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p 值的陷阱(上):p 值是什麼?又不是什麼?

林澤民_96
・2017/01/07 ・9004字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SR值 578 ・九年級

編按:本文係林澤民老師在2016年中進行的相關系列演講之一的逐字稿修訂版,本場次為2016/6/6在政大社科院的演講,題目為《看電影學統計:p 值的陷阱》。原文刊於《社會科學論叢》2016年10月第十卷第二期。

 

院長、陳老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今天很榮幸能夠到政大來,和大家分享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我今年回來,今天是第六個演講,六月中之前還有兩個,一共八個,其中四個是談賽局理論,四個是談 p 值的問題。

賽局理論的部分,題目都不一樣,譬如我在政大公行系講賽局理論在公行方面的應用,而我第一個演講在台大地理系,談賽局理論在電影裏的應用。我在台大總共講了三部電影,一部是《史密斯任務》,講男女關係、夫妻關係;第二部是《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講少年和老虎對峙的重覆性賽局;第三部電影是最新的電影:《刺客聶隱娘》,講國際關係賽局。

今天談的當然是不一樣的題目,雖然它是一個很重要、很嚴肅的題目,但我希望大家可以輕鬆一點,所以也要放兩部電影片段給大家看,一部是《玉蘭花》,另一部則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這兩部電影都有助於我們來瞭解今天要談論的主題:p 值的陷阱。

source:Christos Tsoumplekas
source:Christos Tsoumplekas

科學的統計學危機:p 值有什麼問題?

為什麼要談論 p 值的問題?因為在近十多年來,不只是政治學界,而是很多學門,特別是在科學領域,有很多文章討論傳統統計檢定方法、尤其是 p 值統計檢定的問題,甚至有位很有名的統計學者,Andrew Gelman 寫了篇文章,叫作〈科學的統計學危機〉(The Statistical Crisis in Science),說是危機一點都不言過其實。這就是為何我說:今天要討論的其實是很嚴肅的問題。

投影片上這些論點,大部分是說我們在傳統統計檢定的執行上,對 p 值有各種誤解跟誤用。現在很多人談到「p 值的危險」、「p 值的陷阱」、「p 值的誤用」、還有「p 值的誤解」。甚至有些學術期刊,也開始改變他們的編輯政策。像這本叫作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的心理學期刊,已經決定以後文章都不能使用 p 值,大家能夠想像嗎?我們作計量研究,都是用 p 值,各位一直用,在學界用了將近一百年,現在卻說不能用。甚至有些文章,說從前根據 p 值檢定做出來的研究成果都是錯的,有人更宣告 p 值已經死了。

所以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在這本期刊做出此決定後,美國統計學會(ASA)有一個回應,表示對於 p 值的問題,其實也沒這麼嚴重,大部分是誤解跟誤用所造成,只要避免誤解與誤用就好。可是在今年,ASA 真的就發表了正式聲明,聲明裡面提出幾點,也是我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 p 值的真正的意義,以及大家如何誤用,換句話說就是:p 值到底是什麼?它又不是什麼?(圖一) 今天除了會深入探討這些議題之外,也請特別注意聲明的第三點提到:科學的結論,還有在商業上、政策上的決策,不應只靠 p 值來決定。大家就應該了解這問題影響有多大、多嚴重!

f_19859736_1
圖一

我舉個例子,在台灣大家都知道我們中研院翁院長涉入了浩鼎案,浩鼎案之所以出問題,就是因為解盲以後,發現實驗的結果不顯著。我今天不想評論浩鼎案,但就我的了解,食藥署、或者美國的 FDA,他們在批准一項新藥時,一定要看實驗的結果,而且實驗結果必須在統計上要顯著。可是 ASA 卻告訴我們說,決策不該只根據統計的顯著性,大家就可想像這影響會有多大。甚至有其他這裡沒有列出來的文章,提到為何我們使用的各種藥物,都是經過這麼嚴格的 p 值檢定出來、具有顯著性,可是在真正臨床上,卻不見得很有用。其實很多對 p 值的質疑,都是從這裡出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關 p 值的討論,其實並非由政治學門,而是從生命科學、例如醫學等領域所產生的。ASA 聲明的第四點說:正確的統計推論,必須要「full reporting and transparency」,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不但要報告 p 值顯著的研究結果,也要報告 p 值不顯著的研究結果。

但傳統方法最大的問題是:研究結果不顯著,通通都沒有報告。在英文有個詞叫 ,摘櫻桃。什麼叫摘櫻桃?摘水果,水果熟的才摘,把熟的水果送到水果攤上,大家在水果攤上看到的水果,都是漂亮的水果,其實有很多糟糕的水果都不見了。我們在統計上也是,大家看到的都是顯著的結果,不顯著的結果沒有人看到。

摘櫻桃(cherry picking):只有好的水果(顯著的統計結果)會挑選被大家看到,不好的/不顯著的則被忽略。圖/Oregon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lickr
摘櫻桃(cherry picking):只有好的水果(顯著的統計結果)會挑選被大家看到,不好的/不顯著的則被忽略。圖/Oregon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lickr

可是在過程中,研究者因為結果必須顯著,期刊才會刊登、新藥才會被批准,所以盡量想要擠出顯著的結果,這之中會出現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作了 20 個研究,這 20 個研究裡面,虛無假設都是對的,單獨的研究結果應該是不顯著。可是當我們作了 20 個統計檢定時,最少有一個結果顯著的或然率其實很高。雖然犯第一類型錯誤的或然率都控制在 0.05,可是 20 個裡面最少有一個顯著的,或然率就不是 0.05,大概是 0.64。如果就報告這個顯著結果,這就是 cherry-picking。

ASA 給的建議是:實驗者必須要 full reporting and transparency,就是一個研究假如作了 20 個模型的檢定,最好 20 個模型通通報告,不能只報告顯著的模型。ASA 這個聲明是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 值是什麼?

p 值是什麼?我想在座有很多專家比我都懂,但是也有一些同學在場,所以還是稍微解釋一下。p 值是由 Ronald Fisher 在 1920 年代發展出來的,已將近一百年。p 值檢定最開始,是檢定在一個 model 之下,實驗出來的 data 跟 model 到底吻合不吻合。這個被檢定的 model,我們把它叫做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一般情況下,這個被檢定的 model,是假設實驗並無系統性效應的,即效應是零,或是隨機狀態。在這個虛無假設之下,得到一個統計值,然後要算獲得這麼大(或這麼小)的統計值的機率有多少,這個或機率就是 p 值。

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研究 ESP (超感官知覺)時會用到比例(proportion)這個統計值。我們用大寫的 P 來代表比例,不要跟小寫的「p 值」的 p 混淆。在 p 值的爭論裡,有一篇研究 ESP 的心理學文章被批評得很厲害。文章中提到了一個實驗,讓各種圖片隨機出現在螢幕的左邊或者右邊,然後讓受測者來猜圖片會出現在哪邊。我們知道如果受測者的猜測也是隨機的,也就是沒有 ESP 的效應,則猜對的或然率應該是一半一半,算比例應該是差不多 P = 0.5,這裡比例 P = 0.5 就是我們的虛無假設。但這個實驗,實驗者是一位知名心理學教授,他讓受測者用各種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辦法,仔細地猜會出現在左邊還是右邊。結果發現,對於某種類型的圖片——不是所有圖片,而是對於某些類型的圖片,特別是色情圖片——受測者猜對的比例,高達 53.1 %,而且在統計上是顯著的。所以結論就是:有 ESP,有超感官知覺。

source:Wikimedia
圖/Wikimedia

這裡 p 值可以這樣算:就是先做一個比例 P 的 sampling distribution(抽樣分配)。如果虛無假設是對的,平均來講,P = 0.5。0.5 就是 P 的抽樣分配中間這一點,這個比例就是我們的虛無假設。在受測者隨機猜測的情況之下,P 應該大約是 0.5 的。可是假如真正得到的 P 是 0.531,抽樣分配告訴我們:如果虛無假設是對的,亦即如果沒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沒有 ESP 存在,大家只是這樣隨機猜測的話,則猜對的比例大於或者等於 0.531 的機率,可以由抽樣分配右尾的這個面積來算。作單尾檢定,這面積就是所謂的 p 值。如果作雙尾檢定的話,這值還要乘以 2。以上就是我們傳統講的 p 值的概念。

我們得到 p 值以後,要作統計檢定。我們相約成俗地設定一個顯著水準,叫做 α,α 通常都是 0.05,有時候大家會嚴格一點用 0.01,比較不嚴格則用 0.10。如果我們的 α = 0.05,則若 p < 0.05,我們就可以拒絕虛無假設,並宣稱這個檢定在統計上是顯著的,否則檢定就不顯著,這是傳統的 p 值檢定方法。如果統計上顯著的話,我們就認為得到實驗結果的機會很小,所以就不接受虛無假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說 p 值很小,就不接受虛無假設?我個人的猜想,這是依據命題邏輯中,以否定後件來否定前件的推論,拉丁文稱作 modus tollens,意思是以否定來否定的方法,也就是從「若 P 則 Q」和「非 Q」導出「非 P」的推論,這相信大家都知道。p 值檢定的邏輯是一種有或然性的 modus tollens,是 probabilistic modus tollens。「若 H0 為真,則 p 值檢定顯著的機率很小,只有 0.05」,現在 p 值檢定顯著了,所以我們否定 H0。但是命題邏輯的 modus tollens,「若 P 則 Q」是沒有或然性、沒有任何誤差的餘地的。「若 H為真,則 p 值檢定不可能顯著」,這樣 p 值檢定顯著時,你可以否定 H0,大家對此都不會有爭議。

問題是假如容許或然性,這樣的推論方法還是對的嗎?舉一個例子:「若大樂透的開獎機制是完全隨機的,則每注中頭獎的機率很小,只有 1 / 13,980,000」,現在你中獎了,你能推論說大樂透開獎的機制不是隨機的嗎?p 值的問題,便是在於我們能不能夠因為 p 值很小,小到可能性很低,我們就用否定後件的方法來否定前件。我們用命題邏輯來作統計推論,但其實我們的推論方法跟命題邏輯卻不完全一樣,因為我們的 α 絕對不可能是零,如果 α 是零的話,就不是統計了。

再來就是看電影時間,電影很有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什麼是 p 值,也可以再接著討論為什麼用 p 值來作統計推論會有錯。這部電影叫做「玉蘭花」,是 1999 年的電影,已經很舊了,可能在座年輕的朋友就沒看過。網路上在 Youtube有這一段,請大家觀賞。

相信大家應該都看得懂這短片的用意。玉蘭花這部電影,雖然裡面有講一些髒話,但是其實是一部傳教的影片。它的推論方式,其實就是我剛剛講的 p 值的推論方式,它有一個虛無假設,就是說事情發生沒有什麼超自然的力量在作用,都是隨機發生的,是 by chance,不是 by design,可是它發生了,竟然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事情的發生都是 by chance,都是隨機的,那麼像這種事件發生的機率有多少?很小很小,0.0…01,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假如是隨機發生的,就幾乎不可能發生,可是它發生了,我們就以否定後件來否定前件,推論虛無假設-by chance 的這個假設-是不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不是 by chance,它是什麼?就是 by design,是設計出來的。這是基督教的一種論證上帝創造世界的方法。在美國,有些學區還在爭論,生物是創造的還是進化的?創造論的主張者都會用這樣的論證,說你看我們人體,它是這麼複雜的一個系統,這種系統可能是隨機發生的嗎?若是隨機發生,機率有多少?是 0.0…01,所以它不可能是隨機發生,因此是創造的。這個理論叫做 intelligent design(智慧的設計)即我們這個世界都是上帝創造、是上帝很有智慧地依照藍圖設計出來的。我今天也不想爭辯這種推論對不對,我只是舉例來說明這種推論的邏輯。

p 值不是什麼?

我本來放這部電影都是為了在教學上解釋 p 值的概念,可是後來當我注意到對於 p 值的爭議之後,覺得其實這一部電影也可以用來幫我們了解為什麼用 p 值來做統計推論有可能是錯的。

下面這個表是大家都熟悉的。(圖二) 我們可以用這個表來呈現有關虛無假設是對或者不對,是被拒絕或者被接受的四種可能性,其中兩種是作出錯誤統計推論的情況。第一個情況,虛無假設是對的,但統計檢定是顯著的,因此虛無假設被推翻了。這種情況叫做 Type I error,我們保留了 α = 0.05 的機率容許它存在。第二個情況,如果虛無假設是錯誤的,但統計檢定不顯著,所以它沒有被推翻,這個情況叫做 Type II error。Type II error 剛學統計的同學可能不太了解,因為我們通常都不會很清楚地去計算它的機率——所謂 β。這個 β 跟 α 不一樣,不是你可以用相約成俗的方法來訂定,而是會受到若干因素的影響。

f_19859765_1
圖二

我們可以開始討論:傳統用 p 值來作統計檢定方式,為什麼有問題?剛剛 ASA 的聲明說:p 值 do not measure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 studied hypothesis is true。p 值告訴你:如果虛無假設是對的,你「觀察到資料」的機率有多少,但它並沒有告訴你「虛無假設是對的」的機率有多少,或「研究假設是對的」的機率有多少。這是很不一樣的:前者是 data 的機率,後者是 model 的機率。進一步說明,p 值是在虛無假設為真的條件之下,你觀察到和你所觀察到的統計值一般大小(或更大/更小)的機率。但我們作檢定的時候,我們是看 p 值是不是小於你的統計水準 α,如果 p < α,我們就說統計是顯著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如果虛無假設為真,那麼你的檢定是顯著的機率是 α = 0.05。但這其實不是我們作研究最想回答的問題;這個機率只告訴我們,如果你的虛無假設為真,有百分之五的機率,data 會跟它不合,但它沒有告訴我們虛無假設這個 model 為真的機率有多少,而這才是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反過來問,如果你統計檢定是顯著的,在此條件之下,「虛無假設是對的」的機率有多少?如果我們把關於 data 這個偽陽性的機率記作 α = Pr(Test=+|H0),大家可以看出這個關於 model 的機率其實是它倒反過來的:Pr(H0| Test=+),所以我把它稱作「偽陽性的反機率」。這兩個機率原則上不會相等;只有在 α = 0 的時候,兩者才都是零而相等。

譬如今天你去健康檢查,醫生給你做很多篩檢,如果篩檢結果是陽性,其實先不要怕,因為你應該要問,如果篩檢出來是陽性,那麼你真正並沒有病的機率是多少?也就是偽陽性的反機率有多少?大家可能會很驚訝,偽陽性的反機率通常都很高,但是這個機率,p 值並沒有告訴你。所以必須要去算在檢定是陽性的條件下,結果是一種偽陽性的反機率;這就必須要用「貝式定理」來算。

當醫生替你診斷出陽性反應時先別緊張,也許偽陽性的反機率(也就是其實你沒病的機率)比你想像中的高。圖/wiki
當醫生替你診斷出陽性反應時先別緊張,也許偽陽性的反機率(也就是其實你沒病的機率)比你想像中的高。圖/wiki

雖然在座有很多可能比我更高明的貝氏統計學家,但我還是要說明一下貝式定理。先舉一個我終身難忘的例子,剛剛陳老師說我是台大電機系畢業的,我在電機系的時候修過機率這一門課。我記得當時的期中考,老師出了一個題目,說我口袋裡面有三個銅板,其中有一個銅板是有偏差的銅板,偏差的銅板它得到正面的機率是 1/3 ——不是 1/2——而得到反面的機率是 2/3。考題問:現在我隨機從口袋裡面掏出一個銅板,這個銅板是那個偏差銅板的機率是多少?很簡單大家不要想太多,1/3 嘛。可是我現在拿銅板丟了一下,出現的是正面,我再問你這個銅板是那個偏差銅板的機率是多少?我不期望大家立刻回答,因為要用貝式定理來算,當你獲得新的資訊的時候,新的資訊會更新原來的機率。這裡我也沒有時間詳細告訴大家怎麼算,但是可以告訴大家,結果是 1/4。

如果我丟擲銅板,它得到了正面,它是偏差銅板的機率變成只有 1/4。這是因為偏差銅板出現正面的機率,比正常銅板要小,所以出現正面的話,它相對來講就比較不太可能是偏差的銅板,所以機率會比原來的 1/3 小些,只有 1/4。(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偏差銅板出現正面的機率是 0,而丟擲得到正面,則此銅板是偏差銅板的機率當然是 0。)原來所知的「1/3 的機率是偏差銅板、2/3 的機率是正常銅板」這個機率分配在貝氏定理中叫做先驗機率(prior probability)。大家要建立這個概念,即是還沒觀察到數據之前,對於模型的機率有一些估計,這些估計就叫做先驗機率。至於觀察到數據之後所更新的模型機率,1/4 和 3/4,這個機率分配叫做後驗機率(posterior probability),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反機率(inverse probabilit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擲銅板的例子來看貝式定理,當你獲得新的資訊的時候,新的資訊會更新原來的機率。圖/Jimmie @ Flickr
從擲銅板的例子來看貝式定理,當你獲得新的資訊的時候,新的資訊會更新原來的機率。圖/Jimmie @ Flickr

我們再來看另外一個跟統計檢定問題非常接近的例子。可以用剛剛身體檢查的例子,但我這裡用美國職棒大聯盟對球員的藥物檢查為例,也許比較有趣。這裡假設大約有 6 % 的美國 MLB 的球員使用 PED(performance enhancing drugs),這是一種可以增強體能表現的藥物,是類固醇之類的藥物。這個估計數字可能是真的,是我從網頁上抓下來的。這邊的 6 % 即為我前面說的先驗機率:隨機選出一個球員,則他有使用 PED 的機率是 0.06,沒有使用 PED 的機率是 0.94。現在大聯盟的球員都要經過藥檢;舉大家熟知的火箭人 Roger Clemens 為例。他也是我心目中的棒球英雄,他被檢定有陽性的反應。

為了方便起見,假設藥檢的準確度是 95 %。所謂準確度 95 %的定義是:如果一個球員有使用藥物,他被檢定出來呈陽性反應的機率是 0.95;如果一個球員沒有使用藥物,他被檢定出來呈陰性反應的機率也是 0.95。也就是我假設兩種誤差類型的機率 α 跟 β 都是 0.05。在這假設之下,使用貝式定理來計算,當球員被篩檢得到的結果是陽性,但他並不是 PED 使用者的後驗機率或反機率,其實高達 0.45。大家可以從圖三看到貝氏定理如何可以算出這個機率。(圖三)

f_19859782_1
圖三

使用貝式定理算出來的結果大家應該會覺得很詫異,因為我們藥物篩檢的工具應該是很準確的,0.95 在我們想像中應該是很準確的,我們認為說我們錯誤的可能性只有 5 %,其實不然。檢定是陽性,但其實偽陽性的反機率可以高達45 %!所以雖然我不是醫學專家,不過大家健康檢查,如果醫生說,你的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大家先不要慌張,你要先問一下醫生檢驗的準確度大概有多少,如果一個真正有這種病的人來檢定,呈現偽陽性的機率有多少?如果一個沒有病的人來檢定,呈現偽陰性的機率有多少,然後再問他先驗機率大概有多少?然後自己用貝氏定理去算一下偽陽性的反機率。醫學上很多疾病,在所有人口裡面,得病的比例通常很小的。也就是說,得病的先驗機率通常都很小,所以偽陽性的反機率會很大。

現在換成了統計檢定,看下圖的表格。(圖四)這表格跟圖三的表格很像,只是把內容改成了圖二的內容:虛無假設是真的、或是假的,然後統計檢定是顯著、或是不顯著的。然後再加上一行先驗機率,就是「虛無假設是對的」的先驗機率有多少、「虛無假設是錯的」的先驗機率有多少,都用符號來代替數目。我們可以用貝式理得到一個公式,顯示偽陽性的反機率是統計水準 α、檢定強度(power = 1 – β)、和研究假設之先驗機率(P(HA))的函數。α 跟檢定強度都沒問題,但公式裡頭用到先驗機率。你會問:在統計檢定裡面,先驗機率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_19859798_1
圖四

在此我必須要稍微說明一下,先驗機率,以淺白的話來講,跟你的理論有關係,怎麼說呢?如同剛剛提到 ESP 的實驗,好像只要就這樣用力去猜,你猜對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發表這樣子的實驗報告,我們有沒有辦法告訴讀者,當受測者這樣皺著眉頭去想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因果機制,能夠去猜到圖片是出現在左邊還是右邊。

一般來說這種 ESP 的實驗,是沒有這種理論的,是在完全沒有理論的條件之下來做實驗。在此情況之下,我們可以說,此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很小很小。當然我們作政治學的研究就不一樣,我們可能引用很多前人的著作,都有一個文獻回顧,我們也引用很多理論,然後我們說:我們的研究假設是很有可能展的。假如你有很好的理論,你的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就會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之下,問題會比較小。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從文獻裡面來建立理論,來判定你的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有多少,問題出在於:通常文獻回顧是從學術期刊裡面得來,而現在所有的學術期刊,發表的都是顯著的結果,不顯著的結果通通都沒有發表,從學術期刊上來判斷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有多少,這樣的判斷是有偏差的。這是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現在先繼續討論偽陽性反機率的問題。

現在要詳細討論影響偽陽性反機率的因素,就是影響到「統計檢定是顯著的條件之下,虛無假設為真」這一個機率的因素。這裡再重覆一下,我們一般了解的統計推論,奠基於虛無假設為真時,p 值顯著的機率,也就是偽陽性的機率被控制在 α 之內:Pr(Test=+|H0)= Pr(p<α|H0) = α。但我們現在要反過來問的是:統計檢定是顯著的情況下,H為真的機率,也就是偽陽性的反機率:Pr(H0| Test=+)= Pr(H0| p<α),這好比篩檢結果為陽性、但其實球員並未使用 PED、患者其實無病的機率。如果 α 等於零,可以很清楚的發現,這兩個機率是一樣的,都是零;但 α 不等於零的時候,它們就不一樣。由下圖來看,偽陽性的反機率跟先驗機率-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以及檢驗的強度有關。(圖五、六)看圖可以得知,power 越大,還有先驗機率越大的話,偽陽性的反機率就越小。可是當 power 越小的時候,還有先驗機率越小的時候,偽陽性的反機率就越大。

f_19859819_1
圖五
f_19859834_1
圖六

我做了一個表,列出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從最小排列到最大,可以看到在不同檢定強度之下,偽陽性的反機率是多少。(圖七)它可以高到近乎 1.00。換句話說,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如果很小很小,則即使 p 值檢定顯著,但虛無假設仍然為真的機率其實還是很大很大的。如果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是 0.5 ——你事先也許不知道哪一個是對的,你假設是 0.5,就像丟銅板一樣,此時,偽陽性的反機率才是 0.05,才跟 α 一樣。也就是說,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必須要高於 0.5,偽陽性的反機率才會小於 0.05。可是假如你的研究假設,譬如剛剛提到的 ESP 研究,這種實驗沒有什麼理論、沒有什麼因果關係,然後你就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換句話說這個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可能很低,此時偽陽性的反機率其實是很高的。圖七第一欄是假設 power 為 0.95,如果 power 低一點到 0.75 呢?如果是 0.50 呢?我們可以看到其實結果差不多。當然 power 越低,問題會越嚴重,但其實差不多,當你的先驗機率是 0.5 的時候,原來是 0.05,現在是 0.09,所以差別不是特別大。原則上,power 對於偽陽性反機率的作用不是那麼強,作用強的是 prior,即是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

f_19859845_1
圖七

小結:當檢定強度或研究假設的先驗機率甚低的時候,α = 0.05 可能嚴重低估了偽陽性之反機率,也就是在 p 值檢定顯著的情況下,虛無假設 H仍然極有可能為真,而其為真的條件機率可能甚大於 α。此時如果我們拒絕虛無假設,便作出了錯誤的統計推論。

請繼續閱讀下篇:p 值的陷阱(下):「摘櫻桃」問題

本文《看電影學統計:p 值的陷阱》轉載自 Tse-min Lin 的部落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林澤民_96
37 篇文章 ・ 245 位粉絲
台大電機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 林教授每年均參與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及政大選研中心 「政治學計量方法研習營」(Institute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的教學工作, 並每兩年5-6月在台大政治系開授「理性行為分析專論」密集課程。 林教授的中文部落格多為文學、藝術、政治、社會、及文化評論。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看電影學統計:「多重宇宙」與統計學「隨機變異」的概念
林澤民_96
・2023/03/15 ・285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多重宇宙」是我教統計時常用到的名詞,我用它來解釋隨機變異(stochastic variation)的概念:

例如民調抽得一個樣本,此樣本的受訪者固然是一群特定人士,但理論上我們可以抽出許多許多樣本,這些樣本之間雖然會有隨機變異,但樣本彼此的宏觀性質仍會相近。這些不同的隨機樣本,可以以「多重宇宙」一詞來形容。即使事實上只有一個樣本(一個宇宙),我們可以想像在多重宇宙的每個宇宙裡,都有一個微觀上隨機變異的樣本存在。

一個樣本(一個宇宙),在多重宇宙裡,每個宇宙都有一個微觀上隨機變異的樣本存在。 圖/IMDb

什麼是隨機樣本?

其實,數理統計學中「隨機樣本」(random sample)的概念指的是「一組獨立且同一分布的隨機變數」(a set of independently and identically distributed random variables)

在這個定義之下,樣本的每一個單位(資料點)都不是固定不變的數值,而是一個依循某機率分布的隨機變數。「隨機樣本」的要求是樣本所有的 N 個單位不但要互相獨立,而且要依循同一的機率分布。

我們可以想像我們平常所謂「一個樣本」的 N 個觀察值,每一個觀察值背後都有一個產生這個數值的隨機變數,也可以說所謂「一個樣本」其實只是這「一組獨立且同一分布的隨機變數」的一個「實現」(realization)。那麼,不同的樣本就是這「一組獨立且同一分布的隨機變數」的不同「實現」。這樣了解之下的不同樣本、不同「實現」,我喜歡把它們稱為「多重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重宇宙中的隨機變異,是我們在分析一個樣本的資料時必須作統計推論的原因。

比如我們分析本屆所有 113 位立委的議事行為,既然立委一共只有 113 人,我們分析的對象不就是立委的母體嗎?那是不是就不必做統計推論?

不是!原因是我們仍然可以想像有多重宇宙存在,每個宇宙都有 113 位立委,而同一位立委在不同的宇宙裡其議事行為會有隨機變異。正是因為這隨機變異的緣故,我們即使分析的是所謂「母體」,我們仍然要做統計推論。

圖/IMDb

「多重宇宙」的概念可以說就是「假如我們可以重來」的反事實思想實驗。被分析的單位不是在時間中重來一次,而是在多重宇宙的空間中展現「假如我們可以重來」的隨機變異的可能性。

名為 Monday 的這集 X 檔案電視劇中,主角的夢境不斷重複,每次夢境的結構大致類似,但細節卻有所不同,這正是「多重宇宙—隨機變異」概念的戲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也是。

「看,這是你的宇宙,一個漂浮在存在宇宙泡沫中的泡泡。周圍的每個氣泡都有細微的變化。但你離你的宇宙越遠,差異就越大。」——【媽的多重宇宙】對白

這是說:變異程度越小的是離你越近的宇宙,程度越大的是離你越遠的宇宙。這裡所謂變異的程度,在統計學裡可以用誤差機率分布的標準差來衡量。

什麼是隨機變異?

關於「隨機變異」這個概念,我最喜歡的例子是研究所入學申請的評審。

例如有 120 人申請入學,我詳細閱讀每人投遞的申請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個人特質還有 SOP、大學成績單、GRE 分數、推薦信等),然後打一個 Y=0~100 的分數。全部評閱完畢,我便得到一份 N=120 的資料。這個資料包括了所有的申請者,那麼它是樣本呢?還是母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要分析我自己評分的決定因素,我會把分數 Y 回歸到性別、年齡等個人特質以及資料中可以量化的變數,例如大學成績平均分數(GPA)和 GRE 分數。跑這個迴歸時,需不需要做統計推論,看迴歸係數是不是有統計的顯著性?

我的看法是這份 N=120 的資料是樣本而不是母體,做迴歸分析當然要做統計推論。

那麼我資料的母體是什麼?

迴歸分析資料的母體其實是所謂「母體迴歸函數」(population regression function),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資料產生過程」(data generating process, DGP)。

這個 DGP 就是我在評閱每份資料時腦海中的思考機制,它考量了許多量化和質化的變數,賦予不同的權重,然後加總起來產生 Y。

分析資料的母體,也就是常說的「資料產生過程」。 圖/envato.elements

量化變數的權重就是母體迴歸函數的係數,質化變數則是母體迴歸函數的係數的誤差項。如果有很多質化變數攏總納入誤差項,我們通常可以根據中央極限定理,假設誤差項是呈現常態分布的隨機變數。這個誤差項就是「隨機變異」的來源。

評審入學申請,我通常只把所有資料評閱一次。這一次評審結果,會有幾家歡樂幾家愁,這便構成了一個「宇宙」。如果我第二天又把所有 120 份資料重新評分一遍,得到第二個樣本。因為我腦中的「資料產生過程」包括隨機變數,這個新樣本保證跟第一個樣本會有差異。用白話說:我的評分機制不精確,我自己甚至不知道我給每個量化變數多少權重,而且第二次評閱所用的權重也會跟第一次不盡相同,更不用說質化變數如何影響我的評分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第二個樣本,申請者的排比不會跟第一個樣本一樣,雖然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歡樂與愁悶的人也可能不一樣。這是第二個宇宙。依此類推,我們可以想像同樣的120位申請者,因為我「資料產生過程」的隨機變異,活在多重宇宙裡。

這些宇宙有的差異不大,根據【媽的多重宇宙】的說法,它們的泡泡互相之間的距離就較近,差異較大的宇宙,距離就較遠。如果申請者可以像電影所述那樣做宇宙跳躍,他們會看到自己在不同宇宙裡的命運。

我擔任德州大學政府系的研究部主任時,常耽心有申請者拿我們入學評審委員的評分資料去做迴歸分析。如果分析結果顯示種族、性別等變數有統計顯著性,說不定會被拿去控告我違反所謂「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相關法律。如果沒有顯著性,我就不耽心了。

多重宇宙之間會不會有「蝴蝶效應」?也就是宇宙跳躍時,隨機變異產生的微小差異,會不會造成新舊宇宙生命路徑的決然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媽的多重宇宙】中,伊芙琳只要當初做了一個不同的決定,以後的生命便可能跟現世(home universe)有很不一樣的命運。這在統計學也不是不可能。時間序列分析中,有些非線性模式只要初始值稍微改變,其後在時間中的路徑便會與原來的路徑發散開來。

你做時間序列分析時,會不會想想:時間序列資料究竟是樣本還是母體?如果你的研究興趣就只限於資料期間,那要不要做統計推論?當然要的,因為隨機變異的緣故。

如果你今年申請外國研究所不順利,也許在另一個宇宙裡,你不但獲名校錄取,得到鉅額獎學金,而且你的人生旅途將自此一路順遂,事業婚姻兩得意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澤民_96
37 篇文章 ・ 245 位粉絲
台大電機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 林教授每年均參與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及政大選研中心 「政治學計量方法研習營」(Institute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的教學工作, 並每兩年5-6月在台大政治系開授「理性行為分析專論」密集課程。 林教授的中文部落格多為文學、藝術、政治、社會、及文化評論。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假藥也能治療?安慰劑效應的原因:「不」隨機化實驗!——《統計,讓數字說話》
天下文化_96
・2023/03/03 ・193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作者:墨爾 David S. Moore、諾茨 William I. Notz
  • 譯者:鄭惟厚、吳欣蓓

實驗法中「隨機化」的必要性

隨機化比較實驗是統計學裡面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設計是要讓我們能夠得到釐清因果關係的結論。我們先來弄清楚隨機化比較實驗的邏輯:

  • 用隨機化的方法將受試者分組,所分出的各組在實施處理之前,應該各方面都類似。
  • 之所以用「比較」的設計,是要確保除了實驗上的處理外,其他所有因素都會同樣作用在所有的組身上。
  • 因此,反應變數的差異必定是處理的效應所致。

我們用隨機方法選組,以避免人為指派時可能發生的系統性偏差。例如在鐮形血球貧血症的研究中,醫師有可能下意識就把最嚴重的病人指派到羥基脲組,指望這個正在試驗的藥能對他們有幫助。那樣就會使實驗有偏差,不利於羥基脲。

從受試者中取簡單隨機樣本來當作第一組,會使得每個人被選入第一組或第二組的機會相等。我們可以預期兩組在各方面都接近,例如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抽不抽菸等。舉例來說,隨機性通常會使兩組中的吸菸人數差不多,即使我們並不知道哪些受試者吸菸。

實驗組與對照組除主要測量變數外,其餘條件必需盡可能相似。圖/envatoelements

新藥研究上不隨機分組帶來的後果:安慰劑效應

如果實驗不採取隨機方式,潛藏變數會有什麼影響呢?安慰劑效應就是潛藏變數,只有受試者接受治療後才會出現。如果實驗組別是在當年不同時間進行治療,所以有些組別是在流感季節治療,有些則不是,那麼潛藏變數就是有些組別暴露在流感的程度較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比較實驗設計中,我們會試著確保這些潛藏變數對全部的組別都有相似的作用。例如為了確保全部的組別都有安慰劑效應,他們會接受相同的治療,全部的組別會在相同的時間接受相同的治療,所以暴露在流感的程度也相同。

要是告訴你,醫學研究者對於隨機化比較實驗接受得很慢,應該不會讓你驚訝,因為許多醫師認為一項新療法對病人是否有用,他們「只要看看」就知道。但事實才不是這樣。有很多醫療方法只經過單軌實驗後就普遍使用,但是後來有人起疑,進行了隨機化比較實驗後,卻發覺其效用充其量不過是安慰劑罷了,這種例子已經不勝枚舉。

曾有人在醫學文獻裡搜尋,經過適當的比較實驗研究過的療法,以及只經過「歷史對照組」實驗的療法。用歷史對照組做的研究不是把新療法的結果和控制組比,而是和過去類似的病人在治療後的效果做比較。結果,納入研究的 56 種療法當中,用歷史對照組來比較時,有 44 種療法顯示出有效。然而在經過使用合適的隨機化比較實驗後,只有 10 種通過安慰劑測試。即使有跟過去的病人比,醫師的判斷仍過於樂觀。

過去醫學史上常出現新藥實際沒療效,只能充當安慰劑效果的情況。圖/envatoelements

目前來說,法律已有規定,新藥必須用隨機化比較實驗來證明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對於其他醫療處置,比如手術,就沒有這項規定。上網搜尋「comparisons with historical controls」(以歷史對照組來比較)這個關鍵字,可以找到最近針對曾使用歷史對照組試驗的其他醫療處置,所做的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隨機化實驗有一件重要的事必須注意。和隨機樣本一樣,隨機化實驗照樣要受機遇法則的「管轄」。就像抽一個選民的簡單隨機樣本時,有可能運氣不好,抽到的幾乎都是相同政治傾向一樣,隨機指派受試者時,也可能運氣不好,把抽菸的人幾乎全放在同一組。

我們知道,如果抽選很大的隨機樣本,樣本的組成和母體近似的機會就很大。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用很多受試者,加上利用隨機指派方式分組,也就有可能與實際情況非常吻合。受試者較多,表示實驗處理組的機遇變異會比較小,因此實驗結果的機遇變異也比較小。「用足夠多的受試者」和「同時比較數個處理」以及「隨機化」,同為「統計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實驗設計的原則
統計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如下:
1. 要控制潛在變數對反應的影響,最簡單的方法是同時比較至少兩個處理。
2. 隨機化:用非人為的隨機方法指派受試者到不同的實驗處理組。
3. 每一組的受試者要夠多,以減低實驗結果中的機遇變異。

——本文摘自《統計,讓數字說話》,2023 年 1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