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座頭鯨,除了著名的愛唱歌,你知道牠們還會用「泡泡陣」來捕魚嗎?
上面的影片就可以聽到座頭鯨的歌聲。
座頭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屬於鬚鯨亞目,成鯨平均體長約為 12-16 公尺、25-30 噸重,因為特殊的駝峰體型與可達 1/3 體長的胸鰭,又名大翅鯨或駝背鯨,台語俗稱為「海崎」。
牠們平常生活在寒冷的極區,主要捕食磷蝦及小型魚類。夏天——在短短的五到九月間,座頭鯨一天會花上二十二小時的時間大吃特吃,以確保儲存足夠的脂肪因應冬天。
冬天的座頭鯨是不進食的,因為鯨魚們有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就是由高緯的覓食場往溫暖的熱帶、亞熱帶育幼場移動。這是一種季節性的遷徒,低緯度溫暖的海水可以讓還不能抵禦嚴寒的初生幼鯨平安長大。
座頭鯨通常單獨生活,鯨群的社會結構關係並不緊密,就算偶而三倆結伴,也僅維持幾個小時。然而,為了更有效捕捉獵物,群體生活的時間在夏天會維持比較久。
繁複高超的圓形泡泡陣
夏威夷大學以特殊的吸附型相機和航拍機,拍到難得一見的畫面。
泡泡網捕獵(Bubble-net feeding)是一種獨特而且複雜的攝食行為,目前只有在座頭鯨和布氏鯨身上可觀察到:
座頭鯨在經過定位魚群後,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一邊從下方逼近獵物,一邊用泡泡圍捕被驚擾的魚群。
泡泡網捕獵是少數在海表進行的獵捕方式,且相當仰賴群體合作,參與個體數從兩、三尾到六十幾尾不等。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尾座頭鯨都知道如何捕獵。
牠們需要經過後天學習。
鎖定目標、迫近、吐泡泡
首先,領導者負責尋找目標魚群。一旦發現目標,領導便會吐出泡泡並發出鳴叫引導鯨群跟隨。就像賽跑前的槍響,鯨魚們接續加入,一邊從下方逐漸迫近魚群、一邊構築泡泡網。
突如其來的聲響和氣泡使得魚群驚慌逃竄,氣泡牆就在此時派上用場:阻斷魚群的逃生路線。
一般氣泡網的直徑範圍約三到三十公尺,就像漁夫把魚網灑拋入海,再慢慢提起,隨著魚網上移,網子的直徑也越來越小。同樣道理,座頭鯨製作的氣泡牆越來越窄,把魚群集中在一塊。
大嘴一張,享用美食
隨著魚群越來越集中,收網的時刻到了。鯨群們聽到由領導發出的結束信號,便張大嘴向海面衝去。
這個動作被稱為衝刺進食(lunge-feeding),牠們先是朝獵物衝刺,然後一口吞下魚群和大量的水。為了讓這一大口達到最大的效益,座頭鯨下頷到腹部間有 12~36 道喉腹褶(throat grooves),可以容納足夠多的水和魚群。最後水會透過鯨鬚排出去,只留下魚在嘴巴裡。
有時候也會出點意外?
由於座頭鯨沒有牙齒,再加上牠們的喉嚨只有葡萄柚大小,無法吞下太大的東西,小型甲殼類和群游小型魚是牠們的主要目標……
但這種彷彿閉著眼睛吞東西的舉動偶而也會出現意外。
一隻海獅在被吞入鯨魚腹中的前一秒被生態攝影師 Chase Dekker 所拍下。從照片中海獅的表情看來,牠顯然對這發展感到出乎意料。
其實這類意外並不常見,因為掠食者們會盡量錯開彼此的用餐時間。比方說,在鯨魚衝刺前,海獅會先離開。至今為止,生物學家紀錄的到的誤食事件也都和海鳥有關。
若是不甚誤食,鯨魚也會張開嘴把異物排除。那麼這隻海獅最後怎麼樣了呢?生物學家們相信強壯的海獅並不會被誤吞弄傷,而鯨魚的嘴巴也沒有脆弱到會被海獅的動作造成傷害。
所以請別擔心,結局是──兩方皆相安無事。
參考資料:
- Whale bubble-net feeding documented by UH researchers through groundbreaking video
- Whales’ Bubble Net Fishing | Nature’s Great Events | BBC Earth
- Humpback_whale. wikipedia
- How a humpback whale ended up with a sea lion in its m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