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泛科學上的冒險旅程

大海子
・2012/04/28 ・286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相關標籤: 科學寫作 (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際網路的冒險充滿許多未知與驚奇猶如海洋生態總是令人嚮往不已
網際網路的冒險充滿許多未知與驚奇猶如海洋生態總是令人嚮往不已

去年受泛科學小編的邀請撰寫專欄文章迄今,已經將近十個多月之久了。前些日子聽小編說我是少數幾位不是翻譯主流媒體的新聞,而是自行創作的作者之一,這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當初的目的只是想要寫一些有關大眾對於海洋種種的迷思,並進一步由中提出正確的科學觀點,讓讀者由此釐清或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而已。而且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只表達一個觀點就好了,篇幅不宜太長,簡單而精彩最重要。讓我有這樣的動機在於以往個人總認為海洋簡單易懂的觀念應該很普遍不值得一提,然而事實卻不盡然。自個人觀察來館參觀遊客的舉止言談之間,發現其中居然存有許多對海洋錯誤的認知與迷思的觀念,甚至就連導遊領隊或館內受過訓練的導覽人員有時也會出包,但自己卻渾然不知,試想如果專業人員的人都會如此,那普羅大眾對於海洋認知的迷思豈不更令人擔憂呢?

身為海洋教育推廣者的我當時就決定從臉書的網誌著手,此因臉書很夯,鄉民據說有上億人之多,當時中央部會的長官又希望透過臉書社群之利,進行教育行銷,所以臉書自然而然成為第一首選。玩了臉書之後才發現,除非上傳的資訊相當吸睛,才會引發網友一連串的分享與轉寄,不然資訊很快就會淹沒在龐大又快速流轉的資訊洪流之中,瞬間就消失在頁面,網誌只能算辜芳自賞或更慘的是無病呻吟(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有一天,科學影像的小編來信詢問是否可以將我的網誌轉載至網站,我心想這些文章不就是要有廣為流傳,才會發揮教育效果,既然有人要協助轉載,何樂而不為呢? 不久之後,泛科學的小編又來函邀請我去寫專欄,這可真的有點讓我難為了,原因在於一方面寫作不是我擅長的項目,另一方面當然工作的重擔讓我心生畏懼,唯恐無法負擔,毀人美意不,因而不敢欣然答應,另外一想到網路世界中,高手如雲,萬一寫內容太爛,遭到圍剿,不就畫虎不成反為狗,成為笑柄了嗎? 但是個人又很想瞭解社會大眾對於科普文章的看法為何?考慮了半天,最後是在想得不太清楚又姑且一試的冒險的心態之下,最後我答應了小編的要求,開始撰寫海洋相關的文章,並將專欄取名為「海洋奧秘」。老實說,剛開始這還真的還蠻困難的,有時連題目在哪裡都不知道,只能濫竽充數地將已經寫好的網誌或過往的文章擇優轉載至泛科學撐一下場面,然後觀察網友對文章的反應作為未來選擇題材的依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網友最有興趣的議題大多與個人日常生活相關,如美牛瘦肉精的問題,又男女之間情感的主題,更是引發網友爭相瀏覽的熱門主題,至於與海洋保育相關的文章,則並未受到多數網友的青睞,只能說是SOSO而已。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海洋畢竟離日常生活有段很長的距離,要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確屬不易;或許那天我來說說海鮮與重金屬污染之間的關係,說不定就會引起網友的一番討論。由此可知網友比較關注分享與生命安危有關的議題,就算它是網路流言也不例外!

灑狗血引發大眾恐慌絕對不是我寫作的目的,更正錯誤觀念與釐清對於海洋的種種迷思,期望能由觀念的修正進而能達到行為的改變,這才是撰文真正的目的。不過個人必須坦白承認寫作的題目真的有那麼一些些灑狗血的成份在其中,寫作內容也多多少少放入一些主觀情感元素在其中,其目的只是希望讓單調嚴肅的科學內容多一些感性的人文元素,讓人閱讀起來不致於過於單調。從近來網友極少數的留言中,亦也可發現網友們看得出我寫作的風格,而我卻不甚瞭解這些瀏覽或閱讀我的文章的網友,對文章內容真正的想法為何呢?不錯蠻有趣的?很狗血?議題過期了?這相當引起我的好奇。

網友對文章的反應往往很難預期,上次個人寫了一篇「愛我請不要買」的文章,呼籲網友不要購買生物以達到保護生物的目的,結果居然引發一堆網友的反應與轉寄,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與其放生,不如認養棲地」也是來於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的短文,亦出乎意料地引發廣泛地共鳴,反而我認真寫的「魚目混珠 以假亂真」一文,網友們的卻心如止水,反應平平,有時的感覺得網友的反應有如春天的氣候,陰晴不定,難以猜透。

寫作至今,網友有幾個相同的模式卻是有跡可循。首先,新文章貼上之後,隨即就會被快速瀏覽,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像,尤其是小編在臉書泛科學粉絲網頁上公告推薦之後,效果特別明顯。這就好像就有人早就掛在泛科學網站門口等候,隨時隨地準備閱讀新的科學文章一樣。而新文章往往在一天內被瀏覽過(閱讀過)至少兩三百次;若是有幸成為網友中眼中熱門的文章如「海龜溺死了」,在24小時之內就文章可能就被瀏覽上千次,若再加上瘋狂轉貼分享的次數,真正的次數恐怕遠超過我們所能計數的;文章每轉貼至其他網站,就可能重獲新生,每次的新生就可能衍生出不可預測的閱覽數,由此可見網際網路的傳播的威力。其次,雖然貼文為科學文章並非言情小說,網友似乎感情豐富頗有愛心,遇到類似像海龜因誤闖流刺網而溺死在海中的報導,就突然會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悲天憫人的情感如泉水般地湧出,文章當然就會被快速傳播分享,瀏覽數急速飆高,猜測這或許是作善事不落人後的情感衝動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無論文章如何精彩萬分,它仍還有它的生命週期。依據個人觀察發現:每篇文章最多只有一個星期的壽命,之後,它就被新增的文章擠入次頁面暫存,直到有一天又被新聞議題喚醒,才會再次出現在首頁版面上。這正是個人一星期只貼一篇文章的緣故,因為可以減少自我文章相互排擠的情況,讓一篇文章可以多有些曝光時間,畢竟這是公共的社群網站,不是個人部落格,在版面有限的狀況下,每一篇新文章的出現往往就代表另一篇舊文章的退讓,文章能在版面多停留一些時間,它被閱讀的機會就會相對地增加,這也能達成個人推廣海洋的目的。小編亦認同我的觀察心得,而且還指出似乎有較多的網友在週間比週末瀏覽泛科學網站,個人推想大概是週間網友大多宅在螢幕前看東望西地流覽各式網站,週末則都跑出去與大自然為伍了(主觀猜測而已)。

泛科學為以邀請各領域高手撰寫科普文章或報導新科學知識的網站,在短短一年多之內,確實引起許多網友的注意與青睞,從臉書上的粉絲網頁來看,每天按讚的人數逐日增加,可見其風格與內容頗受到網友的肯定,這真的是難能可貴。相對於公家機關或主流媒體的粉絲網頁背後有龐大的資源支撐,卻績效不彰。這個網站卻在缺乏經費援助之下,憑藉的只是年輕的小編們希望能為台灣科學新聞報導注入一股清流的理想,企圖打破台灣主流媒體只強調狗血且利用大眾無知引發恐慌之手段,以期提高媒體銷售業績的方式,而卻受到網友廣普遍地支持。這點正是個人對此網站最大的肯定與認同,它確實在新聞媒體的科學報導(如飲料中添加塑化劑)之中,發揮了正本清源、撥雲見日的功效,讓更多人看清楚政府與主流媒體對於科學報導的解讀方式中詭譎之處,這也是網路監督政府效能所不可或缺的公民力量。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學好中文」才是好翻譯的優先條件:科學知識翻譯的眉眉角角與心法──2019泛知識節
泛知識節
・2019/04/25 ・287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活動紀錄/郭宜蓁

台灣有許多科普書籍都是由翻譯而來,翻譯就像是作者跟讀者之間的傳話筒,那麼要怎麼當一個好的傳話筒?這個作者到底在寫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寫?我這樣寫,讀者看的懂嗎?寫得這麼簡明扼要,是可以的嗎?

2019泛知識節,邀請到目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具有翻譯多本書籍經驗的林大利,談談「如何成為一位值得信賴的知識型譯者」。

2019泛知識節,「科學知識翻譯的眉眉角角與心法」講座現場。

不一定要外文背景,能熟悉該領域流變對翻譯才有利

熱烈歡迎專業領域投入翻譯工作,外文背景的譯者投入感興趣的領域!

林大利分享:科學研究,是科學知識產生器,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系統性活動。

孫維新教授是這麼說的:科學是一個框架,框架內的部分,是我們已知的知識;框架外的世界,則是一片未知的宇宙。因此,科學活動就是在努力的擴大這個框架,讓我們對世界的瞭解更多更廣。這個框架依然渺小,未知的世界仍浩瀚無垠。

如果能有更多專業背景者投入科學知識的翻譯,對於大眾了解世界會有更多的幫助。每個領域都會有各自的用語,同一個字詞換了一個領域,可能就是不同意思,像是特殊的專有名詞,或是科學上有新進展時的用語更新,只有熟悉特定領域及其目標讀者的譯者才能做得到。另外,譯者通常會尊重作者的作品,不對內容作實質上的改變。但如果發生作者本來就寫錯的情況,熟悉此領域的譯者比起其他人,更有機會抓出錯誤。

科學知識要如何有效的傳遞呢?

要將科學知識有效且精確的譯給讀者,最重要的就是:把中文學好!圖/pixabay

翻譯就是一種寫作,要將科學知識有效且精確的譯給讀者,最重要的就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中文學好!

林大利歸納出翻譯的基本原則:作者需提供齊全的資訊,譯者文字通順達意、遵循邏輯、簡明精要(不要太多廢話)、儘量客觀、審慎有據。

另外,有時候「廢話」也有別的作用。林大利曾經譯過一本書,書中有一個角色是條蛇,作者為了表示那是一條蛇,把單字的字尾都加上兩個s。翻譯時為了詮釋這個「 ss 」,他在每一句的句尾都加上「嘶嘶」。

翻譯的三大原則

一、理解作者

作者是誰?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這麼寫?想表達什麼?

在翻譯時,不只是把語言本身讀懂就好,還需要知道作者到底想說什麼,以及基於怎樣的狀態寫出這個作品。除此之外,某些被創造出來的用語到底為何存在呢?當你知道起源時,很多時候還是無法直接翻譯,便該思考如何淺顯易懂地告訴讀者。舉例來說,”bird egg blue” 要怎麼翻譯呢?如果目標讀者是台大的學生,說不定可稱之為「水源市場藍」。(編按:台大對面的水源市場外牆曾有一段時間是淺藍色的。)

bird egg blue不存在中文的日常用語中,該怎麼翻譯會比較適當呢? 圖/pixabay

二、服務讀者

為了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被中斷、順利閱讀,需要達成以下幾件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減少冗詞贅字

為了減少各種贅字,譯者必須精簡自己的文字,清楚地將自己的想法透過白話文更精確地表現出來
結論就是:精簡白話文。

避免雙重否定(不~不~不~不~不~不~不~不~不~)

閱讀泛科學的文章,並不是不重要,而是我實在是不可以不去追蹤一個我朋友叫我不得不追蹤的泛科學IG帳號。你不能這樣子不明白我的明白,老是叫我不要去做一些我不能不去實踐的義務。
結論就是:好好說話,訂閱泛科學~(誤)不要一直說不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剷除閱讀障礙

在閱讀時,讀者可能會因為字詞的排序,在閱讀時被干擾、中斷,像是「不重視覺重聽覺」(重視/視覺)為了解決這個困擾,必須跳脫原本的文字,可譯作「以聽覺為主,視覺為輔」。

消滅錯字別字

從錯別字的數量,可以作為譯者對文章用心程度的指標,雖然是這麼說,偶爾還是會不小心出現幾個沒挑出來的錯字,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自己文章中的錯字稍微安慰自己。不過實際上,為了解決錯別字的問題,可以透過把自己當作讀者,重新閱讀自己的翻譯,一方面能減少錯別字,同時還能再確認自己翻譯的內容是否能讓讀者理解,如果讀完之後連自己都無法理解,就需要修改一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體貼編輯

前面提到,翻譯就像是作者跟讀者之間的傳話筒,然而在翻譯面前,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編輯。

編輯就是這本書的總管,除了是最專業的讀者,同時也最熟悉目標讀者,便能給出貼近讀者需求的建議。林大利在翻譯童書時,編輯曾要求他更換一些成語的使用,因為某些年齡層的孩子還沒學到這些詞語。再者,翻譯過程中,譯者在翻譯用字遣詞上的特殊處理、考量等一定要讓編輯知道,像是前面的例子:為了詮釋蛇的用語「 ss 」,譯者在每一句的句尾都加上「嘶嘶」,這些細節都需要溝通清楚。

  • 小叮嚀:人非聖賢,但是錯字連篇、拖稿或是失聯讓編輯找不到,都是非常嚴重的情形。若遇到特殊狀況需要調整期程,要提前告訴你的編輯唷!

其他翻譯小細節

專有名詞的翻譯並不是那麼好處理,考量也很多。以童書為例,林大利在翻譯時會盡可能地讓書上的動物名稱跟動物園使用的名稱一致,如此一來爸媽帶孩子們去動物園參觀時,比較不會發生找不到書上動物的情形。另外,相同的專有名詞在面對不同讀者時,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雖然林大利在翻譯時不喜歡用維基百科的詞彙,不過有些時候為了讓家長或小朋友快速查到資料,還是需要使用。

在翻譯上另一個困難點是「誤譯」,實作時大家可以想看看,你們講話時會這麼說嗎?「我今天去海邊,看到那裡有好多好多的有機體喔」。實際上念出來就可以感覺到不太對勁的部分。organism 常被被翻為「有機體」,但在這個語境底下應該要翻成「生物」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勇敢進行科學寫作吧!

科學寫作需要的不是峰迴路轉的劇情,而是簡單精確的闡述。圖/pixabay

這場演講介紹了專業領域者投入翻譯的好處,以及當你想投入翻譯時,應該注意哪些大原則、小細節。聽完之後,或許我們無法馬上成為神一般的譯者,不過聽完翻譯的各種眉眉角角後,也能理解科學寫作需要的不是峰迴路轉的劇情,而是簡單精確的闡述。林大利也提到,絕大部分譯者的缺點,在於中文寫作能力不夠好,透過多讀好的文章,才有機會寫出好文章。而且沒有人的第一篇譯稿就寫得十足完美,受挫折、被挑戰都是正常的事,唯有不斷的修改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所以別害怕,勇敢踏出科學寫作的第一步吧!

只看活動記錄不過癮嗎?當天的現場影像記錄可至泛科學院免費觀賞:【線上影音】2019 泛.知識節-科學知識翻譯的眉眉角角與心法

泛知識節
24 篇文章 ・ 4 位粉絲
從「科學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到「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只懂科學」,再到「知識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它關在牆裡」,「泛知識節」為泛科知識召集之年度大型活動,承繼 PanSci 泛科學年會的精神與架構,邀請「科學」「科技」「娛樂」「旅行」四個領域的專家與耕耘者,一同談說、分享、攻錯。 這是一個大型的舞台,我們在此治茶拂席,虛位以待,請你上座。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科普傳播豈只是三言兩語
阿樹_96
・2013/03/22 ・214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昨晚(3/21)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舉辦的一場演講,深深的感動了我,講者是知名作家小野,演講中他以豐富的創作與生活經驗,分享給對科普有興趣的青年學子們,我雖然不是青年學子,但一看到這個講題,就覺得自己非聽不可。小野先生並未授權我完全引述他的話語,而我也沒進行錄音,所以接下來我以一位報導者的角色來敘述演講中我記錄下的重點,以及我心中的感動。當然,記錄若有錯誤,也歡迎小野老師、在場的聽眾指正。

從一開始,小野就從他的求學、工作的歷程作為開場,充滿畫面性的內容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說故事能力;過去為了成為一個科學家,他努力的求學,從師大生物系畢業後,又到了國外進修深造,不過還未完成學業,就回國從事電影與電視工作,並持續的增加文字創作。接著也提到,曾有人問他,花了長時間學習這麼多科學的知識,不覺得浪費?後悔?他說,要不是有這麼多不同的經歷、體驗,他也不會有這樣豐富的靈感與知識,因為在當時具有科學背景的文學作家不多,他等於開創了一個新的文字風格,而過去的科學訓練,運用在的工作中,變的得心應手、耳目一新。

接著在演講的核心,他提出了十項科普傳播的重要觀點和做法:

  1. 知道。知道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知道世界的廣闊、知道人類的渺小,所以他為自己的孩子小時候準備了三件物品:顯微鏡、望遠鏡、地球儀。其實,就我所想,小野老師在聊這件事情時,就是在告訴大家,科學就是來自一股求知的渴望。
  2. 創作。從創作來談科普,最直接的就是將科學上的現象,用來作文學的描述,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在做標本的「切片」,切入點正確了,能精準的找到答案,但要得到一個完美的切片,並不容易。
  3. 比喻。接著「創作」的引伸,就是要告訴大家「比喻」的貼切和重要性。但是要做出貼切的比喻,必須先累積許多的基礎知識,培養廣泛的興趣,他也直接用化學裡的「飽合溶液」來作比喻:「要先讓自己達到飽合,接著才會結晶。」我聽了之後會心了一笑,這完全是以過飽合溶液析出結晶的原理,來說明知識和經驗累積的重要性。
  4. 觀察。觀察是科學入門最重要的事,但我們受到的教育和訓練,並不在強調這點,心境融入大自然,才能看到真正的自然。
  5. 感動。我覺得也是承接上一個看法,從大自然的觀察尋找感動,譬如想像自己是個樹蛙,才能看到樹蛙的世界,唯有融入大自然,才能被自然所感動。他也說到成名作「蛹之生」,就是他觀察蝴蝶羽化後,心中的澎湃激昂的感動。
  6. 設計。大自然提供了很多設計,人類很多發明的「工具」,其實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相似性,譬如昆蟲的口器形狀,和鉗子、吸管等工具也十分相像。而當老師說到鸚鵡螺的內部結構時,我腦子竟然就浮現了費波拉契數列:1,1,2,3,5,8,13…
  7. 生活。生活中也處處是科學,接著老師也舉了颱風天家中淹水的事件,他急中生智,利用了簡單的「虹吸現象」來解決排水的問題。而一聽到這個,我就想到小時候最愛看的「馬蓋先」,不就是一個超棒的科普影集嗎?
  8. 表達。除了知識的累積、科學的觀點,表達能力也可以說是科普傳播的關鍵,必須能讓讀者或觀眾由淺入深,盡可能從很基本淺顯的文字來聊科學。
  9. 教育。老師其實對於教育有很多真知灼見,他以環保主張的「手作步道」為例,從水泥人工等人造的步道,遠不如貼近自然的手作步道來分享,著重自然方式的教育,讓小朋友自然而然的學習,優點大於許多人為灌輸的知識。
  10. 跨領域。最後也回到他自身的經驗,自己因為也是從科學跨到文學與電影,強調不同的領域間,可以激盪出許多新的想法和思維,而反過來說,許多看似單一的領域,卻蘊含了許多不同專業的知識。

在演講結速後的提問中,有朋友想請老師聊聊對台灣科普傳播現況的看法,老師十分感嘆國內在科普傳播思維的缺乏、不被重視,存在著許多問題,其實不容易提出解決方案。聊著聊著,小野老師帶出了PanSci泛科學新聞網,他說在這個平台上有許多堅持信念的年輕作者,一直在為科普傳播盡力,當我以身為作者的角色對老師的肯定道謝時,他還說:「我也有收藏PanSci的末日T唷!我個人蠻崇拜那些在做這些事的年輕人。請繼續專注地做下去,不要感到挫折。」我在現場一聽,除了心跳加速,連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會來聆聽這場演講,不是因為老師的名氣,而是他提出的講題,的確三言兩語或一場演講,也道不盡科普的一切。以上的十個觀點,加上老師的經歷,讓1個小時半的演講變的十分「超值」,因為它的價值在於一個對於媒體和文字工作已有十分歷鍊的工作者,同時可以觸發感動,給像我這樣同是科普的傳播者,或是任何對科普有興趣的人,這讓我覺得不得不將這些內容分享給更多人。或許,PanSci可能還在草創時期、未臻完美,需要更多的朋友們來幫忙,不單是為了這個網站,而是為了增進全民的科學素養,為了科普知識的傳播。相信在網站上的作者編輯也和我一樣,進行創作不是以賺錢或利益為目的,是將自己覺得很棒的知識和理念傳達出去作為理想,無私的進行任何奉獻!

當然,我想也該謝謝觀看、分享、撰文的每一位夥伴,因為有你們,科普的傳播會日漸進步,相信每一個小力量,將會成就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將理性思維廣播出去。

本文同時發表於作者部落格:阿速事說故事中。

阿樹_96
73 篇文章 ・ 20 位粉絲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泛科學上的冒險旅程
大海子
・2012/04/28 ・286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相關標籤: 科學寫作 (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際網路的冒險充滿許多未知與驚奇猶如海洋生態總是令人嚮往不已
網際網路的冒險充滿許多未知與驚奇猶如海洋生態總是令人嚮往不已

去年受泛科學小編的邀請撰寫專欄文章迄今,已經將近十個多月之久了。前些日子聽小編說我是少數幾位不是翻譯主流媒體的新聞,而是自行創作的作者之一,這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當初的目的只是想要寫一些有關大眾對於海洋種種的迷思,並進一步由中提出正確的科學觀點,讓讀者由此釐清或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而已。而且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只表達一個觀點就好了,篇幅不宜太長,簡單而精彩最重要。讓我有這樣的動機在於以往個人總認為海洋簡單易懂的觀念應該很普遍不值得一提,然而事實卻不盡然。自個人觀察來館參觀遊客的舉止言談之間,發現其中居然存有許多對海洋錯誤的認知與迷思的觀念,甚至就連導遊領隊或館內受過訓練的導覽人員有時也會出包,但自己卻渾然不知,試想如果專業人員的人都會如此,那普羅大眾對於海洋認知的迷思豈不更令人擔憂呢?

身為海洋教育推廣者的我當時就決定從臉書的網誌著手,此因臉書很夯,鄉民據說有上億人之多,當時中央部會的長官又希望透過臉書社群之利,進行教育行銷,所以臉書自然而然成為第一首選。玩了臉書之後才發現,除非上傳的資訊相當吸睛,才會引發網友一連串的分享與轉寄,不然資訊很快就會淹沒在龐大又快速流轉的資訊洪流之中,瞬間就消失在頁面,網誌只能算辜芳自賞或更慘的是無病呻吟(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有一天,科學影像的小編來信詢問是否可以將我的網誌轉載至網站,我心想這些文章不就是要有廣為流傳,才會發揮教育效果,既然有人要協助轉載,何樂而不為呢? 不久之後,泛科學的小編又來函邀請我去寫專欄,這可真的有點讓我難為了,原因在於一方面寫作不是我擅長的項目,另一方面當然工作的重擔讓我心生畏懼,唯恐無法負擔,毀人美意不,因而不敢欣然答應,另外一想到網路世界中,高手如雲,萬一寫內容太爛,遭到圍剿,不就畫虎不成反為狗,成為笑柄了嗎? 但是個人又很想瞭解社會大眾對於科普文章的看法為何?考慮了半天,最後是在想得不太清楚又姑且一試的冒險的心態之下,最後我答應了小編的要求,開始撰寫海洋相關的文章,並將專欄取名為「海洋奧秘」。老實說,剛開始這還真的還蠻困難的,有時連題目在哪裡都不知道,只能濫竽充數地將已經寫好的網誌或過往的文章擇優轉載至泛科學撐一下場面,然後觀察網友對文章的反應作為未來選擇題材的依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網友最有興趣的議題大多與個人日常生活相關,如美牛瘦肉精的問題,又男女之間情感的主題,更是引發網友爭相瀏覽的熱門主題,至於與海洋保育相關的文章,則並未受到多數網友的青睞,只能說是SOSO而已。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海洋畢竟離日常生活有段很長的距離,要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確屬不易;或許那天我來說說海鮮與重金屬污染之間的關係,說不定就會引起網友的一番討論。由此可知網友比較關注分享與生命安危有關的議題,就算它是網路流言也不例外!

灑狗血引發大眾恐慌絕對不是我寫作的目的,更正錯誤觀念與釐清對於海洋的種種迷思,期望能由觀念的修正進而能達到行為的改變,這才是撰文真正的目的。不過個人必須坦白承認寫作的題目真的有那麼一些些灑狗血的成份在其中,寫作內容也多多少少放入一些主觀情感元素在其中,其目的只是希望讓單調嚴肅的科學內容多一些感性的人文元素,讓人閱讀起來不致於過於單調。從近來網友極少數的留言中,亦也可發現網友們看得出我寫作的風格,而我卻不甚瞭解這些瀏覽或閱讀我的文章的網友,對文章內容真正的想法為何呢?不錯蠻有趣的?很狗血?議題過期了?這相當引起我的好奇。

網友對文章的反應往往很難預期,上次個人寫了一篇「愛我請不要買」的文章,呼籲網友不要購買生物以達到保護生物的目的,結果居然引發一堆網友的反應與轉寄,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與其放生,不如認養棲地」也是來於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的短文,亦出乎意料地引發廣泛地共鳴,反而我認真寫的「魚目混珠 以假亂真」一文,網友們的卻心如止水,反應平平,有時的感覺得網友的反應有如春天的氣候,陰晴不定,難以猜透。

寫作至今,網友有幾個相同的模式卻是有跡可循。首先,新文章貼上之後,隨即就會被快速瀏覽,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像,尤其是小編在臉書泛科學粉絲網頁上公告推薦之後,效果特別明顯。這就好像就有人早就掛在泛科學網站門口等候,隨時隨地準備閱讀新的科學文章一樣。而新文章往往在一天內被瀏覽過(閱讀過)至少兩三百次;若是有幸成為網友中眼中熱門的文章如「海龜溺死了」,在24小時之內就文章可能就被瀏覽上千次,若再加上瘋狂轉貼分享的次數,真正的次數恐怕遠超過我們所能計數的;文章每轉貼至其他網站,就可能重獲新生,每次的新生就可能衍生出不可預測的閱覽數,由此可見網際網路的傳播的威力。其次,雖然貼文為科學文章並非言情小說,網友似乎感情豐富頗有愛心,遇到類似像海龜因誤闖流刺網而溺死在海中的報導,就突然會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悲天憫人的情感如泉水般地湧出,文章當然就會被快速傳播分享,瀏覽數急速飆高,猜測這或許是作善事不落人後的情感衝動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無論文章如何精彩萬分,它仍還有它的生命週期。依據個人觀察發現:每篇文章最多只有一個星期的壽命,之後,它就被新增的文章擠入次頁面暫存,直到有一天又被新聞議題喚醒,才會再次出現在首頁版面上。這正是個人一星期只貼一篇文章的緣故,因為可以減少自我文章相互排擠的情況,讓一篇文章可以多有些曝光時間,畢竟這是公共的社群網站,不是個人部落格,在版面有限的狀況下,每一篇新文章的出現往往就代表另一篇舊文章的退讓,文章能在版面多停留一些時間,它被閱讀的機會就會相對地增加,這也能達成個人推廣海洋的目的。小編亦認同我的觀察心得,而且還指出似乎有較多的網友在週間比週末瀏覽泛科學網站,個人推想大概是週間網友大多宅在螢幕前看東望西地流覽各式網站,週末則都跑出去與大自然為伍了(主觀猜測而已)。

泛科學為以邀請各領域高手撰寫科普文章或報導新科學知識的網站,在短短一年多之內,確實引起許多網友的注意與青睞,從臉書上的粉絲網頁來看,每天按讚的人數逐日增加,可見其風格與內容頗受到網友的肯定,這真的是難能可貴。相對於公家機關或主流媒體的粉絲網頁背後有龐大的資源支撐,卻績效不彰。這個網站卻在缺乏經費援助之下,憑藉的只是年輕的小編們希望能為台灣科學新聞報導注入一股清流的理想,企圖打破台灣主流媒體只強調狗血且利用大眾無知引發恐慌之手段,以期提高媒體銷售業績的方式,而卻受到網友廣普遍地支持。這點正是個人對此網站最大的肯定與認同,它確實在新聞媒體的科學報導(如飲料中添加塑化劑)之中,發揮了正本清源、撥雲見日的功效,讓更多人看清楚政府與主流媒體對於科學報導的解讀方式中詭譎之處,這也是網路監督政府效能所不可或缺的公民力量。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生命的躍升》─ 窺見生命演化的驚奇
cacbug
・2012/07/17 ・150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7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到這本書的中文版在台灣上市讓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我自己在一年多前讀完英文版就非常喜愛,那時候還曾經留言給貓頭鷹出版社的社長希望他能夠考慮翻譯與出版,當時其實沒有得到任何回音,而回想起來那時還真是一個唐突的舉動,現在見到這本書卻讓我倍感開心。

兩年前我開始接觸尼克.連恩博士的第一本書《Oxygen: The Molecule that Made the World 》,就被他豐富學識與充滿邏輯的方式討論氧氣怎麼影響生命現象的發生所吸引,因此趕緊訂購其他兩本他的著作《 Power, Sex, Suicide: Mitochondria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以及《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從閱讀他的著作中很容易發現他的寫作風格,他會從各種面向去討論一個主題,論述不同時期科學家們的想法,討論這些想法是否合理甚至指出有哪些錯誤之處。我認為科學研究是進行式,科學家們不斷地去提問試驗,以證據來做出合乎邏輯的推論,我們會看到每個觀念被創建被推翻的過程不斷地發生。這是科學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從連恩博士的每一本書裡面都可以讀到這種科學的動態變化,這是我喜歡他的寫作最主要的原因。

這本《生命的躍升》是他綜合了前兩本書關於生命孕育與演化過程的想法匯整,然後再提出十項關鍵創新(inventions),我認為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這十項關鍵創新看來都是非常合宜的選擇,尤其把焦點集中在生命的演化過程。其實演化的概念對於我們一定不陌生,達爾文所提出的天擇與適者生存是基本的原則,然而連恩博士是具有生物化學背景的科學家,因此他對於生命演化的探討除了傳統概念的架構之外,他還考慮到細胞裡面的生化反應機制,這是非常不同於其他的演化書籍。尤其是第一章與第二章對於生命的起源說幾乎是當前演化科普書最精采的論述了!例如他從熱力學的角度切入,說明課本上讓人熟知的太古濃湯(primordial soup)不一定真的能夠產生生命所需的物質,而後新的發現提出深海裂谷的熱泉能夠提供足夠的能量,才是最可能造成生命的起源。

這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會提及每項研究發現的歷史事件,包括發現的過程與想法的衝擊,或者不同派系之間的爭論,每個研究團隊抽絲剝繭並且彼此競爭,像是第六章〈運動〉討論到肌肉的運動,十八世紀時期賈法尼主張動物電流對上伏打的單純機械主義,因為政治的因素,伏打的觀念成為當時的主流;直到十九世紀才被德國人亥母霍茲證實賈法尼所提出的動物電流才是讓肌肉產生力量的原因。科學研究不僅只有實驗成果可以讓我們獲得知識,研究的過程也藏有許多發人省思的心路歷程,這些故事讓這本書讀起來更增添許多趣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生命演化的十項關鍵創新裡面,我個人認為〈意識〉這章所提到的論點稍顯不夠有力,連恩博士主要是在討論大腦怎麼「感覺」環境與什麼是所謂的「感覺」。當然,這是非常複雜也尚待更多研究的領域,許多問題都懸而未決,例如神經的編碼是怎麼造成意識本身?意識從何而來?期待在不久之後能夠有更加讓人信服的觀點與實驗出現。

這本書的難度其實偏高,對於欠缺生命科學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有點挫折,需要做額外的功課增加生物學的知識,才更能理解到這本書的豐富內容與討論。但是,這本書每個章節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是會讓人著迷其中,如果想要了解近代生物學對於生命演化的解釋,這本書絕對是一時之選,非常值得推薦給對於生命的現象充滿好奇的讀者們!

如果回到大學的時候,我衷心地希望生物學教授們的手上都有這本書,透過他們的專業背景跟連恩博士的論點產生碰撞,在課堂上帶給學生們更多面向的討論。畢竟這並不是一本教科書,絕對不可能把生物演化的各種問題與論點包括其中,但是這本書可以做為火種,點燃生命之火。

(這是與作者訪談的影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cbug
2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研究昆蟲的人,腦袋不時地轉來轉去,對於這個世界充滿好多想像與疑問。

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泛科學上的冒險旅程
大海子
・2012/04/28 ・286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相關標籤: 科學寫作 (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際網路的冒險充滿許多未知與驚奇猶如海洋生態總是令人嚮往不已
網際網路的冒險充滿許多未知與驚奇猶如海洋生態總是令人嚮往不已

去年受泛科學小編的邀請撰寫專欄文章迄今,已經將近十個多月之久了。前些日子聽小編說我是少數幾位不是翻譯主流媒體的新聞,而是自行創作的作者之一,這背後其實是有原因的。

當初的目的只是想要寫一些有關大眾對於海洋種種的迷思,並進一步由中提出正確的科學觀點,讓讀者由此釐清或澄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而已。而且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只表達一個觀點就好了,篇幅不宜太長,簡單而精彩最重要。讓我有這樣的動機在於以往個人總認為海洋簡單易懂的觀念應該很普遍不值得一提,然而事實卻不盡然。自個人觀察來館參觀遊客的舉止言談之間,發現其中居然存有許多對海洋錯誤的認知與迷思的觀念,甚至就連導遊領隊或館內受過訓練的導覽人員有時也會出包,但自己卻渾然不知,試想如果專業人員的人都會如此,那普羅大眾對於海洋認知的迷思豈不更令人擔憂呢?

身為海洋教育推廣者的我當時就決定從臉書的網誌著手,此因臉書很夯,鄉民據說有上億人之多,當時中央部會的長官又希望透過臉書社群之利,進行教育行銷,所以臉書自然而然成為第一首選。玩了臉書之後才發現,除非上傳的資訊相當吸睛,才會引發網友一連串的分享與轉寄,不然資訊很快就會淹沒在龐大又快速流轉的資訊洪流之中,瞬間就消失在頁面,網誌只能算辜芳自賞或更慘的是無病呻吟(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有一天,科學影像的小編來信詢問是否可以將我的網誌轉載至網站,我心想這些文章不就是要有廣為流傳,才會發揮教育效果,既然有人要協助轉載,何樂而不為呢? 不久之後,泛科學的小編又來函邀請我去寫專欄,這可真的有點讓我難為了,原因在於一方面寫作不是我擅長的項目,另一方面當然工作的重擔讓我心生畏懼,唯恐無法負擔,毀人美意不,因而不敢欣然答應,另外一想到網路世界中,高手如雲,萬一寫內容太爛,遭到圍剿,不就畫虎不成反為狗,成為笑柄了嗎? 但是個人又很想瞭解社會大眾對於科普文章的看法為何?考慮了半天,最後是在想得不太清楚又姑且一試的冒險的心態之下,最後我答應了小編的要求,開始撰寫海洋相關的文章,並將專欄取名為「海洋奧秘」。老實說,剛開始這還真的還蠻困難的,有時連題目在哪裡都不知道,只能濫竽充數地將已經寫好的網誌或過往的文章擇優轉載至泛科學撐一下場面,然後觀察網友對文章的反應作為未來選擇題材的依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網友最有興趣的議題大多與個人日常生活相關,如美牛瘦肉精的問題,又男女之間情感的主題,更是引發網友爭相瀏覽的熱門主題,至於與海洋保育相關的文章,則並未受到多數網友的青睞,只能說是SOSO而已。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海洋畢竟離日常生活有段很長的距離,要引起許多人的共鳴確屬不易;或許那天我來說說海鮮與重金屬污染之間的關係,說不定就會引起網友的一番討論。由此可知網友比較關注分享與生命安危有關的議題,就算它是網路流言也不例外!

灑狗血引發大眾恐慌絕對不是我寫作的目的,更正錯誤觀念與釐清對於海洋的種種迷思,期望能由觀念的修正進而能達到行為的改變,這才是撰文真正的目的。不過個人必須坦白承認寫作的題目真的有那麼一些些灑狗血的成份在其中,寫作內容也多多少少放入一些主觀情感元素在其中,其目的只是希望讓單調嚴肅的科學內容多一些感性的人文元素,讓人閱讀起來不致於過於單調。從近來網友極少數的留言中,亦也可發現網友們看得出我寫作的風格,而我卻不甚瞭解這些瀏覽或閱讀我的文章的網友,對文章內容真正的想法為何呢?不錯蠻有趣的?很狗血?議題過期了?這相當引起我的好奇。

網友對文章的反應往往很難預期,上次個人寫了一篇「愛我請不要買」的文章,呼籲網友不要購買生物以達到保護生物的目的,結果居然引發一堆網友的反應與轉寄,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與其放生,不如認養棲地」也是來於生活中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的短文,亦出乎意料地引發廣泛地共鳴,反而我認真寫的「魚目混珠 以假亂真」一文,網友們的卻心如止水,反應平平,有時的感覺得網友的反應有如春天的氣候,陰晴不定,難以猜透。

寫作至今,網友有幾個相同的模式卻是有跡可循。首先,新文章貼上之後,隨即就會被快速瀏覽,速度之快超乎我的想像,尤其是小編在臉書泛科學粉絲網頁上公告推薦之後,效果特別明顯。這就好像就有人早就掛在泛科學網站門口等候,隨時隨地準備閱讀新的科學文章一樣。而新文章往往在一天內被瀏覽過(閱讀過)至少兩三百次;若是有幸成為網友中眼中熱門的文章如「海龜溺死了」,在24小時之內就文章可能就被瀏覽上千次,若再加上瘋狂轉貼分享的次數,真正的次數恐怕遠超過我們所能計數的;文章每轉貼至其他網站,就可能重獲新生,每次的新生就可能衍生出不可預測的閱覽數,由此可見網際網路的傳播的威力。其次,雖然貼文為科學文章並非言情小說,網友似乎感情豐富頗有愛心,遇到類似像海龜因誤闖流刺網而溺死在海中的報導,就突然會有發自內心深處的悲天憫人的情感如泉水般地湧出,文章當然就會被快速傳播分享,瀏覽數急速飆高,猜測這或許是作善事不落人後的情感衝動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無論文章如何精彩萬分,它仍還有它的生命週期。依據個人觀察發現:每篇文章最多只有一個星期的壽命,之後,它就被新增的文章擠入次頁面暫存,直到有一天又被新聞議題喚醒,才會再次出現在首頁版面上。這正是個人一星期只貼一篇文章的緣故,因為可以減少自我文章相互排擠的情況,讓一篇文章可以多有些曝光時間,畢竟這是公共的社群網站,不是個人部落格,在版面有限的狀況下,每一篇新文章的出現往往就代表另一篇舊文章的退讓,文章能在版面多停留一些時間,它被閱讀的機會就會相對地增加,這也能達成個人推廣海洋的目的。小編亦認同我的觀察心得,而且還指出似乎有較多的網友在週間比週末瀏覽泛科學網站,個人推想大概是週間網友大多宅在螢幕前看東望西地流覽各式網站,週末則都跑出去與大自然為伍了(主觀猜測而已)。

泛科學為以邀請各領域高手撰寫科普文章或報導新科學知識的網站,在短短一年多之內,確實引起許多網友的注意與青睞,從臉書上的粉絲網頁來看,每天按讚的人數逐日增加,可見其風格與內容頗受到網友的肯定,這真的是難能可貴。相對於公家機關或主流媒體的粉絲網頁背後有龐大的資源支撐,卻績效不彰。這個網站卻在缺乏經費援助之下,憑藉的只是年輕的小編們希望能為台灣科學新聞報導注入一股清流的理想,企圖打破台灣主流媒體只強調狗血且利用大眾無知引發恐慌之手段,以期提高媒體銷售業績的方式,而卻受到網友廣普遍地支持。這點正是個人對此網站最大的肯定與認同,它確實在新聞媒體的科學報導(如飲料中添加塑化劑)之中,發揮了正本清源、撥雲見日的功效,讓更多人看清楚政府與主流媒體對於科學報導的解讀方式中詭譎之處,這也是網路監督政府效能所不可或缺的公民力量。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