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6/19
近日有政治人物受訪時表示,因日本時期(1895~1945)在臺自來水的建設,使「當時的自來水,跟日本一樣是可以直接飲用的」。 對比起人們小時候仍有水要煮過才能喝的印象以及今日國內外的旅遊網站,多會出現關於各國自來水能否生飲的疑惑與建議,日本時期的自來水是否真的如政治人物所述般可以生飲,似乎有必要提出質疑或否證。本文旨在整理與此時期自來水相關文獻,並彙總筆者於此議題討論時,關於推論方式的多方觀點。
・2018/06/19
初到一個車站,為了尋找目的地而看遍各種指標的經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這些「路痴救星」之所以能夠成功的指點迷津,除了清楚的視覺設計外,其中的導引邏輯也必須經過層層把關。要把你帶出車站迷宮,其實難度不小於設計一個密室逃脫路線。
・2018/06/15
在國民法官的草案通過之後,你有可能變成一日法官,不過你能確保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資訊、開庭之前媒體所揭露的訊息(當然包括目擊證人的證詞), 不會影響到你的判決嗎?來看看一些避免你成為「恐龍國民法官」的注意事項。
・2018/06/14
喜好甜味是人類天生的本能,因為甜味通常代表糖份,也就是生物體的能量來源。而甜點,就是奢侈地應用糖、麵粉、雞蛋以及奶油,加上「空氣」一同打造出的魔法。不過,進入講求效率與品質統一的現代社會後,人們開始使用一些人造添加物,確保產品的保存、品質以及安全性,讓我們一邊學做甜點,一邊認識這些好陌生又好熟悉的添加物吧!
・2018/06/14
生物分子(Biomolecule)是指存在於生物體內的分子,包含人體中的膽固醇、DNA、還有微生物和植物產生的天然物等等。生物分子大多為有機化合物,由碳、氫、氧、氮、硫等原子,依循大自然的規則組成精巧的結構,彷彿造物主的摺紙作品。現在,你也能透過手中的紙張,摺出存在於你體內的生物分子。
・2018/06/14
「天下沒有兩句話的聲音數據是一樣的!」中研院李琳山院士在講座中說明,人類語言的聲音數據千變萬化,同一個人說同一句話兩次,其數據絕對差很多。這是發展語音技術的最主要困難點。好在人類語言有結構,因此語音技術必須透視聲音的結構。本文整理演講精華,一同了解華語語音技術的前世、今生並展望來生。
・2018/06/13
近年食安議題正興,但箇中核心「化學添加物」卻是大眾不甚熟悉的一塊。其實一般民眾要掌握食品添加物是否無礙健康,不需要非常高深的化學知識,從最源頭「化工原料」的積極管理做起,便能有效預防混用或違法添加。由行政院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衛生福利部、經濟部跨部會合作推行的「化工原料業及兼售食品添加物業者自主管理作業指引」,便是如此應運而生。現在,讓我們從指引的核心「四要管理」開始認識「化工原料管理」吧!
・2018/06/13
團藻性喜棲息於富含有機質的靜水域,如淺塘與雨後的暫時性水窪。初夏的田寮洋,在棲息著少量滿江紅的水田裡,很容易發現團藻的蹤跡,甚至會形成極度優勢的藻類純群。團藻與滿江紅的要求相似的水質條件;然而,佈滿滿江紅的水田,由於光照缺乏,又會抑制團藻的生長。另一方面,團藻對農藥敏感。因此,棲息著團藻的水田,通常是禁絕或低度用藥的友善耕作水田。
・2018/06/13
雖然我從小就常去科學館遛達,但對於化石跟古生物的演變還是一知半解,直到讀了《25 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總算有了完整的認識,糾正自己不少錯誤觀念。本書作者唐納‧波瑟羅可能是最懂得說故事的古生物學家,在本書中精選了 25 種關鍵的生物化石,包括化石界的明星三葉蟲、巨齒鯊、始祖鳥;以及不顯眼,但在作者筆下卻閃閃發光的古笠螺、頂囊蕨、跟半甲齒龜。
・2018/06/11
身為一介科學傳播從業者,我替自己設定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透過《泛科學》讓科學家跟大眾直接對話,也讓大眾更明白科學人的思維與科學人本身的「多樣性」,但說得比做得容易,一開始我也是不斷卡關。然而就在認識了本書的主編及共同作者蔡宇哲老師之後,他向我展示了一個絕佳的實踐,不但破解了我的問題,也讓我更有信心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