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防曬乳讓你晒SUN不晒傷

活躍星系核_96
・2012/04/04 ・300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9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塗抹防曬乳的風險

雖然塗抹防曬乳能預防晒傷,但有些科學家卻警告潛在的風險。

舉例來說,奈米級的鋅/鈦氧化物微粒除了能增加防曬效果之外,其實也被廣泛添加於化妝品、藥錠、塗料……等等商品中;據估計,每年工業生產約兩百萬噸的氧化鈦。但鋅/鈦氧化物微粒在人體中,卻非常穩定,很難被分解。若透過皮膚進入人體,也可能因為尺寸小,容易游移在體內任何位置,甚至進入細胞,破壞染色體結構,影響健康 [10]。不過目前缺乏有力研究證實,因此仍有許多爭議。

根據一篇2011年發表在《自然》(Nature)的研究,日本的研究團隊發現,30 及 70 奈米大小的氧化鈦微粒,經由靜脈注射到懷孕母鼠體內,將進入胎盤,對幼鼠產生神經毒性,且影響發育 [2]。然而,該研究是利用靜脈注射直接進入鼠體,也有科學家,像是洛杉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的放射腫瘤專家羅伯特‧斯奇(Robert Schiestl)認為,人類皮膚的角質層,能有效阻擋微粒透過皮膚進入體內 [10];就算微粒進入體內,也未必有如此高的劑量。此外,雖然老鼠是被廣泛使用的實驗動物,但畢竟和人類仍有許多差異,舉例來說:懷孕母鼠的卵黃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人類的卵黃囊卻沒有太多功能 [3]。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誤食防曬乳讓鋅/鈦氧化物奈米微粒進入腸道,也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2010 年的一則報導,毒理學家飛利浦.莫斯(Philip Moos)和其他研究人員,將氧化鋅微粒施加在大腸細胞株中,結果發現,奈米級的微粒是其他大顆微粒毒性的兩倍;根據實驗劑量推算,大約誤食2公克的防曬乳,便能達到毒性劑量。但由於該實驗是使用分離於人體外的細胞株,忽略了實際上若誤食防曬乳,在通過消化道的分解過程中,可能會使微粒的毒性降低 [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化學性防曬物質也可能滲透皮膚,進入體內,對細胞造成傷害。根據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的報導,該校的化學家凱莉.漢生(Kerry M. Hanson)發現,防曬乳中的化學防曬物質,若滲入表皮後可能會傷害細胞。

當防曬乳覆蓋的表面較薄時,化學物質滲入皮膚造成的氧化傷害較大。研究團隊建議要塗抹足夠的防曬乳,避免紫外線引發光化學反應,使滲入皮膚的防曬乳產生活性氧化物。

研究中,漢生選了三種美國食品衛生局認可,也廣泛被使用的紫外線隔絕物: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ylmethoxycinnamate)、二苯甲酮(Benzophenone-3)和奧克立林(Octocrylene),塗抹在皮膚組織表面,並利用螢光顯微鏡測量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程度。活性氧化物指高活性的分子,會對生物造成氧化傷害,導致老化。結果發現,當防曬乳覆蓋的表面較薄時,化學物質滲入皮膚造成的氧化傷害較大。研究團隊建議要塗抹足夠的防曬乳,避免紫外線引發光化學反應,使滲入皮膚的防曬乳產生活性氧化物。報導中,另一位化學家克里斯多福.巴丁(Christopher Bardeen)也表示:「皮膚癌症協會(Skin Cancer Foundation)也建議要經常補充塗抹防曬乳,尤其是游泳或流汗之後,避免紫外線讓滲入皮膚的防曬物質對細胞造成氧化傷害。」[8]

不正確地使用防曬乳,反而會使增加黑色素瘤發病的可能。奧特.波尼爾(Autier P. Boniol)在 2007 年發表的研究中,回顧分析防曬乳使用者的行為,發現塗抹了防曬乳的人,會比未塗抹的人待在陽光底下的時間多了 19~39%;而使用高防曬係數防曬乳的人,會比使用低防曬係數的人,待在陽光底下的時間多了 19~25%,這可能反而增加了皮膚癌或黑色素瘤的發生風險。同時他們也發現,大多人只塗抹了建議用量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可能無法提供有效的防護效果 [9]。

雖然根據防曬乳的建議劑量塗抹,能避免晒傷,但也有科學家認為,每天塗抹良好防曬效果的防曬乳,可能會抑制維他命D的合成,進而影響健康。陽光中的 UVB 波段的紫外線,能讓促進人體自行合成維他命D,而它對健康體的貢獻也被廣泛研究,像是抵抗疾病、骨質生成、抗癌、免疫調節……等生理功能有關。但由於許多人塗抹防曬乳會少於建議用量,所以缺乏有力的研究證實塗抹防曬乳會抑制維他命D的合成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曬乳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防曬乳中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如果因為像是浮潛、游泳……等水上活動,帶入水中,可能會對水中生物造成不良影響,衝擊生態環境。

也許有些人會懷疑,在浩瀚的海洋中加入一兩滴防曬乳會造成什麼影響嗎?2008年,義大利的科學家羅伯特.道南伐洛(Roberto Danovaro)指出,防曬乳中的常見的化學防曬成分,可能會誘發潛藏在與珊瑚共生的蟲黃藻(zooxanthellae)中的病毒開始繁殖,在宿主蟲黃藻死亡後,大量的病毒便釋放到海洋中。一旦蟲黃藻死亡,和它共生的珊瑚也就無法存活,最後導致我們熟知的「珊瑚白化」現象。

道南伐洛的研究團隊,調查了三大洋的珊瑚礁,結果顯示,即使是微量的防曬乳,也能在短短的四天內喚醒病毒,引起珊瑚白化。而含有防曬乳的海水中,病毒的數量是不含防曬乳的海水的15倍!他們估計,全世界每年有四千到六千公噸的防曬乳,因為泳客而帶入海洋中;約有10%的珊瑚白化,是防曬乳污染所造成。

圖左為活珊瑚,因為有藻類共生,所以呈現不同的顏色。圖右為白化的珊瑚,共生藻類已經死亡。(Photograph courtesy Department of Marine Scienc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rche, Ancona, Italy)

然而,佛羅里達理工學院(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珊瑚專家羅伯特.沃斯克(Robert van Woesik)卻質疑這項研究中的珊瑚白化,也可能是因為該區域內,人類活動頻繁產生的塑膠污染造成,防曬乳不是主要的元兇。但他仍擔心人造化學物質,有引起珊瑚白化的風險。沃斯克認為,道南伐洛的研究中顯示,病毒並不會隨著污染劑量增加而增加,反倒比較類似「開關」的概念-只要一有防曬乳存在海水中就會誘發大量的病毒 [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化學防曬物質會傷害珊瑚之外,也有研究指出物理防曬物質(主要是鋅/鈦氧化物奈米微粒)會影響水蚤(Daphnia magna)的發育及行為 [12] [13]。而水蚤是水域生態系中,其他大型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以食物鏈的觀點,如果像是水蚤這類小型動物死亡,勢必會減少大型動物的食物來源,或者使毒素藉由生物放大效應(bioamplification),危害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包括人類。

然而,防曬物質是否會直接影響到像是魚之類較大型的脊椎動物,則還有待更多的研究證實。為此,國立海洋生物館的研究員陳德豪,將不同濃度的氧化鈦奈米微粒加入斑馬魚(Danio rerio)胚胎所處的水中,並觀察斑馬魚發育過程的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和孵化後的游泳能力是否會受到微粒的影響。

結果雖然只有游泳能力受到影響,但陳德豪認為,過去有學者研究發現,氧化鈦微粒對腦部腦部發育的影響,可能反映在行為能力上,而他的研究結果也符合這論點。雖然斑馬魚沒有畸形或死亡,但不能肯定微粒不會對海洋中的脊椎動物造成傷害 [20]。

生物放大效應

在生物體內不易分解的有害物質,經由食物鏈,會隨著營養階層增加而提高在高階捕食者體內的濃度。

舉例來說,海洋中的生產者-像是藻類,如果攝取了0.04ppm的有害物質,而且沒有分解,那初級消費者-像是蝦,取食藻類後就會在體內累積0.23ppm的有害物質;若有害物質又沒被分解,則會在二級消費者-小魚體內累積2.07ppm,最後在海鳥體內累積到13.8ppm;一般而言,有害物質濃度會在每個營養階級間放大九至十倍。或許起初水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不能直接傷害大型動物(像是例子中的海鳥),但藉由食物鏈的放大效應,卻可能累積到有害濃度,人類也位在營養階層高階,不能忽視問題的嚴重性。

[上一頁]     [下一頁]     [第一頁]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黑色素瘤,標靶藥物提升治療成效
careonline_96
・2023/04/18 ・165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0 多歲的老太太因為腳底的黑斑到皮膚科就診,原本看起來像瘀青,但是卻越來越大片,相當不尋常。切片檢查結果確認,這不是尋常黑斑,而是皮膚癌,更是惡性度很高的黑色素瘤。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科鄭詩宗醫師表示,因為已經出現轉移,屬於較晚期的黑色素瘤,除了接受手術治療,還需要全身性治療。

基因檢測發現患者的黑色素瘤具有基因突變,可以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鄭詩宗醫師說,接受標靶治療後,病情受到控制,患者也持續接受治療,至今已超過 5 年。

黑色素瘤源自黑色素細胞,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鄭詩宗醫師說,「幾年前,台灣有針對轉移性黑色素細胞癌的病人做統計,當時第 4 期的 5 年存活率是 0,惡性度很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身各處的皮膚都可能產生黑色素瘤,患者皮膚上可能出現黑色病灶、較怪異的痣、或指甲有出現黑線等。根據腫瘤型態,黑色素瘤具有不同類型,包括結節型、肢端痣型、表淺擴散型等。

鄭詩宗醫師指出,亞洲人的黑色素瘤常長在腳底、手掌、指甲下方,早期黑色素瘤有時候看起來像瘀血,但是瘀血通常會在 1、2 週內消散,黑色素瘤卻會逐漸擴大。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皮膚有異常,務必及早就醫,把握治療時機。

較早期的黑色素瘤可以利用手術治療,鄭詩宗醫師說,若黑色素瘤已轉移至淋巴結或肝臟、肺臟、腦部等遠端器官,便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例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等。傳統化學治療對黑色素瘤的效果較差,且副作用較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於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的作用機轉較精準,若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能發揮較好的治療成效,且副作用較少,因此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鄭詩宗醫師說,研究發現有多種基因突變與黑色素瘤相關,較常見的有 B-RAF、N-RAS、KIT 等。

在使用一線標靶藥物後,黑色素瘤可能逐漸產生抗藥性,鄭詩宗醫師表示,在二線治療也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能精準抑制癌細胞提升治療成效,達到較高的反應率和較長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若符合條件,健保已有給付標靶治療的藥物。

標靶治療雖然不一定會讓腫瘤完全消失,但是能夠避免腫瘤持續惡化。鄭詩宗醫師說,「第三期黑色素瘤的患者在接受手術後,建議要接受輔助治療,有助於穩定病情,減少進展至第四期的機率。」

貼心小提醒

黑色素瘤是死亡率很高的皮膚癌,其預後與期別有很大的關係,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大家要留意身上的痣、黑斑、胎記,並定期觀察外觀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觀察的時候,請利用 A-B-C-D-E 口訣,「A」形狀是否對稱(Asymmetry),「B」邊緣是否規則(Border),「C」顏色是否均勻(Color),「D」軸徑是否超過 0.6 公分(Diameter),「E」外觀是否持續變化(Evolving)。

若對皮膚病灶有任何疑問或發現皮膚上有難癒合的潰瘍、指甲出現黑線,務必及早就醫,讓醫師進一步評估喔!

  • 本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careonline_96
453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榨完果汁,手起水泡?!——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
胡中行_96
・2023/04/10 ・182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個澳洲男童的雙臂,長了些大水泡。第一家醫院的醫師,認為是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可是 8 歲小孩成天摸東摸西,誰曉得他到底碰了什麼玩意兒。母親眼見病況持續惡化,又帶他去第二家醫院求助。正巧在那裏任職的某護理人員,不久前遇過雷同的病例。她鐵口直斷,說這是英文俗稱瑪格麗特灼傷(margarita burn)的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phytophotodermatitis)。[1]

圖/Estúdio Bloom on Unsplash

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

男童的住家旁有棵萊姆樹,他先前採了果子榨汁。[1]在戶外享用瑪格麗特調酒會惹來的毛病,[2]就這麼找上滿手果汁的男童,[1]罪魁禍首正是萊姆。為了抵禦外侮,萊姆檸檬柳橙葡萄柚無花果芫荽香芹(又稱「荷蘭芹」或「巴西里」)、西洋芹胡蘿蔔歐防風等蔬果,都有含量不一的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s)。[1, 3, 4]在人工育種的過程中,人類多半期望加強有利農作物存活的特質。然而,當它們自我防衛的能力過於卓越,自作孽的人類就難免受害。[3]

男孩榨果汁的時候,正值南半球的夏季,艷陽高照。[1]陽光下,呋喃香豆素會破壞皮膚:一方面被紫外線活化後,與細胞內的核酸結合;另方面直接損傷細胞膜並導致水腫。總之,雙管齊下,殺死了細胞,皮膚於是出現一連串的症狀。[2]此時,若再加上流汗、高溫和潮溼等因素,則情況會更加嚴峻。因此,酒保、超市雇員、農業工作者,以及熱帶地區的居民與遊客,都是高危險群。[3]

有別於某些表徵相似的皮膚問題,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雖然會痛,但不會非常癢,而且主要侷限於手掌手臂嘴唇等接觸到病源的部位。這些特徵多少有助於鑑別診斷。[3]不過話說回來,偶爾也有特例,比方《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就曾報導一名26歲的女性,其患部為下腹和大腿上半截。[2]不曉得是不是泳池派對上,衣物遮蔽範圍較小,而潑濺到萊姆汁的緣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的症狀,通常不會立刻出現。該名女子是在用萊姆汁調酒後 7 小時發作;而澳洲男童則有間隔幾天。一般病程由冒出紅色的疹子或斑塊開始;接著變成燙傷般的水泡;最終色素還會過度沉澱。[2]從發病到康復,前後1、2 週至數月不等,有時候延續幾年。[3]沉澱的黑色素,則會在幾個月後消失。[2]

接觸萊姆後:上下兩排,從左到右,為(非本文案例)第 2 到 10 天的皮膚情形。圖/Katykidk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預防

遠離病源當然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只是生活中很難完全不碰含有呋喃香豆素的食物和飲料。非得接觸不可時,必要30 分鐘至 2 小時內,將皮膚清洗乾淨,以減少吸收。[2, 3]另外,防曬油或許有助於減少色素沉澱,卻不見得能杜絕發炎。[3]

治療

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儘管症狀看起來可怕,其實基本上會自行恢復,而且沒有長遠的後遺症。除非患部超過身體總表面積的 30%,或是有嚴重的發炎、壞死,得要專業的傷口療護,不然無需特別考慮就醫。針對暫時性的不適,輕微的情況可以採用濕潤的傷口敷料[2]至於hydrocortisone一類的短效皮質類固醇,或者抗組織胺,則適用於疼痛難耐的中度症狀。[2, 3]另外,如果不想依賴藥物,冰敷也是一種止痛的方法。[3]最重要的是,病患絕對要避免陽光照射,並且不得接觸光敏感物質,[2]例如:上述的蔬果和某些特定藥物(下圖)。[5]

光毒性:高劑量可能影響任何人的曝曬部位;光過敏性:低劑量就使過敏者皮膚發炎,或會超過光照範圍。圖/參考資料 5(CC BY-SA 3.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MacKenzie B, Herbert B. (07 FEB 2023) ‘Byron Shire boy hospitalised with ‘margarita burns’ after juicing limes and going in the sun’. ABC News.
  2. Maniam G, Light KM, Wilson J. (2021) ‘Margarita Burn: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Phytophotodermatit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 34(2):398-401.
  3. Johnson-Arbor K. ‘Lime Juice + Sun Can Cause Skin Rashes’. Poison Control by U.S. National Capital Poison Center. (Accessed on 08 FEB 2023)
  4. Melough MM, Lee SG, Cho E. (2017)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Furocoumarin Contents in Popularly Consumed Foods in the U.S. using UPLC-MS/M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31(S1):790.15.
  5. 注意光敏感藥物 不慎恐引發曬傷及皮膚炎」(10 SEP 2018)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2

2
5

文字

分享

2
2
5
用「光」就可以治療癌症?人類一百多年前就發現,讓不正常的細胞通通炸掉的療法——淺談光動力治療 PDT
Bei
・2022/08/03 ・24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光動力療法,起源於 100 多年前

1903 年,諾貝爾獎得主 Niels Ryberg Finsen 發現照射紅外線可以預防天花的生成,而照射太陽中的紫外線可以治療皮膚結核病,此項發現也為光治療領域開啟了新的一個章節。

接著在 1950 年,科學家發現可以利用特定波長的光源來激發感光劑(Photosensitizer),且對細胞具有一定能力的破壞。

利用雷射進行的光動力療法。圖/維基百科

1966 年,科學家首次嘗試將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 以下簡稱 PDT)運用於腫瘤,一開始只是對感光劑可做為腫瘤細胞的螢光定位感興趣;一直到了 1975 年,科學家們發現利用感光劑定位的小鼠腫瘤,在特定波長的光源照射下可以被消除,且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的細胞組織

此後 PDT 成了在臨床上研究腫瘤治療的新方法。

PDT 的治療三要素

PDT 的三個要素為:感光劑 、光源(可以是雷射光或其他光源,例如 LED)、組織及細胞內的氧分子。PDT 必須在這三個元素共同的作用下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缺一不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將感光劑加入組織細胞中,一開始所有的組織細胞都會吸收等量的感光劑,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感光劑會從正常的細胞中被代謝,且累積在不正常增生的腫瘤組織(或惡化組織)中,之後再利用適合感光劑的特定波長光源激發感光劑,產生電子的能階變化,也就是電子從基態轉變成激發態,當能階恢復時,感光劑便能釋放出能量。

PDT 三要素之一:光源,激發感光劑使電子產生能階變化,便能釋放出能量。圖/維基百科

受釋放出的能量及光化學反應的影響,組織內的物質會產生氧化反應,進而生成對細胞具有毒性的自由基(free radicals),引起細胞毒殺作用,達到消除癌細胞的效果。就像把定時炸彈送到每個細胞上,但正常的細胞就會把它丟掉,不正常的細胞就會把它留在身上,直到引爆訊號發出,把所有帶著炸彈的不正常細胞都炸掉

由於 PDT 為非侵入性治療,臨床上將其與傳統的放療、化療結合使用,如此可以達到消除腫瘤組織,又不影響到周邊正常組織的效果,且因為是非侵入性的治療,也可以大幅降低術後產生的傷口感染與癒後不佳的情況。

日光性角化症——皮膚癌前病變

有 60% 的皮膚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是由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 AK)轉變而來。目前認為發病原因與長期陽光曝曬有關,且好發在中老年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光性角化症為肉眼觀察到的最早期之皮膚鱗狀細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因此在臨床治療上極具重要性。

皮膚鱗狀細胞癌通常由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皮膚表面通常有鱗,並常伴有潰瘍。圖/維基百科

日光性角化症如果放著不進行治療,將有相當高的機率會繼續惡化。

傳統上常見治療是利用冷凍、電燒、雷射或是手術切除等,然而若病人身體尚有多處皮膚癌病灶、大範圍病灶火這病灶邊界不清楚等情況,目前已有更新穎的治療方式——光動力療法

治療皮膚的新利器

由於皮膚為人體的最外層,光線容易照射,所以多數皮膚相關疾病很適合接受 PD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普遍應用於日光性角化症的治療,並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為 PDT 的適應症,由近期的研究報告顯示,PDT 與傳統的冷凍療法的效果不相上下,但經由 PDT 治療後,對於皮膚外觀的破壞較小。

皮膚容易被光線照射,多數相關疾病很適合接受 PDT,對外觀的破壞較小。圖/Pexels

PDT 在其他癌症的臨床應用

目前癌症治療方法,主要還是以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是合併療法,來破壞或抑制癌細胞,但治療成效有限,且時常伴隨著癌症的再次復發。所以近年來,科學家們積極尋找新的癌症輔佐性療法。

近十年來,PDT 已廣泛地應用來治療癌症腫瘤。因為光的穿透性,所以用來治療表淺性的腫瘤組織,如口咽部、食道、氣管和支氣管、胃、結直腸、泌尿道和腹腔等部位可以達到顯著療效,甚至根治;而位於較深層的腫瘤組織,也可以配合其他類型的治療來提高療效。

綜合來說,PDT 治療上的優點包含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感光劑低毒性且安全,不會影響身體其他的正常部位。
  2. 感光劑及特定波長的光源,使 PDT 的治療上更具選擇性及專一性。
  3. 傳統的癌症療程,可能在反覆治療下,使病人產生抗藥性。
  4. 治療的傷口較傳統相治療小,可減少破壞組織完整性,且降低傷口癒合的感染機率。

但受到目前技術上的限制,PDT 目前最大的缺點除了治療價格昂貴外,光源的穿透性也使得 PDT 對於體積較大的腫瘤治療效果差,且第一代感光劑會滯留於皮膚,造成光過敏反應。

未來的發展希望:適用於多種疾病

PDT 的研究結合了光化學、光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學、藥學、基礎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多種領域。

近年來,配合新一代感光劑的開發,及光電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加快了 PDT 臨床應用的研究速度,不僅癌症治療上有了新進展。應用在其他的醫療領域,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心臟冠狀動脈阻塞(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子宮內膜異位(Endomeriosis)、老人黃斑退化症(Macula degeneration)、乾癬症(Psoriasis)等相關的治療,也是值得讓人期待。

參考資料

  1. 光動力療法-維基百科
  2. 對抗皮膚癌,光動力療法有效—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
  3. 治療皮膚癌的新利器——光動力療法—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
  4. 光動力刀治療—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所有討論 2
Bei
3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