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科普
59 篇文章・ 6 位粉絲

我們熟知的「科普」,是科學普及四個字的縮寫。從英文 popular science 這個名詞來看,它又可稱作流行或大眾科學。科普旨在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傳達科學的技術知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等。常見的媒介是網頁、電視節目、系列書籍或雜誌文章等。

引自《科普到底怎麼生出來的?來聊聊台灣科普書的製作吧!》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5年 重設

・2015/12/15
生活離不開科學,但說到科學,憶起的還是那條黑板上想破頭也解不開的方程式。科學與科技的發展無疑是帶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不論是生活常識、科技應用,乃至於對公共議題的思辨,都存在著對科學知識的大量需求;但在台灣,學界或是科研機構所積攢的能量,在我們的生活和網路世界中卻近乎真空。科學,到哪裡去了?
・2015/12/10
我是洪群甯,一位正在學習心理學的碩士生,心中小小的願望是想藉由科普寫作推廣心理學,但是這條路總是在錯誤中學習……
・2015/10/26
當泛科學的臉書粉絲頁有5萬人按讚時,我還吐槽了一下,說朱學恒的有15萬人按讚,泛科學只有他的三分之一而已。而現在泛科學臉書粉絲頁已達到他40萬人的超過一半,希望有一天能夠徹底超越! 對這成就,身為持續在泛科學發表文章的作者群之一,當然感到甚有榮焉。泛科學不是完美的,我有不少意見,當然讀者也更是有不少意見,最近有篇文章〈閱讀泛科學的心得〉,在幾位泛科學作者間有些討論。基本上,該作者阿捷認為泛科學有些作者在文章中「腦補」。
・2015/02/17
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是第一個看見原子表面的顯微鏡,Rohrer和Binnig兩人因為STM對奈米科技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常理來說,如此高科技的發明應該是誕生於頂級的精密實驗室,沒想到STM的搖籃,竟是Rohrer博士褲頭上的吊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