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9/20
透過遺傳、形態、叫聲、和行為反應,臺灣師範大學生科系師生王盈涵、蕭郁薇、林思民等人,再度在臺灣發現新種樹蛙。這個新種樹蛙從過去大家熟知的「日本樹蛙」之中所獨立出來。
・2017/09/20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生物學獎頒給吉澤老師,他和合作夥伴2014年在巴西的洞穴裡做研究,發現洞穴裡生活著幾種奇葩的洞穴昆蟲,它們的雌性具有極其類似雄性生殖器官的結構,而雄性反過來具有類似雌性生殖器官結構。
・2017/09/19
這次搞笑諾貝爾認知學獎得獎的是關於雙胞胎的研究:同卵雙胞胎在自我臉孔辨識上並無優勢。這主題深深吸引住了我這個養育同卵雙胞胎多年的家長。 為何自我臉孔辨識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主要是心理學相關研究如行為科學、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都一致認為,要先認識自己的臉,才能建立自我意識,這也行塑人類之所以為人非常重要的事 。
・2017/09/18
手機像是一堵無形的牆,橫亙在我們與蟲魚鳥獸之間。但是,在泛科學院與億觀生技合作辦理的夏日 STEAM 營中,手機也能搖身一變成為顯微鏡,讓孩子們隨身帶著實驗室。透過手機顯微鏡,孩子可以在平凡中看見美麗,這樣的課程,就如種子一樣,或許有朝一日能灌溉出他們對科學的熱愛。
・2017/09/15
2017 年搞笑諾貝爾獎又有哪些超有趣的研究?液體的貓、治打鼾妙招,倒退走的咖啡杯拿法,同卵雙胞胎其實沒有特別擅長分辨照片中誰是誰?
・2017/09/14
昆蟲證據只是拼出凶手罪行的馬賽克圖案中的一片瓷磚,可是魯克頓一案成功結合了各個領域,增加社會大眾與專業人士對鑑識科學效能的信任,刑事昆蟲學便是其中之一。
・2017/09/13
隨著人類大規模排放廢氣與污染物,海洋環境趨向高溫和高酸度,台灣周遭的海洋生態也因此逐漸變化。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曾庸哲助研究員,透過對多種台灣臨海生物的生理學、生態學研究,發現「代謝能力的演化」是適應極端化環境的關鍵。
・2017/09/10
依照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的說法,他將在 2017 年與任曉平一起完成史上第一次人頭移植手術,然而,手術必須面對許多風險:大腦於低溫會有保存困難、人體排斥反應......雖然這種手術可能是一大突破,許多相關領域專家卻對此持保留態度。
・2017/09/09
類三萜化合物能干擾黃體素所引導的精子獲能作用,並能小幅降低獲能的精細胞活動力。更值得一提的是,類三萜化合物並不影響未獲能的精子活動力,顯示其不會損害一般的精細胞。因此,類三萜化合物可作為天然物質的分子保險套,也可發展為緊急避孕措施。不過先別高興得太早,這兩種物質阻斷受精的特性才剛被發現。目前為止,所有發展潛力的分析和評估都只是紙上談兵,要成為真正上市的避孕藥物,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