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科青:一起來喜愛科學吧!

PanSci_96
・2014/01/11 ・4986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mic17_original

文 / Gilver

教授翻開《不腦殘科學》,嘴角上揚:「実に面白い。」

若說時代創造青年,那麼現在這個偽科學當道、鬼扯淡熱銷的時代,就是「科青」不得不奮起之時了。

是的,就是科青!然而科青跟憤青、文青、農青有什麼不同?是同形異構還是同床異夢?這次M.I.C. 請到兩位既是文青更是科青的作者來分享他們的經歷,請勿錯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IC17

台灣科青的同歡尾牙

泛科學從最初只是委託計畫中一場美麗的誤會,秉持著對科學的熱情,到後來一路進化再進化、穩健地成長,至今走來也屆滿三歲。最近更推出第一本集結PanSci編輯群心血的火熱出版品—「不腦殘科學」,邀請你一同進入科科青年的世界,探尋那些你好奇的、不好奇的、甚至會驚呼「這就是我想問但每次都忘記問」的答案。(打書開場白結束,砰)

本次的「微型點子對撞機拾柒:科青」是今年25場活動的最後一場,也是泛科學讀者的「尾牙」。今天來參與盛會的嘉賓,都帶著一份交換禮物和「暗號」,必須要大聲的喊出具有科學意義的暗號,才能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要交換禮物的另一半(誤)。在今天自我介紹的對撞機參加者中,背景更是上天下海、跨越文理科,包含昆蟲科青(真實身分為「熱血抓狂男」昆蟲攝影家阿傑)、物理轉經濟科青、社經統計學科青、電工科青、公衛科青、氣象科青、音樂科青等,都到場參與這次的科普小盛會。

為配合這個旨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夜晚,P編特地換上了實驗衣、護目鏡裝備,卻慘遭Z編吐槽:「實驗室裡的科青很少這樣穿的啦!」(作者註:這是要看實驗室做的實驗性質決定要不要穿實驗衣的啦) 不過我們的P編絲毫不受打擊,為我們回顧了今年成就中的幾件重要的事:

  • 2013第一場活動:開放吧!科學
  • 單月新高高峰:2013年6月!
  • 開站累積獨立訪客:3572811名!
  • 獲得指標讀者:雞排妹!
  • 文章瀏覽量TOP1(一定要看!):「師父叫我千萬別吃」…可是我很想吃!

一年又熱血的過去了,感謝大家支持和撰稿者們,還有辛苦的P編和泛科學首席獨一也是唯一的Z編。明年泛科學預計將推出「泛科學年會」系列演講,時間預定於三月底,懇請大家支持。回顧至此,今天邀請到「科青」的是「不腦殘科學」之中的兩位作者:「外科失樂園」部落格格主白映俞醫師,以及理科人、文科心的認知神經科學碩士謝承志,為我們帶來過去科青的故事,以及現代科青的生活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cd4l5cJ9c

白醫師的科青起點

白映俞醫師在2010年成為外科專科醫師,從業數年後,和先生「小志志」劉育志醫師一頭栽進科普的世界,用風趣易懂的文字和漫畫,以輕鬆的方式為大家介紹各種有趣的醫學知識。

「那是一個天打雷劈的晚上,我老公跟我說到避雷針。但講一講,我就忽然想到說:雷電不會打到避雷針啊!那怎麼叫避雷針呢?應該叫引雷針比較好吧。但我驚覺,我居然只知道它叫避雷針,卻不知道它的作用機轉!」這就是白醫師投入科普的起點。她說,她花了很多時間在外科訓練,卻忘記怎麼對生活中的事情處理和懷疑。「我應該要對這些事情好奇呀!」

於是,「好奇頻道」就成立了。一開始的主題多從女性出發,像是染髮、香水、隆乳的發展史,也有像是「吃巧克力的完美藉口」的有趣文章。自此白醫師開始寫科學性文章,特別喜歡用歷史角度訴說科學故事,像是她曾經詫異於蘇聯醫師在南極為自己的闌尾炎開刀、以及自行剖腹產子的墨西哥母親,對於本身就是外科醫師的她來說,寫下這些故事再拿來分享給別人,真的非常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不見的詛咒:生錯時代的科青

後來丈夫和商周合作,開始以科學史為主題撰寫專欄部落格,其中寫到一些「生錯時代的科青」,白醫師形容那是一種「看不見的詛咒」。三則故事,於焉開始:

時空來到西元前近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印和闐」,是個全方位智者。他不但設計出第一座階梯形金字塔,醫學上他也是首位跳脫邪靈致病概念,以草藥治病的人。此外,他也擅於治療外傷,知道腦出血和骨折怎麼處理。然而奇怪的是,這樣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關於他的下落以及墳墓的位置卻仍然是個謎,他就像是外星人一樣地從歷史記載上消失,沒人知道印和闐的結局是怎樣。也難怪後人發揮想像力,把他妖魔化成一個和法老女人偷情的祭司。

話題一跳,場景從埃及來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維也納,那正是一個「產褥熱」流行的時代。這次的主角是塞麥維爾斯(Ignaz Semmelweis),一位匈牙利籍的產科醫生。在那個年代,產婦每五到六位中就有一位會死於產後高燒、水腫、昏迷最後死亡,但當時的民眾乃至醫師竟把這件事情視作「常態」,並沒有太多探究。然而塞麥爾維斯醫生透過觀察與解剖、比較病變的嬰兒和母親,發現他們的病癥極為相似;後來他的朋友竟然莫名暴斃,且病變和產褥熱也極為相似,據說那次他朋友曾經在解剖屍體的時候不慎被手術刀戳到,可能是傷口惡化、因而死亡,這使得他大膽推測:問題是出在這些為產婦接生的醫生在執行產科手術前,都先會別處進行屍體解剖,是這些「死屍微粒」被送到病人身上!自此之後,他嚴格要求自己和其他醫師碰觸死屍後一定要洗手,且要用含氯漂白水才能清潔乾淨,1847年開始,死亡率就大幅下降了。

今日我們所知的細菌觀念,是直到塞麥爾維斯醫生死後,由法國學者巴斯德發表細菌學說後才確立的。我們都覺得塞麥爾維斯醫生是做了很正確的事情,然而十九世紀的醫師界沒有人相信「洗手」這件事情關切人命,甚至有許多醫師還會把血漬刻意留在醫袍上,以顯示自己的「戰功」多麼顯赫。縱使塞麥爾維斯醫師的洗手要求使得孕婦死亡率奇蹟似的驟降,當他在極力推崇這個新觀念的時候,卻礙於語言能力和匈牙利籍的身分,再加上與當代醫學權威觀念不合,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備受排擠;更叫人喪氣的是,他回到匈牙利之後,基於相信真理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以德文寫出了《產褥熱的病因觀念及預防》,不料更遭到產科界大老的炮火攻擊,在陣陣冷嘲熱諷下精神崩潰。就這樣,在歐洲仍有孕婦陸續死於這種明知可以預防的疾病的絕望之下,塞麥爾維斯在精神病院猝死,結束他的一生,得年47歲。現在的我們仍然很難相信,在一百五十年前,「看病人之前要先洗手」的觀念,推行竟如此的困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個(被詛咒)的科青,是挑戰當代「大刀口、大醫師」想法的席姆醫師(Kurt Semm)。席姆醫師在二戰後的德國攻讀醫學,平時喜歡手做玩具、籌籌學費。他在婦產科第一次接觸了腹腔鏡,當時的腹腔鏡只能「看」肚子理的情況,沒辦法做任何處理、也不能開刀,只能單純用以診斷。然而,他卻覺得這件事大有可為!若是改造應用得當,外科手術的病人將不再需要在身上開一個大大的傷口,醫生只要用像是竹竿一樣的器具就可以在小傷口範圍內完成手術。

改良的第一步是往腹腔灌入空氣,可以流速穩定的充氣機達成,席姆醫師後來甚至成立了WISAP硬材公司;第二步是開刀時需要止血,因此他改良出很長的電燒器方便操作,不僅如此,這電燒器只有尖端會加熱,而且燒起來還沒有煙;除了這兩點,他還想到用「體外打結」的方式收束患部。然而,當外科醫學部發表全套腹腔鏡的時候,又是引發一陣批評的浪潮,不但被批不道德、還被威脅要撤銷醫師資格,甚至有人叫他去檢查是不是長了腦瘤。但席姆醫師不放棄,依舊自己默默地練習熟稔腹腔鏡的操作,直至後來影像技術越來越成熟,開刀的醫師有時候站在電腦前操作手術的身影,就好像是在打電動一樣。其實,外科腹腔鏡的發明也不過是十五年內的事情,但當時大家都把席姆醫生當成瘋子。

歷史上這種僅是因為理念超前就被汙名化的現象屢見不鮮。當主流的價值觀認定你是錯誤的時候,選擇堅持自己相信是正確的反而落得悲慘。尤其是在醫學界,整個醫學的進展需要時間來驗證,因此一開始推廣的時候都會遇到阻力。在台灣的我們還沒有走在最前端,像是國外腹腔鏡用以進行膽囊切除術後一陣子,台灣才全面接收。不過,其實也有過去是新穎想法、但其實相當糟糕的例子,像是唐代皇帝篤信煉丹妙用,結果就出事了。

 

11567214246_524fdd2418_c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BOqnFDKq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眼動與注意力 VS. 我與泛科學

「我們的多種感官都有注意力。」謝承志(Jacky Hsieh)說道。他舉一個我們常見的遊戲「威利在哪裡」為例,說明我們的眼動基本上是會隨著注意力而移動。然而,接著他請各位觀眾注視著自己五秒鐘,當大家看著Jacky的時候,他身旁一片白的投影幕忽然瞬間閃過了郭美江牧師的影像。五秒後,他詢問觀眾剛剛畫面上出現了什麼?剛剛有看到郭牧師的觀眾,就是眼動方向偏離原本注意力位置的例子。「那就好像是看電視看得正盡興的時候,父母來找你談人生規劃。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尊重你會盯著父母,但眼神一直飄去看電視在演什麼。」

科學家針對「眼動」和「注意力」究竟是不是同個神經機制所控制進行辯論。1994年的Rizzolatti眼動實驗認為是在同一個神經機制,但也有人認為不是,例如Jacky的指導教授在2004年做的Antisaccade/prosaccade實驗,以微電波的瞬間一次干擾,其結果認為眼動和注意力應該是不同的神經機制。(此部分細節較多,可參照現場紀錄影片。) 「一開始也好奇說念這個能幹嘛?現在研究得不到成就感,就想到碩一的時候認識了泛科學的Z編,從那時候就想說來寫寫東西、翻譯看看,作為情緒紓洩的管道,也了解別的科學家怎麼做實驗、怎麼邏輯表達。之後,我試著針對我的研究去提出了新的問題。」

「我很喜歡看科普書,但你不知道書上一頁的一則訊息,是由四五十個科學家很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像是認知神經科學,一開始也是從猴子開始做,後來開始進行人的行為實驗,後來才有腦區影像、到TMS這些研究方法,甚至今日眼動實驗還廣泛應用在媒體設計的策略上。」 Jacky本身是泛科學編輯部的寫手之一,得意文章例如《我們在群體中更有魅力》、益智節目搶答常見的《欲速則不達》。「雖然我無法成為科學巨人,但我可以把這些人看到的世界跟大家分享。」Jacky在演講的最後說道。

11567285933_47ae3b8eae_c

 

科普這條路,要怎麼走?

在Q&A時間裡,白醫師說她和丈夫從就任住院醫師時時就開始寫科普文章,但白醫師現在已經離職一年、專心照顧小孩,丈夫最近也剛辭職。從事外科手術,每場開刀有一定的致死率和風險,很多醫生都被告過,若要醫生去承擔所有經手過病人最後的結局,對醫師的壓力真的很大,但至今也開過不少手術了,所以現在收手也覺得OK了 。最近想做醫學教育,開始嘗試用畫下來的方法傳遞知識,感覺比較友善,大小朋友的接受度都蠻高的。教科書教你背答案,我們並不希望學習變成這樣,而是它到底前面有什麼樣的來龍去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Z編對於「重複做一樣的事情」以及「科普」這兩件事情頗有感想,他說:「365天下來一年看兩千多篇文章,看久了也膩。但在【魔男生死鬥】這部電影裡,主角變魔術變到很無聊,大師和她說雖然同一個魔術變了很多次,但觀眾是第一次看。這個對話給了我啟發,我想要把熱情分享給所有覺得科學好玩的新讀者。」

此外,在場還有吳俊輝老師發表他的看法。他長期推廣望遠鏡,他認為這雖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當下備感勞累,但做的時候會得到許多回饋,成為支持做下去的動力。這在吳老師過了40歲之後,反而感到生命多元、對社會因此而有貢獻。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科普之路雖然正要起步,雖然有一些民眾對科學家仍有誤解,認為他們不會寫、不把人當人看、為做實驗不達手段,也有些人看了網站、只是想要伸手要他們想要的答案,雖然這裡堆積了無數旅人的嘆息,但所有存在的問題都足以燃起在場所有科青的熱血魂,激起科青想要傳達正確知識的欲望。新的一年,就讓我們繼續熱愛科學吧!微型點子對撞機2013年最後一場「科青」在此告一段落,來年再見。

 

11567240633_7c134a7721_c

 

本次活動感謝皇冠出版社贊助好書《不腦殘科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3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掌控注意力與動機:終結找不到東西的困擾!——《記憶決定你是誰》
天下文化_96
・2024/08/03 ・156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我們總是找不到鑰匙?

讓我們想像一個日常中會發生的情況。你下班回家,用手機確認電子郵件,同時把鑰匙插入鑰匙孔,打開大門。你踏入家中,家裡那隻不久前才認養、還沒訓練好規矩的好動小狗撲過來,纏著你跳來跳去,搞得你身上沾滿狗兒的口水。

你聽到女兒的房間大聲傳出卡加咕咕樂團(Kajagoogoo)的歌曲,一小段極易琅琅上口的重低音合成流行音樂鑽進你的腦門。你疲憊的走進廚房,裡面有股腐臭味,告訴你昨晚忘記把垃圾拿出去。然後,忽然一個抽痛,提醒你要冰敷幾週前扭傷的腳踝。

現在,不要轉頭,試著回想你把鑰匙放在哪裡。如果你想起自己把鑰匙留在鎖孔上,那很好,但如果實在想不起來,你也並不孤單。你可能只是被太多事情轉移了注意力,一旦有一大堆訊息襲來,我們對單一事件的記憶會變得混亂。

有時候就是無法想起自己將物品放在哪裡。 圖/envato

更糟的是,當我們試圖回想自己最後把鑰匙放在哪裡時,會一一過濾各式記憶,包括自己以前曾放置鑰匙的所有地方,以及我們把鑰匙放在各個地方的各種不同情況,不管那些事件是發生在昨晚、上個星期,甚至去年。會有很多這樣的干擾,所以諸如鑰匙、手機、眼鏡、皮夾,甚至車子等常用的東西,我們經常忘記它放在哪裡。競爭的記憶那麼多,能夠記住這些東西放在哪裡才奇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破解記憶混亂:注意力如何幫助你記住重要細節

試著把記憶想像成一張桌子,上面雜亂的放滿皺皺的紙片。如果你把網路銀行的密碼隨手抄在這種紙片上,要重新找到這張紙片,不僅需要耗費一番努力和運氣,同時也在挑戰你的記憶力。這類經驗就像艾賓浩斯努力背誦的無意義三字母組,要找到當下所需的正確記憶,難度會不成比例的增加。

但如果你把密碼寫在一張亮眼的桃紅色便利貼,要找到就變得格外容易,因為桃紅色便利貼會從桌上所有其他紙片之中凸顯出來。記憶以同樣的方式運作。愈特殊的經驗愈容易記得,因為它會從所有其他記憶裡凸顯出來。

愈特殊的經驗愈容易記得,就像一張亮眼的便條紙。 圖/envato

那麼,要如何使記憶從我們堆滿雜亂事物的腦袋中凸顯出來呢?答案是「注意力」和「動機」。利用注意力,大腦能把我們看到、聽到、想到的事情提高優先順序。我們隨時都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四周的諸多事物上,而環境裡發生的事情常常會吸引我們注意。

在前面描述的假想情況中,你的注意力可能短暫的放在鑰匙上,接著注意力就被門打開後遇到的許多事情給轉移。即使你留意著應該記住的重要事物(一小時後得去機場接妻子,你需要那串鑰匙,否則會遲到),也不見得能幫你建立特殊的記憶,足以對抗各式各樣吸引你注意的干擾(好動的狗、廚房裡的垃圾臭氣,或女兒房間傳出的樂團聲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是「動機」登場的時候了。你需要利用動機來引導注意力,讓注意力鎖定在某個特定的事物上,好製造一個之後能找得到的記憶。下次你放下鑰匙這類經常找不到的東西時,花一點時間專注在當時和當地的某個獨特事物,例如檯面的顏色,或鑰匙旁邊那疊未拆封的信件。只要一點點專心的動機,就能對抗大腦忽略日常事件的天性,建立較為明顯的記憶,如此便有機會戰勝那些干擾的喧囂。

——本文摘自《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2024 年 7 月,天下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4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一次解決白內障、近視、老花和散光問題?一次手術重現良好視力?
careonline_96
・2024/06/21 ・257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是一位 50 多歲的女士,原本近視將近一千度,而在出現白內障後,近視的狀況又急速惡化,於是決定接受白內障手術。」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明山醫師表示,「經過詳細討論後,患者選擇使用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希望解決白內障並同時矯正近視、散光、老花眼。」

手術完成後,患者順利恢復。何明山醫師說,全焦段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能夠提供遠、中、近連續視力同時矯正散光,讓患者不用再戴近視眼鏡,也不需要戴老花眼鏡,生活與工作都方便許多。

白內障是因為眼睛裡面的水晶體老化,而影響光線進入眼球。何明山醫師指出,水晶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當鏡頭變混濁,進到眼睛的光線便會減少,所以在比較昏暗的狀況下,會覺得視力模糊、顏色改變。由於光線進入白內障後會散射,讓電燈、車燈散開,所以容易出現眩光。

白內障的形成主要與年紀有關,在過去白內障大多出現在 50 歲以上的患者。不過還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白內障提早發生,危險因子包括高度近視、糖尿病、眼睛外傷、紫外線曝曬、長期使用類固醇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明山醫師說,「隨著 3C 產品的普及,長時間使用 3C 產品的人越來越多,臨床上也發現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患者在 40 歲就開始有白內障。大家一定要多關心眼睛的健康!」

當白內障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便會建議接受治療。何明山醫師指出,放任白內障惡化,除了影響視力之外,還會影響眼睛的健康,因為過熟的白內障可能造成青光眼,嚴重會導致失明,而且當白內障過熟時,也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增加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利用人工水晶體解決近視、老花與散光

在白內障早期,可能會使用眼藥水,幫助延緩白內障惡化。何明山醫師說,待白內障成熟時,便需要利用手術移除混濁的水晶體,然後放入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的選擇,主要由患者的用眼需求來決定。何明山醫師說,如果有近視、老花眼、散光等狀況,現在也可以一併用人工水晶體來矯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的單焦點人工水晶體可以提供遠距離視力,而中、近距離便需要配戴眼鏡。何明山醫師說,隨著光學技術的進步,人工水晶體持續進化,陸續開發出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全焦段人工水晶體等。

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能夠看清楚特定焦點處的物體,而全焦段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提供遠、中、近距離的連續視力,最近視距約 33 公分。何明山醫師說,中距離視力大約 60 公分,對患者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中距離視力,例如開車看導航、煮飯、打電腦、打牌休閒娛樂等。擁有中、近距離的連續視力,能夠顯著提升便利性。

全焦段人工水晶體也能保有較佳的顏色對比度,減少夜間眩光。何明山醫師說,部分具老花矯正功能的人工水晶體有較明顯的夜間光學干擾,如果常有夜間駕車的需求,可考慮使用全焦段人工水晶體,提升行車安全。何醫師進一步表示,門診有幾位患者植入全焦段人工水晶體後,開長途車回診也都不是問題。

同時矯正散光,提升視覺品質

在台灣散光的盛行率很高,可能有四成至五成的患者有散光。何明山醫師說,散光超過 100 度便會影響視力清晰度,所以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時,會建議一併矯正散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散光具有方向性,所以放入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時,必須固定在特定角度,才能發揮矯正效果。何明山醫師說,傳統散光人工水晶體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夠穩定,若在術後出現位移旋轉,便會影響散光矯正的效果。新一代散光矯正技術能夠提升術後穩定度,較不會產生位移,讓術後視力更清晰。

何明山醫師提醒,視力對生活與工作皆很重要,接受白內障手術前,請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筆記重點整理

  • 白內障的形成主要與年紀有關,不過還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白內障提早發生,危險因子包括高度近視、糖尿病、眼睛外傷、紫外線曝曬、長期使用類固醇等。
  • 當白內障已經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便會建議接受治療。放任白內障惡化,除了影響視力之外,還會影響眼睛的健康,因為過熟的白內障可能造成青光眼,嚴重會導致失明,而且當白內障過熟時,也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增加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 如果有近視、老花眼、散光等狀況,現在可以一併用人工水晶體來矯正。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能夠看清楚特定焦點處的物體,而全焦段人工水晶體能夠延長視覺景深,提供遠、中、近距離的連續視力,顯著提升便利性。
  • 全焦段人工水晶體能保有較佳的顏色對比度,減少夜間眩光,有助提升安全性。
  • 散光超過 100 度便會影響視力清晰度,在進行白內障手術時,建議一併矯正散光。因為散光具有方向性,所以放入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時,必須固定在特定角度,才能發揮矯正效果。新一代散光矯正技術能夠提升術後穩定度,較不會產生位移,讓術後視力更清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