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當盜腎傳說進入臺灣與中國,故事也要來個大變身——《特搜!臺灣都市傳說》下

PanSci_96
・2020/06/19 ・383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若問問臺灣讀者,他們聽到的盜腎傳說背景為哪個國家?近一半的人會回答中國,一半以上的人會回答美國。

這部分得益於《獨角獸查理》的流行,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德州大學版本在臺灣流傳得實在太廣了。它流行時間主要集中於 1997 至 2002 年(之後當然還有流傳,2002 年只是以「網路追追追」的闢謠為界),這段時間正是臺灣網路使用者快速增加的時期。

當時接觸網路的一代用戶,最小的可能是國小生,也都受過這傳說的洗禮。如今,他們也已經長成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了,還記得小的時候在網路上瀏覽過的「盜腎傳說」。他們當初看到的,應該就是德州大學版。

除了盜腎傳說,肯 X 基的基因雞傳說,也是翻譯來的。(怒吃一波)圖/giphy

除此之外,2000 年前後,似乎是臺灣迅速接受美國都市傳說的一個時期。不少翻譯的傳說在臺灣流傳。2000 年左右的「肯德基基因雞」傳說,也是從英文翻譯而來。

「中國化」的盜腎傳說,更強調「性」的版本

德州大學版被臺灣人被翻成中文後,傳至中國,並且在中國本地開始「中國化」,雖然中國化得相當不徹底。

2004 年左右,盜腎傳說出現了廣州大學版。這個版本現在可以在論壇裡找到轉貼。轉貼文章以「特級警告!不要和陌生人喝酒」開頭,在 2005 至 2007 年間廣泛傳播。雖然少數接觸到的讀者表示,他們兩年前看過美國版,但多數人還是相信了這則翻譯的傳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最早出現的廣州大學版,有幾個改動:

  1. 將德州大學改成廣州大學,但保留原文,包括「廣州大學慶祝期中考結束是個傳統」,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傳統。以及把「德州大學正與拜爾大學醫學中心合作,在尋找這個大四學生的腎臟」改成「中山大學與廣州大學醫學中心」。改編者至少對於廣州有基本的了解,雖然他編造了廣州大學的傳統,但還知道廣州的著名大學是中山大學。
  2. 將美國的「911」改成中國的「110」,這是中國的報警專線。
  3. 德州大學版的完整版原有一句「這犯罪行為正發生在絕大多數的主要城市,最近尤其是在新奧爾蘭」,中國版則改成了「廣州」這個快速興起的南方城市。
  4. 提到男生去女孩們的公寓,是「坐出租車去(有車喔)」(中國稱計程車為「出租車」)

除此之外,全文照搬,一字不差。中國改編版襲用了臺灣的翻譯。

只是,為什麼要強調「有車喔」?圖/pixabay

若將兩段文字放在一起比對,會發現字句根本一模一樣,只有上述四處不同。但地點、電話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合理改動,唯有「坐出租車」是多餘的,為什麼要強調出租車,還說「有車喔」?

計程車給予人昂貴的印象,但其實和臺灣相比,中國的出租車相當便宜。廣州現在的收費標準是 2.3 公里以下 10 元人民幣,此外每多一公里多收 2.6 元。多便宜呢?這表示 2.3 公里只要花臺幣 47 元,同樣距離臺灣要花 95 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中國,計程車連學生都坐得起。不過廣州改編版主要流傳在非廣州的外地,對於這些地方的人來說,「坐出租車」可能仍是件相當奢侈的事,值得強調。

廣州大學版在流傳中改變。例如「廣州大學」變成廈門大學等中國其他南方大學,或是增加了更為艷情的描寫。

嘣!你的腎臟我要了!圖/giphy

例如一個出現於 2007 年左右的版本,刪去公寓派對一段,而讓男生「在女孩的百般調情挑逗下」,去「酒店」開了「一間雙人間」。因為這版本中,「性」的主題更明顯,因此這版本的警示往往是「千萬不能嫖妓」、「大家以後千萬不要嫖娼啊」。

警告!大學女生不要輕易發生一夜情

2007 年版還改了一個細節,讓男孩醒來時,發現在他旁邊的並不是電話,而是手機——在德州大學版開始流傳的 1996 年,手機還不夠普遍,但在 2007 年的變體中,保留飯店電話而不使用手機,才是不自然的。

2008 年,大學男生版又變成了大學女生版,這回主角換成了四川的大學女生,誘惑者變成一位年輕帥哥。同年,「網路追追追」在〈十年不衰盜腎傳奇話從頭〉裡,新增了這個四川女大生版。經過中國本地化改編的大學生版,也來到了臺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就被拐走了(?)圖/giphy

都市傳說都含有某種警告,從德州大學版到廣州大學男生版、四川女大生版,相同的故事,卻攜帶不同的寓意。

德州大學男生在派對上遇害,因此傳說常以「Reason to not party anymore」(不要再參加派對的理由)開頭,但派對文化在中國並不興盛,因此中國版警告的是「不要和陌生人喝酒」(或是不要嫖娼),四川女大生版所代表的寓意,或許是警告年輕女孩們「不要輕易發生一夜情」。

2008、2009 年,剛好就是第一批「90 後」上大學的年紀。經過改革開放、經濟成長,這些新一代的年輕女孩,在感情、性方面的態度已經和上一輩不同了。而在廣大的中國,女孩們又往往到外地求學,「上大學」意味著脫離父母的掌控,這足以引發父母輩的焦慮,擔憂「90 後女孩」會因為誘惑而出事。

但無論是何種警告,這些都是中國本地才有的寓意。廣州大學版和四川女大生版都曾來到臺灣。一旦脫離中國,來到臺灣人眼前,傳說所代表的主要意涵就改變了。兩個傳說版本,都只說明了一件事。

那就是,中國很危險。

對臺灣人而言,盜腎傳說展現「中國很恐怖」

2000 年後的十年,是兩岸經貿交流的成長期。2000 年赴陸旅遊人數為 310 萬人,此後逐年成長(只有 2003 年因 SARS 下跌),2010 年,赴中國旅遊的臺灣人有 514 萬。較十年前成長了 200 萬人。而這段時間,也因為中國加入 WTO 的影響,而使得臺商紛紛投資中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不是想要偷走我的腎臟?圖/giphy

我們不難想像,在中國的盜腎傳說傳播的 2000 年代,臺灣已經有許多人前往中國工作、貿易、旅遊。但同時,也有許多對中國的惡劣印象在臺灣人之間流傳著:在中國容易被搶劫、中國人上廁所不關門、中國治安衛生狀況非常可怕、在中國容易失蹤……

「盜腎」是發生在中國的恐怖故事,那麼對臺灣人而言,它就是顯示「中國有多恐怖」的故事。

這些警訊跟隨著盜腎傳說流傳。若你在網路上搜尋傳說的轉貼,你可能會發現以下標題——

  • 「出國旅遊中國不要去!可怕!」
  • 「去大陸旅遊的人要注意了」

2009 年,PTT NetRumor 板轉貼的四川女大生版,以這樣一段文字開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您自己或有親戚朋友常往來大陸請一定要認真看完以下的內容」

接著敘述四川的大學女生腎臟被偷的故事,文章最後結束在:

「這種犯罪行為正發生在很多主要城市,最近尤其是在山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廈門、泉州、北京、上海、四川、重慶、全國各地酒吧!!發給你關心的任何一個朋友,不要吝嗇區區的十秒,也不要煩。」(見文章開頭所附傳說的第二個版本)

文末列舉的這串城市,不乏臺商聚集處。例如東莞、深圳、廣州、廈門,都是臺商註冊前幾名的都市。但臺商可能更早就注意到這些傳說。廣州大學版出現時,他們就已經在論壇上討論過了。四川女大生版的傳播範圍可能更廣,更及於那些只是想到中國旅遊、探親的臺灣人,或是臺商的親人朋友,所以才以「如果你有親友往來大陸」開頭。

2009 年,一位想到中國旅遊的男生上網發問:我怕大陸很危險,我身上的器官可以賣錢,我擔心會被分解拿去賣。

這時已經是 2000 年代後半,但「盜腎傳說」似乎回到了它 1990 年在歐洲流傳時的樣貌:負責告訴旅客,某些外國很危險。無論這些傳說在中國時夾帶的寓意是「不要嫖娼」或「不要喝陌生人給的酒」,到了臺灣,都成了「不要去中國」的警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由臺灣翻譯的傳說,來到中國並獲得了中國化的版本,又回到臺灣,成了象徵中國危險的故事。

傳說不死:切合人心的都市傳說,繼續廣流傳

2008 年,臺灣又經過一輪政黨輪替。在那之後,親中的馬英九就任,和中國的關係轉好。臺灣商人和旅客繼續往來中國,中國沿海城市繼續發展,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文化品味趨於精緻。中國 GDP 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臺灣人已經不再熱衷轉寄郵件和論壇,臉書成為主要的社交媒介。2012 年,臺灣擁有了 LINE,接下來,它將成為幾乎每個臺灣人都會使用的通訊軟體。你以為經過這些改變,臺灣已經離上一個十年,很遠、很遠了。

一切都結束了嗎?
並沒有。

Facebook 的出現讓盜腎傳說再度廣為流傳。圖/giphy

2012、2013 年間,四川女大生版又在臉書上擴散,有一篇文章甚至被轉發了將近 4800 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村臉書上的居民有很多,不只臺灣人,除了臺灣人以外,香港人、馬來西亞等中文使用者,也有部分人對中國懷抱負面觀感,因此看待這個故事的方式依然是:「如果發生在中國,一點也不足為奇。」、「中國人多,犯罪手法無奇不有。」「到中國旅遊要注意。黑心事很多」……

都市傳說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是因為它反映了人們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其實在臺灣,盜腎傳說也曾有過泰國版,但它並未能成為臺灣「盜腎傳說」的主流版本。讀者、傳播者自己選擇了他們想要的故事,其結果就是,中國版被保留了下來,並且持續傳播。

那麼你現在知道盜腎傳說流傳許久的原因了。

——本文摘自《特搜!臺灣都市傳說》,2020 年 3 月,蓋亞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記錄台灣早期山林樣貌的博物學者——鹿野忠雄
PanSci_96
・2023/09/21 ・28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博物學家如何養成?為什麼要來台灣?

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鹿野忠雄特地到台灣就讀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第一屆高等科,那年他已十九歲,硬是等到台灣有設高等科,才來台就讀。但其實他很早就開始將四處旅行的採集成果發表成文章。自中學開始就嘗試單獨採集旅行,足跡踏遍日本東北地方、北海道、庫頁島,結交當時昆蟲學者,出入他們的研究室,學習昆蟲分類學和閱讀歐美文獻的方法。

鹿野忠雄。圖/wikimedia

他是看到前輩從台灣帶回來的昆蟲標本後,才下定決心要到台灣讀書,以便就近上山採集。高中三年曠課不斷,留級一年,畢業後也沒有馬上回日本本島申請大學,還展開一百五十天的野外調查。這些日子裡他不斷獨自入山,聘僱原住民獵人採集並且撥制標本,走過今日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族部落、阿里山鄒族部落、攀爬玉山、雪山、合歡山霧社、八仙山、蘭陽溪上游桃山南湖大山間等地,甚至前往恆春探訪排灣族,到紅頭嶼探訪雅美族。

實地調查讓他大開眼界,特別是在南方的昆蟲採集跟原住民調查當中,他發現紅頭嶼動物相跟台灣不太相同,他開始思索台灣生物到底是靠大陸系統近,還是靠菲律賓近些。這使他對自然地理學產生興趣,回本島後考上東京帝國大學的理學部地理學科。

文字版 MIT 臺灣誌——《山、雲與蕃人》

鹿野忠雄想深入山區調查,必須取得警方許可,且還要聘雇原住民幫忙背裝備,登山費用頗高。學生時期他多是仰賴母親的資助。且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的側繪並未完整,因此民間或者政府的登山活動,都還沒有精確的山岳測量依據,很多地方只有主要高峰有山名,標示著山稜、溪流與「番社」的相對位置,以及粗略的等高線。因此如果想要一窺台灣山岳的面貌,當時的文獻相當欠缺,因此也才引發登山活動的熱潮,許多非原住民的民間登山隊首次登頂記錄,也約略是發生在這時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鹿野打算在雪山尋找圈谷地形時,便要聘雇原住民腳伕扛行李,同時也請他們追捕小動物跟鳥類,在路上做些標本的前期剝制處理。但是由於鹿野行速飛快,腳伕不堪折磨,最後甚至丟下行李逃走。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有一位阿美族青年托泰布典,是以助手的身份隨行。他會講流利的日語,還看得懂英文,因此能幫鹿野整理英文書籍,也能看得懂藥罐上的英文標示。他眼中的鹿野忠雄,討厭警察官僚作風,尊重蕃人的風俗,而且膽子很大,喜歡走沒人走過的路線,四處拍照跟觀察地形,晚上也不休息,要馬上洗底片,以及漏夜寫筆記,記錄下白天發生的事情。

鹿野忠雄的著作《山、雲與蕃人》。圖/臺灣歷史博物館

在他的重要作品《山、雲與蕃人》中,留下登山路線圖和仔細的登山日誌,當中不時出現對特殊地質現象的描繪,比如在海拔 3900 公尺處發現海底沈積的岩面有濂痕(ripple mark)。或者是當時特殊景觀的描寫,比如攀登玉山南峰與南玉山段,便曾記錄與新高駐在所的警官真瀨垣丑丙與東埔社的布農壯丁馬其里(Makili Takeshitahoan)一同登玉山絕頂,途中行經路段,不屬於東埔社布農族的狩獵範圍,因此馬其里也沒來過。真瀨垣警官則帶他們去看玉山神社,鹿野特別寫道,裡面的「御神體」是一面鏡子。

跨界整合台灣自然與人文知識

在《山、雲與蕃人》中可以讀到鹿野幾個面向的關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挑戰攀登台灣山岳的熱情
  2. 發現原先地圖跟文獻沒有記載的地形、地質現象
  3. 出於研究跟溫飽,在獵捕動物時親自體會到動物的生之本能
  4. 理番政策下,警方極力希望日人不要跟蕃人來往,並產生不少突發事故,怎麼順利入山並與蕃人相處變成重要問題。

但是在這樣的旅行之眼下,卻反映出鹿野這種看似個人興趣,自發的台灣自然知識採集和分類工作,能夠一次又一次的出發調查,其實是以國家殖民統治以及研究經費為後盾。

鹿野並非台灣自然知識研究的第一個人,在他之前,西方跟日本已經陸陸續續展開零星的調查,逐步推進從平地到山地的動物相、植物相調查,相關的動植物學、礦物學和地質學的目錄、圖譜出版越來越多,以及地質學跟地形學考察也逐漸系統化發展,同時因為總督府的理蕃事業與藩地開發政策,也展開人類學的調查,這些科學政策及科學教育改革,影響到民間文化活動,如昆蟲、植物的採集旅行,大眾刊物的發表及閱讀等等。

因此鹿野忠雄的貢獻在於他是跨學科的研究者,熟悉博物學以及人種誌的調查方法,在那時代也是少數。他想徹底了解台灣山林,就連被日本以蕃地治理的狀態也想去了解,而不只是關心自然的那部分。同時他也不像是在室內的地理學家或者人類學家,只靠文獻判讀並且歸納,而是不畏艱難,親身去到現場,採集並且記錄下第一手的材料。

鹿野忠雄(中排右三)於紅頭嶼警察署前。圖/wikimedia

忘了回家的探險者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西方駐菲律賓學者貝雅,曾在馬尼拉和鹿野短暫交流過,鹿野從貝雅身上知道不少西方學術動態,而他曾經幫助貝雅,把原來的玻隕石標本收藏悄悄搬到安全的地方——帕西古河北岸的沃森大廈,但又不會落人口舌,讓人覺得日軍大敗,不敵美軍,已經在安排撤退的情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一九四四年,鹿野被派駐到北婆羅洲,要沿著日軍的補給路線,調查一支未開化的姆錄族(Muruts),確保到時補給運送時能夠跟當地民族協調順利。他們要穿越雨季中的昏暗紅樹林,在飢餓、瘧疾等風土病的威脅下,還要面對當地人士對日軍的不滿,設法確認或更新原本很粗略的地形圖,以及正確標示部落名稱跟位置。

但隨著戰況情勢危及,美軍轟炸亞庇,日第三十七司令部南移到沙蓬,使得鹿野和助手金子必須跟著南下覆命,卻在途中失去蹤跡。在戰爭中原本就很容易失去彼此聯繫,鹿野消失的訊息是在戰爭結束後才輾轉傳開,找他的人如貝雅發現戰俘收容所裡也沒有他的蹤跡,有傳言因為抗命所以遭到日軍殺害。

參考資料

  • 高嘉勵(2016)鹿野忠雄的台灣高山行旅書寫——日治時期「自然」的現代知識建構與美學表現,中外文學,第 45 卷,第 1 期,頁 119-165。
  • 鹿野忠雄(2000)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台北:玉山社。
  • 王鑫(2000)南湖大山圈谷群古冰河遺跡研究初步調查,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八十九年度研究報告。
  • 山崎柄根(1998)鹿野忠雄——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台北:晨星出版。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當盜腎傳說進入臺灣與中國,故事也要來個大變身——《特搜!臺灣都市傳說》下
PanSci_96
・2020/06/19 ・383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問問臺灣讀者,他們聽到的盜腎傳說背景為哪個國家?近一半的人會回答中國,一半以上的人會回答美國。

這部分得益於《獨角獸查理》的流行,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德州大學版本在臺灣流傳得實在太廣了。它流行時間主要集中於 1997 至 2002 年(之後當然還有流傳,2002 年只是以「網路追追追」的闢謠為界),這段時間正是臺灣網路使用者快速增加的時期。

當時接觸網路的一代用戶,最小的可能是國小生,也都受過這傳說的洗禮。如今,他們也已經長成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了,還記得小的時候在網路上瀏覽過的「盜腎傳說」。他們當初看到的,應該就是德州大學版。

除了盜腎傳說,肯 X 基的基因雞傳說,也是翻譯來的。(怒吃一波)圖/giphy

除此之外,2000 年前後,似乎是臺灣迅速接受美國都市傳說的一個時期。不少翻譯的傳說在臺灣流傳。2000 年左右的「肯德基基因雞」傳說,也是從英文翻譯而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化」的盜腎傳說,更強調「性」的版本

德州大學版被臺灣人被翻成中文後,傳至中國,並且在中國本地開始「中國化」,雖然中國化得相當不徹底。

2004 年左右,盜腎傳說出現了廣州大學版。這個版本現在可以在論壇裡找到轉貼。轉貼文章以「特級警告!不要和陌生人喝酒」開頭,在 2005 至 2007 年間廣泛傳播。雖然少數接觸到的讀者表示,他們兩年前看過美國版,但多數人還是相信了這則翻譯的傳說。

這個最早出現的廣州大學版,有幾個改動:

  1. 將德州大學改成廣州大學,但保留原文,包括「廣州大學慶祝期中考結束是個傳統」,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傳統。以及把「德州大學正與拜爾大學醫學中心合作,在尋找這個大四學生的腎臟」改成「中山大學與廣州大學醫學中心」。改編者至少對於廣州有基本的了解,雖然他編造了廣州大學的傳統,但還知道廣州的著名大學是中山大學。
  2. 將美國的「911」改成中國的「110」,這是中國的報警專線。
  3. 德州大學版的完整版原有一句「這犯罪行為正發生在絕大多數的主要城市,最近尤其是在新奧爾蘭」,中國版則改成了「廣州」這個快速興起的南方城市。
  4. 提到男生去女孩們的公寓,是「坐出租車去(有車喔)」(中國稱計程車為「出租車」)

除此之外,全文照搬,一字不差。中國改編版襲用了臺灣的翻譯。

只是,為什麼要強調「有車喔」?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將兩段文字放在一起比對,會發現字句根本一模一樣,只有上述四處不同。但地點、電話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合理改動,唯有「坐出租車」是多餘的,為什麼要強調出租車,還說「有車喔」?

計程車給予人昂貴的印象,但其實和臺灣相比,中國的出租車相當便宜。廣州現在的收費標準是 2.3 公里以下 10 元人民幣,此外每多一公里多收 2.6 元。多便宜呢?這表示 2.3 公里只要花臺幣 47 元,同樣距離臺灣要花 95 元。

在中國,計程車連學生都坐得起。不過廣州改編版主要流傳在非廣州的外地,對於這些地方的人來說,「坐出租車」可能仍是件相當奢侈的事,值得強調。

廣州大學版在流傳中改變。例如「廣州大學」變成廈門大學等中國其他南方大學,或是增加了更為艷情的描寫。

嘣!你的腎臟我要了!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一個出現於 2007 年左右的版本,刪去公寓派對一段,而讓男生「在女孩的百般調情挑逗下」,去「酒店」開了「一間雙人間」。因為這版本中,「性」的主題更明顯,因此這版本的警示往往是「千萬不能嫖妓」、「大家以後千萬不要嫖娼啊」。

警告!大學女生不要輕易發生一夜情

2007 年版還改了一個細節,讓男孩醒來時,發現在他旁邊的並不是電話,而是手機——在德州大學版開始流傳的 1996 年,手機還不夠普遍,但在 2007 年的變體中,保留飯店電話而不使用手機,才是不自然的。

2008 年,大學男生版又變成了大學女生版,這回主角換成了四川的大學女生,誘惑者變成一位年輕帥哥。同年,「網路追追追」在〈十年不衰盜腎傳奇話從頭〉裡,新增了這個四川女大生版。經過中國本地化改編的大學生版,也來到了臺灣。

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就被拐走了(?)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都市傳說都含有某種警告,從德州大學版到廣州大學男生版、四川女大生版,相同的故事,卻攜帶不同的寓意。

德州大學男生在派對上遇害,因此傳說常以「Reason to not party anymore」(不要再參加派對的理由)開頭,但派對文化在中國並不興盛,因此中國版警告的是「不要和陌生人喝酒」(或是不要嫖娼),四川女大生版所代表的寓意,或許是警告年輕女孩們「不要輕易發生一夜情」。

2008、2009 年,剛好就是第一批「90 後」上大學的年紀。經過改革開放、經濟成長,這些新一代的年輕女孩,在感情、性方面的態度已經和上一輩不同了。而在廣大的中國,女孩們又往往到外地求學,「上大學」意味著脫離父母的掌控,這足以引發父母輩的焦慮,擔憂「90 後女孩」會因為誘惑而出事。

但無論是何種警告,這些都是中國本地才有的寓意。廣州大學版和四川女大生版都曾來到臺灣。一旦脫離中國,來到臺灣人眼前,傳說所代表的主要意涵就改變了。兩個傳說版本,都只說明了一件事。

那就是,中國很危險。

對臺灣人而言,盜腎傳說展現「中國很恐怖」

2000 年後的十年,是兩岸經貿交流的成長期。2000 年赴陸旅遊人數為 310 萬人,此後逐年成長(只有 2003 年因 SARS 下跌),2010 年,赴中國旅遊的臺灣人有 514 萬。較十年前成長了 200 萬人。而這段時間,也因為中國加入 WTO 的影響,而使得臺商紛紛投資中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不是想要偷走我的腎臟?圖/giphy

我們不難想像,在中國的盜腎傳說傳播的 2000 年代,臺灣已經有許多人前往中國工作、貿易、旅遊。但同時,也有許多對中國的惡劣印象在臺灣人之間流傳著:在中國容易被搶劫、中國人上廁所不關門、中國治安衛生狀況非常可怕、在中國容易失蹤……

「盜腎」是發生在中國的恐怖故事,那麼對臺灣人而言,它就是顯示「中國有多恐怖」的故事。

這些警訊跟隨著盜腎傳說流傳。若你在網路上搜尋傳說的轉貼,你可能會發現以下標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出國旅遊中國不要去!可怕!」
  • 「去大陸旅遊的人要注意了」

2009 年,PTT NetRumor 板轉貼的四川女大生版,以這樣一段文字開頭:

「如果您自己或有親戚朋友常往來大陸請一定要認真看完以下的內容」

接著敘述四川的大學女生腎臟被偷的故事,文章最後結束在:

「這種犯罪行為正發生在很多主要城市,最近尤其是在山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廈門、泉州、北京、上海、四川、重慶、全國各地酒吧!!發給你關心的任何一個朋友,不要吝嗇區區的十秒,也不要煩。」(見文章開頭所附傳說的第二個版本)

文末列舉的這串城市,不乏臺商聚集處。例如東莞、深圳、廣州、廈門,都是臺商註冊前幾名的都市。但臺商可能更早就注意到這些傳說。廣州大學版出現時,他們就已經在論壇上討論過了。四川女大生版的傳播範圍可能更廣,更及於那些只是想到中國旅遊、探親的臺灣人,或是臺商的親人朋友,所以才以「如果你有親友往來大陸」開頭。

2009 年,一位想到中國旅遊的男生上網發問:我怕大陸很危險,我身上的器官可以賣錢,我擔心會被分解拿去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已經是 2000 年代後半,但「盜腎傳說」似乎回到了它 1990 年在歐洲流傳時的樣貌:負責告訴旅客,某些外國很危險。無論這些傳說在中國時夾帶的寓意是「不要嫖娼」或「不要喝陌生人給的酒」,到了臺灣,都成了「不要去中國」的警告。

經由臺灣翻譯的傳說,來到中國並獲得了中國化的版本,又回到臺灣,成了象徵中國危險的故事。

傳說不死:切合人心的都市傳說,繼續廣流傳

2008 年,臺灣又經過一輪政黨輪替。在那之後,親中的馬英九就任,和中國的關係轉好。臺灣商人和旅客繼續往來中國,中國沿海城市繼續發展,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文化品味趨於精緻。中國 GDP 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臺灣人已經不再熱衷轉寄郵件和論壇,臉書成為主要的社交媒介。2012 年,臺灣擁有了 LINE,接下來,它將成為幾乎每個臺灣人都會使用的通訊軟體。你以為經過這些改變,臺灣已經離上一個十年,很遠、很遠了。

一切都結束了嗎?
並沒有。

Facebook 的出現讓盜腎傳說再度廣為流傳。圖/giphy

2012、2013 年間,四川女大生版又在臉書上擴散,有一篇文章甚至被轉發了將近 4800 次。

國際村臉書上的居民有很多,不只臺灣人,除了臺灣人以外,香港人、馬來西亞等中文使用者,也有部分人對中國懷抱負面觀感,因此看待這個故事的方式依然是:「如果發生在中國,一點也不足為奇。」、「中國人多,犯罪手法無奇不有。」「到中國旅遊要注意。黑心事很多」……

都市傳說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是因為它反映了人們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其實在臺灣,盜腎傳說也曾有過泰國版,但它並未能成為臺灣「盜腎傳說」的主流版本。讀者、傳播者自己選擇了他們想要的故事,其結果就是,中國版被保留了下來,並且持續傳播。

那麼你現在知道盜腎傳說流傳許久的原因了。

——本文摘自《特搜!臺灣都市傳說》,2020 年 3 月,蓋亞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7
3

文字

分享

1
7
3
看見蟑螂就害怕?為什麼我們總特別怕牠?
PanSci_96
・2023/08/26 ・392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溫馨提醒,本文有小強畫面,請斟酌觀看***

唐伯虎點秋香讓小強成為蟑螂的代名詞。圖/經典放映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上映後,讓小強成為蟑螂的代名詞,但你看到小強的瞬間,是順手將它解決,還是尖叫著逃跑呢?

台灣曾做過調查——不做調查也知道,蟑螂絕對是大家最討厭的害蟲第一名。美國甚至做過大規模調查,有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最討厭的害蟲就是蟑螂,是第二名蜘蛛的兩倍之多!

所以,若要幫全人類找一個共同的敵人,蟑螂肯定算得上是一個。

但過去的日本節目中,卻發現北海道人竟然不怕蟑螂,難道他們都是勇者嗎?或是我們能從他們身上找到克服蟑螂恐懼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海道人好像沒看過蟑螂?!圖/Hituzi Chang

恐懼源自於未知?北海道人為什麼不怕蟑螂

你是不是光想到蟑螂的外表,就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

面對蟑螂還能如此淡定,甚至能覺得牠們可愛的北海道人,別說你不敢相信,一群演化心理學家也是覺得匪夷所思,開始針對這些人做起了研究。

演化心理學就如字面上的意思,是將達爾文演化論套用到現代人的心理特質上,試圖以天擇的角度解釋許多無法解釋的人類心理現象。

例如近年來被診斷率越來越高的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也就是所謂的 ADHD,在演化心理學看來其實不是需要治療的「病」,而是環境變化太大導致的適應不良。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上萬年前生活在野外的人類,每天都必須在山林裡一邊躲避猛獸、一邊想辦法靠打獵與採集獲取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種環境下,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且隨時保持能戰能跑的機動性,反而都是生存必須的特質,自然會成為演化過程中被保留下來的心理特質。隨著人類社會在近幾百年快速進步,我們不需要再去當高風險的獵人,但那些經年累月刻印在基因裡的特質還來不及被汰換掉,反而讓這些天生的獵人無法適應現代生活。

獵人的基因反倒讓人無法適應現代生活。圖/Giphy

同樣的道理,演化心理學認為人類對蟑螂的莫名恐懼,其實是來自於大腦主動識別並排斥潛在威脅的生存機制。在醫療資源匱乏的過去,隨便受個傷、生個病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人類只能戰戰兢兢,想辦法避開任何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東西。這讓我們在無法辨別敵友時,會本能地戒備未知的東西。

即使從生態系的角度出發,同時兼具環境清道夫與許多動物主要食物來源的蟑螂,是維持自然平衡不可或缺的益蟲。但在無法感受到牠們好處的普通人眼裡,經常出沒於被我們視為髒亂、有害健康的垃圾與廚餘堆的蟑螂身上,只會被貼滿很髒,甚至是有害的負面標籤,當然不可能有好印象。

我猜這時有些觀眾心中閃過了「那又如何」、「我就討厭蟑螂啊」的念頭,但千萬別小看這份理所當然。雖說蟑螂因為生存與繁衍力強,被人類刻意撲殺這麼多年都還沒有要絕跡的意思,但其他昆蟲就沒那麼幸運了。由於人類對昆蟲,特別是只占大約10%的害蟲抱有負面觀感,使得這些小生物常在生態保育的討論中被冷落,甚至就這樣默默絕種,在地球生態系中留下無法彌補的缺口。久而久之,嘗到苦果的還是人類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回來,既然演化心理學表明恐懼來自於未知,那只要我們學到關於這些昆蟲的正確知識,就能扭轉刻板印象了,對吧!那麼看完泛科學,想必你就能擺脫對小強的恐懼!

只要學到正確知識,就能對蟑螂的恐懼了嗎?圖/Giphy

——雖然我很想這樣說,但很可惜,事情沒這麼簡單。還記得北海道人的訪問嗎?按照演化心理學,這些從來見過蟑螂本螂的北海道人,既然對蟑螂完全陌生,那麼應該不會有這麼正向的反應。就算不覺得被威脅,至少也該有點基本的戒備才是啊?

一篇發表於 2021 年的日本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落差。研究團隊分析過往研究,發現「增加昆蟲相關知識」與「減輕恐懼」之間似乎沒有必然的關聯。而且,與出身郊區的人相比,從小生活在都市的人對於昆蟲竟然普遍有著較強、也較難改變的昆蟲嫌惡。

深入研究後,才發現,原來連怕不怕蟑螂這種事都得要看出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都市化—嫌惡假說

在針對13,000名日本人進行調查後,研究團隊提出了「都市化—嫌惡假說」。此假說以都市化為起點,拆解出兩條人類培養對昆蟲嫌惡感的路徑。

你不該出現在我家!由破壞安全感引發的厭惡

首先,由於都市化導致自然環境縮減,無法適應都市環境的昆蟲大量減少,相對的,像蟑螂、蒼蠅、蜘蛛等適應良好的昆蟲,數量不可避免地會增加,也更容易出現在室內環境裡。對我們來說,穩固的牆壁與天花板會帶來與外界隔絕的安全感。因此,當有不請自來、侵門踏戶的東西出現,除了對昆蟲本身的厭惡,我們對所處環境原有的信任也跟著崩塌了。

回想一下,上次在家裡或辦公室茶水間看到蟑螂,就算當下就把它消滅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是不是會到處疑神疑鬼,總覺得某些角落或通風管裡藏著一支蓄勢待發的蟑螂大軍,準備趁你不注意時再出來嚇你一跳?

對蟑螂的厭惡可能源自於牠破壞了你對環境的信任感。圖/Giphy

同樣的,就算不是在你家,而是外出用餐時在餐廳裡看見蟑螂,基於恨烏及屋的情感連結,你對於餐廳的信任感也跟著下降,甚至激動一點當場走人也有可能。但換個場景,假如你今天是在馬路上看見蟑螂,或許還是會覺得害怕、覺得噁心,但反應很可能不會像在家裡這麼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便是都市化—嫌惡假說第一條路徑強調的重點。在都市化程度高的環境裡「室內」跟「室外」的界線變得分明,因此當有不該存在的東西出現,我們的反應也會更強烈。

因為不熟,所以討厭?

至於都市化—嫌惡假說的第二條路徑,是延續演化心理學裡,人們對於不了解的事物會產生恐懼的觀點。但比起針對單一種昆蟲,都市化—嫌惡假說發現,都市化環境會普遍降低其居民接觸大自然的頻率。就算是出生於郊區環境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也會喪失這股熟悉感,甚至開始對大自然出現排斥心理。

同樣的,今天即便你是個都市小孩,只要到郊外生活夠久,而且自發地去接觸自然環境,那份對昆蟲的恐懼便會在洪水療法下逐漸被減敏感。說不定某天你會跟北海道人一樣,開始欣賞蟑螂的可愛之處喔!

說不定某天你會跟北海道人一樣,開始欣賞蟑螂的可愛之處!圖/Hituzi Chang

從「害怕蟑螂」看見早期教育

除了解釋了我們對蟑螂的厭惡,都市化—嫌惡假說其實也點出了現代社會一個很重要的議題,那就是在現代科技的干擾下,我們接觸真實世界的頻率正在下降,無形中也失去不少珍貴的「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大腦仰賴經驗法則才能運轉,想學習新技能、建立穩固的知識結構,都需要持續且頻繁地暴露在特定刺激下。讀書、背講義是一種刺激,與人社交締結關係是一種刺激,走出戶外接觸山林也是一種刺激,任何一種刺激少了,我們就會錯過發展相應能力的機會。

就好像最近幾年特別被重視的語言教育、科學教育、情感教育,甚至是平權與美感教育,其實都是在努力把握小孩子學習的黃金期,讓他們盡早接觸到足夠的相關刺激,打下扎實基礎。這在教育心理學叫做「早期暴露」(early exposure),這個理論反對只把重心放在學齡後與學校教育的傳統觀念,認為父母在學齡前給予孩子多元化刺激同樣重要。

不需要花大錢上才藝班,平時多帶孩子出門走走,或是準備不同的課外讀物與嗜好,都是很好的新奇刺激,不單能增進大腦發展,還可以培養認知彈性,讓他們在未來遇到未知事物時能保持好奇心、積極自發地去吸收新知,而非縮在固有觀念裡。

早期暴露對兒童發展學習尤為重要。圖/Pexels

這個乍看很冷門、沒什麼了不起的研究,其實衍生出來的意義可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就好像我們常說在家裡看到一隻蟑螂,代表看不見的地方還有十隻。怕不怕蟑螂事小,因為享受現代科技的便利而錯失與真實世界互動的經驗,才是最得不償失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在都市中增加對昆蟲的好感不容易,但也有像是中山女中蔡任圃老師,成功透過一系列的觀察、研究等課程活動,讓許多學生愛上了蟑螂這個小生物。那麼你呢,你覺得你還有機會跟小強達成和解嗎?

  1. 這還用說嗎?馬上當成寵物養起來!每天一起睡
  2. 先不要,我們彼此人蟑殊途不犯河水
  3. 絕對不可能,只要看到蟑螂,這個房子我就不要了!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