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4/20
COVID-19 的爆發席捲全球,各國災情不斷的情況下,該如何掌握疫情走向成為關鍵話題之一。疫情至今仍然不清楚的一大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感染 COVID-19 ?由於不同人感染後的症狀差異極大,少數人重病致死,卻也有不少人連症狀都沒有出現,加上檢驗資源有限,因此很難評估實際的疫情規模。美國已經展開一項計劃,希望以較小的成本了解疫情狀況,那就是調查捐血者的血樣中,多少人出現對抗病毒的抗體,評估疾病的傳播程度。這項評估是否能有效追蹤疫情走向,仍待商榷。只能說戰「疫」尚未結束,各國仍須努力!
・2019/01/14
蚊子總是傾向飛往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牠們也會受乳酸、阿摩尼亞、丙酮或是羧酸類影響。近年發現,體表的微生物也是吸引蚊子的原因之一。如果能了解蚊子「覓食」的機制,或許未來可以出現新的防蚊辦法。
・2018/09/13
蚊子是許多病毒的傳染媒介,為了防止傳染病流行,政府除了境外移入的監控檢驗、醫院通報檢驗、地方衛生局監測與定期噴藥外,也長期在臺灣各地追蹤、研究病媒蚊,這些措施對疾病傳播的早期監控而言,是非常大且非常重要的助力。其中有一支「夏季限定」的研究團隊,每年都出現在你我熟悉的公園、豬圈、廢墟等等,默默為國人的健康努力,他們是病媒病毒與立克次體實驗室的「夏日限定捕蚊特攻隊」。
・2017/10/05
在我們身上有許多肉眼無法看到的東西,早期,我們使用顯微鏡來放大各個物質,觀察其外表,然而更小的細節卻無法被捕捉。杜波克特、法蘭克、與韓德森—2017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將我們帶往極限的領域,經過他們的努力,細胞中任何隱藏的角落皆可探索,而生物化學已經準備好迎接一個精彩的未來。
・2016/12/28
從今年美國的總統大選,到太空中所發生的災難性技術故障,對於科學研究者來說,2016年似乎是個動盪的一年。然而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宣佈了諸多令人矚目的科學成果,例如觀測重力波、DNA來自三個人的嬰兒以及人工智慧打敗李世石等。在這歲末時分,就讓我們與您分享,來自《自然》期刊精選出2016年的八大科學新聞。
・2016/09/10
當民眾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時,一方面可以透過醫療院所的檢測來確診,另一個更快速且有一定程度效益的觀測掌握方式就是察看google關鍵字的搜尋熱度。一旦關鍵字的搜尋熱度提高,很有可能便暗示了傳染病正悄悄的入侵居民生活當中,而官方防疫網也能透過這種網路上的間接觀測,來提前為鄰國與本國的疾病做好防治工作。
・2016/04/23
2015年年初,茲卡病毒在巴西爆發大流行,由於疾病的症狀不嚴重,僅有輕微地紅疹、結膜炎、關節痛等 ,沒有引起太多注意,沒想到數個月後,多名曾感染茲卡病毒的孕婦產下畸形兒,全球的科學家才赫然發現,這支乘著埃及斑蚊而來的病毒,將是人類未曾想像過的殺手。在里約奧運即將來臨之際,病毒的擴散成了全球危機,為了預測疫情,或許Google會是一項好武器
・2016/02/03
茲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症的全球流行病學,包括其臨床病徵、病毒特徵、流行病學特徵、高危險群、傳播途徑、病媒蚊、公共衛生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