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10/03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 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 的研究讓我們一探究竟,到底植物、動物和人是如何調適體內的生物時間以配合地球的運行。 他們在果蠅身上找出一個能控制生物生活節律的基因。此基因生產出的蛋白質會在夜間累積,並且在白天降解。他們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套調控機制的其他蛋白質,由此揭示了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而現在我們已知,其他多細胞生物包括人類都是透過相同的原理來調控生理時鐘。
・2017/10/01
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目前被認為和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的過度堆積影響神經間的聯繫,甚至造成神經細胞死亡有關。十多年來,科學家研發出抑制澱粉樣蛋白產生的 γ-secretase inhibitors,以及將澱粉樣蛋白清除的單株抗體。但這些藥物雖然在動物實驗及臨床試驗一、二期有些不錯的成果,卻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相繼宣告失敗。有的是因為副作用太大而終止試驗,有的即使能減少澱粉樣蛋白堆積,卻無法顯著改善病人的認知功能。科學家們努力檢討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聲音指向源頭:會不會是一開始澱粉樣蛋白假說就出了問題?
・2017/09/29
科學家如何孕育實驗靈感?不只限於實驗室,也能是馬拉松賽場,甚至是和小朋友交流!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的陳俊安團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出發,研究運動神經元發育和退化的過程,期望能協助發展漸凍症的精準醫療。
・2017/09/29
螞蟻其實並不像我們想像那樣汲汲營營,有近40%的螞蟻並不活躍,在蟻巢中整日無所事事,然而,當巢中的菁英離開後,牠們就會狗熊變英雄,擔負起重責大任。
・2017/09/24
捏紙黏土發《科學》?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的感覺,可是今年5月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的主要研究材料,就是紙黏土捏的,而且Science官方網站還在首頁報導。來自瑞典的科研人員托馬斯·羅斯林(Tomas Roslin)用製作黏土動畫的黏土製作了2900多個假的毛毛蟲,透過全世界40多個科研人員把這些毛毛蟲放到了從北極到澳大利亞之間不同緯度和海拔的自然環境下,最遠的兩個研究地點之間跨越 11635 m,這個項目還有一個高大上的名稱,叫做「全球假毛蟲計劃」。全球假毛蟲計畫不但告訴我們世界上毛蟲被捕食率最高的地方,還告訴我們--蟲不用做得很精緻,也可以騙到獵食者!
・2017/09/23
為民除害的確是家貓能提供的可信互惠服務,換取在地球上比其他動物高出一等的地位。齧齒動物,尤其是牠們身上挾帶的病菌,仍然是全世界共通的困擾。同樣一場農業革命,為家貓多數的野生親戚帶來厄運,卻讓牠們自己一飛沖天,成為穀倉--更別說還有人類的免疫系統--最堅強的守護者。這種概念具有一種令人滿意的相對性。但這些都是真的嗎? 貓真的讓害鼠不敢再造次了嗎? 這事曾經發生過嗎? 我決定向一位老鼠科學家詢問,查明真相。
・2017/09/23
家貓可以改變牠們晝伏夜出的生活方式,轉而配合飼主的生理時鐘,並將就於跟某些野生近親相比只有萬分之一大小的領土。同時牠們放棄交配,而且絕大多數的家貓也都金盆洗手、不再殺戮,儘管這可是最能體現家貓的本質的休閒娛樂。但這樣就夠了嗎? 有的家貓會處於所謂「無精打采的休息狀態」,有的可能會開始搗亂、欺負別的貓,有的會抓狂、傷人,有的則是出現各種令人憂心的精神狀況······
・2017/09/22
人類馴化貓的理性動機實在太過薄弱,家貓的存在,其實超越了實用價值。打從貓完成自我馴化後,就鮮少提供什麼實質上的服務,非但沒能拯救人類免於饑荒,也沒能拖慢歐陸上黑死病的腳步。然而石器時代的村民縱容牠、埃及人尊崇牠、千禧世代將牠數位化,家貓通過了時間的考驗,現今許多人承認極度享受有牠們為伴--家貓之所以能大獲全勝,關鍵在於貓有著一張強大掠食者的臉,但同時也有一張如孩子般的臉龐,這樣的組合營造出令人眩惑的張力,讓人類心甘情願成為貓奴。
・2017/09/22
很多人自稱貓奴,那是出自對貓咪的寵愛與情感投射,但是我們真的對貓這種動物,或是「貓科動物」,還有貓與其他動物的關係有著深刻的理解嗎?一般來說坊間有關貓咪的書都太聚焦在寵物貓身上,好比怎麼和牠玩?如何做好居家照顧?或是直接跳離動物行為學的基礎高談「貓咪心理學」。這些與所有貓科動物都有關的深入議題就甚少被各種「貓書」談論。《我們為何成為貓奴》這本書讓人感到驚艷之處在於它能夠從人類歷史上所經歷過的大小貓科動物著手進入主題,讓我們對家貓的關注在一開始就擴大到整個貓科動物世界。這種比較宏觀的書寫方式的卻可以讓讀者不要在一開始就在書中尋求對家貓萌感的沉溺,進而理性地、全面性地理解貓科動物究竟如何進入人類生活。我很高興終於能看見一本書,從歷史、科學、文學、社會學的多面向視角來審視人類對貓的癡迷與喜愛,也能夠在這麼深沉的迷戀中理性地面對因為愛貓所造成的諸多複雜議題。這本書所談論的貓咪議題或許比較深沉,甚至比較像是集合歷史考證與科普知識的侃侃而談,但是我相信任何對貓咪、貓科動物、人與貓的關係,以貓與其他生物關係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讀讀這本誠懇、豐富與深入的著作。
・2017/09/20
大腦得不斷地接收龐大的資訊量,因此它經常會抄捷徑,以簡化所見所感,同時賦予這些資訊最可能的詮釋。這麼做有助於讓大腦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而非兼顧一切。同時大腦擅長預測,因此能彌補在接收並處理感官所傳來的訊號,與實際產生視覺或觸覺之間的些微時間差。然而,抄捷徑及預測也可能導致大腦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