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10/17
為什麼不同人感染病原體 SARS-CoV-2(應該稱為 SARS二世冠狀病毒,但是常被翻譯為新冠病毒)後症狀差異如此明顯?高齡、肥胖、心血管疾病的人重症機率明顯較高,不過多數老人最終仍能康復,卻也有些年輕人相當嚴重。 SARS二世顯然有多種致病方式。最近有兩項研究指出,第一型干擾素(type I interferon)的缺失,也許影響超過 10% 的重症患者。
・2020/10/03
近日臺大公衛團隊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檢測計畫,在倫理審查方面引起爭議,關鍵在於雙方的合作關係有待釐清。目前學界常見的合作關係大致分為四種,每種所需遵守的倫審規定有些差異,值得跨團隊合作且需倫理審查者留意。
・2020/08/11
從疫區返國等原因的檢疫者,台灣的作法是一律隔離一段時間,許多人當時沒有經過檢驗。此一「不論有無確診,通通當作有病」的隔離措施,或許是台灣防疫成功的關鍵之一。…綜合算計,透過大規模感染讓許多人擁有抗體,整體效果應該是弊大於利,應當是不得已的發展,而不該刻意為之。想達到群體免疫,還是等待疫苗實在。
・2020/06/11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各國盡力研發速度更快、更方便的快篩試劑。中研院團隊在短短十九天內找到可檢測病毒抗原的抗體,可應用作為快篩試劑。不過,快篩和傳統核酸檢測有什麼差異呢?為什麼能在十九天達到任務,背後有哪些生技平台的貢獻?你知道抗體不只用於快篩,還可用來開發治療藥物嗎?中研院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吳漢忠,為民眾一一解惑。
・2020/04/20
COVID-19 的爆發席捲全球,各國災情不斷的情況下,該如何掌握疫情走向成為關鍵話題之一。疫情至今仍然不清楚的一大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感染 COVID-19 ?由於不同人感染後的症狀差異極大,少數人重病致死,卻也有不少人連症狀都沒有出現,加上檢驗資源有限,因此很難評估實際的疫情規模。美國已經展開一項計劃,希望以較小的成本了解疫情狀況,那就是調查捐血者的血樣中,多少人出現對抗病毒的抗體,評估疾病的傳播程度。這項評估是否能有效追蹤疫情走向,仍待商榷。只能說戰「疫」尚未結束,各國仍須努力!
・2020/04/02
美國時間 3 月 24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FDA)宣佈徵召康復者,想藉由血漿的抗體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患者。但康復者的抗體,真的是對抗瘟疫的萬靈丹嗎?
・2014/01/12
當你聽到「膠原蛋白」,你會想到什麼呢?美容?養生?工研院的研究團隊將顛覆你對膠原蛋白的印象,他們將膠原蛋白與抗體結合,設計出「膠原蛋白支架」,可以應用在標靶藥物上,提昇藥效,減少用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