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
0

文字

分享

4
1
0

海龜溺死了

大海子
・2012/02/15 ・15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9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群海龜因誤闖流刺網因而集體溺死-圖片來自於Sea Shepherd South Africa
一群海龜因誤闖流刺網因而集體溺死-圖片來自於Sea Shepherd South Africa

「你看!這新聞真邪門耶!」

「什麼?!海裡的海龜居然會溺死?」

「真的假的?!海龜不是潛水高手嗎?」

一般來說,海龜換一次氣的確可以在水中待上很長一段時間,加上又有硬殼的保護,悠游大海中應該可以高枕無憂,只有當體內空氣不足時稍微抬頭在水面上張一下口,瞬間就可完成換氣的動作;也因為牠可以憋氣很久,所以牠可以潛入水中大吃海草(藻)與海綿等底棲生物,享受水中大餐,吞嚥時還不會噎到或是嗆到水呢!這樣超高的水中生活技巧,就連魚類也自嘆不如呢!因為魚吞食食物後還需要將鰓蓋打開,以便將多餘的水排放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龜通常只要在海上吸一口氣就可以在水中潛泳長達數小時,而且還能在水中睡覺,睡夢中還會記得夢游到水面換口氣之後繼續呼呼大睡,這麼高超的換氣高手怎麼可能溺死在水中呢?這種新聞絕對是為了博取新聞版面,增加媒體曝光率,而由不肖記者杜撰出來的假新聞吧!

還是有人惡意戲弄將海龜的頭一直壓在水中,不讓牠浮起換氣,所以海龜才溺死的吧!因為海龜畢竟是用肺呼吸的,不管它在水中憋氣功夫多麼厲害了得,總還是要回到海面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因為牠們不像魚有鰓可以作用,所以無法跟魚一樣在水中呼吸。

海龜是用肺呼吸需要露出水面才能換氣

如果海龜真的是潛水高手,那牠為什麼還會溺死呢?一般來說,海龜若是處於悠閒輕鬆的狀態,身心沒有受到任何的驚嚇下,身體內的耗氧量是很低,因此海龜只要吸一口氣,自然而然就可以在水中待很久,不需要常常換氣。這好比人心情輕鬆悠閒下,呼吸自然變得緩慢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旦人處於驚慌失措,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的狀況時,身體就會武裝自己準備隨時應付突發的狀況,這時腎上腺素便大量分泌,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以產生能量,身體的耗氧量大幅增加,心跳與呼吸加快以增加換氣的速率變成必要的手段。

同樣的道理,當海龜受到驚嚇的時候,其生理反應也是如此,此時身體需要大量的氧氣產生足夠的力氣處理危急狀況,若牠在此時無法即時在海面上頻頻換氣,卻又不得不在水中開口的話,就造成肺中充滿了海水而溺死在水中的最終命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問題是海龜為何會在大海中受到驚嚇呢?它不是有硬殼保護嗎?它不是有一張尖銳的鷹嘴嗎?就連海中大型的掠食者如鯊魚或是虎鯨都拿牠沒轍,大海上遇到都只有望殼興歎;而海龜體型不大不小又個性溫和,也不會招惹其他魚類,哪會發生驚嚇的情況呢?但就算海龜與其他海洋生物和平相處,人類的漁網卻是讓海龜溺死的元兇,因為當海龜被流刺網勾住或誤闖入圍網之際,因無法掙脫漁網的束縛便感到驚慌失措,當海龜越想掙脫漁網,往往卻被纏得越緊密,猶如一隻小貓玩弄毛線球,結果毛線鬆脫了反而把自己綑滿毛線,除非有人幫牠脫離毛線,不然最後只會變成一團毛線貓;被漁網纏身的海龜也是如此,在無外力協助下,海龜笨拙地想要掙脫漁網反而是造成牠溺死在海中的最大原因。因為海龜在無法掙脫漁網的致命糾纏下,身心都感到強大的壓迫,體內便消耗大量的氧氣,此時若是又無法即時到水面上換氣,最後只好在海中張口換氣,不料卻吸進大量的海水進入肺裡反而溺死在水中。

受傷痊癒的海龜再度野放返回大海的家
受傷痊癒的海龜再度野放返回大海的家

如何避免海龜因漁網纏身而溺死海中的悲劇停止上演,是人類在利用海洋資源之際,需要謹慎檢討的重大議題之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4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揭開鯨豚傷疤的秘密——花紋海豚體表傷疤分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_96
・2023/11/04 ・307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一、玉子日記繪製之花紋海豚(Grampus griseus)傷疤圖鑑

現今海洋中存在許多船舶與漁業活動,每年在世界各地造成許多鯨豚受傷與死亡,而臺灣也不外乎如此,根據 2019-2022 年海保救援網(MARN)的擱淺報告,扣除掉無法辨識原因的擱淺鯨豚個體,疑似因為誤捕死亡的鯨豚比例均在第一、第二名之間徘徊,也有少比例個體可能是因為受到船隻撞擊事件致死,海洋中的人為威脅確實是我們需要持續追蹤且改善的。

除了透過擱淺的個體瞭解人類對鯨豚的影響程度外,我們能否有機會能從活體鯨豚身上獲得相關的資訊呢?事實上,國外已有研究者透過 Photo-ID 方法,進一步推測造成鯨豚身體上傷疤的原因,部分研究發現,鯨豚身上出現的傷疤可能跟人們在海上的漁業、船舶活動,或海洋廢棄物有關。藉由體表傷疤分析,我們能更瞭解鯨豚可能遭受到的環境威脅為何,與受威脅的個體比例有多少,也能更深入思考,未來劃設鯨類保護區後要如何制訂合適的經營管理規範。

圖二、蒐集花紋海豚同一隻個體的各個角度照片

黑潮的解說員們時常提到:「花紋海豚會用身體寫日記」,這是因為牠們在受傷癒合之後容易留下淺色的傷疤,因此年紀越大的花紋海豚身上通常也會有越多疤痕,而這些傷疤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線索,能讓我們瞭解在牠們生命歷程中曾有哪些遭遇,包含自然的與人為的。為了完成後續的傷疤分析,我們從黑潮資料庫中選擇長期追蹤的 50 隻花紋海豚,以亞成年與成年的個體為對象,在長年由江文龍船長所提供的照片當中蒐集其身體左右兩側、從頭至尾幹出水面的清楚照片。

透過花紋海豚體表傷疤,揭示人類對鯨豚所造成的威脅

傷疤分析的第一步,我們希望能先瞭解小型齒鯨身上可能會出現哪些人為傷疤,在蒐集了數篇國外對小型鯨豚的傷疤研究後,我們從中彙整了 11 種可能因為人為因素所造成的傷疤(表一),包含了 8 種背鰭上的傷疤、 2 種位在體幹上的傷疤與 1 種出現在嘴角的傷疤,除了位置與外觀之外,我們也將文獻中所推測的致傷原因與各類型傷疤結合。在上述工作完成了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仔細地從每隻花紋海豚的各個角度找出這些傷疤,並將辨識結果詳盡地記錄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一、人為傷疤種類與示意圖
圖三、人為傷疤辨識示意圖

在分析的 50 隻花紋海豚中,我們發現其中有 19 隻(38%)身上有出現疑似人為活動所留下的傷疤,而這些傷疤主要出現在鯨豚身體中後段的背側,包含背鰭。為了更進一步瞭解哪些人為傷疤在花紋海豚身上較常見,我們將本次發現到的 7 種疑似受到人為因素產生之傷疤計算盛行率(表二),發現花紋海豚有兩種傷疤是較常見的:[1] 背鰭前端切口(Fc)、[2] 身體上的線狀勒痕(Gn),而根據文獻所描述,這兩種傷疤成因與漁業網線纏繞或是船舶螺旋槳可能有密切關聯。

表二、花紋海豚人為傷疤盛行率
盛行率 = 出現特定傷疤的花紋海豚個體隻數 ÷ 50 隻花紋海豚

「大目流刺網」與「延繩釣」是花蓮海域需要持續關注的漁法

圖四、擱淺之花紋海豚多處有疑似因遭到漁具纏繞或被割斷的切口(傷口經灰階處理)

為了進一步確認花蓮本地漁業對鯨豚的潛在威脅,我們訪談了幾位花蓮海域目前或是過去曾操作相關漁法的討海人。過程中討海人有提到,花紋海豚時常被抓旗魚、曼波魚的「大目流刺網」纏繞或割傷,在表二傷疤當中除了嘴角缺角(Hs)外,其他傷疤均有被指認可能與大目流刺網有關,在本次分析的 50 隻花紋海豚中就有 18 隻(36%)身上出現疑似刺網留下的傷疤。而在訪談中,討海人也有提到過去曾有目擊刺網誤捕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偽虎鯨(Pseudorca crassidens)、弗氏海豚(Lagenodelphis hosei)與吐血鯃──小抹香鯨屬(genus: Kogia)的鯨豚,而多數遭誤捕的鯨豚最後都因無法至水面上換氣死亡。

除大目流刺網之外「延繩釣」也頻繁地被討海人提及,他們提到有兩種傷疤可能與延繩釣有關,分別是:嘴角缺角(Hs)與背鰭後深切口(Dc),包含上述兩種傷疤的個體共有 2 隻(4%)。因早期魷魚、透抽價格較便宜,時常被漁民當作延繩釣的餌料,吸引中大型鮪魚、鬼頭刀上鉤,而花紋海豚以頭足類動物如魷魚、花枝與章魚為主要獵物,也可能因捕食餌料而中鉤,在掙脫後會在嘴角或唇邊留下缺角的傷疤。同時也有討海人提到,曾目擊鯨豚尾部纏繞到延繩釣的主繩,因主繩堅固不易斷裂,有可能會纏繞在鯨豚尾幹,留下較深的纏勒痕跡。就現階段瞭解,鯨豚身上出現人為傷疤可能與漁業、船舶活動、海洋廢棄物等有密切關係,而漁業行為又以延繩釣和大目流刺網有較高的關連性,但目前探究僅能說明東海岸相關的漁業活動對鯨豚有潛在影響,至於影響的程度和確切成因仍需進一步探討,也需擴大追蹤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花紋海豚個體,是我們未來需要持續關注的。

線上瀏覽圖鑑

本次 50 隻花紋海豚的體表傷疤分析分析成果,已委由人氣圖文作家「玉子日記」的巧手,繪製成花紋海豚傷疤圖鑑,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探索花紋海豚傷疤的秘密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致敬多年來提供黑潮影像資料的多羅滿賞鯨船長 江文龍、鯨豚顧問 余欣怡、作家 玉子日記與協助傷疤辨識的夥伴 江彥瑩。
致謝多年來贊助與補助海洋綠洲計畫的各單位,與捐款者。

參考文獻

  1. 【中華鯨豚協會】鯨豚保育的沈苛難題-漁業混獲
  2. 【海委會海洋保育署】台灣鯨豚及海龜擱淺報告及統計資料
  3. Ashe, E., Williams, R., Morton, A., & Hammond, P. S. (2021). Disentangl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ms of mortality and serious injury in a poorly studied pelagic dolphin.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8.
  4. Kiszka, J., Pelourdeau, D., & Ridoux, V. (2009). Body scars and dorsal fin disfigurements as indicators interaction between small cetaceans and fisheries around the Mozambique Channel Island of Mayotte. Western Indian Ocea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7(2).
  5. Luksenburg, J. A. (2014). Prevalence of external injuries in small cetaceans in Aruban Waters, Southern Caribbean. PLoS ONE, 9(2).
  6. Mariani, M., Miragliuolo, A., Mussi, B., Russo, G. F., Ardizzone, G., & Pace, D. S. (2016).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markings of Risso’s dolphins (Grampus griseus) in the central Mediterranean Sea. Journal of Mammalogy, 97(6), 1512–1524.
  7. Mark Carwardine (2020). Handbook of Whales, Dolphins, and Porpoises of the World.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_96
4 篇文章 ・ 1 位粉絲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1998年於花蓮成立,是臺灣第一個為「鯨豚與海洋」發聲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最初以鯨豚調查為開端,多年來深耕於海洋議題、環境教育與科學調查,如同一股陸地上的黑潮洋流溫暖而堅定,期許每個臺灣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洋。

1

3
1

文字

分享

1
3
1
未來可能會有這個職業嗎?專門捕撈塑膠的塑膠漁夫!——《拯救地球的工作者》
和平國際
・2022/11/04 ・129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現在的生活瞬息萬變,在未來的世代,可能會出現許多你想都沒想過的職業。讓我們與孩子一起發揮想像力,你覺得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職業出現呢?

塑膠漁夫:打撈塑膠就是我們的工作!

「今天又是出海的好天氣!」亞美迪歐和其他塑膠漁夫歡聲雷動,每一天,他們都要拯救受汙染的海洋。自從人類有了石油,就發明出便宜好用的材料─塑膠。可是塑膠被丟棄後會一直在環境中漂流,不會消失。

亞美迪歐的團隊為了捕撈塑膠,會運用特殊設計的磁網,只吸引塑膠垃圾,不影響魚兒在水中的生活。

「糟糕,又來了!這星期已經發生第二次了!」亞美迪歐說完,立刻跳上救生船,原來是遠方有隻信天翁被塑膠網纏住,不斷在水裡揮動巨大的翅膀,發出淒厲的叫聲。

救援行動當然不輕鬆,耽誤了一些工作時間,還好幾分鐘之後,信天翁終於重獲自由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大型塑膠垃圾外,海裡還潛藏著肉眼看不見的危險物質─塑膠微粒。它們比髮絲更細、比沙粒更小,如果被魚吃下肚,最後會成為人類盤中的食物。

這時候就要動用塑膠漁夫的最新發明。「摩比,做得好,看看你今天能吞噬多少塑膠微粒?」亞美迪歐一邊大喊,一邊走向船尾,一臺貌似藍鯨的機器人從水中冒出來,嘴裡布滿特殊長牙,這些長牙的功能類似過濾器,專門捕撈塑膠微粒。

亞美迪歐大聲歡呼:「還不賴,這裡乾淨多了!現在大家該去睡個好覺,明天繼續往南!」

海洋裡到底有多少塑膠垃圾?

4 億噸:塑膠每年在全球被製造出來,相當於 66 座吉薩金字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000 萬噸:塑膠每年在歐洲製造出來,相當於 1,000 萬頭大象。

2,600 萬噸:歐洲每年丟棄的塑膠,其中不到 30% 被回收。

1,000 萬噸:歐盟制定目標,預計在 2025 年,每年至少要回收的塑膠重量。

700 種生物正受到海洋塑膠垃圾的傷害

  • 35% 是鳥類;
  • 27% 是魚類;
  • 20% 是無脊椎動物;
  • 13% 是哺乳類動物;
  • 5% 是爬蟲類。

塑膠漁夫要有的能力

○ 喜歡海洋

○ 對生態學有興趣

○ 會游泳

○ 大而化之

○ 有遠大的目標

○ 清楚回收流程

——本文摘自《拯救地球的工作者》,2022 年 10 月,和平國際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和平國際
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4

1
0

文字

分享

4
1
0
海龜溺死了
大海子
・2012/02/15 ・15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9 ・五年級

一群海龜因誤闖流刺網因而集體溺死-圖片來自於Sea Shepherd South Africa
一群海龜因誤闖流刺網因而集體溺死-圖片來自於Sea Shepherd South Africa

「你看!這新聞真邪門耶!」

「什麼?!海裡的海龜居然會溺死?」

「真的假的?!海龜不是潛水高手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來說,海龜換一次氣的確可以在水中待上很長一段時間,加上又有硬殼的保護,悠游大海中應該可以高枕無憂,只有當體內空氣不足時稍微抬頭在水面上張一下口,瞬間就可完成換氣的動作;也因為牠可以憋氣很久,所以牠可以潛入水中大吃海草(藻)與海綿等底棲生物,享受水中大餐,吞嚥時還不會噎到或是嗆到水呢!這樣超高的水中生活技巧,就連魚類也自嘆不如呢!因為魚吞食食物後還需要將鰓蓋打開,以便將多餘的水排放出來。

海龜通常只要在海上吸一口氣就可以在水中潛泳長達數小時,而且還能在水中睡覺,睡夢中還會記得夢游到水面換口氣之後繼續呼呼大睡,這麼高超的換氣高手怎麼可能溺死在水中呢?這種新聞絕對是為了博取新聞版面,增加媒體曝光率,而由不肖記者杜撰出來的假新聞吧!

還是有人惡意戲弄將海龜的頭一直壓在水中,不讓牠浮起換氣,所以海龜才溺死的吧!因為海龜畢竟是用肺呼吸的,不管它在水中憋氣功夫多麼厲害了得,總還是要回到海面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因為牠們不像魚有鰓可以作用,所以無法跟魚一樣在水中呼吸。

海龜是用肺呼吸需要露出水面才能換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海龜真的是潛水高手,那牠為什麼還會溺死呢?一般來說,海龜若是處於悠閒輕鬆的狀態,身心沒有受到任何的驚嚇下,身體內的耗氧量是很低,因此海龜只要吸一口氣,自然而然就可以在水中待很久,不需要常常換氣。這好比人心情輕鬆悠閒下,呼吸自然變得緩慢的道理是一樣的;一旦人處於驚慌失措,甚至面臨生命危險的狀況時,身體就會武裝自己準備隨時應付突發的狀況,這時腎上腺素便大量分泌,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以產生能量,身體的耗氧量大幅增加,心跳與呼吸加快以增加換氣的速率變成必要的手段。

同樣的道理,當海龜受到驚嚇的時候,其生理反應也是如此,此時身體需要大量的氧氣產生足夠的力氣處理危急狀況,若牠在此時無法即時在海面上頻頻換氣,卻又不得不在水中開口的話,就造成肺中充滿了海水而溺死在水中的最終命運。

問題是海龜為何會在大海中受到驚嚇呢?它不是有硬殼保護嗎?它不是有一張尖銳的鷹嘴嗎?就連海中大型的掠食者如鯊魚或是虎鯨都拿牠沒轍,大海上遇到都只有望殼興歎;而海龜體型不大不小又個性溫和,也不會招惹其他魚類,哪會發生驚嚇的情況呢?但就算海龜與其他海洋生物和平相處,人類的漁網卻是讓海龜溺死的元兇,因為當海龜被流刺網勾住或誤闖入圍網之際,因無法掙脫漁網的束縛便感到驚慌失措,當海龜越想掙脫漁網,往往卻被纏得越緊密,猶如一隻小貓玩弄毛線球,結果毛線鬆脫了反而把自己綑滿毛線,除非有人幫牠脫離毛線,不然最後只會變成一團毛線貓;被漁網纏身的海龜也是如此,在無外力協助下,海龜笨拙地想要掙脫漁網反而是造成牠溺死在海中的最大原因。因為海龜在無法掙脫漁網的致命糾纏下,身心都感到強大的壓迫,體內便消耗大量的氧氣,此時若是又無法即時到水面上換氣,最後只好在海中張口換氣,不料卻吸進大量的海水進入肺裡反而溺死在水中。

受傷痊癒的海龜再度野放返回大海的家
受傷痊癒的海龜再度野放返回大海的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避免海龜因漁網纏身而溺死海中的悲劇停止上演,是人類在利用海洋資源之際,需要謹慎檢討的重大議題之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4
大海子
5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希望以人文關懷的觀點,將海洋生物世界中的驚奇與奧妙, 透過多媒體的設計與展現,分享個人心得給社會大眾, 期望能引起更多人關心海洋的公共議題, 為保護海洋略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