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507 篇文章・ 1 位粉絲

該內容受客戶委託,客戶在內容產製過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參與,然而內容仍然受到廣告法規規範及泛傳媒營運團隊監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4/17
在新聞上又看到「零檢出」、「未檢出」或是某某食品檢驗出多少 ppm 的毒物時,大家可要看仔細,到底該食品驗出的毒物有沒有超過政府法規所規定的未檢出值,是不是又不小心掉入「零檢出」的文字陷阱中。記住!「劑量決定毒性」,該去確認的是到底有沒有超標,以及思考背後訂定檢驗標準的程序是否嚴謹、具有脈絡。
・2017/04/13
毒理學之父 Paracelsus 先生(1493-1541)有一句名言:「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世界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很恐怖吧?但他話還沒說完,「但依使用劑量的多寡,可區分為毒物或藥物。」也就是許多專家學者努力向大家解釋的:劑量決定毒性!當我們詢問一種物質有沒有毒的時候,「劑量」是決定答案的關鍵。
・2017/04/11
王中茹與博士班學生李頂華及團隊成員發現影響玉米染色體 DNA 交換的關鍵之一: DSY2 蛋白質。這個蛋白質參與生殖過程中減數分裂的「染色體互換」,讓基因有機會透過「天然洗牌」的方式,使玉米的下一代有更多變異,有機會長得更好、更能適應環境。
・2017/04/11
「電腦視覺」是研究怎麼讓機器「看」這個世界。廖弘源博士兩個最新研究「籃球進攻戰術分析」「演唱會片段自動拼貼」都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深度學習運算技術,若研發成熟後,人工智慧在影片處理上的技巧,將會突飛猛進。或許,「電腦藝術家」誕生的一天,指日可待!
・2017/04/10
可以即時追查 PM2.5 濃度的「空氣盒子」,因需求而誕生,更因父愛而堅持,現在他的空氣盒子已經遍布全台,下一步就是有一天要讓全世界講到空氣盒子,就想到台灣!
・2017/04/10
誰在買書?買什麼書?這是規劃出版與行銷計畫時,需考量的因素,過去僅能用專業經驗判斷,現在透過資料分析與機器學習,可以用客觀的科學輔佐主觀的決策。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昇瑋研究員,帶領資料洞察實驗室,找出書籍銷售數據中潛藏的商機。
・2017/04/10
青少年霸凌行為為何層出不窮?關鍵在於大人長久忽略的青少年之間錯綜複雜的「友誼網絡」特性。 不同成長背景、能力與價值觀的青少年,會逐漸自成一群或遭排擠落單,而彼此為了在「班級」這個宛如社會縮影的「縮小版社會」中競爭「社會地位」,「霸凌」行為其實是模仿大人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社會化行為。
・2016/12/29
吃補也要吃巧,不能胡亂補,納豆、益生菌、人參看來都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但是!任何東西過量都是有問題的,以及在什麼情況下食用以及什麼狀況下不該食用,都相當重要。在保養身子之際,千萬還是要注意啊!
・2016/12/28
你是每天飯後、睡前都會服用營養補充品的人嗎?逢年過節回家,想買些禮品孝敬長輩,考慮選擇健康食品嗎?但是,在購買、食用之前,你有想過這些所謂的保健產品到底含有什麼成分嗎?吃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這次,我們將以「魚油」、「紅麴」和「銀杏」三種家喻戶曉且普遍被認為對人體有益的保健成份為例,和大家討論交互作用,以及食用補充品時的注意事項。
・2016/12/21
你有注意過食品包裝上的小綠人嗎?那可不是隨便一家廠商的 logo,而是「健康食品標章」,那又是怎樣的產品能夠獲此「殊榮」呢?2016 年 11 月 29 日「PanSci TALK:保健食品怎麼挑?怎麼吃?」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名譽教授潘子明,聽他娓娓道來健康食品的審查認證(安全、功效、安定)及標示的方法(小綠人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