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這不是感冒!兒童氣喘四大特徵別忽略

careonline_96
・2021/03/16 ・260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小安(化名)是一名就讀國小的小女生,被診斷出氣喘已有 3、4 年,且病況不穩定,平均每年住院多達 3 次以上。某次氣喘發作嚴重,甚至需插管,入住加護病房觀察。

收治該案例的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暨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教授姚宗杰醫師表示,面對氣喘嚴重發作,要留意幾個可能因素,包括藥物是否按時服用、環境過敏原是否控制良好,或患者病況屬嚴重型氣喘等。然而,小安在離開加護病房後,已依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並做好環境控制,但仍多次復發,經檢查後發現其屬於嗜酸性白血球過多的嚴重型氣喘。

所幸隨醫學進步,現已有多款治療嚴重型氣喘的生物製劑,經與小安父母討論,醫師決定替她申請使用生物製劑。姚宗杰醫師回憶,「小安使用生物製劑後,氣喘病況明顯改善,也不再反覆住院,後續生長曲線也顯示身高逐漸跟上同齡孩童。」

兒童氣喘不一定很喘!四大症狀是警訊

姚宗杰醫師指出,兒童氣喘症狀和感冒相似,常被家長忽略,兒童氣喘有四個典型症狀,包括咳嗽、喘鳴、胸悶、呼吸困難,若喘鳴聲明顯,較不會被誤認為感冒,但因小朋友氣喘嚴重度大多比成人輕,甚至有超過半數氣喘病童,發病早期可能無任何喘息呼吸偏快症狀,大多以慢性咳嗽來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姚宗杰醫師說,氣喘屬於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一種,八成以上氣喘兒童可能同時罹患過敏性鼻炎,經常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這些狀況都讓氣喘和感冒不易區分。

姚宗杰醫師說明,兒童氣喘四大特徵為「咳很久、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咳」。常見的感冒可能伴隨喉嚨痛、發燒,即便不治療,約 1 至 2 週即痊癒,故若咳嗽持續數週以上,便要提高警覺。此外,大部分感冒是整天都咳,不會有時間性;氣喘則是早晚較明顯,尤以夜間咳嗽特別厲害,天氣變化時,吃冰、運動跑步後也容易咳不停。

「倘若有久咳、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咳這幾個特徵,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感冒!應及早至過敏氣喘專科檢查。」姚宗杰醫師補充,「兒童氣喘比例頗高,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00 至 2007 年資料顯示,20 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被診斷為氣喘的比例為 15.7%。我們曾於 2011 年發表研究,基隆地區 5 到 18 歲,共五千多名學童,曾被醫師診斷氣喘的比例約 1 成。因還有部分患者未被正確診斷,故罹患氣喘的比例可能更高。」

及早接受正確治療,兒童氣喘有機會緩解

姚宗杰醫師解釋,氣喘若能及早發現,穩定接受治療,許多病童的氣喘將有機會獲得緩解。「過去的錯誤觀念認為『罹患氣喘人生就變黑白』,其實並非如此。」姚宗杰醫師說明,兒童氣喘好好配合醫師用藥控制,僅約 1/4 的患者持續到成年,約 3/4 的患者可能於成年前達到緩解不再復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姚宗杰醫師強調,面對兒童氣喘,千萬不能置之不理,氣喘不能等它自己好,一定要正確且穩定控制,才有最高的機會緩解。

精準化治療時代來臨,依患者挑選合適藥物

姚宗杰醫師提到,臨床上氣喘可分為 5 個等級,前 3 級遵從醫師指示使用較低劑量用藥即可控制。若控制不佳,進展至第 4 級或第 5 級,即為嚴重型氣喘,需使用較高劑量或合併多款藥物。

「臨床上我們擔心是嚴重型氣喘,會需較高劑量的吸入型類固醇,必要時還要使用口服類固醇。」姚宗杰醫師說,「據統計,兒童嚴重型氣喘患者比例約 5%,平均 20 個病童中就有 1 個。」嚴重型氣喘會使肺功能受限制,睡眠、學業、生活品質等層面都受影響。而口服類固醇副作用較多,長期使用恐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糖尿病、腸胃道出血、容易感染、骨質疏鬆等症狀,兒童患者若長期使用高劑量口服類固醇,甚至恐影響成長發育。

姚宗杰醫師提及,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已有多款生物製劑適用治療嚴重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又可細分不同類型,有些人是免疫球蛋白 E(IgE)發炎為主;有些人則是嗜酸性白血球過多,針對不同類型的生物製劑也陸續誕生。」姚宗杰醫師分析,「生物製劑的優點是可精準抑制某些異常發炎,而非全面抑制免疫系統運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類固醇就像大型炸彈,破壞範圍大、副作用較多;而生物製劑則類似巡弋飛彈,能單獨攻擊某一目標,效果精準且顯著,副作用亦較低。」生物製劑對於像小安這樣嚴重型氣喘的患者很有幫助,治療成效佳,及早使用生物製劑除有效控制氣喘,降低急性惡化機會,也可避免因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的副作用而影響病童成長與發育。

姚宗杰醫師補充,目前生物製劑有 2 至 4 週打一針的不同選擇,建議嚴重型氣喘患者家長可帶病童至住家附近醫療院所,抽取 1 至 2 毫升血液即可確認嚴重型氣喘類型,針對嚴重型氣喘類型與醫師討論用藥,以精準達到療效。此外,為避免病童父母因忙碌忘記陪同病童回院施打而影響治療效果,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選擇與自身回診頻率相近之生物製劑,定期回診時一併進行施打,將有望提升生活便利性。

貼心小提醒

姚宗杰醫師提醒,氣喘分為「過敏性」跟「非過敏性」,成人氣喘約 2/3 屬於過敏性氣喘,兒童氣喘則有 8 成以上比例。建議家長可從生活經驗中觀察,也可以與醫師討論利用病童皮膚測試或抽血檢驗過敏原。

姚宗杰醫師分享,據統計,台灣學齡兒童檢驗到的吸入型過敏原,9 成以上是塵蟎,約3成是蟑螂,僅不到 1 成是因貓狗引起,對花粉過敏的患者更只有 2%。建議家有氣喘病童的父母,可多利用除濕機、空氣清淨機,經常換洗曝曬寢具、避免使用地毯、以百葉窗取代窗簾等方式來進行環境控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姚宗杰醫師呼籲,若家長觀察到孩子「咳很久、半夜咳、變天咳、跑步咳」這幾個特徵,務必盡快就醫檢查,確認是否為氣喘。若為氣喘也應及早正確配合醫師用藥控制,氣喘才有機會獲改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90 篇文章 ・ 279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環境共生的牆:冠軍磁磚如何幫建築降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8/29 ・455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冠軍磁磚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夏天早已不是可以輕忽的季節巨獸,就連位於中高緯度的歐洲也深受其威脅。然而,在德國漢堡,有一棟建築不僅不用付電費,還能自行發電,同時維持室內恆溫。它的秘密武器,不是屋頂上的太陽能板,而是長在牆壁上的「太陽能葉片」(SolarLeaf)

這面牆不是冰冷的水泥,而是一片片富有生命力的綠色面板,正式名稱是「光合生物反應器」。它由四層玻璃製成,僅 2 公分寬的玻璃空腔內,充填著 24 公升的微藻培養液。為了讓藻類保持活力,系統會定時從底部打入回收自鄰近設施的二氧化碳。產生的大量氣泡不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還產生「氣舉效應」(airlift effect):向上浮力會帶動周圍的液體一起向上運動,產生液體流動、持續攪動培養液,就像為藻類進行 SPA 按摩,確保每顆藻都能均勻曬到陽光。

產生的大量氣泡不僅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還產生「氣舉效應」(airlift effect)/ 照片:© Colt International、Arup Deutschland、SSC GmbH

在這過程中,微藻吸收日光,提供了動態的遮陽效果,並透過光合作用將能量轉化為可儲存的生物質。與僅能吸熱的水泥牆不同,這片牆真正「存住」了太陽能,同時避免城市熱島效應。更重要的是,這些反應器還能蒐集住家與周邊建築燃燒或煮菜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將其迅速封存於藻類體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別急,這才只是今天要介紹的第一種前衛建築。接下來,還有用真菌「種」出來的隔熱磚、會隨太陽軌跡跳舞的窗花,以及在台灣就能落實的降溫磁磚設計。在這些千變萬化的創新方法中,總有一款會讓你眼睛一亮。它們不僅節能省錢,更代表一種與環境共生的全新可能。

不只種藻,還能「種磚」

要讓建築自我降溫,科學家的靈感往往向自然界取經。前面提到的 SolarLeaf 是極致案例,但如果不想大動工程,也可以從「建材本身」著手。最常見的方法是鋪設隔熱磚,而有些科學家則做出更環保的版本,不是培養微藻,而是「種真菌」。

作法是先將稻殼、稻草、鋸末或紙漿廢料滅菌,去除雜菌後再將這些基材混入菌種,灌入特定形狀的模具。接著在攝氏 20~25 度、濕度控制良好的條件下,菌絲體便會自行生長,像一種有生命的「超級膠水」,分泌酵素分解廢料當作養分。並將它細長的纖維網絡穿透、包裹、纏繞所有廢棄物顆粒,把所有廢棄物緊緊地固化成一塊緻密的隔熱板 。整個過程約需 5 至 21 天。

這種材料的熱傳導係數介於 0.03~0.07 W/m·K之間,性能已能與常見的保麗龍板或礦棉相媲美。原因在於菌絲體本身是由真菌生長出的細長纖維所構成,纖維之間會自動交織形成一個三維網絡。當它「吃掉」農業廢料並填滿模具後,就會生成密實卻輕盈的纖維結構,材質類似「天然泡棉」,但更為堅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座由菌絲長出的「無限城」:熱能被困在層層彎曲的通道裡,難以迅速穿過。熱走得越慢,隔熱效果就越好。這種材料最大的優勢在於生命週期完整,它以廢棄物為食、生產過程低耗能,最後還能完全被生物分解,回歸大地。

菌絲體本身是由真菌生長出的細長纖維所構成,纖維之間會自動交織形成一個三維網絡/ 照片:©https://ecovative.com/

目前這項技術最成熟的應用來自美國 Ecovative Design 公司,他們利用大麻稈或玉米莖等農業廢棄物培養菌絲。2024 年,該公司啟動「鳳凰計劃」(The Phoenix),在加州奧克蘭打造一個含有三百間住宅的社區,外牆便採用這種菌絲材料。由於原料取得容易,只要有農業廢棄物與菌種,就能培養出建材,應用範圍從建築延伸到日常使用的包裝材料,潛力無窮。

生物混凝土:讓苔蘚在牆上自然降溫

藻類、真菌還不夠?那就再「種」苔蘚。

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名為 「生物混凝土」 的創新材料,其設計宗旨在於支持苔蘚、地衣等微生物的生長。

這種材料是一個多層系統:第一層是結構層,也就是標準混凝土,負責承重;第二層是防水層,保護內部結構不受水分侵蝕;第三層則是最外面的生物層,經特殊處理的外層,其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經過調整,利於捕捉和保持雨水,為微生物的定殖提供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活的」表面帶來多重效益:植被層本身形成了一層隔熱層,更關鍵的是,其保水能力使其可以透過蒸發冷卻(evaporative cooling)來主動降低牆體表面溫度,從而顯著減少建築的熱增益 。   

不過,從藻類到真菌,再到苔蘚,這樣住個房子還要考慮陽光、空氣、水,難道沒有更方便的方法嗎?

外牆乾掛系統:利用空氣與模組化磁磚實現隔熱

如果不想「種生物」,也可以透過工程手法和巧妙設計來降溫,那就是第四種方法「外牆乾掛系統」

它的原理,其實就是用了最便宜的隔熱材料:空氣。傳統牆壁中,磁磚是用水泥直接黏死,但乾掛系統透過金屬骨架,將外層飾面板「掛」在建築結構外,中間刻意留出一個連續的空氣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牆壁中,磁磚是用水泥直接黏死,但乾掛系統透過金屬骨架,將外層飾面板「掛」在建築結構外,中間刻意留出一個連續的空氣腔 / 圖片來源:冠軍建材

為什麼有效?普通水泥的導熱係數約在 1.5–2.0 W/(m·K),而靜止空氣在標準條件下約 0.025 W/m·K,兩者相差了 70 倍。也就是說,傳統水泥建築在太陽照射下,熱量會直接傳入室內;而使用外牆乾掛系統的建築,就像多了一層隔熱盾,從一開始就將大部分熱量隔絕在外。這種方法的最大優勢,是不需研發複雜的新材料或製程,關鍵在於將瓷磚模組化,只要能安裝到外牆乾掛系統上,磁磚的樣式、顏色和種類也可以一樣多元。

在台灣,磁磚龍頭「冠軍建材」便推出了應用這原理的系統。該公司委託成功大學實驗室進行隔熱試驗,結果顯示:2 公分厚磚搭配特定乾掛工法,熱傳透率(U 值)可達 1.66 W/m²K,符合高性能綠建材 U 值需低於 1.8 的標準。這不僅能讓室內降溫約 4°C,空調用電還可減少 24–36%

屋頂同樣是最曬重災區。全球建築師常用屋頂綠化或太陽能板降低陽光的熱吸收,而冠軍建材提供更簡單的方法:將屋頂磁磚架高。他們的架高節能工法,採用義大利 ETERNOIVICA 架高器,將磁磚架高 15 公分。別小看這 15 公分,就能阻絕 90% 的熱傳導,並讓樓板降溫 15°C

這種降溫方式不影響美觀與安全性。冠軍建材推出了大理石、石紋等多種質感的磁磚,價格約為天然石材的 3 到 5 成。同時,其外牆乾掛節能工法也通過了17級風雨試驗、50 公斤多次撞擊測試,即便在地震、颱風頻繁的台灣,也能安心使用。產品具高抗折強度、低吸水率,可抵抗酸雨、風化等問題引起的剝落風險,並兼具耐火、防水、耐磨、防滑及易保養等優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冠軍建材推出了大理石、石紋等多種質感的磁磚,其外牆乾掛節能工法也通過了17級風雨試驗、50 公斤多次撞擊測試。/ 圖片來源:冠軍建材

雖然不是生物建材,但冠軍製造的建材仍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他們在生產中使用廢陶瓷粒料、無機污泥及非有害廢集塵灰等回收料,並與大型建設公司合作回收工地廢磚。產品運至工地後,切割產生的邊角料亦會回收再利用。冠軍建材將永續理念融入生產,產品使用了50%的生產循環回收料、6.5%的廢陶瓷粒料與43.5%的天然原料,有效減少了廢棄物並降低碳排。

顛覆想像:三大建築降溫策略

到這裡,我們介紹的都是利用被動方式將熱量隔絕在外的方法。接下來,來看看幾種由工程師顛覆傳統想像、腦洞大開的「讓建築主動降溫的策略」。

1. 水源熱泵:讓水域成為建築的低耗電恆溫空調

第一個方法,是用更大尺度的環境系統來調節建築溫度—水源熱泵(Water‑Source Heat Pump, WSHP)。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台超大的冷氣機,冷媒在密閉管路裡吸收室內的熱量後蒸發,再進入壓縮機被壓縮後凝結,並釋放熱量。依照熱力學定律,熱總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如果想要讓熱量逆向流動,就需要消耗能量。也就是說,當室外空氣溫度越高,要再把熱量搬到空氣中,就需要耗費更多電力。

工程師們想到,比起氣溫會隨季節劇烈起伏,水體的溫度相對穩定,冬暖夏涼。像河川、湖泊,甚至城市污水系統,都能當作一個大型的「散熱水冷排」。如果熱量不是排進空氣中,而是排進溫度較低的水中,需要消耗的電力就可以下降。

研究顯示,空氣源熱泵的性能係數(COP)約為 2.33,每消耗 1 焦耳的電力,可搬運 2.33 焦耳的熱能;而使用水作為冷卻源的水源熱泵的平均 COP 可穩定在 3.9左右,比空氣源熱泵高出 67%。更棒的是,水源熱泵不只在夏天吹冷氣省電,只要反過來運作,讓熱泵把熱量從室外搬到室內,也能在冬天開暖氣時幫你省電。等於整個水域都是我家的低耗電恆溫空調。

2. 動態遮陽外牆:讓建築自己追著太陽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個方法,是讓建築的外牆自己能動起來。位於阿布達比的 Al Bahar Towers,它的整個外牆被超過1000個獨立的、傘狀的六角形遮陽單元所覆蓋,這些單元的設計靈感來自傳統伊斯蘭窗花「Mashrabiya」。

位於阿布達比的 Al Bahar Towers,它的整個外牆被超過1000個獨立的、傘狀的六角形遮陽單元所覆蓋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個單元由 PTFE(聚四氟乙烯)面板構成,並由線性致動器驅動,整個系統由電腦集中控制,程式會追蹤太陽軌跡,在東、南、西向立面上,於最需要遮陽的時刻與位置提供蔭蔽。系統還配備感測器,在強風或陰天時自動收回遮陽單元以保護結構。

這套動態系統可減少超過 50% 的太陽熱增益,顯著降低空調負荷,使整體空調設備規模減少 20%,資本成本降低 15%,冷氣負載下降 15%,每年更能減少超過175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3. 電致變色智慧玻璃:光與熱量隨心控制

最後,概念相同但更簡潔的方法,那就是「電致變色智慧玻璃」(EC Glass)。這種內部,有一層由氧化鎢製成的電致變色層 。只需施加 3–5 伏特微弱電壓,玻璃中的鋰離子就會開始移動,改變材料的光學特性,讓玻璃從透明變成深色,進而阻擋陽光與熱量 。

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只有在「切換顏色」的那一瞬間才耗電,一旦固定在透明或深色狀態,耗電量就是零 。研究顯示,在炎熱氣候下,這種玻璃可以節省10%-58%的空調耗能 。

結語

從會呼吸的藻類牆、運用大地熱能的水源熱泵,到巧妙駕馭空氣流動的通風帷幕,以及能追蹤太陽軌跡的智慧窗花,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建築的趨勢已不再只是「遮風避雨」,而是一個個高度整合、能與環境互動的複雜系統。

展望未來,建築不太可能依賴單一技術主宰,而更可能透過多種技術的智慧整合,創造出更高效、可持續且環境友善的建築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腦中那首歌停不下來?可能是「耳蟲」找上你!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5/08/20 ・337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 / 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林旻萱 助理研究員

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呢?四周一片寂靜,你坐在書桌前,試圖專心準備即將到來的考試,卻發現怎麼樣都無法靜下心來,因為腦袋裡正不受控制地播放同一首歌,甚至有時候還會不自覺的哼唱起旋律。那也許是你在商店裡無意間聽到的廣告歌曲,也或許是喜歡的歌手發的新歌,無論你有沒有刻意去回想,它都會佔據你的腦海,像是腦中的背景音樂,不斷重播。

像這樣被一首歌「洗腦」的狀況,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呢?

為什麼我們會被歌曲洗腦?原來是耳蟲搞的鬼

事實上,上述的這種現象稱為不自主音樂意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INMI),也稱為卡歌症候群(Stuck Song Syndrome, SSS),在口語上常被稱為耳蟲(earworm),是指一段旋律在大腦中自發浮現,並不斷重播的現象 [1][2]。耳蟲這個詞是從德文的詞彙 “ohrwurm” 而來 [3],”ohr” 是指耳朵,而 “wurm” 則是小蟲子的意思,用以形容像小蟲子爬進耳朵一般,在腦中揮之不去的音樂。根據研究,耳蟲最早的文學來源,或許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 [3]。在 1845 年美國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說《悖理的惡魔》中,故事的角色就遭遇了「腦中自發響起旋律而無法擺脫」的困擾,這與現代常被提起的耳蟲現象極為相似。這顯示出,即使當時尚未明確定義耳蟲現象,人們也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有過這種音樂入侵大腦的經驗,甚至為此感到困擾。

心理學教授 Philip Beaman 指出,2008 年就曾有研究針對芬蘭約 12000 名網路使用者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 33% 的受試者表示耳蟲會每天出現,且有超過 90% 的受試者表示至少每週會發生一次耳蟲現象 [2][4],由此可見,耳蟲現象其實相當普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耳蟲現象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旋律在腦袋裡重播,讓人也忍不住地哼唱起來。 圖 / AI創建

常見的耳蟲現象,與大腦構造息息相關

為了探討大腦結構與耳蟲現象之間的關聯,Farrugia 等人於 2015 年進行了一項研究 [1],他們調查了 44 名受試者接觸音樂的經驗,並透過問卷了解受試者對耳蟲現象的看法,包括耳蟲的出現頻率及其對生活的影響等等。結果顯示,曾學習音樂或經常接觸音樂的人,更容易出現耳蟲現象,而且這些音樂片段可能對他們產生更強烈的情緒與心理影響。

另一方面,研究也透過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對受試者進行腦部掃描,分析大腦的灰質體積與皮質厚度。結果發現,耳蟲現象的頻率可能與某些特定腦區的結構有關。大腦右側的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不僅與音高記憶有關 [1][5-7],也負責抑制機制,當右側 IFG 的皮質厚度降低,抑制能力便會減弱 [1]。研究者發現,耳蟲現象發生時,IFG 的活動或許能夠抑制耳蟲出現 [1][8-9]。此外,耳蟲出現的頻率與大腦的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 厚度也有顯著的關聯,當耳蟲出現得越頻繁,ACC 的皮質厚度越薄 [1]。ACC 位置所在的大腦網絡區域,即使是大腦處於「非任務狀態」時,仍在進行各種思維活動 [1][10]。也就是說,在人們處於放空、發呆,甚至沉浸在白日夢中的時候,ACC 並不會休息停滯,反而呈現高度活躍的狀態。一項研究顯示,ACC 的皮質厚度與非任務狀態的思維活動比例有關 [11]。若將耳蟲視為一種非刻意但可感受到的意識活動,則 ACC 在耳蟲現象的神經機制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有些人會對耳蟲感到困擾,而有些人則會擁有正向的情緒。 圖 / AI創建

對某些人而言,耳蟲能喚起愉快回憶,帶來正面影響;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強烈情緒反而可能使耳蟲成為困擾。先前已有研究指出,聆聽音樂時較容易產生正向情緒的人,其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Cortex, PHC)體積通常較大 [1][12], Farrugia 等人也進一步發現,認為耳蟲對自己有幫助的人,其 PHC 的灰質體積也相對較大。他們推測,PHC 灰質體積較大可能喚起與耳蟲相關的記憶,激發情緒,讓耳蟲產生較正向的作用。此外,右側顳極(Temporal Pole, TP)則被認為與情感處理相關 [1][13],若 TP 灰質體積較大,個體對情緒的刺激反應可能更為敏感,而這一類的人也較難抑制耳蟲經驗所連結到的負向情緒反應。這些結果顯示,大腦結構與功能互相影響,使每個人對於耳蟲的感受都有所不同。

那些「洗腦神曲」是怎麼來的?這些特徵是關鍵!

除了大腦結構與自身情感機制會使得耳蟲現象發生之外,歌曲本身的特徵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據研究,歌曲若具備某些特徵,會更容易引發耳蟲現象 [14],如下所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節奏較快:INMI 歌曲的節奏通常比非 INMI 歌曲快,輕快的節奏更容易吸引注意力並留下記憶。
  2. 旋律輪廓常見:若旋律的起伏模式符合人們熟悉的音樂結構,更容易在腦中重播。
  3. 特殊旋律轉折:即使旋律不常見,只要具有獨特且引人注意的起伏變化,也可能成為耳蟲。
  4. 近期曝光與流行程度:最近聽過或正在流行的歌曲,更容易成為耳蟲。
經常聽的流行音樂,更容易引起耳蟲現象。圖 / freepik 

重複的旋律,能夠促進兒童語言發展嗎?

根據研究,使用兒歌作為教學素材,能有效提升 4 至 5 歲兒童的詞彙量,且兒童在理解與運用新詞彙方面皆有明顯進步 [15]。兒歌是兒童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音樂形式之一,而且具備了引來耳蟲的特性:旋律輕快、有節奏感,常見且具記憶點。若兒歌能透過耳蟲現象在兒童腦中自發性地重現,利用這種「非刻意但頻繁回想」的特性,或許能在自然語境中提供兒童額外的語言練習機會,使語言學習不僅僅是限於教學情境中,甚至能夠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潛意識層面。

研究也指出,透過兒歌進行學習,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詞彙量,亦能增強其語言學習的自信心,自我表達也會更為積極 [15]。因此,若能善用兒歌作為語言學習的媒介,並考量耳蟲現象可能帶來的記憶強化效果,也許有助於促進兒童在語言學習上的發展。

耳蟲現象,其實有跡可循

總而言之,當你腦中突然浮現一段旋律,反覆播放、揮之不去時,其實不必感到意外。這正是大腦運作與音樂特性交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相當普遍且自然的現象。即使你沒有刻意記住某首歌,它仍可能在潛意識中悄悄留下痕跡。

所以下次當某首歌又悄悄佔據你的思緒時,不妨放鬆心情,靜靜欣賞它的旋律與節奏。你之所以忍不住想哼唱,並不是因為分心,而是因為這段旋律剛好觸發了大腦中的某個開關,也許還會勾起某些情緒或回憶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耳蟲,是音樂在我們腦海中留下的溫柔印記,時刻提醒著我們:大腦與音樂之間,總有著令人著迷的互動。

  1. Farrugia, N., Jakubowski, K., Cusack, R., & Stewart, L. (2015). Tunes stuck in your brain: The frequency and affective evaluation of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correlate with cortical structur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35, 66-77.
  2. Liikkanen, L. A. (2008). Music in everymind: commonality of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I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usic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Sapporo, Japan, August 2008 (pp. 1-5).
  3. Beaman, C. P. (2018). The literary and recent scientific history of the earworm: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uditory Perception & Cognition1(1-2), 42-65.
  4. Beaman, C. P., & Williams, T. I. (2010). Earworms (stuck song syndrome): Towards a natural history of intrusive though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01(4), 637-653.
  5. Albouy, P., Mattout, J., Bouet, R., Maby, E., Sanchez, G., Aguera, P. E., … & Tillmann, B. (2013). Impaired pitch perception and memory in congenital amusia: the deficit starts in the auditory cortex. Brain136(5), 1639-1661.
  6. Hyde, K. L., & Peretz, I. (2004). Brains that are out of tune but in time. Psychological science15(5), 356-360.
  7. Hyde, K. L., Lerch, J. P., Zatorre, R. J., Griffiths, T. D., Evans, A. C., & Peretz, I. (2007). Cortical thickness in congenital amusia: when less is better than mor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7(47), 13028-13032.
  8. Aron, A. R., Robbins, T. W., & Poldrack, R. A. (2004). Inhibition and the right inferior frontal cortex.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8(4), 170-177.
  9. Aron, A. R., Robbins, T. W., & Poldrack, R. A. (2014). Inhibition and the right inferior frontal cortex: one decade 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8(4), 177-185.
  10. 廖泊喬。(2024/3/13)。DMN腦神經科學研究:好好躺平有助潛能發展。觀點同不同。取自:https://issues.ptsplus.tv/articles/7927/
  11. Bernhardt, B. C., Smallwood, J., Tusche, A., Ruby, F. J., Engen, H. G., Steinbeis, N., & Singer, T. (2014). Medial prefrontal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ical thickness predicts shar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generated thought and temporal discounting. Neuroimage, 90, 290-297.
  12. Koelsch, S., Skouras, S., & Jentschke, S. (2013). Neural correlates of emotional personality: A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PLoS One8(11), e77196.
  13. Royet, J. P., Zald, D., Versace, R., Costes, N., Lavenne, F., Koenig, O., & Gervais, R. (2000). Emotional responses to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olfactory, visual, and auditory stimuli: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20), 7752-7759.
  14. Jakubowski, K., Finkel, S., Stewart, L., & Müllensiefen, D. (2017). Dissecting an earworm: Melodic features and song popularity predict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11(2), 122.
  15. Christina, Y., & Pujiarto, P. (2023). The Effectiveness of Nursery Rhymes Media to Improve English Vocabulary and Confidence of Children (4-5 Years) in Tutor Time Kindergarten.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4(3), 1326-133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63 篇文章 ・ 223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小孩過早發育?留意兒童性早熟,及早治療減少未來疾病風險
careonline_96
・2024/05/22 ・249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印象深刻一對姊妹,年紀差兩歲,但是妹妹突然快速成長,從原本的身高小姊姊半顆頭,短短兩年內大幅超越了姊姊。」收治案例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檢查發現,妹妹有性早熟問題, 5 歲多便出現乳房、陰毛發育的狀況,骨齡檢查也已達 11 歲,呈現明顯超前的現象。」

因為骨齡超前許多,導致預估成年身高只有 139 公分,符合健保給付性早熟針劑治療條件,經申請審查通過,小女孩開始接受每三個月施打一次性早熟針劑的治療。邱巧凡醫師說,治療過程中,妹妹的第二性徵明顯消退,長高速度也回歸正常狀態,療程結束後身高達到 160 公分,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性早熟是指小小年紀就出現第二性徵,邱巧凡醫師指出,性早熟定義為女孩 8 歲前出現乳房發育或長出陰毛,10 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 9 歲前出現睪丸長大、陰莖長大、長陰毛等,發生率女孩明顯高於男孩。邱巧凡醫師補充,家長較容易關注到的變聲、長喉結、長陰毛等性徵出現,通常已是男孩青春期發育中後期的階段,因此男孩的性早熟往往容易被忽略,或是延誤診斷與治療。

發現性早熟趕快查原因

導致性早熟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飲食、女孩肥胖、環境荷爾蒙、其他疾病影響等。邱巧凡醫師說,有些孩童是因為罹患腦部疾病、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所致。由於性早熟的原因很多,所以需要仔細檢查、評估,並根據發病原因進行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性荷爾蒙會促使骨骼加速成長所以性早熟孩童在一開始可能會長得較快,但是因為生長板的加速閉合,整體生長時間大幅減少,往往成年身高卻較為矮小。邱巧凡醫師提醒,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高比同齡孩童異常高或矮,或是成長速度過快、過慢,都要提高警覺。

除了影響身高,性早熟還會對孩童造成長期的身心健康影響。邱巧凡醫師說,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性早熟的孩童,性早熟孩童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機會罹患肥胖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女生也有較高機會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容易導致不孕。更值得留意的是,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性早熟還會增加罹癌風險,例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睪丸癌及攝護腺癌等。

性早熟對身心都有影響

「研究發現,初經越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越高,而且惡性度較高。」邱巧凡醫師說,「根據 2012 年刊登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The Lancet Oncology)上面一個來自 117 個流行病學研究,分析近十二萬名乳癌患者與三十萬健康成人的資料,發現初經每提早一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 5%;每晚一年停經,乳癌機率提高 2.9%。也就是說,雌激素暴露的時間越長,乳癌風險越高 (1)。」因此治療性早熟,除了讓孩童能正常長高,更重要的是希望減少未來的疾病風險。

心理層面方面,性早熟孩童因為過早出現第二性徵,外觀明顯與眾不同,較容易遭受同儕異樣眼光,相對承受較多心理壓力、容易社會適應不良,有研究發現性早熟孩童遭遇霸凌、騷擾、性侵等事件也高於一般正常發育的孩童,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樞性早熟該怎麼辦?

懷疑孩童有性早熟的狀況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邱巧凡醫師說,利用理學檢查、超音波、骨齡檢查、血液檢驗、荷爾蒙測驗等綜合評估,確立性早熟原因以及影響程度,才能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針對中樞性早熟,目前主要以「性早熟針劑」治療,邱巧凡醫師解釋,性早熟針劑內含性釋素類似物(GnRH analogue),能與腦下垂體的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GnRH)接受器結合,經由去敏感化的機轉,達到抑制下游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進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

「如果把 GnRH 接受器比喻成鎖頭,GnRH 就像一把鑰匙可以發揮作用,促使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邱巧凡醫師說,「性釋素類似物類似另一把鑰匙,當性釋素類似物先佔據鎖頭時,GnRH 便無法進入。如此一來,便能抑制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避免性早熟繼續進展。」

中樞性早熟該怎麼辦?

性早熟針劑治療能有效抑制性荷爾蒙的製造,且安全性高。邱巧凡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個別孩童的狀況,決定療程時間,一般而言,女生多數會治療到國小高年級,男生多數會治療到國中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給藥途徑是皮下注射,孩童在治療前難免會擔心害怕。邱巧凡醫師說,目前國內有兩種劑型(三個月注射一次的長效劑型以及一個月注射一次的短效劑型),長效劑型的優點是可以減少注射次數與回診次數,大幅提升治療的便利性。絕大多數孩童在開始治療後,都能接受此治療模式以及注射引起的短暫疼痛與不適。

貼心小提醒

邱巧凡醫師說,性早熟不只會影響身高,還會影響心理健康,且增加成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甚至提高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風險。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照顧者要持續留意生長狀況,長得太高、太矮、太快、太慢,或是不對的年齡出現第二性徵都要提高警覺。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諮詢與評估。

  • Lancet Oncol . 2012 Nov;13(11):1141-51. doi: 10.1016/S1470-2045(12)70425-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