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逝者的記憶可以重現嗎?神經科學的極限與想像
死亡既是終點,也帶走了他們自身在世上經歷過、無可替代的回憶。當親人或朋友離世,我們往往只能拾起他們的舊物或日記,卻再也無法詢問那些發生在他們腦海的深切體驗。但若有朝一日能將死者的大腦「讀取」或「掃描」,是否就能拼湊出他們的人生?
在科幻小說中常能見到將人腦完整掃描、輸出意識的橋段,讓逝者在虛擬世界或另一軀體中復甦。雖然情節驚世駭俗,但若深入剖析神經科學現況,就能發現記憶的「可攜性」遠比想像更脆弱。活著時,我們能隨時喚起部分記憶並重新體驗情緒,但這過程仰賴持續運作的神經活化和血液供應,一旦生命結束,腦細胞迅速死亡,電化學訊號歸零,連帶使得記憶也陷入無可重啟的黑暗。
近年神經科學的進展讓這個情節讓人有更多想像空間,研究人員已釐清某些記憶會存放在海馬迴等腦區,也發現記憶經常透過神經元間的突觸強度而留存於名為「神經痕跡」的物理結構。然而,面對死後腦細胞喪失活性、記憶本質動態散佈於各處,種種因素造成從已故之人體內提取記憶極為困難。
而具體來說為何困難,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從「記憶如何在大腦形成與儲存」談起。
大腦神經痕跡的秘密:死後記憶為何難以複製?
記憶既非單點檔案,也非一串固定的播放記錄,而是網狀神經迴路的動態複合體。當我們經歷一件事,海馬迴扮演初始刻印的角色,將該事件的時間、地點及基本情緒編碼到一群神經元之間,此群神經元的激發與突觸連結稱為「神經痕跡」。時間一久,大腦會把這段記憶進一步分散到其他區域,如頂葉、顳葉或邊緣系統,讓感官細節、情緒色彩各自存放在不同腦區。日後回想時,便由該群神經元(engram)活化並串起整個情境,好似重組拼圖。
從實驗角度看,科學家已能在老鼠身上辨識某些控制恐懼或獎賞記憶的神經群,甚至能刺激這些神經元產生類似行為反應。然而,人類記憶遠為複雜,往往牽扯到多條神經回路。儘管能夠理論上找出部分痕跡或斷面資訊,要想重現人的完整記憶需要活腦中的電化學互動。
死後大腦因失去氧氣與營養供應,神經組織逐漸解體,不再能以動態方式啟動。哪怕在死亡前剛結束呼吸,也只有極短暫的黃金時刻;但現實中並沒有先進到能在數分鐘內掃描完腦中所有突觸強度或神經鏈的技術。另外,就算獲得了斷面影像,也如同取得一張靜態地圖,缺乏訊號傳遞的時間參數與生物化學特徵,難以逆推出記憶當時的感覺與想法。
又因記憶的重播本質非重建式,人在回想舊事時,本身便會加入新的理解或情緒,將缺漏處以自我經驗填補。這種高度主觀的拼貼屬性,使人腦記憶不似電腦檔案可完好拷貝,且也使任何硬體複製變得更複雜。科学家唐·阿諾德指出,單是發現某群細胞就是那段記憶的容器並不足夠;更大的難點是如何在死者大腦經喪失功能的條件下,讓它再次「運作」並展現回憶全貌。倘若沒有電活動與突觸釋放,所謂回憶不過是不可讀的生物殘留。
跨越生死的想像:未來可能與倫理挑戰
雖然眼下科學尚無法讓死者記憶「完整重現」,但並不意味永遠不可能。有一些研究路徑或許能帶來小規模、片斷式的記憶復原。例如,在人垂危或大腦尚能維持最低限度功能時,若有超高精度的腦掃描與記錄技術,就能捕捉其腦內對特定事件的神經活化模式。若將此模式放進先進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再輔以巨量先前的腦成像研究,或許可在數位世界生成與該事件類似的敘述,像是一段經自動推敲出的「回憶影片」。然而,這樣的「重建」也更像是「由少量現實痕跡與大量 AI 推斷」的混合體,而非死者的真實記憶。
假使未來有一天出現高度先進的「全腦連結組」(Whole-brain Connectome) 掃描裝置,能在死亡前後立刻保留所有神經拓撲、突觸強度等細節,或許能在電腦中建構一個仿真的「腦模型」。但這仍需克服大量限制,包括如何對應各突觸的化學態勢及動態參數,如何在活體已消逝的情況下持續模擬神經網路的更新,以及能否重建出足以傳遞主觀意識與情感的體驗。這些不僅是技術難關,也涉及深層倫理:假設某人記憶被「上傳」或「再現」,真能代表那個人的自我嗎?若能對死者記憶進行操控或修改,是否會衍生龐大的隱私與人格侵犯問題?
大多數神經科學家或認為,只要人已逝,神經元結構又快速崩解,記憶也將跟著消失。腦科學家查蘭·蘭加納斯強調,人類記憶常帶有詮釋與意義的二次創作色彩,不是一串客觀紀錄,更何況我們一生累積的大部分記憶也不會被「無損」保留。記憶之所以珍貴,在於它伴隨獨特的主觀意識,與個體的持續演變息息相關。失去那份生命脈動,餘下的只是難以辨讀的細胞片段。
若真的打算發展死者記憶再現,還需考慮心理與道德層面。當我們渴望重演離世者美好時光,卻也可能遇到其私人創傷或隱私秘密被暴露的風險。屆時,人們對死亡的定義亦面臨質疑:個體雖然生理喪失,但其記憶以數位方式殘存,是否構成了另一形式的延續?究竟誰能操作這些被「還原」的記憶片段?又該如何避免商業化或不道德使用?
最後,雖然現今的神經科學已初步理解記憶在大腦中的存放原理,也能於活體動物的實驗中觀察並干預部分回憶。但要從一位真正逝去的人腦裡,把所有經歷過的情感、畫面、聲音片段組裝回人間,目前尚屬天方夜譚。或許有朝一日,透過革命性技術與倫理共識,人類能更進一步挖掘死者意識中的蛛絲馬跡,但那至少需要極度嚴謹的科學突破,也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隱私的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