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冷的浪漫和求的姿態

PanSci_96
・2013/03/14 ・172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相關標籤: 冷浪漫 (6)

文 / 楊楊(煙台大學環境工程學學士)

四氣和謂之玉燭,四時和謂之景風。

在我們的文化傳承中,從來不乏對「和」的溢美之辭。但誰能說清楚,「和」究竟是什麼?

和為貴的影子隨處可見—從天籟般的多聲部合唱,到靈長類生物間的親密友誼,以及抓蝨子、講八卦等各種表達方式;大到二十世紀六○年代英國學者洛夫洛克提出「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可以自我調節的自平衡系統,小至金聖歎廣為人知的一句話,「豆腐乾和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另一個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食,大有胡桃滋味」)—其中饒有趣味的一點是,這則無法考據的充滿「和」意味的典故,其實是「不和」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認真諮詢過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可有前輩做過豆腐乾與花生米的研究?答案是暫時沒有人研究過這對佐酒搭檔,不過,他給了我另一個聊以安慰的消息,是關於食物界的另一對著名伴侶:
「你知道馬鈴薯為什麼適合燉牛肉?」
我只好講個蹩腳的冷笑話:「因為他們比較熟。」

雲無心寬容了這拙劣的邏輯,耐心解釋為什麼馬鈴薯牛肉的搭配常受讚譽—這是因為馬鈴薯中含有較多谷氨酸鹽,而牛肉中不僅有谷氨酸鹽,還有很多肌苷酸鹽和鳥苷酸鹽,這三種成分便是食物鮮味的來源—對,就是那股讓我們常置嘴邊卻又說不清道不明的鮮味。

早年的科學家曾分別從海帶、魚乾和香菇中分離出了這三種物質,但這還不是最奇妙的,最妙的是,當三種成分遇到一起,便會協同產生更強烈的鮮味。

在一項實驗中,科學家將谷胺酸鈉和肌苷酸鹽等量混合,結果發現,產生的鮮味增加了八倍。這個道理可以自動套用在諸多案例中,比如蘑菇和雞肉、比如西方飲食中的乳酪馬鈴薯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家還試過,在食物中加入不到萬分之一的肌苷酸鹽,這個濃度本身不足以產生可以被感知的「鮮味」,卻可以讓谷氨酸鈉產生的「鮮味」增加十五倍。這一效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就有了我們熟悉的雞精。

想來,一加一協同產生出大於二的鮮味,這便是金聖歎與食品工程學家眼中的「和」了。生物學家會這樣闡述「和」的益處:女性間的友誼可以緩解情緒和壓力。由於激素的影響,在壓力環境下,女性也更傾向於與陌生同性為伴,和陌生異性在一起則會愈發緊張,壓力更大—流行組合Twins 唱得很科學,「有時朋友比戀人更高分」。

物理學家對「和」的奧祕又有了最新探索,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發現:一首曲子聽上去好不好聽,主要取決於譜曲中各個音符產生的頻率是否諧性相關。為什麼有的音樂甜美動人,有的卻像噪音般擾人?自遠古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學者們。之後的研究者通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發現,當兩個音間隔一、二、六、十一個半音時,會給人不和諧的感覺,而當兩個音相差三、四、五、七、九、十二個半音(相當於鋼琴鍵盤上任意一個白鍵與相鄰的黑鍵之間的關係(時,形成的和聲會令人舒服。

在我看來,科學家最迷人之處,莫過於他們會將稍縱即逝的事物捕捉、再現,將抽象無形的規律固化、傳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講到這兒,又想起了一則陳年花絮。

六年前的一個上午,我還處於晨起的混沌中,迷離地看到一位室友站在陽台的門前,正擺弄著不久前班級聯歡剩下的彩帶,在玻璃窗上黏出一個大大的圖案—Σ。門外不遠是冬天的海,籠著霧,灰濛濛的。那時候,我還是大學的新鮮人,六位八○後的獨生女共居一室。出於對各種利益的競爭和女孩間特有的敏感,我們正共同經歷著一場人際交往中的低潮。

我好奇問她:妳貼個「西格馬」做什麼?接下來的一幕,我永遠忘不掉—氤氳的背景前,她一字一頓地說:「西格馬的意思是,求和。」這句話打動了我,無外乎兩點。冷的浪漫。麥克魯漢曾獨闢蹊徑地做過一個分類:熱媒介vs.冷媒介,在我看來,這個並不精緻的西格馬毫無疑問屬於後者,因為它包含了需要仔細辨認、悉心揣摩方能預熱的符號和隱喻。

我曾屢屢對朋友複述這則花絮:誰說理工科的美眉不解風情呢?在那些堅硬的符號公式和眼鏡背後,理工美眉不經意流露出睿智的幽默和浪漫,無可替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有求的姿態。是的,這是我一直讚賞的態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愈來愈好,極大部分便是因為我們幸運地擁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永遠具備這樣求的姿態,他們讓塵埃開出花、讓垃圾變成糖。

 

(摘自PanSci 2013年三月選書《冷浪漫:你的感性其實很理性》〈第一章 色/植物的彩色智慧〉,積木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這一夜,我們與科學相戀
Peggy Lo
・2013/04/19 ・313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文 / 羅佩琪、廖英凱

七位講者、四百位現場觀眾、上千位全球收看網路直播的網友,在三月三十日這天,一起聊了整晚的……科學!

創立兩年半的Pansci泛科學,三月三十日晚上在科教館舉辦了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活動《科仔七分熟》,邀請七位講者,進行七分鐘的科學演講。這場與台灣科學教育館合辦的活動,除了創下泛科學現場參與活動人數之最,也在通泰媒體的協助下全程網路直播,超過7,300次的瀏覽量;活動現場也邀請十八個科普相關贊助單位擺攤,分享科普書籍、電子叢書、生物模型及3D列印機等科學產品。不論是人數、型式及規模,這場實體活動都是泛科學成立以來最大的挑戰與突破。

用歷史揭開序幕:回顧國內最大科普網站Pansci發展

主持人,同時也是泛科學的共同創辦人鄭國威,首先帶大家回顧了泛科學過去兩年半的歷史及現況。在去年二月Makiyo事件、Linsanity的夾殺下,泛科學上兩位專家討論美國牛肉的安全問題,為台灣觀眾提供了第三種選擇,也創造了開站以來瀏覽量的最高峰。目前,泛科學的單月獨立訪客已突破13萬,平均每天有超過兩萬次的文章點閱,總文章數也達到兩千七百八十篇-就算沒有新文章,一天看七篇,一年也還看不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去年四月開始,泛科學也從虛擬網路扎根至實體活動,陸續舉辦了《成大Pansci Talk》、小規模定期科學聚會《M.I.C.微型點子對撞機》及台灣偏鄉高中的巡迴演講《PanSci 360-科學有梗》,並成立子網站《Pansci天天問》,提供民眾一個開放的科學問答平台。

泛科學的招牌開胃菜:全場自我介紹

簡單的介紹結束後,正式進入科仔七分熟的流程,但主角還不是講者,而是──台下的觀眾!「全場隨機自我介紹」是Pansci的招牌流程,藉由自由傳遞麥克風,握到麥克風的人就必須進行自介,但當晚的規則稍做了修正,因為……現場主動舉手搶著自介的人就把名額用完了!

每個人的背景都不相同,也都有屬於自己與泛科學相識的獨特故事:有在TED×Taipei聽到Z編演講而認識泛科學的工程師、對AI互動網站有興趣而搜尋到 Pansci的設計師、因為關心氣候變遷而關注泛科學的研究生,也有直白的對主持人表白:「我覺得你很好笑……不,是幽默」的澳門僑生。有趣的是,現場其實有不少新結識Pansci的夥伴:兩週前才知道Pansci的國中數學老師,在自介時展示了他用活動文宣做的摺紙;而一位原本只為姬十三而來 的大陸同學誠實的表示之前沒聽過Pansci,「但是,今天來了知道你們在做什麼,覺得很感動」。

不論是科學背景、非科學背景,認識泛科學半小時或兩年半,今晚我們都在這裡,一起聊科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仔7分熟

(點選收看各段演講摘要)

講者 × 觀眾:線上與現場開放式互動問答

演講結束後的觀眾Q&A時間,來自網路直播的網友及現場聽眾踴躍地針對七位講者提出了有趣的科學與非科學問題:

對於「少年Pi的奇幻旅程」中栩栩如生的動物,李佳懷老師透露電影中上百隻的飛魚可以先以動物標本開一個模,複製後再做修改,但是每一隻都一定要不一樣,而當觀眾提問那大型動物如長頸鹿該怎麼辦時,李老師則打趣地說那就要請在座有位從事獸醫的觀眾幫忙、「若動物園有長頸鹿過世時」麻煩通報一下了。在台日青斑蝶遷徙的主題中,蝴蝶姊姊余小雅則為觀眾解惑蝴蝶遷徙是否可能透過交通工具、氣流等非自願因素,以及因雄性蝴蝶的聚集現象,導致目前觀察到遷徙的蝴蝶均是雄性的現象。

關於睡眠與心理的提問,蔡宇哲老師則解釋了清明夢在臨床上可以治療睡眠困擾的功效,以及介紹以電流刺激前額葉而達到操控夢的研究,並說明做夢其實是很累的事情,在心理學上,夢境可透過後設認知的過程幫助我們了解自己,更達到紓解壓力的效果。在今日交往年紀越來越低與分手越來越頻繁的現狀提問中,在國中擔任輔 導老師的海苔熊則認為早點戀愛其實有助於了解異性的思考方式,若要降低分手可能性,不如努力多提供些安全感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位國小老師觀眾則發問如何在學校推廣科普,林怡萱認為教育不應把科學與人文、社會截然而分,也以都柏林博物館的例子期待台灣能有更多科學家、藝術家共同合作,把科學變成像看電影一樣的事,讓更多人可以了解科學裡面的故事。橫跨科學與藝術的Dr.i也以自身經驗建議對跨界有興趣的朋友,在跨領域對話時,要能持續溝通、重視邏輯與文化差異,並提醒藝術家在發揮創意的同時要能回歸實際,而科學家們不能只聚焦於機能性更要重視視覺帶來的感受。

每一個意猶未盡的七分鐘演講,源於開放的科學點子。是久經沉澱的情感,是百般梳理的想法,是一再錘鍊的字句,是精粹昇華的未來願景。在這將近三小時的活動中,融合了各個領域,激盪著腦力與創意,也開拓了視野。期望這場活動能成為發掘有趣的科學與科學家們的契機,期望這場活動能讓更多人了解科學愛上科學。科 學有著很開放的本質,他不只在象牙塔中更在美術館裡,不只在書本期刊上更在每場甜蜜的夢中,不只是闊談辯論更流連於每個怦然心動的吻痕上,無論你來自何種領域,讓我們繼續「開放吧!科學」!

活動手冊

影像集

本次活動由下列單位支持舉辦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PanSci 泛科學
協辦單位:果殼網
網路直播/網站贊助:通泰媒體應用有限公司
恆星級贊助單位:積木文化cacaFly 聖洋科技
海洋級贊助單位:BBC知識Knowledge石尚集團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科學再發現PunApp
森林級贊助單位:貓頭鷹出版社經濟新潮社探索頻道雜誌漫遊者文化商周出版WIRED.tw時報出版RegistranoReadmoo電子書店國航科技視群傳播小牛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ggy Lo
2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非典型的人生迷茫組,對資訊整理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姬十三:浪漫的溫度
PanSci_96
・2013/04/19 ・90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68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 羅佩琪

演講的開始,來自中國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的創辦人姬十三跟大家玩了個遊戲,要台下三百多位觀眾「用右手握住你身邊人的左手」,雖然戲稱這其實是給大家一個彼此搭訕的機會(還因此跟大家要到了感謝的掌聲),但也同時讓大家感受到一件事:手的溫度容易感知,但,內心的溫度呢?

世俗總認為科宅們的內心是低溫、冷靜的,這當然是一種偏見,科宅表達情感時當然也會有高溫、熱戀的時候──雖然,表達方式的確是比較含蓄、曲折、甚至古怪。姬十三與一群朋友們,因此寫了《冷浪漫》這本書記錄下科宅們的浪漫。

姬十三將冷浪漫技巧化成「獵人的敏銳、詩人的心靈、工匠的手藝」的三種技能,具體體現如:用數學公式決定最適合交往的求愛者序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陌生, 愛

          )

這首以開/閉區間完成的小詩、甚至自製空氣淨化機的情人節禮物……正當大家嘖嘖驚奇之時,姬十三一句結語,讓在場所有科宅們驚醒:「要浪漫……死宅是沒有前途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次活動由下列單位支持舉辦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灣數位文化協會PanSci 泛科學
協辦單位:果殼網
網路直播/網站贊助:通泰媒體應用有限公司
恆星級贊助單位:積木文化cacaFly 聖洋科技
海洋級贊助單位:BBC知識Knowledge石尚集團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科學再發現PunApp
森林級贊助單位:貓頭鷹出版社經濟新潮社探索頻道雜誌漫遊者文化商周出版WIRED.tw時報出版RegistranoReadmoo電子書店國航科技視群傳播小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