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4/21
身為美國賓州大學法律碩士,曾執業律師的立法委員蘇巧慧,在求學階段一路都是標準文科生。期間她曾提出多個「很科學」的提案,像是「太空發展法草案」、「量子科技研究及發展條例草案」等等,讓她成為我們特別想採訪的對象:在當上立委後是如何讓自己掌握這麼多科學與技術議題的內涵呢?
・2020/09/24
諾貝爾獎得主鮑林 (Linus Pauling) 曾經大力推廣維生素C能夠強健身體,讓維生素C成為風行全球的良藥,然而這樣的神話卻是建立在證據薄弱的基礎之上。專家也可能誤導人們嗎?從語言使用的模稜兩可一探究竟,原來所謂的專家、權威也不可盡信。
・2018/10/12
不管吃多少糖都會讓身體發炎,活躍癌細胞?為什麼唯獨黑糖就可以僥倖逃過一劫?只要有專家背書的簡訊就千真萬確?跟著解剖員一同檢視看看!
・2016/06/06
神經經濟學家伯恩斯博士(Dr. Greg Berns)曾做過一項研究,想要了解人們在做決定時,大腦是如何評估專家的建議。研究團隊找來二十四名大學生,進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這個儀器能夠追蹤大腦的血流量,以測知腦部的活動。受試者必須從以下兩個選項做出取捨:接受一筆定額的獎金,還是擲骰子以獲得更多的獎金。其中一組受試者必須自行做決定,第二組受試者則會得到經濟學家努賽爾博士(Dr. Charles Noussair)的意見,他給第二組人提供的建議很簡單:接受定額的獎金就好。結果令研究人員大吃一驚,聽了專家建議的學生,大腦負責決策的區塊幾乎沒有活動,彷彿他們的大腦已經關閉並把做重要決策的工作完全推給專家。
・2015/06/16
現在不管看文章或是電視節目,總是會出現一些神奇的稱號,像是真神奇的生活家、XX達人、宅神..等,這些自封或被封的莫名稱號背後都有個目的,就是要閱聽眾接受這些人是個專家,接下來講的內容才容易取信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