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科青:一起來喜愛科學吧!

PanSci_96
・2014/01/11 ・4986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mic17_original

文 / Gilver

教授翻開《不腦殘科學》,嘴角上揚:「実に面白い。」

若說時代創造青年,那麼現在這個偽科學當道、鬼扯淡熱銷的時代,就是「科青」不得不奮起之時了。

是的,就是科青!然而科青跟憤青、文青、農青有什麼不同?是同形異構還是同床異夢?這次M.I.C. 請到兩位既是文青更是科青的作者來分享他們的經歷,請勿錯過!

MIC17

台灣科青的同歡尾牙

泛科學從最初只是委託計畫中一場美麗的誤會,秉持著對科學的熱情,到後來一路進化再進化、穩健地成長,至今走來也屆滿三歲。最近更推出第一本集結PanSci編輯群心血的火熱出版品—「不腦殘科學」,邀請你一同進入科科青年的世界,探尋那些你好奇的、不好奇的、甚至會驚呼「這就是我想問但每次都忘記問」的答案。(打書開場白結束,砰)

本次的「微型點子對撞機拾柒:科青」是今年25場活動的最後一場,也是泛科學讀者的「尾牙」。今天來參與盛會的嘉賓,都帶著一份交換禮物和「暗號」,必須要大聲的喊出具有科學意義的暗號,才能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要交換禮物的另一半(誤)。在今天自我介紹的對撞機參加者中,背景更是上天下海、跨越文理科,包含昆蟲科青(真實身分為「熱血抓狂男」昆蟲攝影家阿傑)、物理轉經濟科青、社經統計學科青、電工科青、公衛科青、氣象科青、音樂科青等,都到場參與這次的科普小盛會。

為配合這個旨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夜晚,P編特地換上了實驗衣、護目鏡裝備,卻慘遭Z編吐槽:「實驗室裡的科青很少這樣穿的啦!」(作者註:這是要看實驗室做的實驗性質決定要不要穿實驗衣的啦) 不過我們的P編絲毫不受打擊,為我們回顧了今年成就中的幾件重要的事:

  • 2013第一場活動:開放吧!科學
  • 單月新高高峰:2013年6月!
  • 開站累積獨立訪客:3572811名!
  • 獲得指標讀者:雞排妹!
  • 文章瀏覽量TOP1(一定要看!):「師父叫我千萬別吃」…可是我很想吃!

一年又熱血的過去了,感謝大家支持和撰稿者們,還有辛苦的P編和泛科學首席獨一也是唯一的Z編。明年泛科學預計將推出「泛科學年會」系列演講,時間預定於三月底,懇請大家支持。回顧至此,今天邀請到「科青」的是「不腦殘科學」之中的兩位作者:「外科失樂園」部落格格主白映俞醫師,以及理科人、文科心的認知神經科學碩士謝承志,為我們帶來過去科青的故事,以及現代科青的生活方式。

白醫師的科青起點

白映俞醫師在2010年成為外科專科醫師,從業數年後,和先生「小志志」劉育志醫師一頭栽進科普的世界,用風趣易懂的文字和漫畫,以輕鬆的方式為大家介紹各種有趣的醫學知識。

「那是一個天打雷劈的晚上,我老公跟我說到避雷針。但講一講,我就忽然想到說:雷電不會打到避雷針啊!那怎麼叫避雷針呢?應該叫引雷針比較好吧。但我驚覺,我居然只知道它叫避雷針,卻不知道它的作用機轉!」這就是白醫師投入科普的起點。她說,她花了很多時間在外科訓練,卻忘記怎麼對生活中的事情處理和懷疑。「我應該要對這些事情好奇呀!」

於是,「好奇頻道」就成立了。一開始的主題多從女性出發,像是染髮、香水、隆乳的發展史,也有像是「吃巧克力的完美藉口」的有趣文章。自此白醫師開始寫科學性文章,特別喜歡用歷史角度訴說科學故事,像是她曾經詫異於蘇聯醫師在南極為自己的闌尾炎開刀、以及自行剖腹產子的墨西哥母親,對於本身就是外科醫師的她來說,寫下這些故事再拿來分享給別人,真的非常有趣!

看不見的詛咒:生錯時代的科青

後來丈夫和商周合作,開始以科學史為主題撰寫專欄部落格,其中寫到一些「生錯時代的科青」,白醫師形容那是一種「看不見的詛咒」。三則故事,於焉開始:

時空來到西元前近三千年前的古埃及,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印和闐」,是個全方位智者。他不但設計出第一座階梯形金字塔,醫學上他也是首位跳脫邪靈致病概念,以草藥治病的人。此外,他也擅於治療外傷,知道腦出血和骨折怎麼處理。然而奇怪的是,這樣一個鼎鼎大名的人物,關於他的下落以及墳墓的位置卻仍然是個謎,他就像是外星人一樣地從歷史記載上消失,沒人知道印和闐的結局是怎樣。也難怪後人發揮想像力,把他妖魔化成一個和法老女人偷情的祭司。

話題一跳,場景從埃及來到十九世紀中葉的維也納,那正是一個「產褥熱」流行的時代。這次的主角是塞麥維爾斯(Ignaz Semmelweis),一位匈牙利籍的產科醫生。在那個年代,產婦每五到六位中就有一位會死於產後高燒、水腫、昏迷最後死亡,但當時的民眾乃至醫師竟把這件事情視作「常態」,並沒有太多探究。然而塞麥爾維斯醫生透過觀察與解剖、比較病變的嬰兒和母親,發現他們的病癥極為相似;後來他的朋友竟然莫名暴斃,且病變和產褥熱也極為相似,據說那次他朋友曾經在解剖屍體的時候不慎被手術刀戳到,可能是傷口惡化、因而死亡,這使得他大膽推測:問題是出在這些為產婦接生的醫生在執行產科手術前,都先會別處進行屍體解剖,是這些「死屍微粒」被送到病人身上!自此之後,他嚴格要求自己和其他醫師碰觸死屍後一定要洗手,且要用含氯漂白水才能清潔乾淨,1847年開始,死亡率就大幅下降了。

今日我們所知的細菌觀念,是直到塞麥爾維斯醫生死後,由法國學者巴斯德發表細菌學說後才確立的。我們都覺得塞麥爾維斯醫生是做了很正確的事情,然而十九世紀的醫師界沒有人相信「洗手」這件事情關切人命,甚至有許多醫師還會把血漬刻意留在醫袍上,以顯示自己的「戰功」多麼顯赫。縱使塞麥爾維斯醫師的洗手要求使得孕婦死亡率奇蹟似的驟降,當他在極力推崇這個新觀念的時候,卻礙於語言能力和匈牙利籍的身分,再加上與當代醫學權威觀念不合,在維也納綜合醫院備受排擠;更叫人喪氣的是,他回到匈牙利之後,基於相信真理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以德文寫出了《產褥熱的病因觀念及預防》,不料更遭到產科界大老的炮火攻擊,在陣陣冷嘲熱諷下精神崩潰。就這樣,在歐洲仍有孕婦陸續死於這種明知可以預防的疾病的絕望之下,塞麥爾維斯在精神病院猝死,結束他的一生,得年47歲。現在的我們仍然很難相信,在一百五十年前,「看病人之前要先洗手」的觀念,推行竟如此的困難!

第三個(被詛咒)的科青,是挑戰當代「大刀口、大醫師」想法的席姆醫師(Kurt Semm)。席姆醫師在二戰後的德國攻讀醫學,平時喜歡手做玩具、籌籌學費。他在婦產科第一次接觸了腹腔鏡,當時的腹腔鏡只能「看」肚子理的情況,沒辦法做任何處理、也不能開刀,只能單純用以診斷。然而,他卻覺得這件事大有可為!若是改造應用得當,外科手術的病人將不再需要在身上開一個大大的傷口,醫生只要用像是竹竿一樣的器具就可以在小傷口範圍內完成手術。

改良的第一步是往腹腔灌入空氣,可以流速穩定的充氣機達成,席姆醫師後來甚至成立了WISAP硬材公司;第二步是開刀時需要止血,因此他改良出很長的電燒器方便操作,不僅如此,這電燒器只有尖端會加熱,而且燒起來還沒有煙;除了這兩點,他還想到用「體外打結」的方式收束患部。然而,當外科醫學部發表全套腹腔鏡的時候,又是引發一陣批評的浪潮,不但被批不道德、還被威脅要撤銷醫師資格,甚至有人叫他去檢查是不是長了腦瘤。但席姆醫師不放棄,依舊自己默默地練習熟稔腹腔鏡的操作,直至後來影像技術越來越成熟,開刀的醫師有時候站在電腦前操作手術的身影,就好像是在打電動一樣。其實,外科腹腔鏡的發明也不過是十五年內的事情,但當時大家都把席姆醫生當成瘋子。

歷史上這種僅是因為理念超前就被汙名化的現象屢見不鮮。當主流的價值觀認定你是錯誤的時候,選擇堅持自己相信是正確的反而落得悲慘。尤其是在醫學界,整個醫學的進展需要時間來驗證,因此一開始推廣的時候都會遇到阻力。在台灣的我們還沒有走在最前端,像是國外腹腔鏡用以進行膽囊切除術後一陣子,台灣才全面接收。不過,其實也有過去是新穎想法、但其實相當糟糕的例子,像是唐代皇帝篤信煉丹妙用,結果就出事了。

 

11567214246_524fdd2418_c

 

眼動與注意力 VS. 我與泛科學

「我們的多種感官都有注意力。」謝承志(Jacky Hsieh)說道。他舉一個我們常見的遊戲「威利在哪裡」為例,說明我們的眼動基本上是會隨著注意力而移動。然而,接著他請各位觀眾注視著自己五秒鐘,當大家看著Jacky的時候,他身旁一片白的投影幕忽然瞬間閃過了郭美江牧師的影像。五秒後,他詢問觀眾剛剛畫面上出現了什麼?剛剛有看到郭牧師的觀眾,就是眼動方向偏離原本注意力位置的例子。「那就好像是看電視看得正盡興的時候,父母來找你談人生規劃。為了表達對父母的尊重你會盯著父母,但眼神一直飄去看電視在演什麼。」

科學家針對「眼動」和「注意力」究竟是不是同個神經機制所控制進行辯論。1994年的Rizzolatti眼動實驗認為是在同一個神經機制,但也有人認為不是,例如Jacky的指導教授在2004年做的Antisaccade/prosaccade實驗,以微電波的瞬間一次干擾,其結果認為眼動和注意力應該是不同的神經機制。(此部分細節較多,可參照現場紀錄影片。) 「一開始也好奇說念這個能幹嘛?現在研究得不到成就感,就想到碩一的時候認識了泛科學的Z編,從那時候就想說來寫寫東西、翻譯看看,作為情緒紓洩的管道,也了解別的科學家怎麼做實驗、怎麼邏輯表達。之後,我試著針對我的研究去提出了新的問題。」

「我很喜歡看科普書,但你不知道書上一頁的一則訊息,是由四五十個科學家很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像是認知神經科學,一開始也是從猴子開始做,後來開始進行人的行為實驗,後來才有腦區影像、到TMS這些研究方法,甚至今日眼動實驗還廣泛應用在媒體設計的策略上。」 Jacky本身是泛科學編輯部的寫手之一,得意文章例如《我們在群體中更有魅力》、益智節目搶答常見的《欲速則不達》。「雖然我無法成為科學巨人,但我可以把這些人看到的世界跟大家分享。」Jacky在演講的最後說道。

11567285933_47ae3b8eae_c

 

科普這條路,要怎麼走?

在Q&A時間裡,白醫師說她和丈夫從就任住院醫師時時就開始寫科普文章,但白醫師現在已經離職一年、專心照顧小孩,丈夫最近也剛辭職。從事外科手術,每場開刀有一定的致死率和風險,很多醫生都被告過,若要醫生去承擔所有經手過病人最後的結局,對醫師的壓力真的很大,但至今也開過不少手術了,所以現在收手也覺得OK了 。最近想做醫學教育,開始嘗試用畫下來的方法傳遞知識,感覺比較友善,大小朋友的接受度都蠻高的。教科書教你背答案,我們並不希望學習變成這樣,而是它到底前面有什麼樣的來龍去脈。

Z編對於「重複做一樣的事情」以及「科普」這兩件事情頗有感想,他說:「365天下來一年看兩千多篇文章,看久了也膩。但在【魔男生死鬥】這部電影裡,主角變魔術變到很無聊,大師和她說雖然同一個魔術變了很多次,但觀眾是第一次看。這個對話給了我啟發,我想要把熱情分享給所有覺得科學好玩的新讀者。」

此外,在場還有吳俊輝老師發表他的看法。他長期推廣望遠鏡,他認為這雖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當下備感勞累,但做的時候會得到許多回饋,成為支持做下去的動力。這在吳老師過了40歲之後,反而感到生命多元、對社會因此而有貢獻。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科普之路雖然正要起步,雖然有一些民眾對科學家仍有誤解,認為他們不會寫、不把人當人看、為做實驗不達手段,也有些人看了網站、只是想要伸手要他們想要的答案,雖然這裡堆積了無數旅人的嘆息,但所有存在的問題都足以燃起在場所有科青的熱血魂,激起科青想要傳達正確知識的欲望。新的一年,就讓我們繼續熱愛科學吧!微型點子對撞機2013年最後一場「科青」在此告一段落,來年再見。

 

11567240633_7c134a7721_c

 

本次活動感謝皇冠出版社贊助好書《不腦殘科學》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M. I. C.)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164 篇文章 ・ 150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激盪全民對科普的想像!Open Call 成果展 5 月 26 日盛大登場
PanSci_96
・2023/05/10 ・171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科會首度向全國高中職及大專院校廣下英雄帖,舉辦「Open Call 科普 創意松」,得獎名單已揭曉,並將於今(112)年 5 月 26 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進行頒獎及展示得獎作品,當日將結合國科會科普活動計畫及科普產品製播計畫成果一同展出,讓各界能藉此機會相互激盪對科普的想像!

兼顧科普傳播與社會需求,將學生科普創意轉換為未來社會影響力

聚焦校園年輕世代所舉辦的「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徵件活動,分「科普創意提案」及「科普短片徵件」兩類,鼓勵高職中職及大專院校學生,透過多元科普傳播模式和影音創作發揮社會影響力。

自去(111)年 8 月底啟動徵件,有將近 90 所學校、400 多隊報名、超過 1200 人次的師生參與。在學子創意孵化的過程中,國科會也邀請業界各領域執牛耳的輔導業師,透過業師陪伴及前後世代的交流互動,優化學子的提案創意並強化其作品未來之可行性。

「科普創意提案」獲獎案例展現出青年學子對於科學教育、環境永續、生 態保育、偏鄉孩童心理輔導等議題的關注與熱情,並嘗試透過創新的科普傳播手法為在地社會議題尋求新解方。

大專組金獎由來自臺北醫學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合組團隊「醫線教育」獲得,該團隊跨區域、跨校號召志同道合夥伴,針對疾病診斷邏輯,設計互動式教具與課程,幫助國內外大學生模擬情境以銜 接基礎知識在臨床的應用,獲評審們一致認同是難能可貴的社會實踐行動。

高中職組金獎,由彰化二林工商的「哇哈哈科學服務團」團隊獲獎,該團隊以在地高中職學生為出發點,率先成立科學服務社團,學習科技教育知識,再教導鄰近國中小學童,達到自助人助,進一步儲備種子志願團,由受助者變成助人者,形成良善循環機制,不僅將科學教育資源帶入偏鄉,培養在地科學人才, 且結合科學教育與地方文化,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正面且積極的影響。

科普短片類大專組金獎作品為清華大學「清大天文社」之〈進擊的黑洞:類星體〉,該創作短片從熱門的科學新聞切入,呼應天文迷對於黑洞的好奇心, 片中穿插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譬喻與橋段,風趣又不失其意涵。

高中職組金獎作品,是由虎尾高中「動感光波」團隊所創作之短片〈光通訊〉,主要講述以 發射器(燈泡)產生之光訊號,經由接收、轉換成電訊號,進而發出特定音階, 透過生動活潑的表演和拍攝手法,故事情節可愛清新,搭配簡易動畫和資訊圖卡,讓影片具知識性及趣味性。

當日除了展示 21 個來自校園學子的獲獎科普創意,下午在舞台區會放映獲獎的 11 支科普短片及科普產品製播計畫影片,內容生動更兼具知識性與教育性,讓民眾沉浸於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寶庫與科普視聽饗宴。

精選年度科普活動計畫作品及科普產品製播影片成果同步展出

國科會為持續推動全民科普,使科學教育不僅走入校園、更深入大眾生活,今年首度集結科普相關計畫 45 個團隊共同展出成果,國內長期推動科普、第一線面對學子的科普推手,為本次展覽設計豐富多元的科學演示,將深奧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各年齡層易懂的手作互動實驗等,包括循環材料與物件微展覽、 原住民文化數學數位教材、科普桌遊、AI 自駕車模擬行駛、植物染手作體驗、 蝴蝶科普解謎遊戲等有趣又豐富的科普體驗;此外,「數感盃中英文數學詩創作競賽」的創作成果,也將在展場中幻化為 24 公尺長的「數學詩牆」,當縝密精準的數學與柔軟詩意的文學交會,迸發出跨域創作的科普新火花!歡迎大小朋友帶著好奇心一同共襄盛舉!

活動官網

Open Call 頒獎典禮暨科普成果展」活動資訊

  • 時間:2023 年 5 月 26 日(星期五)上午 10:00 ~ 下午 5:00
  •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 展覽活動詳情請上活動官網:www.opencall-nstc.org.tw
PanSci_96
1164 篇文章 ・ 150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2
3

文字

分享

1
2
3
人體自燃現象是真的嗎?這些傳聞究竟是「科學」還是「戲劇」?——《怪奇醫療史》
時報出版_96
・2023/02/19 ・302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肥滋滋的肚子也能當蠟燭燒?

在寫到狄更斯與醫學關係的第三篇文章前,我想先鋪一個梗,談一下三國時代的人物董卓―這位漢靈帝時代的中郎將,受大將軍何進之託,脅迫當時干政的宦官十常侍,利用手中兵權搞得朝廷大亂,是開啟三國時代序幕的重要推手。

董卓應該是長年享受錦衣玉食慣了,根據記載他身軀肥胖,因此他的死,讓文史作家有了無限想像的空間。例如在《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中,司徒王允設反間計,挑撥董卓的大將呂布將其殺死,羅貫中寫道:「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流滿地。」

另外在一本紀錄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小說《英雄記》也提到:「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屍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

這些都比《三國演義》還扯,肥滋滋的董卓死後,肚臍被置入燈芯,竟然光亮如日,而且還持續好幾天,把董卓比成瓦斯桶。

人體的脂肪被傳聞說能當成瓦斯桶一樣燃燒。圖/giphy

看到上面的兩段描寫,以外科醫生的立場而言,只能說是鬼扯,如果人死後脂肪可以膏流滿地的話,那開刀房一定是人間煉獄,因為每個胖子被開腸剖肚之後,還沒有看到病灶時,外科醫師可能要準備大量的吸油紙,甚至是幫浦來把流出的油處理掉,否則沒有辦法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至於利用肚子的脂肪當成蠟燭使用,更是讓我匪夷所思,因為人體的成分不見得全然是油脂,身體組織的燃點也不可能輕易的用燈芯點燃,如果這種情形會發生的話,那外科醫師一定也深受其害,因為我們用刀劃開身體之後,必須以高溫的電燒刀去止血,目前還沒有聽到患者在手術中忽然被點燃,甚至開刀房為此發生火災的紀錄。

會提到董卓的故事,是向各位說明人體不可能作為點燃的原料,否則在火場裡,消防弟兄救人時可能會帶著火柱出來,會特別提出來討論,是為了接下來探討狄更斯所處的時代,一直有很多人深信不疑的「人體自燃現象」(spontaneoushuman combustion,SHC),我們這位偉大的作家也是它的信徒。

許多故事中都有提到人體自燃現象。圖/giphy

「科學」現象還是「戲劇娛樂」效果?

狄更斯在《聖誕頌歌》中寫到,主角史古基(Scrooge)就擔心遇到聖誕禮物的幽靈時,會成為一個有趣的「身體自燃案」;另一部小說《荒涼山莊》(BleakHouse),其中的角色克魯克(Krook),一個時常酒醉的破銅爛鐵店老闆,被狄更斯形容「嘴裡冒著煙,好像身體裡著火一樣」,結果在一場大火中以驚人的方式消失:

「金屬爐架只剩下很小的火,但房間中有一股悶悶不樂的蒸汽,牆壁和天花板上有一層又黑又油膩的塗層。椅子和桌子,以及很少出現在桌子上的瓶子,都像往常一樣站立著,在一張椅背上掛著擾人毛茸茸的帽子和外套……這裡是一小塊燒焦的碎木頭的灰燼,上面灑著白灰,還是煤?哦,恐怖,他在這裡。」

狄更斯所描述的是克魯克當時已經發生了人體自燃,和傳說中所描述的一樣,房間裡有濃濃的灰燼,除了遺體化成油性的物質外,其他的東西卻安然無恙。

為什麼狄更斯會大膽地將當時流行的人體自燃寫入小說中?根據長年研究狄更斯的專家特雷佛.布朗特(Trevor Blount)所說,和作家在小時候經常閱讀一本可怕的期刊《The Terrific Register》有關,裡面多刊登聳人聽聞的事情,如暴行、酷刑、地震、沉船、鬼故事或決鬥場景等等,該雜誌在一八二二年有一期特別以駭人的細節描述,講述了柯妮莉亞.讚哈里.迪.班狄(Cornelia Zanghari di Bandi)伯爵夫人的死訊。

那是發生在一七三一年三月十五日,班狄伯爵辦了晚宴,當天伯爵夫人喝了相當多的白蘭地,所以不勝酒力的她早早回房睡覺,隔天女僕敲門,但伯爵夫人沒有回應,女僕只好打開窗戶,驚訝發現伯爵夫人已不成人形。

根據期刊裡的記載,伯爵夫人部分的顱骨及下巴已燒成灰燼,她的身體其他部分完好如初,當然身旁的家具都沒有燃燒的痕跡,不過空氣中瀰漫著臭味,像是酒與食物混合發出的酸臭味,有些油膩的東西滴得到處都是。

一位叫比安奇尼(Bianchini)的牧師到場,也看到如此驚人的景象,斷言伯爵夫人是人體自燃,原因是發炎的血攪動了胃裡的汁液,和腹中的發酵物(其實是白蘭地)作用而燃燒。

類似上述的故事,從十七世紀時就充斥在歐洲的大眾間,到了十九世紀的報紙、甚至醫學期刊中,還不乏有零星的報告出現,也難怪喜歡大量閱讀的狄更斯受不了蠱惑,最終將其寫入小說中,作為那些卑鄙人物的懲罰。

《荒涼山莊》是連載的小說,所以在克魯克死亡這一部分發表後,有一位有醫學背景的文學批評家喬治.亨利.路易士(George Henry Lewis)對其發出嚴厲批判,引經據典提出許多科學家來嘲諷狄更斯,還敦促他在《荒涼山莊》以書本形式出版後,能夠做出一些校正,以防止類似的錯誤訊息傳播。

人體自燃現象也許純屬劇效果。圖/giphy

如果狄更斯以輕鬆的筆調回應這件事,勸路易士不要太嚴肅的話,整件事大概就不會有糾纏,可惜狄更斯找出了一些深信人體自燃的醫師還有學者,及現場目擊者來反擊路易士,甚至在《荒涼山莊》以單行本出版時,斬釘截鐵說他的故事確實可信,而且有科學依據,結果惹來路易士更強烈的批判,希望他「不能隨意忽視和沉默地忽略,他所收集到的反對人體自燃的科學證據」。

結果普羅大眾的反應呢?大家對克魯克死亡沒有發表任何贊成或反對的意見,狄更斯的聲明沒有受損,《荒涼山莊》更是大賣,這是玄學戰勝科學嗎?我並不這麼認為,因為喜歡看小說的讀者,都喜歡看到壞人死狀悽慘,那遠比科學重要。

如果大家以人體自燃上網站搜尋的話,相信會有驚人的發現,而且也會看到長長一列的知名作家,如馬克.吐溫,以及寫出《簡愛》(Jane Eyre)的英國作家夏綠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等等,在他們的作品中談到人體自燃現象的情節。

許多作品中讓壞人以自燃的方式死亡。圖/giphy

可能讀者有的是人體自燃的擁護者,會提出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來問我意見,我的反駁除了剛剛在董卓死亡的敘述外,另外提出一個觀點讓大家思考:所謂的人體自燃受害者,大都沒有任何現場目擊證人以解釋他們如何燃燒?所以我並不反對他們燒成灰燼,只是不相信他們會自己燒起來罷了!

我的心情應該和買那些《荒涼山莊》的讀者一樣,小說本來就是要怪力亂神、天馬行空,壞人就該死狀悽慘、結局大快人心,把那些不合常理的事拿到科學上來討論有必要嗎?

拜託,大家不要像狄更斯和路易士那麼認真嘛!

——本文摘自《怪奇醫療史:從疫苗發明、疾病歷史、護體神功、縮陽症、按摩槍等,解開最不可思議的醫學古今事》,2022 年 10 月,時報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2
0

文字

分享

0
12
0
開創鴉片蛇毒中醫藥研究,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
PanSci_96
・2023/02/03 ・371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文/郭立媛

1954 年夏季處於炎熱高溫的南臺灣,一間禮堂內湧入了近百人,臺下有許多穿著西裝或紳士服的男士們,一個個坐姿直挺聆聽臺上講者的發言,頻頻點頭應和;多數的學生們除了忙著拭去臉上的汗水,同時也更加勤奮地用手搧風消暑,與在座貴賓、家長仔細聆聽的樣貌呈現強烈對比。

講臺上站著一位六旬老人,用著流利優雅的閩南語,對這群剛進入高雄醫學院的學生們講述著「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精神信念。

這位老人就是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第一位臺灣醫學博士——杜聰明。

杜聰明在日治時期就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當時許多臺籍學生的偶像,戰後更在醫界擁有巨大影響力,因此在他創辦高醫後,有許多學生或舊識,紛紛將子弟送來高醫就讀,這些來自醫生家庭的子弟,許多是父子兩代都師承杜聰明,成為一段杏林佳話。

1954 年高雄醫學院成立暨開學典禮會場。圖/參考資料 1

體格丙下破格錄取,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

杜聰明(1893-1986),號思牧,臺北淡水人。1909 年自滬尾公學校畢業後,以榜首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但因體格檢查被評定為丙下,險遭除名,幸有當時的代理校長長野純藏將其破格錄取。

杜聰明在醫學校期間閱讀許多科學家傳記,最敬重德國的柯霍(Robert Koch,1843-1910)和法國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這兩名細菌學家。或許是師法這些研究者,醫學校畢業後,杜聰明選擇從事醫學研究,他先進入總督府研究所擔任助手,次年在堀內次雄老師的引薦下,前往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深造,通過了學力測驗後進入賀屋隆吉教授的內科教室,一年後再轉到森島庫太教授的藥物學教室做研究。

1922 年 11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關於杜聰明獲得臺灣首位博士的報導。圖/參考資料 2

1921 年,杜聰明以高等官的身份返臺,擔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助教授,是當時第三位被任命為日本高等官的臺灣人。1922 年甫滿 30 歲的杜聰明不僅已升任教授,同年底也順利通過博士申請,成為全日本國第 955 號博士,也是首位獲得日本博士學位的外地人,更是日治時期全臺灣第一位榮獲博士學位者,頓時成為臺灣各界矚目的焦點。

在當時,要取得博士學位本身已非常困難,尤其又是醫學領域。杜聰明身為土生土長於殖民地的臺灣人,卻能得醫學博士,不僅帶給許多臺灣人希望,同時也成為日本殖民政府有力的政策宣傳工具,往後只要提到臺灣,杜聰明的名字就一再被人提起,連帶被冠上了「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的頭銜。

杜聰明於 1942 年 7 月 3 日正式敘陞一等高官,身穿敕任官禮裝,為日治時期臺灣人官位最高者。圖/參考資料 3

鴉片、蛇毒、中醫藥,研究深具臺灣在地特色

校上課的時間外,杜聰明幾乎都待在研究所內做實驗。1925 年底杜聰明出發前往歐美留學,觀摩考察世界一流的研究室,為時約兩年半,1928 年人在巴黎的杜聰明還拜訪了正在環球旅行的林獻堂父子。

自歐美留學回國後的杜聰明,重新開設藥理學教室,但此時他身邊只有兩位助手和一位醫專應屆畢業生,但杜聰明不以為意,他認為比起實驗室的規模大小,最重要的是研究者的態度,此後他便開始投入鴉片、蛇毒、中醫藥等三項深具臺灣在地特色之研究。

杜聰明(後排中)與更生院的鴉片隱患者。圖/參考資料 4

鴉片癮者是臺灣社會長久以來的問題,不知多少人為此傾家蕩產,因此杜聰明在鴉片戒癮研究方面,主張以「漸減法」治療矯正吸食鴉片和施打嗎啡患者的毒癮,並發明微量嗎啡成分定性定量檢查法,藉由尿液檢查來決定療程,這種「尿檢法」至今仍是毒品檢驗的主要方式。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杜聰明帶領學生在愛愛寮及臺北更生院內進行大規模的鴉片戒癮療法,以總督府所設立的臺北更生院院內人數統計,在設立後的 17 年間共矯正了鴉片煙癮者 11,498 人。1937 年 8 月,杜聰明更因鴉片戒癮研究之成就,榮獲了日本學術協會賞。

除了鴉片的問題,身處熱帶潮濕地區的臺灣,經常出沒的毒蛇也是杜聰明所關注的研究焦點。原先日人對臺灣毒蛇研究多侷限於免疫學和血清學研究的範圍,杜聰明則將研究方向轉為其所擅長的毒物學和藥理學,更將蛇毒製成的鎮痛劑進行人體實驗,後來由李鎮源繼續傳承蛇毒的研究工作。關於臺灣蛇毒之研究,杜聰明共計發表 100 多篇論文,成績豐碩。

然而,杜聰明對於傳統的中醫藥也極有興趣,他主張應該要用現代科學角度去研究分析,也曾建議統治者讓中西醫研究一元化,雖未被採納,但他在生藥及中藥的藥理研究上仍有不少成果。

1930 年代在他擔任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教授時,仍嘗試向學校當局提出設立漢醫學研究機關之建議;甚至到戰後初期,也曾向當局建議在臺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增設漢藥治療科,可惜最後仍未能如願。

造就臺灣的醫學教育,至高雄創設醫學院

在杜聰明所主持的藥理學教室中,先後有 40 名醫專畢業生跟隨杜聰明研究,共發表 131 篇論文,杜聰明因此建立其學術地位。1936 年,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後,杜聰明被延攬為醫學部教授,是當時唯一的臺灣人教授,主持藥理學研究室,先後造就了 40 餘位醫學博士。

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杜聰明負責接收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赤十字會醫院,順利完成接收工作。之後,獲任命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以及熱帶醫學研究所所長。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杜聰明在友人通知下,幸運地迴避風險,同時也保住臺大醫學院的實驗教室與多數儀器,但在此之後,對於政治的熱情逐漸降溫,將全數心力都放在醫學教育上。

經歷臺大校園及臺大醫院一系列的人事變化、制度改革後,他仍積極爭取設立牙醫學系和藥學系,至 1953 年 8 月,臺灣大學終於通過設置牙醫學系和藥學系案,但也因此得罪校方行政部門,最終杜聰明遭校方強制解聘,只能黯然離開醫學院院長職務。

杜聰明離開臺大後,1954 年 7 月在南臺灣創辦了高雄醫學院,來實踐他的醫學教育理想。

首屆招收了 61 名醫學系學生,師資則多由杜聰明從臺大力邀而來。1963 至 1966 年間,因人事及財政問題而爆發「高醫風波」,導致杜聰明於 1966 年 10 月辭職。但此時高雄醫學院已頗具規模,為國內醫學教育重鎮。

而當時的臺灣省政府為了解決當時原住民部落存在著「無醫村」的問題,轉而向杜聰明尋求協助。鑑於許多醫科畢業生多不肯前往山地服務,在省府的委託之下,1958、1959 年杜聰明協助在高雄醫學院特設公費的「山地醫師醫學專修科」,專門招收原住民青年,經過四年的醫學教育後,必須到山地部落的衛生所服務滿十年,藉此來解決山地原住民醫療缺乏的問題。後來省政府考量地處海島的澎湖縣也是醫療資源不足,因此在原住民青年外,另外增加 4 個澎湖縣的學生名額。

杜聰明(右四)與第一屆山地醫師專科班的畢業生合影。圖/ 參考資料 5

堅定於研究與教育,深刻影響臺灣醫學史

杜聰明有感於身體瘦小,自醫學校時代開始,每日早晨勤於鍛鍊身體,數十年如一日,平時也喜好游泳,在擔任高雄醫學院院長期間,每週前往西子灣游泳健身。

家人記憶中的他,白天待在學校的實驗室,回家後也總是在讀書、研究,是真正全心投入研究的典範。杜聰明也勤於寫作,除了大量發表相關研究成果,他也詳細記錄自己的各類演講稿、出國考察見聞;自 30 歲起,更努力練習書法,每天都要練字至少四張,藉以修心養性,至今許多後輩、學生都仍保留他的墨寶。

杜聰明善用時間勤練書法,每天練字成為終生的嗜好。圖/參考資料 6

綜觀杜聰明的一生,在面對不同的統治政權,都能堅定地扮演好醫學研究實踐者和醫學教育推動者的角色,不僅在鴉片戒癮、蛇毒和中醫藥理三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戰後更積極推動臺灣的醫學教育發展,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醫學界人士。

杜聰明畢生投入醫學研究和教育的卓越成果,堪稱為近代臺灣醫學史上影響最深刻的人物。

參考資料

  1. 杜祖健提供,轉引自: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2002,頁 262。
  2. 〈新醫學博士 杜聰明氏〉,《臺灣日日新報》,1922 年 11 月 23 日,日刊版 07。
  3. 杜淑純口述,曾秋美、尤美琪訪問整理,《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新北:國史館,2005,頁 8。
  4. 原載於《杜聰明先生榮哀錄》,轉引自: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2002,頁 137。
  5. 原載於《中外畫報》雜誌,振聲攝。轉引自: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2002,頁 302。
  6. 杜祖健提供,轉引自: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臺北:天下遠見,2002,頁 165。
PanSci_96
1164 篇文章 ・ 150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