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2

2
0

文字

分享

2
2
0

大麻好毒?

謝伯讓_96
・2014/08/20 ・297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94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rts-87144_640

應鄉民要求,筆者小弟(鍵人)把今天(2014.8.20)發在部落格臉書上的資訊整理了一下,讓這裡的泛科學讀者參考。這是關於柯案(不是柯P喔)的大麻資訊,鑒於蘋果昨天(2014.8.19)這篇關於大麻的報導似乎有些偏頗(難道是蘋果編輯故意寫一篇偏頗的來引爭議嗎?這招有效啊!),特來提供一些不同的聲音。

蘋果文章:〈吸大麻沒事?你應該要知道的「大麻真相」〉


反駁蘋果之前,先說說我的立場,以免大家覺得我在鼓吹吸毒。原則上,「不要吸毒」這句話我是贊同的,但是,到底什麼是「毒」,大家得先搞清楚。

如果你贊同「不要吸毒」,但是卻認同抽煙飲酒喝咖啡、或許自己還不時左一根煙、右一口酒、每天星巴克,那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你虛偽跟風,反毒口號喊爽的,另一種是你頭腦混亂,思想不融貫(啊,還有第三種可能,就是頭腦混亂然後又虛偽跟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arijuana-101796_640
好吧,我們先來看看蘋果的文章。該文章引用顏宗海醫師,說「大麻的依賴性和成癮性都比菸酒來的重」、「大麻毒性絕對比香菸、啤酒更加毒」,但卻沒有提出明確證據,相較之下,國外的研究資料則顯示大麻的致死、毒性、和成癮性都比菸酒低。

報導中也引用林杰樑醫師,說「大麻比吸菸更來的毒」、且「大麻引起肺癌的機率比菸害多出三點五倍,引起慢性肺部疾病比例比起香菸高出許多」,不確定蘋果引用資料來源為何,但是根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文獻回顧,大麻致癌的證據正反都有,目前沒有定論,因此不能斷言大麻致癌機率大於香煙。

國外研究的證據在哪呢?以下幫大家整理一些資訊(主要來自第一篇引用的 vox 文章)。

CDC 2010 年公佈的藥物直接致死人數(間接死亡如藥後車禍死亡不納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菸草:480,000 人

酒精:25,692 人

大麻:0 人

大家可以看看,下圖最左邊那根直衝天際的,就是煙草的直接致死人數,最右邊那根趴在地上的,則是大麻的直接致死人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rugdeaths
圖片來源:CDC via VOX

聰明的讀者可能想要嘴一下:「比人數?玩統計?菸酒的使用人數本來就多啊,死的當然也多!」好,那我們來把數字換成 死亡率好了。美國吸菸人口約 4200 萬,算出來的吸菸直接致死率是 1.1%,但重點是,大麻的直接致死率是拿 0 再除以使用人數,還是 0 啊。不管是拿曾經吸食大麻的 1.1 億美國人口、還是 2100 萬正在吸食大麻的美國人口,除出來都是 0 。

分子是 0 不公平?那免費送 1 人把分子變成 1 來算好了,除出來還是逼近於 0 啊。

好啦,就算再退一步,不比死亡人數或死亡率,那我們直接看看以下的毒性和成癮性比較吧。

毒性比值(致死劑量/有感劑量。數字越大毒性越低):

海洛因:5

酒精:10

大麻 (食用)   :100~1000

成癮性

海洛因 > 古柯鹼 > 尼古丁、酒精 >咖啡因、大麻

另外,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中心的翰尼菲博士(Jack Henningfield)和 UCFS 的班諾維茲博士(Neal Benowitz) 也分別有各自獨立評斷的藥物成癮排行榜,他們把各種藥物的成癮性依據五項判準來評分,結果兩人對大麻的整體成癮性評價都是最低(分數高者成癮性評價較低)。

Screen shot 2014-08-20 at PM 12.51.33

不過,吸食大麻確實和腦部發育遲緩、以及低智商有關(特別是青少年)(1-3)。但反對方也有研究指出,其實是低智商的人比較有可能去吸大麻 (= =”),才導致上述的統計相關發現(4)。

此外,先前也有研究發現,大麻與一些精神疾病(精神分裂)有關,但是最近一篇哈佛的研究指出,大麻似乎無關緊要,家族疾病因素才是主因(5)。英國國王學院的另一篇論文也發現,大麻與精神疾病的相關性,可能是因為兩者有共因,也就是說,可能有某些基因導致某些人容易精神分裂、並同時傾向於吸食大麻,而不是大麻導致精神分裂(6)。

那致癌的可能性呢?根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文獻回顧,正反都有證據,並無明確結論,研究簡述如下:

正方(吸麻致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跨三項研究共 1208 位受試者的研究顯示,吸菸者若同時吸大麻,罹患肺癌的機率就會比較高(7)

2.整合三項研究的一項調查顯示,吸麻者有較高的生殖細胞癌機率。但此三項研究樣本數偏低(8-10)。

反方(吸麻沒事):

1.一項涉及 611 位肺癌患者與控制組受試者的研究,沒有發現任何大麻與癌症的相關性(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一項包含 19 篇論文的文獻回顧研究,沒有發現任何大麻與肺癌的相關性(12)。

矛盾方(有時致癌、有時沒事):

1.一項 64,855 位受試者的研究顯示,大麻與「煙草相關的癌症」無關。但不抽煙卻碰過大麻者,攝護腺癌機會較高(!)(13)。

2.橫跨 9 項研究,涉及近一萬人的調查發現,吸麻者有較高的口咽癌機率,但卻有較低的舌癌機率(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論:至少兩篇大型文獻回顧論文都無法明確做出吸麻得癌的結論(15, 16)。最後,大家別忘了大麻的治療功效包括了止吐、刺激食慾、止痛、抗焦慮和幫助睡眠。這些資料、還有大麻在腦中的生理機制等,下次有機會再談。

—–

最後再重申一句,大麻絕非無害,而這篇文章也不是要鼓吹大麻是好物,只是要平衡一下正反雙方的意見和證據、並且說明其害處不見得大於菸酒。目前看來,吸食大麻的生理負面影響程度仍有待驗證,這大致是個科學問題,至於大麻該不該除罪化,則是麻煩的政治問題。大麻、酒精、與煙草的毒物或非毒物定義有多少政治和歷史因素在內,有機會再跟大家聊一聊。

至於在禁止吸大麻的地方吸大麻呢,那叫做以身試法。以身試法有兩種,一種是要衝撞體制、突顯惡法,人稱勇敢;另一種則是目無法紀、心存僥倖,人稱白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獻

  1. http://www.pnas.org/content/109/40/E2657.abstract
  2.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Journal/10.3389/fpsyt.2013.00053/full
  3. http://www.npr.org/blogs/health/2014/02/25/282631913/marijuana-may-hurt-the-developing-teen-brain
  4.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3/01/09/1215678110
  5. http://www.schres-journal.com/article/S0920-9964%2813%2900610-5/abstract
  6. http://www.kcl.ac.uk/iop/news/records/2014/June/Schizophrenia-and-cannabis-use-may-share-common-genes.aspx
  7.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057263?dopt=Abstract
  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04904?dopt=Abstract
  9.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925043?dopt=Abstract
  1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965656?dopt=Abstract
  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035389?dopt=Abstract
  1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6832000?dopt=Abstract
  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328194?dopt=Abstract
  14.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351902?dopt=Abstract
  15. http://www.cancer.gov/cancertopics/pdq/cam/cannabis/healthprofessional/page5
  16. http://www.hc-sc.gc.ca/dhp-mps/marihuana/med/infoprof-eng.php

註:更多大腦的秘密,請參考謝伯讓的《都是大腦搞的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謝伯讓_96
25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曾任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現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研究主題為人腦如何感知世界。 部落格:The Cry of All。 著作:《都是大腦搞的鬼》《大腦簡史》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家人的處方藥可以吃嗎?注意用藥安全,避免成癮!
careonline_96
・2024/07/03 ・87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到考試前,小華總是緊張到睡不著覺。

「要不要來吃一顆媽媽的安眠藥呢?既然是醫師開的藥,應該很安全吧。」

「等等!千萬不可以擅自服用處方藥喔!」

出現頭痛、生理痛或失眠時,很多人會擅自服用家人的藥物。但是未經醫囑使用處方藥,可能發生危險,或因為產生生理及心理的依賴,而有成癮的風險。

成癮性處方藥多半為中樞神經抑制劑及中樞神經興奮劑,容易因為濫用而對心理、生理造成危害,且會影響家庭、工作與人際關係。所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開立處方箋後才可領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對藥物成癮後,便必須反覆使用,否則可能出現各種戒斷症狀,例如緊張、焦慮、易怒、厭食、失眠、打呵欠、注意力不集中等。若過量使用藥物,可能傷害身體,甚至導致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的統計資料,處方藥濫用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其致死人數遠遠超過使用海洛因、古柯鹼等傳統非法毒品的致死人數。

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頭痛、生理痛或失眠等狀況,請尋求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能隨意使用他人的藥物。

如果在使用藥物後,發現有疑似藥物成癮的狀況,一定要盡快就醫治療,脫離藥物依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40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睡眠不足來杯咖啡?小心!這可能是個惡性循環——《人類文明》
天下文化_96
・2024/06/19 ・22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咖啡因對大腦的影響

咖啡因是一種分子上的模仿大師。人類醒著的每一分鐘,腦中都會不斷增加腺苷(adenosine)這種化學物質,像是沙漏的沙子不斷累積,能夠告訴我們已經醒著多久,且會讓大腦運作逐漸放緩,創造出一種睡眠壓力,讓人體做好入眠的準備。所以醒著 12 個小時到 16 個小時,人就會感受到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想回臥室躺著進入夢鄉。

然而,咖啡因的分子結構十分類似腺苷,能夠搶先一步與腺苷的受體結合,卻不會活化受體;這樣一來,反而是對這些腺苷受體形成一種化學封鎖。所以,只要你的腦中有大量咖啡因,腺苷就無法與受體結合,難以傳遞正常的訊號咖啡因就是靠著這種藥理作用來抑制睡意,使大腦保持警覺與專注。雖然腺苷依然不斷在大腦中堆積,只不過所發出的訊號就這樣被咖啡因給堵住了。但是,等到身體分解了咖啡因,腺苷就會宛如大壩潰堤,讓人感受到沛不可擋的睏意——這就是可怕的咖啡因崩潰(caffeine crash)。

植物合成咖啡因,原本是做為一種天然的殺蟲劑,避免葉子或種子遭到啃食,甚至還能殺死昆蟲。但奇怪的是,像是包括幾種咖啡類與柑橘類植物在內,有些植物的花蜜也含有咖啡因,花蜜原本該是用來吸引昆蟲授粉的。實驗結果顯示,咖啡因能夠增強蜜蜂的嗅覺學習能力,讓蜜蜂更能記得這些花的氣味,於是不斷回訪這些有著咖啡香氣的花朵。也就是說,這些植物等於是讓蜜蜂吸了興奮劑,引誘它們成為自己忠實的授粉者;可以說,正是咖啡因讓蜜蜂願意不斷嗡嗡嗡上工。

研究顯示,咖啡因是蜜蜂的興奮劑,可以讓他們願意不斷嗡嗡嗡上工。圖/envato

咖啡因的另一個作用是增加依核裡的多巴胺濃度,同時也會提高多巴胺受體的敏感性。這會刺激我們前面提過的中腦邊緣報償路徑,讓人在喝到一杯好茶或咖啡的時候,感受到愉悅的好心情;但也會讓人上癮。人類之所以愛喝咖啡或茶之類的飲料,是因為這能夠刺激大腦、抑制睡意;而且只要一開始喝了,就會因為咖啡因成癮而讓人維持這樣的習慣。於是回過頭來,我們就看到咖啡因對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啟蒙時代,咖啡在歐洲咖啡館裡刺激了知識份子的思想與話語;到了不斷變化的工業時代,則是茶讓英國工人階級的身心得以調適。工業革命淘汰了像是編織、打鐵這些傳統工藝,以龐大的機器加以取代。從煤氣燈到電燈泡,各種人造光源讓工廠開始能夠一路運作到深夜。而咖啡因不但能讓工人在單調無趣的工廠環境裡,維持清醒專注,連那些營養不良造成的飢餓感也能一併排除。茶裡面加的糖也能提供熱量,讓人在長時間的輪班期間維持體力。咖啡因就這樣將工人變成了更好的零件,更能配合那些永遠不知疲倦為何物的鋼鐵機器。

〔附注:出於類似的原因,戰爭時期的軍隊也會運用各種精神藥物。像是希特勒速度驚人的閃電戰,先是在 1939 年 9 月橫掃波蘭,接著在 1940 年初攻下法國與比利時。這一方面靠的當然是德意志國防軍裝甲師的機動性,坦克既配備了無線電裝置用於協調,還能得到德意志空軍轟炸機的空中支援。但另一方面,這項成功的背後還有另一項技術的支援:靠著合成興奮劑「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分子結構類似腎上腺素),德軍能夠戰得更猛更久,而不會感覺精神倦怠或身體疲勞。安非他命的化學作用讓人進入高度警覺狀態,也大大提升了自信與攻擊性。閃電戰的成功,靠的其實也是部隊嗑了藥。就連希特勒本人也同時混打多種藥物(古柯鹼、甲基安非他命、睪固酮),提供作戰指揮時的體力。〕

咖啡因不但能讓工人在單調無趣的工廠環境裡,維持清醒專注,連那些營養不良造成的飢餓感也能一併排除。圖/envato

所以講到工業革命,工廠與磨坊的動力靠的是蒸汽機,但如果是操作機器的工人,靠的燃料就是東印度公司帶來的茶葉、加上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糖。於是,茶的歷史深深植根於對勞工的剝削——從印度的茶園、加勒比海的甘蔗栽培園、再到英國的工廠,都壓榨著這些工人所有清醒的時分。

如今,若想要控制我們的睡眠清醒週期(sleep-wake cycle),咖啡因仍然是一項重要工具。這個科技社會的步調太過急促,不允許我們被動順應自己的生物時鐘,得主動加以調整,適應數位時鐘的要求。而很多人靠的就是自行攝取咖啡因,在每天上班途中把自己叫醒、讓自己能在辦公桌前熬夜趕工,或是在長途飛行後,把生理時鐘同步到新的時區。很多咖啡因成癮者都能自己調整這種藥物的劑量,一方面巧妙發揮咖啡因的正面作用,讓自己更能面對現代世界對專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避免過度攝入造成的負面作用,像是焦躁不安、心跳加速、胃部不適。

然而,咖啡因雖然讓我們得以抑制大腦發出的睡意訊號,卻也成了現代人常常睡眠不足的一大主因。咖啡和茶就這樣和人類玩著兩面手法:我們喝咖啡和茶,是為了緩解長期的嗜睡;但造成這種情形的元凶也正是咖啡因。事實上,我們早上會想趕快來杯咖啡,讓腦子清醒一點、或是提振精神,很多時候其實是在緩解一夜難眠的戒斷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人類文明: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2024 年 05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快樂的事物令人上癮?為什麼多巴胺讓你成「癮」?——《人類文明》
天下文化_96
・2024/06/18 ・212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巴胺與大腦的愉悅中心

腦幹是大腦最早演化出的區域之一,也是連結脊髓的關鍵。腦幹頂部有一組稱為腹側被蓋(ventral tegmentum)的神經元,而大腦中有一個控制行為的區域,稱為依核(nucleus accumbens),腹側被蓋與依核的溝通,是透過一群會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稱為中腦邊緣路徑(mesolimbic pathway);雖然這些神經元只占了大腦所有神經細胞的一小部分(不到 0.001%),卻對激勵人類生存與繁殖的行為至為關鍵。

人吃東西、解渴或做愛的時候,都會讓中腦邊緣路徑釋放多巴胺。而且觀看、甚至只是去想些色色的事情,就足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某些讓人覺得心滿意足的事,例如第一章〈文明背後的軟體〉談過的復仇、或是打電玩獲勝,也能刺激我們的多巴胺系統。

人腦接收到這些報償訊號,就會感覺愉悅,因此常有人說多巴胺是大腦裡的快樂物質。在動物界,不是只有人類具備這樣的多巴胺釋放機制。所有哺乳動物都有這樣的中腦邊緣報償路徑,可說是大腦運作最古老而基本的其中一項功能。事實上,整個動物界都很常看到這種用多巴胺或相關神經傳遞物質,來影響行為的系統。

人類遇到快樂的事,中腦邊緣路徑就會大量分泌多巴胺。為了讓我們順利生存,大腦就會想去重複那些上次啟動多巴胺系統的行為,並避開那些曾經抑制多巴胺系統的舉動。圖/envato

只要遇上對人有利的情形,例如有吃有喝,或特別是意外之喜,中腦邊緣路徑就會大量分泌多巴胺;相對的,遇上對人不利的情形,例如接受到負面經驗,或是沒有得到預期的報酬,則會讓多巴胺濃度下降。所以,為了調整人類行為,好讓我們在自然棲地成功生存,大腦就會讓我們想去重複那些上次啟動多巴胺系統的行為,並避開那些曾經抑制多巴胺系統的舉動。所以,這套關於快樂與報償的神經化學系統,其實也就是一套關於學習的神經化學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條多巴胺路徑也連結了腹側被蓋與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是大腦前側一個有皺摺的區域,人類的這個區域明顯大於其他動物。前額葉皮質掌管各種高階的「執行」功能,例如對特定目標做出決策與規劃,因此也同樣受到多巴胺報償系統的控制。

這套由多巴胺引導的機制,很有效的讓人類表現出有利於在自然界生存的行為。然而,等到人類發現可以用其他方式(也就是各種藥物)來刺激這套機制,目的並不是為了生存,那就開始出問題了。酒精、咖啡因、尼古丁、鴉片,這四種藥物會有效讓人腦的報償系統出現短路,引誘中腦邊緣路徑釋放多巴胺(或是抑制多巴胺的消退、又或是讓神經元表面的受體更加敏感),於是讓人感受到愉悅、甚至是狂喜,強度遠遠超出自然界能給人的快樂。然而,相較於像是「進食」這種自然觸發多巴胺的因素,由這些藥物產生的愉悅永遠不會讓人覺得已經滿足。

這些藥物會在中腦邊緣路徑產生錯誤的訊號,讓人誤以為這種行為大大有益於生存繁衍,於是推動學習機制,重新設計大腦的連線,來反覆追求這些行為。人的癮頭正是由此而生,讓人產生渴望與強迫的行為,追求立刻就要得到的滿足感,不像是在自然世界當中,總得付出一些代價(例如花時間狩獵),才能得到多巴胺的報償。

人類現在可能也困在成癮的快樂陷阱裡。圖/envato

科學家曾在 1950 年代做過實驗,以手術將電極植入大鼠的大腦深處,讓大鼠只要每次按下某個開關,就能刺激依核。結果發現大鼠開始出現強迫性按開關的行為,每小時高達兩千次。牠們不喝水、不吃飯、不睡覺,不做任何正常的行為,就只為了讓自己不斷感受那純粹的歡愉,直到最後不支倒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悲的是,人類現在可能也困在類似的陷阱裡,只不過並不是有個電極埋在大腦裡直接發出刺激,而是有些化學物質同樣瞄準了提供報償的中腦邊緣路徑。更糟的是,原本的天然植物產品現在還能提煉濃縮,甚至用化學手法提升效力,像是從鴉片原料合成海洛因(heroin)。比起過去口服的方式,現在透過口吸、鼻吸、甚至是直接注射到血管裡,就會讓活性物質更快對大腦發送一波衝擊,不但讓人更為狂喜,也讓人更容易成癮。

由於多巴胺系統會重新校正,經過幾次感受到重大報償後,多巴胺的釋放還是會回到基本水準。這稱為對藥物的習慣化,也是因此,才讓癮君子(不管習慣化的是咖啡因、還是古柯鹼)總會需要愈來愈高的劑量,才能感受到原本的興奮程度。正如神經內分泌學家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所言:「昨天還覺得是意想不到的快感,到今天就覺得理所當然,再到明天還會覺得怎可以此為滿。」於是不用多久,藥物曾經能夠帶來的愉悅就這樣消逝不再,繼續用藥只是為了避免戒斷時的種種不適。到頭來,這幾種藥物極有效的侵入大腦,劫持了原本能夠調整行為以利生存的報償系統,藥物濫用也成了人類普遍的弱點。

——本文摘自《人類文明:生物機制如何塑造世界史》,2024 年 05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