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28
本書不同於傳統身心二元論的觀點,而是結合神經科學與免疫學,重新思考憂鬱症與身體發炎的關聯性。所以發炎的生理機制真的會讓人產生憂鬱嗎?目前許多研究顯示,發炎出現在憂鬱症或憂鬱行為之前,但光有先後順序還不夠,科學家和醫師仍會質疑發炎是如何引發憂鬱症。
・2020/01/28
克隆氏症常見症狀為腹痛、腹瀉,這些症狀一般人或多或少會遇到,然而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屬不易好轉的慢性疾病,如果症狀反覆發生、持續超過 3 ~ 6 個月都未好轉,就要警覺,應盡快至醫院檢查。克隆氏症真有那麼可怕嗎?讓我們從本篇文章,繼續看下去......
・2018/11/12
腳踝的扭傷是許多人的夢靨。過往對於扭傷後的處理,一般建議48小時(3天)內冰敷減少腫脹,之後再熱敷以促進組織修復。自美國醫師Gabe Mirkin於西元1978年提出這個說法之後,就一直沿用至今。其在書中提到用冰敷處理急性運動創傷,R.I.C.E的軟組織創傷處置方法,包含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患處),這項準則很快就形成一股潮流,並寫入教科書中,變成現今大眾一致公認的作法。然而,美國運動醫學會近年來(2017年)提出新的模式,認為:「應減少冰敷與完全休息的時間,避免阻礙傷口組織的復原」。
・2018/10/12
不管吃多少糖都會讓身體發炎,活躍癌細胞?為什麼唯獨黑糖就可以僥倖逃過一劫?只要有專家背書的簡訊就千真萬確?跟著解剖員一同檢視看看!
・2016/12/20
在人類社會,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他的健康狀況經常有所關聯,一般認為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壽命較短,可能是因為他們較容易暴露在危險之中,像是酗酒、抽菸、藥物濫用、飲食品質不良或是環境中毒素的威脅。但在今年11月一份刊載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動物免疫行為學研究卻發現:就算照護資源和食物供給都相同,光是社會地位較低就可能會讓免疫系統出問題。
・2014/12/08
關節是活動的而且包覆滑膜囊的韌帶或肌肉也都是軟的,在壓迫或拉扯關節的時候我們改變了關節的結構和空間,當我們延展韌帶時我們同時也把滑膜囊撐大了,這使滑膜腔的空間變大了一些,使一個密閉的腔室體積增大,勢必代表內部的壓力將會變小,而什麼東西跟壓力很有關係呢?
・2014/06/23
你知道感冒藥為什麼會讓你「度辜」嗎?
・2014/02/17
「你們在家裡養貓喔?這樣小孩會不會過敏啊」?養寵物會害小孩過敏嗎?這個新研究告訴我們,或許養寵物還可以幫小孩克服過敏。
・2012/10/01
抗生素的濫用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診斷為發炎性腸道疾病。 有個新研究發現抗生素的使用(尤其是在很年幼就開始接觸)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
・2012/07/29
有晒傷過的朋友就知道那有多痛,紅腫的皮膚會很想要擦蘆薈露。科學家現在初步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一則刊載於《自然‧醫學》新的研究發現,紫外線B(UVB)會破壞皮膚細胞中的R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