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9/04
彰化萬人抗體血清檢測許多人針對學術倫理提出質疑,其中一個爭議點便是 IRB 的審查通過的時間點,研究已經接近尾聲。IRB 在研究中扮演什麼角色?公務和學術倫理的界線又在哪?
・2018/11/28
引發軒然大波的賀建奎出席了在香港舉辦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他表示經過基因編輯的雙胞胎──露露和娜娜已經平安出生,根據出生後的定序,並沒有發現脫靶造成的突變。不過,相關研究倫理的問題他則含糊帶過。
・2015/03/22
1908 年,出生於 1868 年 3 月 22 日、邁入不惑之年的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Millikan)望著窗外的校園,檢視目前還算令人稱羨的生活:美滿的婚姻、三個小孩、在芝加哥大學任教,而且還是個頗有名聲的教科書作家。然而,有件事他始終耿耿於懷,那就是他還沒有足以名留青史的研究成果。仔細思考後,他決定挑戰至今眾人仍束手無策的難題:測定電子的基本電荷。只是他沒料到,當名聲如願以償時,伴隨而來的,卻是難以抹平的陰影⋯⋯
・2014/07/20
在2011年H5N1型禽流感病毒爆發感染,造成一些人死亡。後來,有兩個研究團隊將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調整,使其在哺乳動物更具傳染性。這個實驗結果導致一些人的擔憂,但也有一些人支持這些研究,認為了解哪些基因突變有助於病毒的傳播,在人類的監測工作以及開發流感疫苗非常有用。到底該不該因為安全上的考慮而限制科學?
・2014/07/11
論文造假的議題時有所聞,而我們在討論研究倫理時,往往是站在旁觀者角度去批評檢討,卻忽略了社會性結構的原因。在大部分情況裡,「壞人」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只是他面臨的環境,給予他的壓力或利誘超乎了一般人的經驗,或只是我們不曾去思考⋯⋯
・2012/11/14
一直一來學術圈都有一個問題(不是僅在心理學領域),就是要能夠被發表的文章都必須要有一些正面的成果,例如發現某個藥物能夠治療憂鬱症,如果你發現一個藥物不能夠治療憂鬱症,基本上是沒有期刊會發表這個研究的。在這樣的學術生態下,若我們僅專注有被發表的研究,其實是有非常研究的取樣偏頗,也非常有可能做了錯誤的推論。
・2012/10/16
愛護動物人士可能心想:動物在這些情況下會受苦是顯而易見得用不著科學證明。而科學研究又的確證明了他們大部分的直覺想法是對的。那麼,該如何說服他們研究動物受苦的實驗對動物福利有積極的重要意義呢?
・2012/07/14
每項政策都有它的好壞,新發明、新概念對於社會也是一種挑戰,像是電腦科技為我們帶來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人際之間的疏離,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健康和醫療資料運用及加值也是一樣。上文提到了現今政策走向,並預測未來健康加值應用可能會帶來的就醫景象,不過在這些希望願景下,那又是否有些事情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呢?
・2011/05/30
醫學及其他科學研究現在正深受誠信問題所苦,而這個問題對公眾健康帶來了一些影響,如在科學與醫學文獻中鋪天蓋地的宣傳。現在有學者提出檢查表的作法,希望可以幫助科學家評估醫學科技稿件是否有醫療宣傳的性質,藉此防止無端的炒作成為主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