 人患有胃食道逆流。除了常見的「火燒心」以外,胃食道逆流還有其他嚴重的症狀嗎?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為何?我們又如何自行緩解及預防胃食道逆流呢?團隊醫師整理了多篇文獻,在這篇文章中將為大家提供胃食道逆流逆流的重要相關知識。事不宜遲,我們開始一探究竟吧!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是什麼?會有哪些症狀?

胃食道逆流這個疾病就如同它的名字,其實就是胃中的胃液(或胃液和食物的混合物)往食道的方向逆流。但在了解為何胃液會逆流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胃和食道之間最重要的關卡:下食道括約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當我們把美味的食物吞下時,食物會經過食道蠕動,逐漸往胃的方向移動。食物從食道進入胃時,下食道括約肌會自然鬆弛,這道通往胃的閘門就會開啟,食物便順著進入胃裡。接下來胃部壁細胞所合成胃酸會與食物混合,形成高酸度的混合物,除了在胃部產生消化以外,這些食物與胃酸的混合物,也會逐步往十二指腸移動。這時原本打開讓食物進入胃部的下食道括約肌會收縮,以防止酸性的胃部內容物逆流回食道。因此在正常的狀況下,胃食道逆流是不應該發生的。

食物進入胃的程序

但在某些人身上,胃部的酸性內容物就可能逆流回食道。最常見的原因包含下列 4 種:

  1. 下食道括約肌張力低下,無法有效關緊,酸性內容物容易逆流回食道。(閘門關不緊)
  2. 肥胖或懷孕會增加腹部壓力,提高胃食道逆流的患病機率。(壓力太大)
  3. 長期大量飲用咖啡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加重食道被胃酸侵蝕的程度。另外甜食、高油脂食物、巧克力、橘子、番茄也可能造成這些問題。(胃酸過多)
  4. 暴飲暴食會讓胃排空時間延遲,這使得胃中食物較易回流。(胃撐太大)

胃食道逆流發作時不單單只有常聽見的「火燒心」,還可能會出現其他症狀。一般可分為典型症狀非典型症狀

【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

近 7 成胃食道逆流患者,一周內會出現 2 次以上的典型症狀:

  • 火燒心的感覺通常在飯後發生,是因為胃中的酸性內容物逆流,刺激位於胸口的食道,產生灼熱感,但這不是心臟真的有問題。臨床上不少人會把火燒心的症狀誤以為是心臟出問題。
  • 胃酸逆流是胃中未消化的內容物逆流回口腔或咽部,會有一股異常的酸味

【胃食道逆流的非典型症狀】

雖然不如上述兩者常見,但非典型症狀也會影響進食甚至正常睡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吞嚥困難或進食疼痛:胃食道逆流長時間不好好控制的話,食道會反覆發炎,讓食道基底細胞增生,以致出現細胞壞死、食道彈性降低的現象。食物因此不容易進入胃裡,產生吞嚥困難。在胃部酸性內容物侵蝕之下,食道會逐漸失去保護內部粘膜的能力,繼而出現食道潰瘍,因此在食物通過食道的過程會感到疼痛。
  • 胸痛:不同於火燒心的灼熱感,有些胃食道逆流會伴隨著胸痛。雖然跟心絞痛的症狀表現雷同,但不同之處在於心臟造成的胸痛通常需要緊急的處置,但胃食道逆流造成的胸痛多數可以藉由生活調適或服用制酸劑來緩解。
  • 胃灼熱:胃液過多的狀況下,會刺激胃壁產生胃灼熱的感受。
  • 慢性咳嗽、聲音沙啞、夜間氣喘:胃食道逆流不但影響食道,胃中內容物的酸性也會刺激到附近的喉部及氣管,出現各種上呼吸道的症狀。例如酸液常刺激喉頭時,就容易產生較多分泌物導致咳嗽或沙啞。在有氣喘體質的人身上,有時也會誘發氣喘。

看到這,大家應該對於胃食道逆流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種症狀恍然大悟了吧!接下來我們繼續分享真的發生胃食道逆流時要怎麼辦?到底該如何預防?

胃食道逆流怎麼辦?10大對策完整預防

肥胖可增加胃部壓力,故減重成為長期對抗疾病的方法之一。圖/pixabay

如果你是胃食道逆流的患者,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醫師通常會建議其他非藥物的緩解方式。以下我們整理了 10 個常見且可能有幫助的對策給大家參考:

  1. 飲食調整:避免暴飲暴食,出現明顯症狀期間,需避免咖啡因、巧克力、高糖分、高油脂或辛辣重口味的食物。此外,一些水果如橘子及番茄也要少吃。
  2. 告別菸酒:菸酒會嚴重減弱下食道括約肌張力,且抽菸會減少唾液分泌,加重病情惡化。
  3. 維持正常腰圍及體重:肥胖可增加胃部壓力,並容易患上其他慢性疾病,故減重成為長期對抗疾病的方法之一。
  4. 放慢吃飯節奏:別急著狼吞虎咽,先把每一口食物慢慢咀嚼完吞入,然後再接下一口吧。
  5. 飯後別急著躺下:入眠前 2-3 個小時避免進食以防症狀復發。
  6. 床頭擺高:墊高床頭一側的床腳約 20 公分、使用可調整床頭高度的床架或換成楔形枕頭來墊高頭部及肩部,使胃部內容物不易回流。值得注意的是,若用一般枕頭來墊高的話,胃容易產生不自然彎曲,提高胃食道逆流機會。
  7. 腹式呼吸:身體放鬆採坐姿,一手放在胸口,一手放在肚臍上,經鼻孔慢慢吸氣,感覺腹部體積隨之上升。吸足氣後,再緩慢用嘴巴吐氣,可感覺肚子隨之收縮。一天 3 次,每次操作 5 分鐘。
  8. 隨時保持身心放鬆:透過心理諮商、冥想、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等方式來紓解壓力,減少對生活的不安及焦慮感。
  9. 穿著寬鬆衣物:穿上過緊的衣著不但多了不適感,還增加腹部壓力,促使胃部內容物回流食道。(降低壓力)
  10. 嚼食口香糖或潤喉糖:此方式可讓口腔分泌更多唾液,稀釋倒車的胃酸。(但建議是無糖、不含薄荷的口香糖。因為薄荷在動物實驗中被認為可能抑制腸胃蠕動。)

胃食道逆流自行緩解措施

胃食道逆流何時該就醫?該如何治療?

若自我緩解不果,且發現以下症狀,則需要就醫檢查:

  1. 持續吞嚥困難或進食疼痛:醫師會藉由各項檢查來判斷是否因食道萎縮、食道炎或食道癌而影響吞嚥功能。
  2. 容易嗆咳: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反覆刺激上呼吸道而出現嗆咳症狀,甚至可能導致呼吸不順、缺氧的狀況。
  3. 體重不明原因下降:醫師會通過病史詢問及各項檢查來辨別是否為營養不良或其他癌症疾病所致。
  4. 胸痛加劇:若胸痛無法緩解,且疼痛有轉移到其他部位的情形,可能心臟及肺部出現了問題。
  5. 吐出血(血塊)或排出黑色糞便:消化道出血會讓患者吐出血(血塊)或排出黑色糞便,不及早就醫有可能會出現貧血問題。
若胃食道逆流遲遲無法改善,請盡快就醫!圖/pixabay

我們理解胃酸過多是胃食道逆流成因之一,因此藥物治療的作用主要在於胃酸的抑制。醫師會視病情嚴重度來選擇藥物,治療過程一般需要 4 週以上的時間。常見治療胃食道逆流的藥物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制酸劑: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主要都跟胃酸刺激有關,因此治療症狀較輕微的胃食道逆流時,可使用制酸劑,達到中和胃酸的效果。
  2. H2 受體拮抗劑: H2 受體拮抗劑 (histamine 2 receptor antagonist) 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食道逆流發生頻率及嚴重度,常當作第一線藥物。
  3.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若 H2 受體拮抗劑一直無法改善症狀,醫師可能會替換成氫離子幫浦阻斷劑 ( proton-pump inhibitor PPI) 來治療,同樣是抑制胃酸分泌,此藥效強於 H2 受體拮抗劑。
  4. 胃粘膜保護劑:胃粘膜被胃酸刺激時,就會產生疼痛。此類藥物服用後能覆蓋消化道黏膜表層,保護消化道免受胃酸侵蝕。醫師可能會將之與其他藥物合併使用來治療反覆復發的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藥物治療方式了解胃食道逆流的自我緩解措施及藥物治療之後,你或許還有另外的疑問,如果胃食道逆流症狀還是無法改善怎麼辦?這時醫師會評估患者的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是藉由加強下食道括約肌張力等方式來治療胃食道逆流。一般手術所需條件是長時間藥物治療下無法有效改善胃食道逆流、胃中內容物的逆流量明顯增加、食道開始出現萎縮、發炎抑或巴瑞氏食道並發症 (Barrett’s esophagus )。這些情況可能會以手術來治療胃食道逆流,常見的術式為:

  1. 胃底折疊術 (Fundoplication):外科醫師會利用胃底,也就是胃的頂部來包覆下食道結構,幫助下食道括約肌關閉胃部閘門。
  2. 胃繞道手術 (Gastric bypass):外科醫師會餘留一小部分胃來連結空腸,食物因此會繞過大部分的胃及十二指腸,直接流入空腸消化。此手術除了能治療胃食道逆流之外,也常見於減重治療。
  3. 磁性括約肌增強裝置 (LINX device):較新穎的術式,外科醫師會置入磁性線圈於下食道部位,讓胃部閘門關緊,且食物能順利流入胃裡而不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你我皆可能罹患的疾病,但只要留意症狀,適當自我緩解,並及早發現就醫時機,疾病問題迎刃而解。看到這裡想必團隊醫師已幫助你如何面對胃食道逆流了吧。看電視廣告買藥不是處理胃食道逆流的唯一做法,當發現周遭朋友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症狀時,那就分享這篇文章給他們吧!

參考資料

  1. Mayo Clin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2. Mayo Clinic: Gastric bypass (Roux-en-Y)
  3. Uptoda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adults
  4. Uptodate: Med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dults
  5. Uptodat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adults
  6. Uptodate: Proton pump inhibitors: Overview of use and advers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id related disorders
  7. Medscape: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8. Andrew Ming-Liang Ong, Laura Teng-Teng Chua et al. Diaphragmatic Breathing Reduces Belching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 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Symptom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Volume 16, Issue 3, March 2018, Pages 407-416.e2
  9. Hung Lj, Hsu PI, Yang CY, Wang EM, Lai KH. Prevalence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in Taiwan.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Jul;26(7):1164-8. doi: 10.1111/j.1440-1746.2011.06750.x.
  10. ACG guideline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2013 March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醫生我喉嚨痛!其實喉嚨不適,不見得是感冒?
careonline_96
・2021/01/28 ・19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喉嚨痛是相當常見的症狀,每當喉嚨痛時,大家通常會直接聯想到感冒,其實喉嚨痛的原因很多種,可不一定是感冒喔。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耳鼻喉科柯皓允醫師指出,喉嚨是呼吸道、消化道對外的通道,在呼吸、進食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病毒、細菌等各種病原體,若遭到感染便會出現喉嚨發炎、腫脹、疼痛。其中,感冒是喉嚨痛最常見的原因,以病毒感染為主。過於勞累、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等狀況,都會增加感染的機會。

除了感染之外,胃食道逆流也可能導致喉嚨痛,因為胃酸的酸性較強,溢到喉嚨時,會對黏膜造成傷害,而時常感到喉嚨卡卡、有異物感、疼痛不適。

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中有粉塵、花粉、香菸、揮發物質等,同樣會對喉嚨造成刺激,誘發發炎反應。

想要緩解喉嚨痛!你可以這樣做?

柯皓允醫師表示,出現喉嚨痛時,可以在日常生活做些調整,以緩解症狀。請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讓症狀惡化。最好不要抽菸或吸入二手菸,因為香菸中有大量有害物質,可能使黏膜發炎加劇。

攝取充足水分會有幫助,對健康成年人來說,將體重的公斤數(編按:例如70公斤就是70)乘以 30 cc,大約是每天需要的水量,但不要喝太熱或太冰的水。維持喉嚨濕潤,有助緩解不適。另外,也要注意空氣中的濕度、溫度要適中,過於乾燥也會讓喉嚨更不舒服。

柯皓允醫師解釋,喉嚨痛患者就醫時,醫師會先了解狀況,評估可能的發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若喉嚨痛有伴隨咳嗽、流鼻水、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多屬於病毒感染。能夠造成感冒的病毒有非常多種,大多沒有特效藥,得仰賴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病毒,醫師會針對症狀表現來開立藥物,緩解不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延續好幾天,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而開始呈現比較濃稠的痰液或鼻涕,這時才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抗生素,必須由醫師評估判斷,」柯皓允醫師提醒,「不要認為感冒就得吃抗生素,畢竟抗生素是針對細菌感染,濫用抗生素恐導致抗藥性,而且可能影響腸道菌叢。」

除了口服止痛、消炎藥之外,柯皓允醫師表示,喉嚨噴劑也有助於緩解喉嚨痛,較常見的噴劑成分包括清潔消毒藥水、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例如Benzydamine。噴灑這類喉嚨噴劑後,對黏膜有局部消炎、麻醉止痛的效果。在餐前使用,可緩解喉嚨不適,方便患者進食,有充足的營養才有好體力,能夠幫助患者復原。 

因為喉嚨噴劑每次噴灑的量有限,相較於口服藥,對全身的影響較小,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的噴劑,並依照指示使用。「務必使用經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會比較有保障,」柯皓允醫師強調,「不要輕信偏方,例如使用鹽水或醋,對喉嚨非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有害。」

這幾種喉嚨痛不尋常,千萬別輕忽

大家都有喉嚨痛的經驗,且多數喉嚨痛會在幾天內漸漸緩解,然而,有部分喉嚨痛代表病情不單純,需要盡快就醫。柯皓允醫師提醒,「有一些喉嚨痛的警訊請特別留意,包括喉嚨疼痛經過幾天的治療依然沒有緩解、身體突然反覆發高燒、講話聲音改變、講話聲音好像含著滷蛋、吃東西完全吞不下去、感到呼吸困難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呼吸時,空氣都得經過喉嚨,如果會厭嚴重發炎、腫脹,可能影響呼吸,甚至有窒息的危險。

假使發現脖子紅腫、疼痛,暗示可能有深頸部感染,必須立刻就醫治療,否則感染會迅速蔓延,恐併發敗血症,危及性命。

用餐時若喉嚨哽到魚刺、蝦殼、骨頭等尖銳硬物,千萬不要嘗試吞白飯、喝醋、用手挖,這些土方法都只會讓狀況惡化。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立刻就醫,讓耳鼻喉科醫師利用內視鏡進行檢查,確定異物的位置並小心移除。

喉嚨痛可能是小感冒,也可能是大問題,如果有疑問,最好請教醫師,才能對症下藥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曬傷敷蘆薈有效嗎?簡易六步驟急救你曬傷的皮膚!
MedPartner_96
・2019/07/06 ・347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曬傷是許多人都有過的經驗,在歐洲的文獻回顧中發現有 20%-70% 的人在一年內有過不同程度曬傷的經驗(台灣應該比較少,但還是不少人曬傷),和中暑一樣,都是炎炎夏日中常會遇到的問題。

但大家對於曬傷的處理知識都正確嗎?在我們不科學隨機抽問了一小群網友後,發現大家的曬傷處理概念多數都不完整,在關鍵 6 步驟中平均只答對了 2.8 個⋯⋯ 因此我們決定從曬傷的機轉、處理以及預防完整濃縮成一篇知識文分享給大家。如同先前的文章,我們不太希望大家用「硬背」把步驟記下來,而是完整理解曬傷相關的成因和相關變化,一但發生的時候,才能隨機應變,用最接近正確的方式處理曬傷問題。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上課囉!

急救之前,先了解「曬傷」是怎麼產生的?

曬傷其實跟灼傷是一樣的概念,主要是皮膚接受過量的紫外線照射後產生了熱傷害。紫外線中波長較長且能量較低的 UVA 容易造成曬黑、曬老,而波長較短且能量較強的 UVB 容易造成曬紅、曬傷。所以如果擔心曬傷的話,主要必須防護的目標是 UVB 為主。但多數人也擔心曬黑、曬老的問題,所以涵蓋 UVA 波段的完整防曬就很重要了。常見的曬傷依照嚴重的程度可以分為兩種:

  1. 較輕微、侷限在表皮層的曬傷。會呈現發紅脫皮的反應。屬於一度灼傷
  2. 較嚴重的曬傷,紫外線已經傷害到真皮層,可能觀察到出現水泡伴隨劇烈疼痛。屬於淺二度灼傷

怕大家沒辦法分辨,附上同一人,兩種不同程度曬傷的照片給大家參考:起水泡的區域就是曬傷至真皮層導致淺二度灼傷,而單純發紅的區域就是曬傷侷限於表皮的一度灼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擦防曬乳曬傷後三天的皮膚變化,發紅的一度灼傷與起水泡的淺二度灼傷。 圖/Axelv and available via CC BY-SA 3.0

但曬傷其實是一連串的皮膚病理變化,在剛開始的幾小時內,皮膚內的發炎細胞會開始作用,讓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現發炎的紅、腫、熱、痛反應。變紅的情形常在曬傷後即刻、或於曬後的 3-4 小時左右出現,通常在曬傷後 12-24 小時達到高峰。黑色素細胞也會因為紫外線的刺激,開始分泌黑色素,作為一種自衛機制,所以曬黑可以是很快的事,等到曬傷的紅色退了之後,曬黑的情況會在曬後的第二、三天左右最明顯。因曬傷而受損的表皮會接著開始脫落,這個階段會感覺自己跟一條蛇一樣,不停掉下皮屑。等到皮屑掉完,整個曬傷的急性期就差不多結束,留下的就是比以前黝黑的肌膚,要隨著時間才會慢慢淡化到原本的膚色了。

但不要以為曬傷只有這麼簡單,其實曬傷還有許多長期的問題,例如皮膚的老化長皺紋皮膚癌角質異常增厚,眼睛也可能因為過度日曬導致白內障。另外曬傷之後的皮膚,看起來似乎已經完全復原,不過一旦嚴重曬傷之後,該區域的皮膚即使復原了,也會變得比較脆弱、以後也可能更容易長斑。所以醫師才會這麼苦口婆心,整天在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曬,這不只是為了美麗的考量,更是健康的考量啊!

這邊插播曬傷的番外篇:如果觀察力很敏銳的話,你可能會發現通常皮膚顏色越白的人越容易曬傷,而皮膚越黑的人就越不容易曬傷。這主要跟皮膚內的黑色素分布密度有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去參考美白全攻略的這篇文章。其實黑色素雖然讓你看起來黑,但也同時具有吸收紫外線、清除自由基、保護膠原蛋白跟 DNA 的功能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多數的曬傷可以在曬後的三天左右逐漸自癒,但曬傷的急性期處理觀念還是很重要。以下我們依照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有關曬傷處置的建議,依照台灣環境微調,給大家曬傷處理的關鍵步驟建議。

曬傷處理六步驟:降溫、保濕、止痛、補水、避免感染、加強遮蔽

【冷水降溫】最簡單的做法是沖冷水澡,或者用毛巾沾冷水覆蓋在曬傷處,但建議避免用冰塊冰敷。因為冰敷雖有不錯的降溫效果,但曬傷受損的皮膚也較容易被凍傷。這跟灼傷急救的第一步概念完全一樣。

【保濕】沖完澡後,用毛巾輕輕拍乾身體,但不必完全擦乾,保留一些水分在皮膚上。並且擦上成分單純、無香精、無色素或其他刺激物質的保濕產品。防曬後鎮定用的蘆薈產品是可以考慮選用,但要注意的是,能夠產生鎮定效果的只有蘆薈裡面的蘆薈膠,它應該是透明無色的。如果你買的產品是綠色的,必定是添加了其他物質或色素,那就不建議使用。如果有人好心拿了整條蘆薈要給你用,請不要傻傻就整條抹得很開心。別忘了蘆薈的綠色外皮以及汁液是有刺激性的,只有中間透明的蘆薈膠才有用啊!

為了避免大家犯傻,貼上蘆薈玉照一張。外面那層綠色的,還有流出來的黃色汁液都是有刺激性的,只能用中間完全透明的那塊喔!有些網友會想用小黃瓜或西瓜皮這類東西來保濕,這不會不行,但僅限於輕微發紅的曬傷,如果有開放性傷口就不宜使用,而且其實效果不是很強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面那層綠色的,還有流出來的黃色汁液都是有刺激性的,只能用中間完全透明的!圖/Max Pixel

止痛】如果皮膚真的很痛,可以考慮使用局部外用低濃度類固醇藥膏,但如果有破皮的區域就不能使用不能使用局部麻醉效果的藥膏以避免刺激或產生過敏反應。如果還是很痛,可考慮使用口服阿斯匹靈 (Aspirin)、Ibuprophen 、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 等非類固醇止痛藥,但不建議使用口服類固醇止痛。

千萬不要去抹什麼牙膏、醬油這些怪東西,那不但沒幫助還增加感染風險!

補充水分】曬傷會導致角質層鎖水的能力下降,因此體內的水分容易流失。補充充足的水分可以降低脫水的風險,也能緩減其他劇烈曝曬後的不適,例如中暑。至於補水的方式,直接飲水就可以,有些人會想去打點滴,在多數狀況下沒有必要。

不要戳破水泡】假如曬傷嚴重到起水泡的話,應該讓水泡自己消掉、癒合。刻意弄破水泡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如果水泡不小心破了,請用生理食鹽水沖乾淨後就醫。如果水泡面積很大,那代表曬傷嚴重,應該要直接就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強物理性防曬】在曬傷復原期間,儘量用衣物、傘、帽遮蔽的方式儘量防曬。這時候受損的皮膚已經不適合塗抹防曬產品了,只能儘量避免曝曬,不得已要出門時,就用物理性的方式加強遮蔽,避免已經受傷的皮膚繼續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依照上面的 6 點關鍵操作,就可以有效控制曬傷的情形不要惡化,讓皮膚儘速復原。另外要提醒的是,如果有嚴重的大片曬傷合併水泡,或有其他嚴重熱傷害的症狀例如:體溫上升發燒、劇烈頭痛、意識狀態不清、噁心、嘔吐、視力模糊或昏迷的情況,請務必直接就醫不要拖延喔!

與其事後急救,不如加強防曬觀念吧!

不過大家都知道,預防重於治療,與其曬傷之後來想怎麼處理,不如一開始就好好預防曬傷發生。接下來跟大家分享預防曬傷的關鍵。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避免在上午 10 點至下午 3 點這段紫外線最猛烈的時間出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門,請搭配使用防曬的帽子、長袖深色衣物、外套、陽傘、太陽眼鏡等等。有關防曬衣物的選用,可以參考這篇有關UPF的介紹文章。這些儘量都能做到後,再搭配防曬乳使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曬傷都是在海邊發生,關鍵原因常是因為沒有補擦防曬產品。如果要下水,請務必注意你選的防曬產品的抗水能力,至於要怎麼看,請回去複習這篇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的這些重點都能做到,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安心度過這個夏天啦!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How to treat sunburn?
  2. Uptodate: Patient education: Sunburn (Beyond the Basics)
  3. Uptodate: Sunburn
  4. Cosmeceuticals, 3rd edition
  5. 台灣藥粧品學研習專業小組討論講義(邱品齊醫師提供)
  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同婚合法會提高愛滋人數嗎?去汙名化才是關鍵!
MedPartner_96
・2019/05/16 ・165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同志婚姻合法化,對 LBGT 族群友善,真的會導致愛滋病人數增加嗎?最近又開始有一波網路謠言瘋傳了,請大家協助分享正確知識。

最近有篇文章『天哪!台灣愛滋感染者快要飆破四萬了!』內容提及很多錯誤資訊跟解讀,有網友看到這些謠言,對我們提了一些問題。雖台灣即將立定相關法規,但未來的事情沒人敢說一定怎樣,但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相關研究,以及台灣現有的資料,來預測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也可以看看這些網路謠言的說法,到底問題在哪?

2018年,台灣愛滋病例新增人數首見下降

在 2017 大法官釋憲中說到,應讓相同性別之兩人,成立具有親密性及排他性之永久結合關係,在 2017 年的愛滋病新增人數是 2512 人,但 2018 年全年是 1993 人,是 10 年來首次出現新增病例人數下降的情形。

在 2018 年 8 月疾管署發布的資訊中,15 歲至 24 歲的新增患者同期降幅達 32%;感染人數最多的族群 25 歲至 34 歲者,降幅也達 2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醫師的分析,下降的關鍵,主要必須感謝全國愛滋治療團隊和個案管理師,他們能夠在確認感染後,就立刻轉介治療、並且立刻服藥,做到有 9 成的服藥者都測不到愛滋病毒量,也就是沒有傳染力,讓疫情有效被控制。

台灣在愛滋病防治上,已經做到接近世界標準的成績。聯合國針對愛滋病訂立了 90-90-90 目標,也就是 90% 患者知道自己感染、90% 感染者有服藥控制,以及 90% 服藥者的病毒量測不到。目前台灣的達成率已經有 79%、87%、90%。

仍有四萬人染病?與他國相比,染病率不算太高

企圖帶誤導風向的粉專,只講了全台灣愛滋人口近4萬人,但到底嚴不嚴重,要比較的應該是「總人口數跟生病人數的比率」。以台灣有2400萬人口,染病的人數比率,跟世界國家,甚至是先進國家相比,都不是偏高的數字。更何況我們的篩檢率還在提高、新增染病人數再下降,相關的預防以及治療都是世界模範生的等級了。

愛滋防治從正確認識除汙名化開始

美國研究:包容、去汙名,才是降低病情傳播關鍵!

另外在 2010 年發表在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的一篇研究 Tolerance and HIV,也指出當大家對同性戀的議題越持包容的態度,愛滋病就比較不容易傳播。可能的原因是,這樣的包容能夠避免同志被社會的壓迫,導致被逼到匿名、危險、地下化的環境,也降低了染病機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台灣擴大篩檢、鼓勵治療加上去除污名,才是愛滋防治重點。

聰明的你應該就知道,目前最需要強化的部分,就是讓更多不知道自己有愛滋病的朋友,願意去進行篩檢,並且接著服藥以及追蹤。而要讓這群朋友願意去做篩檢,很重要的一項議題,就是不能再對這個疾病污名化。

目前愛滋病已經不是絕症,而是可以控制得很好的疾病。台灣的醫療以及公共衛生環境,是有能力將愛滋病防治做好的,但除了醫療及公衛人員的努力之外,還需要更多民眾一起認識這個疾病、去除對疾病的污名。

所以看到這,你還會覺得同志婚姻合法化,會導致愛滋病人數增加嗎?其實關鍵真的不在同婚合不合法,而在於我們有沒有做好相關的性病防治教育、擴大篩檢、治療,以及個案追蹤,不是嗎?

參考資料

  1. 疾病管制署2018年8月14日疫情週報資料
  2. Francis, A.M., & Mialon, H.M. (2010). Tolerance and HIV. J Health Econ. 29(2), 250–267.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