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那些動物們可以教維尼主席跟黑豹帝查拉的事:怎麼解決領導問題?

PanSci_96
・2018/03/09 ・485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88 ・五年級

文 / 鄭國威、Ning、陳亭瑋、雷雅淇

想要王位?先來打一架吧。(設計對白)source:IMDb

不管是如電影《黑豹》中的傳奇王國「瓦坎達」,要坐上王位需要先挑戰打贏前任國王;或是近期眾所關注的中國修憲、廢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在人類組織中,怎麼決定誰來領導是極為重要的議題,一個沒搞好,不是民怨四起,就是被推翻清算,甚至還可能引爆戰爭,株連更多人。

人類發明了很多制度來決定領導者是誰,我們都聽過政教合一、帝王世襲、君權神授、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獨裁極權,內閣制、總統制……。在小團體中,有時候誰的拳頭大、誰的外貌好、誰能言善道、誰玩遊戲比較行、誰跑步比較快、誰跟學姊比較好(?)……都可以是影響領導權分配的關鍵,那麼,在動物的世界呢?

以下我們獨家訪問了 10 種生物,請他們給王位一度被奪走的黑豹帝查拉以及想緊緊抱住到手的蜂蜜永遠不放的小熊維尼一些建議。關於怎樣決定領導,就讓我們來聽聽這些生物怎麼說、怎麼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獼猴:要得到王位,先看看雌猴是否支持!

圖/Ltshears [CC BY-SA 3.0] via wikipedia

我們作為雄獼猴根本是獼猴群裡的「邊緣人」啊,成年後就要離開原來的獼猴群出外流浪,即使加入了一個新的獼猴群,想要往上爬會打架還不夠,也必須要爭取母猴群的支持,經過重重挑戰才有機會成為「猴王」;即使成為了猴王,好康也只是比較有交配的機會而已,責任卻有一大堆:不只要當保全看顧猴群與幼猴,就算做好做滿,也得時時小心母猴群會選出別的猴王把自己踢下來啊![1][2]

山地大猩猩:多元成家的一家之主

圖/Charlesjsharp [CC BY-SA 4.0] via wikipedia

咱們山地大猩猩的生活其實比較接近「多元成家」的模式,多數的大猩猩群體,成員包括一頭到很少數的成年雄性與為數較多的成年雌性以及牠們的小孩。主要由成年的雄性大猩猩作為「一家之主」決定群體接下來的去向,並且負責維持其他成員的安危,絕大多數的雄性大猩猩成年後會「離家」遊蕩數年,之後才又和其他母猩猩成家。

穩定的大猩猩群體很少面臨挑戰,但如果我們不巧狹路相逢,遇到不同群體,雄性領袖們會先以某些威嚇行為,如露出犬齒、雙拳鎚胸或捶地互相挑戰,打一架來解決糾紛。[3][4]

狼王:我只是個哈士奇老爸

圖/Wilda03 @Pixabay

別把你們人類說的狼性硬套在我們狼身上了!搞得我們好像特別愛爭權奪利似的,其實大多數的狼群都是核心小家庭制,就是一對爸爸媽媽加上還沒離家的自家小孩,少部分較大的狼群會由 2-3 對有親戚關係的夫妻組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狼小孩長大了都會搞叛逆,挑戰爸媽的權威或者離家去也,狼爸媽也只能搖著手帕說掰掰。而狼王夫婦最大的特權其實就是「能夠生小孩」,後來加入狼群的夥伴們可是要狠狠打架才有機會爭取到這個權力的。[5]

獴:生小孩是女王特權!

圖/Karen Arnold @publicdomainpictures

哼!看什麼看!想挑戰我嗎!我們狐獴個頭雖然小,社會階級可是分得很清楚,在我們的群落中,只有最會打架、階級最高的狐獴夫妻才可以有小孩。因此做為「女王」的雌性狐獴,除了在女兒成年有生殖能力時會將女兒趕出家園,還會在其他雌狐獴生下小孩時「殺嬰」,或許這些行為在你們人類看來非常激烈,但人類歷史上也有類似的案例啊。

女王蜂:小時候吃得好,長大了沒煩惱

圖/USDA @Flickr

要當女王,問我就對了~身為女王蜂,我在蜂巢中領導 300-400 隻雄蜂、數萬隻工蜂,其實我當上女王蜂的決定機制滿簡單的:在我小時候,上一任女王分泌蜂皇素(費洛蒙)的能力變差,工蜂就會開始育成新的蜂后。他們一直餵蜂王漿給我吃,其他蜂則只能吃蜂蜜跟花粉的混合物。我吃得好長得好,在長成後就跟其他蜂不同,擁有完整的生殖系統,接著我一一鬥死其他對手,等到時間到了,在工蜂催促下,展開一趟浪漫的婚飛,收集到夠多精液,之後就可以自己生出一個王國啦。[7]

蟻后:只管做個媽媽,不管事

圖/AnishRoy @Pixabay

想到分工合作的動物,除了蜜蜂,我們螞蟻大概是前幾個出現在你腦中的吧!搬運食物、建築蟻窩這類行動都不是一隻螞蟻可以搞定的,但神奇的是,雖然我們合作完成這些(和我們身形相比)偉大的事蹟,但蟻窩要怎麼蓋、我們要怎麼分工,其實都沒有一個工頭或是國王給我們指令或計畫書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我們有蟻后,但她只負責產卵,並不負責指揮蟻群。像我們這樣,在沒有領導者的狀況下完成複雜而困難的任務的行為被稱為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8]

非洲水牛:該往哪去?妹子說了算!

圖/markjordahl @Pixabay

我們非洲水牛,只要是成年女生,就能參與投票決定明天族群行進的方向喔。我們投票的方式簡單又優雅:每天休息的時候我們聚在一起然後做出像伸展一樣的動作,但巧妙就巧妙在,我們在伸展的時候會把頭抬高並看向自己希望的行進方向來投票,一個眼神示意就搞定啦。

我們的投票是採多數決制,但當有兩個方向獲得相同票數,就會在第二天分成兩群各自去不同方向吃草,是不是公平又公正呢?[9]

鴿子:和成群吃飯的大學生有 87 分像

圖/ScienceDaily

什麼?你問我們鴿子怎麼選出老大?以前有科學家讓我們背著 GPS 小包包(萌萌噠!),追蹤我們飛行時發現:飛翔的鴿群雖然會有領袖和追隨者之分,但這樣的架構是會動態改變的,並非總是同一隻鴿子帶頭,且群體裡的每一隻鴿子都能參與決策。不過決策過程並非一鴿一票、票票等值,地位比較高的鴿子對決策有較大的影響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為什麼某些鴿子可以成為領袖呢?之後有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因為這些鴿子飛得比較快」,真是好廢的結論啊。不過不論是帶頭的領袖會動態改變,又或是會跟著衝在最前頭的人,怎樣都讓人感覺咱們飛翔的鴿群和成群吃飯的人類大學生有 87 分像啊![10]~[15]

不信?這裡有影片:

魚:沒辦法,誰叫我生來就是個領導~

圖/Ron Offermans [CC-BY-SA-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就像人一樣,我們棘背魚科的三刺魚(Gasterosteus)也有不同個性,有的天生外向大膽,具有領袖特質;當然也有比較害羞的魚。當我們在自然環境下覓食,這些天生領袖會帶領其他害羞的魚行動。但有人做了實驗,發現給予好吃食物的獎勵,可以讓領袖魚很快的學會去做一個追隨者;卻很難鼓勵害羞魚擔任領袖的角色。

在領袖魚學會不再帶領其他魚的情況下,這個群體的覓食效率就因為領導魚沒有領袖特質而下降。果然當領袖這種事,還是很講求天份啊。[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細菌:沒有主揪還是能夠揪團入侵你!

圖/Monoar @Pixabay

找我幹嘛?我又不是動物!勉強回答你啦~我們細菌在入侵宿主時需要協調合作,散佈化學物質來對抗宿主的免疫系統。我們作為單細胞生物當然不可能選舉出一個細菌王帶領細菌軍團大舉入侵。但還是有彼此溝通的機制,讓細菌們能夠找到同伴,互相協調扶持。細菌細胞與細胞間透過偵測、產生、釋放特定化學訊息分子與彼此共通協調,達成一種去中心化的決策系統。這種透過化學分子的訊息溝通機制被稱為「群聚感應」(quorum sensing),就算沒有主揪,還是可以做伙讓你生病啦。[17][18]

source:IMDb

我們常會從像是《獅子王》(跟《黑豹》有 67%像啦)或是一些動物的寓言故事中,看到威風凜凜、一呼百諾的動物領袖,就好傻好天真的以為動物王國裡的「領袖」就猶如人類世界裡的「帝制」一般,而且只要只要王的能力強、意志堅定,就可以帶領「部落」往良善的地方前進。

但實際上,大多數動物(不管是不是有社會性)爭奪地位大多不是為了權力,而是為了生存、食物與繁衍,聽起來很帥的狼王只是哈士奇老爸,蟻后就是個產卵機器;而咱們的美猴王更是肩負重責還隨時要擔心被推翻呀。更別提其實很多被選出的動物領導其實就跟人類世界一樣,很不稱職。

小熊維尼當然可以緊緊抱著心愛的事物不放手,但是在動物世界裡作為一個「領袖」到底代表了什麼,有多少的責任義務、又能在這個位置上多久,有時候是比人類世界還要來的更複雜、更殘酷的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維尼主席、帝查拉,你們當王快樂嗎?

source:IMDb

本文受訪者意見不代表全體動物,如果你也是人類以外的生物,歡迎跟我們分享你們怎麼選領導喔。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26 篇文章 ・ 233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1

3
2

文字

分享

1
3
2
狗用來標記地盤,老鼠用來求偶,但人類很可能沒有?神奇的化學分子費洛蒙——《完美歐姆蛋的化學》
日出出版
・2023/01/01 ・184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可以傳染的「興奮感」:費洛蒙

費洛蒙是一種非常大的分子,會從動物體內散發出來並影響其他動物身體的行為。

這種物質當初是在 1959 年由德國生物化學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發現, 這位科學家在二十年前就因為首次合成出性激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說他是化學界的搖滾巨星都還不足以形容他的貢獻。

阿道夫.布特南特首次合成出性激素。圖/wikipedia

他的研究發現,費洛蒙的功能和激素一樣,但是只對附近的相同物種個體有效。

舉例來說,如果動物 A 在動物 B 附近釋放出性費洛蒙,動物 B 的身體會吸收這些分子,整體行為也會受到影響。這其實代表動物 A 具有像丘比特的能力,只不過用的不是箭,而是分子。

基於以上的原因,費洛蒙有時會被稱為「環境激素」(eco-hormone),因為這類分子的運作方式就像是體外的激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和激素相同的是,費洛蒙有各式各樣的結構。有些分子非常小,有些則相當大,不過全都是揮發性分子,這表示分子在特定條件下會輕易蒸發。揮發性物種通常很好辨識,因為會帶有強烈的氣味(像是汽油或去光水)。

汽油帶有強烈的氣味。圖/pixabay

研究人員決定把這種分子命名為費洛蒙(pheromone),是因為字面上的意思是「轉移興奮感」,而這正是費洛蒙的功能。

動物間的費洛蒙功用

強大的費洛蒙分子可以傳送幾種不同主題的訊號給附近的同類,例如食物、安全狀況或者性。舉例來說,螞蟻會在巢穴和食物之間的路徑散發費洛蒙,來通知彼此食物來源在哪裡。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就連雄鼠也會散發出性相關的費洛蒙來吸引雌鼠,同時也會導致附近的雄鼠變得更有攻擊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圖/pixabay

那麼人類呢?

人也會散發出任何一種類型的性費洛蒙嗎?

出乎意料的,人類不會散發任何一種形式的性費洛蒙。不過我們自以為有費洛蒙的原因在這裡:1986年,溫尼弗雷德.卡特勒(Winnifred Cutler)發表的研究宣稱,她成功分離出第一種人類性費洛蒙。

在這項研究計畫中,她蒐集、冷凍並解凍來自幾位不同對象的性費洛蒙。一年之後,她將這些分子塗在許多女性受試者的上唇,接著便宣稱她觀察到和大自然的動物類似的結果。

事實上,卡特勒的研究完全是一派胡言。她根本沒有分離出人類性費洛蒙;而只是把奇怪的氣味塗在隨機受試對象的上唇,其中包括——請做好心理準備——腋下的汗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圖/pixabay

直到今天,卡特勒的噁心科學研究還流傳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這表示如果有人在 Google 上搜尋「人類性費洛蒙」,就會和得到一堆錯誤資訊。有些研究人員堅信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性費洛蒙,不過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科學界尚未找到任何人類性費洛蒙。

一直以來有不少相關研究在執行和重複進行,也盡可能針對各種變數進行調整,而所有的研究團隊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大概沒有性費洛蒙。

但人類有史以來就是這樣嗎?如果大多數的其他哺乳類都有性費洛蒙,包括兔子和山羊,為什麼我們沒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其實意外簡單:人類學會了溝通。

我們可以用語言(和蠟燭……還有性感內衣……)告訴伴侶我們有興趣滾床單,而雪貂則必須往理想交配對象的方向散發性分子。

——本文摘自《完美歐姆蛋的化學》,2022 年 12 月,日出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2

3
2

文字

分享

2
3
2
國殤之後:集體哀慟的調適
胡中行_96
・2022/07/14 ・268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人民須要歷史,因為那能帶來力量。他們得知道曾有真實的人在此生活。不是鬼魂和童話傳奇,而是有人曾身處逆境,卻谷底重生。[1]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裡,記者拜訪美國總統甘迺迪的遺孀賈姬,期望獲得暗殺事件的口述史料。在民主國家,當重要的政治人物死於非命,或社會遭受恐怖攻擊,人民會要求真相。他們用言語及行動,表達對新聞的情感與意見。此時的震驚及悲傷,除了影響個人,也是推動事件後續走向的集體力量。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劇照:「人民須要歷史,因為那能帶來力量。」圖/William Gray on IMDB

  

社會悲傷

暗殺公眾人物,雖然是對個體的攻擊,其目的卻可能具有政治性;[2] 而恐怖攻擊中,殺戮的龐大人數,更是對社會全體的傷害。當單一事件所引發的,不僅是個人對至親的悼念,還有整個群體的追思,此情形便可視為「社會悲傷」(social grief)。[3] 精神醫師 Elisabeth Kübler-Ross 在其 1969 年的著作《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裡,將「悲傷」這種接受無法承擔之重的過程,分為五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和接受(acceptance)。[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否認及憤怒:陰謀論的誕生

在社會悲傷中,人們會試圖整合集體記憶,以重建嚴峻受創的社會。[3] 先入為主的假設,會讓人忽略或拒絕接受擺在眼前的證據。[5] 若再加上憤怒與不確定感,那麼不管案件調查的結果為何,陰謀論很容易就成為情緒調適機制的一環。[6, 7] 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英國黛安娜王妃車禍身亡、 911 恐怖攻擊,都有經典的陰謀論範例。[5, 6] (雖然偶爾陰謀論也有猜對的時候,好比:美國中情局真的曾用 LSD 試驗心智控制。[8])在社會療癒的過程中,針對特定悲劇的媒體報導、官方傳記與稗官野史,只會愈來愈多直到充斥鄉里,最後難免如同電影中的賈姬所言:「我相信書頁上讀到的角色,終究會比站在身旁的人們更加真實。[1]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劇照:「人們喜歡相信童話。」圖/William Gray on IMD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價還價:尋回失去的安全感

國家有維護社會安全的責任,必要檢討暗殺或是恐攻發生時的警政疏失。最近幾天日本警察廳密切調查,前日相安倍晉三遭到槍擊的當下,現場維安人員為何沒有遵循標準作業程序。[9] 在討價還價的悲傷階段,人們會有「如果當初…」的悔恨,同時也對未來深感惶恐。[4] 暗殺的行為,毀壞當權者的士氣和聲望,並迫使相關對策應運而生。[2] 政府當局與其他政治團體會操控集體的情緒,將社會拉回常軌;而民間也可能會有聲音,想藉機推行某些政治改革。[10]

就拿 911 事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柏林恐攻後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以及曼徹斯特體育館爆炸案後的英國首相梅伊,作為政治人物嘗試影響集體情緒的例子:小布希把國殤和憤怒連結起來,但邊緣化懊悔、罪惡感等悲傷的特質,企圖營造安全的氛圍;梅克爾為「頭腦冷靜」的德國人民感到驕傲;梅伊則以「不希望大眾過度驚嚇」等語,劃分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情緒反應。[10]

然而,攻擊事件中的倖存者和同情他們的人,未必會用當權者期待的方式來渡過悲傷五階段。案發現場大量湧入的花束、卡片、字條、禮物和群眾,傳達滿溢的哀慟,抵抗國家強調的安全氛圍,並打破沉默為受苦的人們發聲。有時候這種行為,多少會促使政府重新塑造出有同理心的形象。[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影《第一夫人的秘密》劇照:「我不再是第一夫人了。」節哀順變,繼續生活。圖/Bruno Calvo on IMDB

  

沮喪和接受:節哀順變,邁向未來

暗殺領導人的事件,侵犯了多數社會對個人與公共生活的期待,使得士氣的維護變得極為艱難。一個領導人的逝去,伴隨著凝聚力的流失。社會的目標與達成的方法,也可能因此瓦解。[11] 不過,如果這個領袖與海外社群共享某個集體認同,他的辭世將會吸引外來勢力,支持他曾帶領的運動。透過廣泛的國際互動,來積極培養向心力,不僅常見於四散各地的特定種族與宗教組織,也能拉攏基於意識形態而產生強烈認同的團體。[12] 因此,前日相安倍晉三驟逝後,臺灣社會立刻開始討論「安倍晉三之友會」的延續;而外界也正觀察他生前建構的「四方安全對話」,是否能繼續緊繫美、澳、印、日之間的連結。[13]

「將來必有重大的進展,有其他偉大的總統。…但是不會再有另一個(亞瑟王盛世的城堡)卡美洛,不會再有。」[1] 賈姬的臺詞或許道盡領導人過世後,一個時代的殞落,但近乎癱瘓的悲傷,會因生存的需求,適可而止。人們起先哀戚,然後就繼續生活下去。[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傳統喪禮。圖/Wikimedia (CC BY 4.0 license)

  

參考資料

  1. Jackie | Official Trailer | Fox Searchlight (Searchlight Pictures on YouTube, 2016)
  2. Iqbal Z, and Zorn C. (2008)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Assassination.’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52, 385.
  3. Duterme C. (2021) ‘A political dimension of grief: Individual and social healing after conflict.’ Death Studies, 45, 1, pp.71-81.
  4. The Stages of Grief: Accepting the Unacceptab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20)
  5. John F Kennedy: 50th anniversary of a conspiracy theory (The Guardian, 2013)
  6. Douglas KM, Uscinski JE, Sutton RM, et al. (2019) ‘Understanding conspiracy theories’. Political Psychology, 40, Suppl 1, pp. 3–35.
  7. Douglas KM, Sutton RM, Cichocka A. (2017) ‘The Psychology of Conspiracy Theori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 6, pp.538-542.
  8. Goreis A and Voracek M.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Conspiracy Beliefs: Field Characteristics,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Personality Trai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205.
  9. 安倍隨扈維安「疏失3秒」 日警察廳介入調查(鏡新聞,2022)
  10. Koschut S. (2019) ‘Can the bereaved speak? Emotional governance and the contested meanings of grief after the Berlin terror attac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 15, 2, pp.148-166.
  11. Carla Penna. (2022) ‘From Crowd Psychology to the Dynamics of Large Groups: Historic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Routledge.
  12. Bob C, and Nepstad SE. (2007) ‘Kill a Leader, Murder a Movement? Leadership and Assassination in Social Movement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50, 10, pp. 1370-1394.
  13. 「四方安全對話」挺台人物接連出事 安倍驟逝恐為台日關係埋變數(風傳媒,2022)
  14. What the week of mourning for Diana revealed about the 20th century British psyche (The Conversation, 2017)
所有討論 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