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J. J.湯姆生 (Joseph J. Thomson) 1897 年就發現電子,但對於電子攜帶的電荷究竟是大小各有不同,還是有共同的基本單位,始終沒有概念。J. J. 湯姆生帶領學生鑽研這個問題已好幾年,他們在雲霧室裡裝了可以通電的金屬板,然後觀察帶負電的水氣下降速率,在扣除重力與空氣阻力的影響後,估算出平均每一微滴平均所受的電力──也就是電子的電荷大小。但因為霧氣很快就蒸發,只能得到相當粗略的估算。
密立根沿用這個方法,但將設備改良成研究單一水滴,而非一片雲霧。最重要的突破在 1910 年,他用油滴取代水滴,克服了快速蒸發的問題。這許多年來,他除了盡教學工作的本分之外,其餘時間幾乎完全投入這項實驗,還屢屢忘了參加應允出席的宴會。最後,那單調乏味的長期觀察終於有了成果,1913 年他發表論文,宣告基本電荷的值為 1.592 x 10-19 庫倫,與目前已知的電荷值誤差在千分之五以內。
離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普拉修在美國農業部轄下獲得分子生物學技師職位。在政府機構經歷職場摩擦、調職搬遷,使緊繃難熬的氣氛瀰漫普拉修全家之後,他前往亨茨維應徵 NASA 承包商的工程師職缺。在火箭城研發太空診斷器是讓普拉修覺得相對有趣的任務,經費短缺卻再次扼殺了他的期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NASA 在 2006 年裁減生命科學研究經費,普拉修因此被裁員,轉而成為接駁車司機。他在駕駛座上友善健談,意外發現自己其實喜歡工作中和陌生人互動的部分。但是 8.5 美元的時薪讓他入不敷出,連他和查菲共享的 GFP 專利金都在幾年內消耗殆盡。
1994 年 2 月 11 日發行的《科學》採用查菲團隊的 GFP 線蟲做為期刊封面,象徵螢光蛋白普照分子生物學的光明時代開端。此圖片也收錄在查菲的 GFP 回憶錄《點亮生命》(Lightung Up Life)中。相反的是,普拉修的生涯似乎始終不被綠色螢光照耀。Courtesy of M. Chalf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