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演講:誰來講故事?
短演講逐漸成為一種好玩的風潮。TED talks 成功的以 20 分鐘以內精心安排的演講抓住全球觀眾的注意,2009 年起到現在 TED Taipei 已經在台北辦了 9 次活動。Pansci 今年三月底在科教館舉辦了《科仔七分熟》,首度讓講者嘗試 7 分鐘長度的迷你演講。當晚講者之一的蔡宇哲老師後來聊到這次經驗時曾經表示, “遠比想像中的困難”。的確,要在 7 分鐘內把觀眾帶入一個主題,清楚表達一個完整的論點,內容裡偷偷灌入科學邏輯,還要在結束前給個爆點,讓觀眾在驚喜中結束。要把這些都做到,非得要有巧妙而精準的內容和高超的現場掌控能力才行。《科仔七分熟》活動當天的講者們為現場的我們以及電腦前看線上直播的朋友們做了一次精彩的示範。
不過到目前為止,絶大部份活動都是老師專家傑出人士們站在台上講故事,學生還只能坐在下面聽。大學生已經受過一些學術上的專業訓練,應該有能力也來當個知識傳播者了吧? 短演講最直接挑戰的是講者將一個故事去蕪存菁的能力,而整理重點和以最少文字精簡又不失真地傳遞想法,都是科學訓練裡要求的重點。PanSci 的科普演講活動是否成功幫這些受過科學訓練的年輕學子,指出一個新的/好玩的/有別於徵文比賽的方式來接近科學?
這裡有一個化學反應正在發生。經過 TED talks 和 《科仔七分熟》活動的啟發,再加上蔡宇哲老師上個月來慈濟大學演講後和同學們分享的短演講經驗,一個完全由大學部同學自發規劃運作的短演講活動《生蚵 7 頭仔》在慈大生科系成型了。這次活動的發起人,今年應屆畢業的侯沛育與目前大三的萬美秀,以《摸魚傳播》的名義舉辦這場活動,邀集系上大二到大四多位同學,分別將自己拿手的素材,細心規劃後轉化為一場場七分鐘的短演講。這個構想也得到了生科系、生科系系學會及學校的支持。
為什麼要辦這個活動?
活動前我跑去問這群同學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個活動。主辦人侯沛育想證明自己大四了應該有能力做好科普演講,大三的萬美秀說其它科系有加冠授袍公演畢業展,她想幫生科系找個代表自己學到本領有能力出去闖的儀式。我問兩位主辦人一路上有沒有踢到鐵板,她們說當初在找人參加時沒碰到什麼困難,被問到的人大部份都答應來當講者或幫忙。只有在籌劃時有不知道辦不辦得起來,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等等技術上的問題要擔心。
那在準備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美秀笑了一下說,沒有耶, 大概是要跟大家追討摘要的時候有遇到點困難吧。那他們在這個過程裡覺得最好玩的是什麼? 我得到的答案居然是”看大家變緊張很好玩”。接著我轉去找這次的講者們,想知道他們當初決定參加的理由。大四的沈彥丞有個他個人的繪畫創作粉絲站 微笑怪獸工作室,這次來有個目的是宣傳他的粉絲站,同時也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蘇俐文是因為覺得活動有意義就答應了。周亞賢想要讓自己試試看科普演講,也覺得自己大四了該為學弟妹做點事。大三的何祐杰單純想要分享自己認識的攝影及攝影故事。郭承鑫說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是這樣的活動(被拐了啊)。這次最年輕的講者是大二的謝祖寧,她說想藉由這個活動來訓練膽識。講者以外還有擔任主持人的陳奕廷,美編楊捷妤,以及宣傳葉宗漢。
如果以後有人想辦類似的活動,這群人打算給什麼建議?沛育說早點知道能有多少資源才能決定辦多大, 美秀說難易程度的拿捏以及把東西塞進 7 分鐘裡,是最難的。最好能要求每個人早點決定要講什麼,然後早早試講,講過以後再跟大家討論,調整內容的難易程度。整個活動從策劃到舉辦大約是兩個月,中間夾了期中考地獄和送舊晚會,所以真正花的時間大約接近一個月。這些經驗,或許可以提供給也想試試看的各校有志青年們參考。
6/6 活動現場
活動當天現場來了近百人,如果不是撞上三大音樂性社團在同時段有成果發表再加有遺傳學考試,應該還有更多人出現。
上半場第一位講者李穎佳以《就是愛遊客止步》談自己暑假在動物園實習的所見所聞。這次機會讓她終於能進到小時候被遊客止步告示牌擋住的秘境。她舉了些有趣的例子,像是大象抽血從耳朵量血壓要從尾巴來,以及分享自己如何用提供各種感官上的刺激來讓大象不會因為無聊而生病的暑期實驗。
沈彥丞《科學激鬥藝術》先以有趣的例子帶入左腦右腦的功能區隔,再以自己的創作經驗,說明偏重右腦的藝術創作與偏重左腦的科學訓練可以怎麼平衡,以及傳達藝術創作是需要學習的技能而非天分的概念。
萬美秀《細菌的角頭之爭》帶我們看霍亂弧菌和假單胞菌間戰爭。螢光顯微鏡下拍攝的影片裡兩種細菌輪流用第六型分泌系統向對方攻擊,像極了海戰時戰艦間的巨砲對轟,然後看到一方細胞逐漸變形瓦解。美秀還為這故事下了註解:用在細菌爭鬥裡是 “今天你不弄死他們,有一天你就會他們弄死”。套在大學生活裡就變成 “今天你不去問老師,seminar 就等著被老師問” (在 seminar 專題討論課程裡,學生整理一篇研究論文後上台報告,並且要接受台下同學老師的提問,答不出來被釘在台上的狀況時有所聞)。
林偉莘《非主流科學》談一些帶有玄妙色彩的科學,像是暗物質,奈米科技和平行宇宙。他拉了科幻電影提味,從鋼鐵人講到 cold fusion,從 Motorola 手機拉出 Startrek 的啟發,讓我們看到科幻電影式的想像和與真實生活科技間的互動關係。
郭承鑫《癌細胞的奇幻漂流之旅》回到醫學上談癌細胞為什麼變壞,然後怎麼從一個地方漫遊到身體的其它部位。
下半場又是完全不一樣的四場演講。
攝影作品屢屢獲獎的何祐杰,以《The Hidden Story》來跟大家聊攝影,說明他如何用耐心,創意和熱情來創出好作品,還放了張自己為了拍照角度整個人趴在牆上的照片。他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花蓮將軍府拍攝作品時和一位九十多歲老阿伯的故事。
蘇俐文《毛腳強仔的模仿大門》以蟑螂”腳毛”來介紹仿生學上的研究。這些從蟑螂腳向外伸出的長刺可是有重要功能的。她用影片說明多加類似蟑螂腳刺的構造後可以改善螃蟹爬過金屬格網以及機器人越過障礙的能力。
侯沛育《真正的付出是無私的大愛》談的是細菌族群裡合作者與欺騙者的關係,探索自然界裡的防詐騙機制。在大家都搶用公共財的世界裡,細菌把使用公共財的基因跟使用私有財的基因在一起調控,迫使只搶公共財不付出的欺騙者必須承擔無法使用私有財的後果,才能牽制欺騙者族群而維持合作關係。
周亞賢《太空人不是人》談的是太空生活裡要對的真實窘事,包括轉頭時容易出現動暈症,到底可以多久不洗澡,不洗澡會不會發霉,太空生活對肌肉骨骼的影響,在太空中能不能交配等等問題。我這輩子都上不了太空,只能從她的演講裡找答案了。
最後一組是張博淵和謝祖寧的實驗報告《When Your Hand in Electrophresis Tank》(沒錯,英文怪怪的),拿實驗課會用到的電泳槽來看什麼狀況下會有觸電的危險。他們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要現場的觀眾猜測結果,成為全場最有科學實證精神而且最熱鬧爆笑的一段演出。最後主辦人萬美秀再次上台謝謝大家參與,期望大家都能找回學科學的樂趣,並且讓自己也成為科普推手。
蓄積未來的能量
這學期的活動暫時告一段落。成不成功? 我們該用什麼標準來看它?當天的活動在非常熱烈的掌聲下結束。遠道從東華大學參加的同學頻頻詢問活動細節及會碰到的問題,似乎打算回去也要籌劃一場這樣玩科學的活動。每位講者都可以很自然且生動地把觀眾帶進一個讓人神迷的世界。我笑說在真的要算成績的 seminar 課程裡如果你們也能表現成這樣就全班第一了。我以一個與他們相處多年的老師的角度觀察:在這個活動裡這群同學勇於追求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而且從活動裡得到很多樂趣與自信,同時又讓坐在台下的其他人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憧憬。你還能找到比這個更好的結果嗎?
我倒是衷心希望看到這樣的活動出現在更多學校裡,能讓那一部份覺得坐在教室裡很苦悶的大學生們重新找到學新東西和跟朋友交換知識的樂趣。找到了樂趣和自信,畢業後就會有走下去的勇氣,這比要求學生達到基本素養跟核心能力指標門檻要更有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