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6/30
各種大大小小的生物學研究、基礎的生物醫學實驗或新藥開發前的臨床試驗皆離不開模式生物,牠們幫助人類預測出許多可能會發生的結果,找到全新的發現。長年以來,為了減少實驗中的變異,研究人員選擇讓模式生物居住在獨立且空無一物的空間中,以提升實驗的準確性。 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這樣的實驗方式可能會物極必反,不僅是實驗室之間再現性低之外,近期的研究也發現 9 種通過動物試驗的新藥,最終只有 1 種通過人類臨床試驗,這是否也代表著模式生物所生活的環境或許也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一部份?
・2018/06/29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自 1995 年起年年開會,最具代表性的共識從《京都議定書》一直到《巴黎協定》,已經十幾個年頭過去了。這些國際間的約定由於缺乏策略,在實質推動減碳的運動中影響力有限。「碳交易」以及「再生能源憑證」的市場交易制度如何在這些歷史背景中被推上線?這些利用自利人性與市場機制的做法,真能拯救地球面臨的能源與氣候危機嗎?
・2018/06/25
文/關旭佑 所謂無重力的奧妙之處,就是可以讓一個好像肥豬那麽重的人飛到半空之中,而且還可以叫得像殺豬一樣 。二
・2018/06/23
國際賽事開場前的國歌演唱並不僅僅是個儀式,球員們演唱時的熱情程度對於球隊表現也有影響。而2018的俄羅斯世足時,國歌也被拿來當作球隊間表達善意的媒介。
・2018/06/23
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大腦,主要並非演化來學習科學的,而是用來討論八卦的。而人類這種動物,和近親黑猩猩最大的不同是,人類有更發達的大腦前額葉,讓我們有計畫、組織、問題解決的能力。既然我們的大腦不同與其他動物,那麼放任自己不使用判斷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誤信資訊,這豈不是在蹧踏我們身為人最可貴的理性思考能力嗎?社會需要的是有更多人從經濟、食安、健康、能源等等議題能夠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判斷,而非迷信政客和名嘴的情緒化口號和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支票!「認同請分享」仍不夠積極,我們更該進行的是「認同請參與」,你/妳說是吧?
・2018/06/22
環評不僅是政治角力的過程,也充滿了需要科學知識的評估方法、力臻平衡的制度程序、更有身在其中的人想對現行制度死角提出的提醒。對任何一個非環評專業的讀者來說,環評的諸多細節足夠讓人暈頭轉向了。4 月 26 日泛科學院的「環評怎麼評?環評委員告訴你」講座,便邀請到李堅明和劉希平兩位委員分享環評的內部知識,讓環評離大眾更近一點點。
・2018/06/22
箱水母是刺絲胞動物門中毒性最強的物種。刺絲胞動物門包括了水母、珊瑚和海葵,屬於最早出現的動物支系。大約六億年前,在骨骼、外殼和腦出現之前,就和其他的動物分道揚鑣了。身為掠食動物,刺絲胞動物缺少了我們所認知的標準武裝,而是在觸鬚上布滿許多含刺的細胞,能在剎那間送出致死的毒液。
・2018/06/22
如果你打算開列地球上最怪異動物的清單,那麼鴨嘴獸勢必輕易入榜。鴨嘴獸真的很怪,以至於喬治.蕭(George Shaw)在 1799 年首度對鴨嘴獸進行科學描述時,簡直不敢相信真的有這種動物。哺乳類、卵生、鴨子嘴,把這些組合起來已經夠奇異了,但鴨嘴獸還有一個更詭異的特徵「雄鴨嘴獸具有毒刺」,而且是被刺到就得送醫院的那種等級。
・2018/06/21
雲,是氣候模式中非常難預測的一項因素,卻與全球暖化、空氣污染等環境議題密切相關。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研究領域從小尺度的粒子運動,一直到大尺度的風暴,試圖解答雲與環境的課題。
・2018/06/21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王寳貫主任,除了以雲物理的研究聞名,也致力於歷史氣候的研究。他從古代文獻中尋找線索,了解過去的氣候變遷,也發現氣候經常影響著人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