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59 篇文章・ 6 位粉絲

我們熟知的「科普」,是科學普及四個字的縮寫。從英文 popular science 這個名詞來看,它又可稱作流行或大眾科學。科普旨在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傳達科學的技術知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等。常見的媒介是網頁、電視節目、系列書籍或雜誌文章等。

引自《科普到底怎麼生出來的?來聊聊台灣科普書的製作吧!》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9/19
抵達太空站之後不久,我開始拍攝一支支短片,記錄這類只發生在太空中的日常生活細節,加拿大太空總署把片子都po在官網與YouTube上面。拍片對我來講很簡單,只需按下高畫質攝影機上的拍攝鍵,開始示範動作,例如怎樣使用跑步機或洗手。
・2014/07/11
泛科學向所有一線的研究人員邀稿!希望老師、研究生、研究人員以輕鬆的筆法,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014/06/18
未經查證、帶有偏見、失真的科學新聞會造成社會的恐懼和混亂,讓致力於改善世界的科學家背上科學怪人的罵名。英國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在不善表達和未深入了解的媒體間扮演著溝通的橋樑,本文為果殼網對英國科學媒介中心的採訪。1990年代末期和2010年代初期,基改作物造成社會恐慌以及環保團體和科學家的對立,經由科學媒介中心的協助,以平民化的語言解釋科學內容,讓媒體和社會解除不安,福島核災後,科學記者也受到科學媒介中心的指導,了解隱澀的核能議題。該中心的CEO鼓勵科學家積極與媒體互動,以遠離科學危機。
・2014/05/10
日前科普活動計畫101年度成果發表會暨活動宣傳交流會在科博館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科普推動者帶來了活動成果與經驗和大家分享。發表會有活動簡報、海報聯展以及科普工作坊三種形式,提供關心科學普及的朋友一個分享、互相觀摩與討論交流的機會與平台。
・2014/02/25
「有科學新聞才會有科學討論;有科學討論才會有科學決策。」這個反思來自於究竟泛科學究竟跟台灣其他科學媒體有什麼不同?除了 PanSci 作為網路社群起家的媒體,內容有趣別緻、即時互動之外,我會說是只有泛科學在科普外嘗試在做科學新聞甚至討論。台灣自己的科學評論跟科學政策的大眾媒體討論很少。像是食安的幾 ppm 爭議、核能的輻射量安全值該怎麼定,永遠是參考國外標準或是立委桌子一拍直接殺到0、山區開發與水土保持、幹細胞研究(對一個非基督教國家而言的倫理爭議)、資安議題等等。
・2014/01/11
若說時代創造青年,那麼現在這個偽科學當道、鬼扯淡熱銷的時代,就是「科青」不得不奮起之時了。 是的,就是科青!然而科青跟憤青、文青、農青有什麼不同?是同形異構還是同床異夢?這次M.I.C. 請到兩位既是文青更是科青的作者來分享他們的經歷,請勿錯過!
・2013/12/10
和泛科學長期以來的特色一樣,本書打破了名牌的迷思,創建了科學的普羅價值。本書的作者群大多是素人,但寫出來的文章卻一樣具有說服力,因為他們講的不是自己的判斷和意見,而是整理出前人的智慧結晶以供讀者參考。我們常說「看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說多了會變「偽名嘴」,少說了則變「真學者」(因為學者們常要看很多分的證據才敢說一分話),而這群作者則是不折不扣的科學人,具有科學素養的素人,看一分學者的證據說一分話。有意思!
・2013/09/03
窗外斜雨飄搖、疾風颯颯,窗內戰聲隆隆、烽火連天,甫滿週歲的PanSci M.I.C.在第XIII場迎來了潭美颱風相伴,也迎來一場科學人在能源、疾病戰場上,科技與人心的終極對戰。而率領著雙方陣營,舞動軍旗、指揮若定的陣前大將,分別是......
・2013/07/16
流行文化擁有普遍性及深入庶民生活的特質,無疑是一個導引民眾參與科學最強而有力的媒介工具。台灣目前有許多棘手的科技議題,例如核電、能源、食品安全、氣候風險…等,都很需要一般民眾的參與意見。這些議題有許多都是需要仰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在養成「談科學」的習慣後,方能有更進一步的參與及決策。也就是說,我們的底層文化中,需要更多、更多的「科學邊界物件」來協助大家親近科學,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累積的歷程。以核四議題為例,如果過去民眾對於核電問題壓根「很少談」,有一天大家突然瘋狂地對擁核或反核積極表態,這種像「一日球迷」般的「一日核迷」,才真需要讓人捏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