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不直接吃黃豆的理由:關於豆類加工品的二三事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17/09/05 ・294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陳亭瑋自由寫手

豆漿、豆花、豆腐、豆干、豆皮…… 你還能想到哪些豆類加工食品呢?圖/bigfatcat@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直接吃黃豆不好嗎?為什麼要加工?

研究加工製品,可以發現人類對於「吃」這件事其實滿有創意的,豆子搖身一變,能夠成為液體(豆漿)、滑順柔軟(豆花)、適合刷醬燒烤或放入熱湯(豆腐)的美食(編按:還有大魔術熊貓麻婆!)。但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直接吃黃豆不好嗎?

要解釋這件事,首先得回到我們的腸道(咦)。人類的腸道裡含有胰臟分泌的酵素「胰蛋白酶」,協助蛋白質分解,是我們重要的好夥伴。然而,黃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顧名思義會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如果直接生食黃豆,可能會消化不良1,因此需要透過加工製成的協助,使其受熱變性、失去抑制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所有豆類加工製品都是應用了這樣「蛋白質遇到酸、鹼、熱會變性」這個重要的特質來進行加工。蛋白質在遇到酸、鹼、加熱、重金屬等環境時會改變結構,最明顯的是會改變其溶解度,同時減少活性,舉例來說,先不管好不好吃,在鹹豆漿中加入白醋,環境變酸,會使豆漿中的蛋白質變性,你看見浮現出來的白色碎塊物質就是蛋白質。

而除了透過加工過程處理胰蛋白酶抑制劑外,黃豆的加工過程,還有一個好處 ── 創造出更多樣化的形狀跟口感,提供我們更多飲食上的選擇。

豆類加工的第一課:從煉成豆漿開始吧

接著,就來看看這些黃豆加工製品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吧!首先,製作常見的豆類製品如豆腐、豆皮、豆干等,我們需要從「豆漿」開始。

說到豆類製品你會先想到什麼?豆漿!圖/Sinchen.Lin@flickr, CC BY 2.0

豆漿是黃豆經過清洗、打碎、過濾並烹煮而得的液體成品,過濾留下的固體部分為豆渣。有了豆漿,我們可以完成大多數的豆類製品;而豆渣中含有許多纖維質,也可以做成素肉、素丸子,或是炒乾成為素肉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豆漿持續加熱,豆漿與空氣的交界處,蛋白質會凝結成薄膜,這層薄膜就是豆皮,用工具挑起薄膜晾乾定型,然後曬乾或是油炸,就是我們常加入火鍋中的豆皮,也稱之為腐皮或腐竹。而一般大家吃到的豆皮會乾燥定型,而日本會吃新鮮製成的豆皮,稱之為「生湯葉」。

有了豆漿就可以來做豆皮啦。圖/Andrea Nguyen@flickr, CC BY 2.0

而製作更進階的素雞、素鴨、素火腿,基本上就是將豆皮以水泡軟或川燙後,將瀝乾水分的豆皮層層相疊,以紗布和玻璃紙綑綁,形成長條棍棒狀,或是放入特定的模具中定型,再經過蒸煮就完成了。

豆漿凝固的魔法:點鹵

說到豆類加工品許多人會想到的「豆腐」又是如何製作的呢?這牽涉到更多的化學變化,在完成豆漿後,第一個步驟需要「點鹵」,也就是加入凝固劑如鹽鹵或石膏,利用其中的鎂離子、鈣離子與蛋白質反應,使蛋白質沉澱出來。(順帶一提,如果點鹵後的豆漿持續靜置凝固,就會成為常見的點心豆花、也稱豆腐腦喔)

傳統做法的豆腐主要會以石膏點鹵,將未結成塊的豆腐花倒入墊有紗布的木框內,加壓擠出漿水後成形即成。排出水份的多寡會影響豆腐的含水量,壓越久、放越重,最後完成的豆腐會越硬,如傳統市場內可以看到「板豆腐」會一整塊上面有一格一格的豆腐框,就是它成形的木框底部的形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豆腐要經過點鹵與加壓製成。圖/Anna Frodesiak@wikipedia, CC License

近年來市場常見的盒裝嫩豆腐,則會加入葡萄糖酸內酯作為凝固劑,嫩豆腐不會另外除去水份,因此吃起來更加軟嫩。而如果將硬豆腐放入冷凍環境中使其內部水分結凍,解凍後就是內部充滿孔隙、口感很有特色的凍豆腐。另外要補充說明「百頁豆腐」的製作,和傳統豆腐由擠壓製作不同,百頁豆腐成分包括大豆分離蛋白、沙拉油、澱粉、水,以硫酸鈣為凝固劑,再經過蒸煮而成,這也是百頁豆腐油脂含量比一般的豆腐高出很多的原因。

source:washjeff

豆乾的製作則接續傳統豆腐的製程,將豆腐切塊後再次加壓排水,則可以完成一般沒有上色的「白豆乾」。白豆乾因為富含蛋白質與水分,一般來說容易腐敗,較不易存放。將白豆乾放入糖烏(煮過焦化的麥芽糖)煮過上色,可以減少水分、延長保存時間,就是我們日常看到的咖啡色的豆乾了。

上述都是比較傳統的加工方式,接下來要介紹加工程序較為繁瑣的製程。

黃豆壓榨製成食用油後,會留下副產品「豆粕」,豆粕經高溫高壓擠壓,組成具有如同肉類纖維組織的大豆蛋白製品「組織化黃豆蛋白(Texturized soybean protein,TSP)」,也就是素肉,並再衍生製成素火腿等加工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仔細點來看,豆粕延伸出的產物主要有三種。首先便是素肉的主要成分「大豆分離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先在鹼性環境中將蛋白質自豆粕內溶出,再以酸性環境使蛋白質沉澱集中,最後中和、離心、乾燥,得到蛋白質比例最高的大豆分離蛋白。而豆粕去除醣類和乾燥處理後,可以製成「大豆濃縮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 SPC)」。最後,直接將豆粕經由真空乾燥或噴霧乾燥除去水份,就是「大豆蛋白粉」,具有吸水產生凝膠的特性,可以做為素肉製程中的原料之一。這三種產物依需求調整比例,就可以做出各式各種口感、形狀的素肉製品,包括素肉燥、素肉絲或是素魚排等。

豆粕可以再加工為具有如同肉類纖維組織的大豆蛋白製品。圖/pxhere BY CC0 Public Domain

豆類加工家族,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人類日常所需的營養素有三大類:醣類、蛋白質、脂質。我們知道,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的大型分子,在生物體內具有構成身體結構組織、作為催化作用的酶,以及作為新陳代謝的傳令兵等功能,十分重要。由於蔬食部分蛋白質含量較少、一般飲食主要以肉品為蛋白質來源,因此常有人認為吃素容易營養不良,但其實並不見得喔。

事實上,豆類是很棒的蛋白質來源,黃豆的成分約有 36% 是蛋白質,33% 碳水化合物與16% 油脂(參考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如果要從黃豆中攝取蛋白質,直接吃黃豆的攝取率相對較低,反倒是經過加工處理的豆類製品因蛋白質變性,能幫助人體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這也是食品加工的其中一個神奇之處。

總地來說,豆類製品低膽固醇、易加工、富含蛋白質的特性,不只是素食者的好選擇,也較肉類更適合提供給咀嚼不便的老人作為蛋白質補充。當然,不管吃什麼,都需要注意營養素的充分攝取與均衡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4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公視《神廚賽恩師》】如何挑選品質優良的皮蛋,原來跟敲出來的聲音有關?!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2023/03/09 ・160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拌」是現今許多大廚們會使用的熱門烹調方法,把生的原料或放涼的熟料,切成小形狀後,再加入各種調味品,直接調拌成一道菜。而拌菜只有涼拌嗎?其實除了涼拌之外,還有燒滾滾的熗拌喔!

神奇「拌」法-拌的古往今來

為什麼涼拌皮蛋豆腐成為了現今小吃店必備的小菜之一呢?原來是因為在三國時代官兵們操練武藝時,諸多將士天氣熱長時間操練,常因此心生內火,口乾舌爛,仗還沒打就掛急診了…此時關羽想到,醫書上説過石膏性涼,可退火,不妨一試。於是,他吩咐士兵用石膏點製豆腐,而且只用食鹽拌着吃,這種涼拌豆腐就像一劑良藥,士兵們病竟然好轉了,日後便成了消暑良方!

至於豆腐是如何與皮蛋相遇的呢?傳說是大約在600年前,某間小吃店的老闆在繁忙之際,常會隨手將泡過的茶葉倒在爐灰中,當時老闆還養了幾隻鴨子,很愛在爐灰堆中下蛋,導致蛋都跟茶葉、灰渣在火爐中結成塊了!老闆撥開黑黑的蛋,發現有種詭異的味道,一咬下去驚為天人,雖然味道很重,但卻軟Q彈牙,滑順爽口呢!據說皮蛋,就是這麼來的。但因為口味太重,於是當地人把它和清淡的豆腐拌一起加上佐料,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清熱解毒,成為流傳至今的名菜!

在涼拌皮蛋豆腐前,首先我們要了解挑蛋的秘訣喔!

我們吃的皮蛋是用鴨蛋製成的,而非雞蛋!因為鴨蛋的腥味比較重,比起直接烹煮更適合拿來加工,再加上鴨蛋富含的脂肪量較多,做出來的皮蛋就會更香口感更有韌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如何分辨「好蛋」和「壞蛋」也是相當重要的,雖然都是剛生下的蛋,但根據母鴨身體狀況的不同,也會影響蛋的品質喔!除了看外觀之外,也可以敲敲看聽聲音,品質好的蛋聲音聽起來會比較清脆,如果是有破裂的蛋,聽起來就會有「啵啵」的聲音。而我們將皮蛋買回家後要特別注意的是,不需要將皮蛋冰在冰箱,皮蛋本身其實已經是熟成的食物了,加上有蛋殼保護所以不易腐壞,放進冰箱保存的話,反而會讓皮蛋走味喔!

皮蛋吃起來明明很好吃,但為什麼聞起來會有臭味呢?原來是因為蛋白質中的含硫胺基酸,經過分解後會產生氨與硫化氫,而形成一股尿騷味,所以才會被誤以為是用馬尿做成的,由於皮蛋本身味道重,所以適合涼拌。

還有另一種「拌」的料理方式,叫做「熗拌」,熗拌是先用熱油激發香料的香氣後,將油淋在涼菜上的一種料理方式!最適合的就是蔬菜,爆香過的熱油淋在蔬菜上時,會因為高熱提高蔬菜的表面溫度,在口中形成外熱內涼的口感,讓味道更有層次!

我們吃的皮蛋是用鴨蛋製成的,而非雞蛋!因為鴨蛋的腥味比較重,比起直接烹煮更適合拿來加工,再加上鴨蛋富含的脂肪量較多,做出來的皮蛋就會更香口感更有韌性。
我們吃的皮蛋是用鴨蛋製成的,而非雞蛋!因為鴨蛋的腥味比較重,比起直接烹煮更適合拿來加工,再加上鴨蛋富含的脂肪量較多,做出來的皮蛋就會更香口感更有韌性。圖片 / 公共電視提供

全新第三季《神廚賽恩師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 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 36 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 2023 年 2 月 3 日起,每週五晚上 6 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 3 台每週五晚上 7 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 3 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神廚賽恩師》第三季將於 2/3(五)起,18:00 在公視主頻首播

其他播出資訊

▍ 公視頻道每週五晚間 18:00、公視三台每週五晚間 19:00 (首播)

▍ 公視頻道每週六早上 09:30、公視三台每週日晚間 18:00 (重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並將於公視+ 影音平台完整上架 敬請期待

▍ 烹調中蘊含科學原理,一起發現料理中樂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公視《神廚賽恩師》_96
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公共電視科普節目《神廚賽恩師》 ,結合科學、廚藝與食育教育,引領大眾用有趣的方式、從Science-科學角度讓大眾了解傳統廚藝「伙房36法」中的科學知識。第三季節目於2023年2月3日起,每週五晚上6點在公視主頻首播,公視3台每週五晚上7點首播,重播時段為公視主頻每週六早上九點三十分與公視3台週日晚上六點播出。

2

2
0

文字

分享

2
2
0
穿越時空遇見手搖飲的前世今生 feat. 配配飲 Evan、公益創投 Amiko【科科聊聊 EP82】
PanSci_96
・2022/03/10 ・359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做測驗,就有機會獲得免費特製手搖飲品,現場還有大獎等你抽!
配配飲 IG配配飲 FB

根據經濟部去年統計,台灣每年竟可賣出 10.2 億杯手搖飲,平均每人每年喝掉 43.3 杯!不過,身為手搖飲愛好者的你,在喝下爽口珍奶時,有想過手搖飲是怎麼出現的嗎?現在喝得到手搖飲都是托哪位女科學家的福?手搖飲大為流行要歸功哪一項發明?現在還有「無人手搖飲店」,真的能搖出好喝珍奶,為你客製特殊需求嗎?

本集泛科學邀請配配飲創辦人 Evan、公益創投的 Amiko 聊聊手搖飲的前世今生。讓我們與兩位來賓一起穿梭時空,從古早泡沫紅茶店,聊到手搖飲未來無限的創新趨勢!

  • 04:43 為什麼要強調「女性」職人的成就

至今,實踐性別平權仍是社會各個產業需努力的目標,女性在職場受到不平等待遇也並非少見。Amiko 提及在新創產業,女性不像男性有機會繼承或取用家中資源,創業也必須「白手起家」靠自己,更可能受到家庭與婚姻的牽絆。不過,她也說創業的要素,在於秉持創新、挑戰精神,性別並不影響創業成功與否。P 編表示,泛科學先前也曾製作《她是科學家》專題,希望藉此呈現女科學的成就,以及她們因性別所遇上的困境與歧視。

  • 09:12 19 世紀才有食品冷藏概念

19 世紀時,美國女性化學家瑪麗恩格爾潘寧頓(Mary Engle Pennington)熱衷於食品加工、儲藏及運輸衛生的研究,致力於推動食品冷藏保鮮的概念,研發出許多冷凍運輸、儲藏的新科技,更是全世界第一個建立牛奶安全檢驗標準的科學家。正因為她的研究與發明,今日我們才得以享用新鮮的珍珠奶茶等手搖飲。

延伸閱讀:

廚房與食品工廠如何確保食品安全?認識傳統食品加工

Mary Engle Pennington 美國細菌學化學家和製冷工程師。圖/wikipedia
  • 12:12 從雜貨店到泡沫紅茶店的「飲料史」

P 編及 Evan 回想起小時候對「飲品」的回憶,源於從雜貨店裡的飲料桶,用塑膠袋裝紅茶、冬瓜茶,或再把飲料袋放進冰箱,自製出紅茶冰、冬瓜茶冰。兩人進入的青少年階段後,小歇等泡沫紅茶店大為盛行,學生間開始流行在店內與三五好友喝茶、聊天、打牌,讓泡沫紅茶店成為社交聚會場合,也是許多人的青春回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6:28 手搖飲盛行竟歸功於這項發明?

Evan 說明「飲料封膜機」的誕生,是手搖飲店在台灣大為盛行的一大主因。從前,泡沫紅茶店多以內用為主,外帶飲品時以塑膠蓋封口,但蓋子容易脫落,導致飲料外帶不便,自從發明封膜機之後才大為改善,讓飲料外帶變得容易,主打外帶的連鎖飲料店才開始盛行。Evan 也曾和封膜機廠商接觸,表示封膜機的製造也有其學問,塑膠膜、鍍膜的材質必須選擇得宜,飲料杯才能黏得緊密,稱封膜機為另類「台灣之光」。

延伸閱讀:

為什麼紙吸管總是插不進去?你可以這樣做!

封膜機讓外帶更方便。圖/Freepik
  • 21:06 手搖飲店員不再「搖」飲料了

過往,手搖飲店追求店員「手搖」飲料,讓客人感覺賓至如歸的服務,但現在體諒店員的「手力」,多半也以「搖杯機」取代人力。Evan 解釋「搖」的動作,有助讓外在空氣與飲料、糖、冰塊結合,喝起來味道較為順口,也說明飲料搖出的泡沫,能有效阻隔空氣,讓氧化過程暫緩,能讓飲料暫時維持一定的口感。另外,如現在部分商家販售的黑糖珍奶,便是追求不搖飲料,才能看到從杯身看到如「虎紋」般美麗的黑糖,也是手搖飲多元化、美學化的轉變。

  • 25:19 為何不愛去超商買手搖飲?

台灣現今手搖飲料店五花八門,就連超商也加入市場,但普遍消費者仍會偏好選擇手搖飲料店,而非購買超商的手搖飲。Evan 認為,消費者購買手搖飲追求「儀式感」,要到特定店面購買,在店內耐心等待一杯現做的飲料,買的是一種「心靈慰藉」。相對來說,上班族則會選擇到講求快速便利的超商,購買咖啡以提神,是一種工作上的「需求」,與購買手搖飲背後的心理機制有所差異。

  • 30:28 疫情後餐飲業開始「電子化」

手搖飲店員工每日的必備行程,便是煮茶、點單及收銀,因此商家營運仰賴極大的人力資源。不過由於 COVID-19 疫情影響,必須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因此商家使用無人機讓消費者點餐的頻率增加,讓機器替代重複、枯燥的勞務工作。同時,消費者在疫情後也更習慣電子支付、外送叫餐,種種消費模式的轉變,都已改變餐飲業的生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34:50 無人手搖飲店「客製化」的原因

配配飲最大特色在於它是間「無人手搖飲店」,從煮茶、加料、調味皆由自動化手搖飲機台一手包辦,消費者可依據自己的口味需求向機器點餐,獲得比一般手搖飲店更「客製化」的飲品。Evan 表示研發機台並不容易,光是「煮茶」步驟即耗費兩年時間才研發完善,各種配料的濃度、流體速度也需反覆測試,讓製作標準統一形成SOP。

為了讓配配飲的口味「好喝」,Amiko 親身下海試喝各家手搖飲,最終發現飲料容易造成「體重負擔」。因此最終配配飲的糖皆使用寡醣(Oligosaccharides),有助於益生菌生長,並且熱量相對較低,甜度也更為清爽耐喝,不容易過膩。

延伸閱讀:

新飲食法可改善常常腸胃不適的「腸躁症」?低 FODMAP 飲食是什麼?

  • 41:32 機械手臂為何不適合做飲料?

由於考慮到店面營運效益,自動化手搖飲機台具有兩個產線,能同時製作兩杯飲品,達到最高效能讓產量增加,也減少消費者等待飲品製作的時間。若採用機械手臂製作飲品,其產製過程仍與手工相同,製作速度仍可能比人來得慢,過程中還可能會有潑灑出飲料、調味不夠精細等問題;相對而言,配配飲的機台有更完善的製作產線,並且仍有人員從後台監控,確保機器的運作狀況,調配手搖飲的流程比機械手臂更穩定。

延伸閱讀:

NASA將出動機械手臂 把小行星巨石搬到月球軌道

  • 45:44 「工程師魂上身」改善人為誤差

Evan 提及,自動化手搖飲機台與手工煮茶的最大差異在於,人為操作容易有誤差,例如店員可能沖煮時恍神分心,導致茶的口感有所不同,機器只要設定無誤便能精準製作。他也表示,過去當工程師時就喜歡喝手搖飲,但也觀察到就算是在同間店點同款飲料,只要服務的店員不同,口感便會有差異。這種人為誤差讓他「工程師魂」上身,希望能改變手搖飲的產製問題,才動念想研發自動化手搖飲機台,創造出「配配飲」品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52:11 以女科學家命名的飲品

本次配配飲與泛科學推出聯名活動《用飲料串連科學與世界的女性》,根據四位女科學家的生平、性格與研究,特別設計出四款以她們為名的飲品,以美妙的味覺口感,紀念女科學家們的成就。即日起至 3 月 22 日,加入泛科學會員並完成《你是哪位女科學家?》測驗,就有機會免費獲得【泛科學 X 配配飲】女科學家飲料兌換卷!共計 200 杯!

除了線上測驗,3 月 8 日至 3 月 31 日,只要於配配飲民復主題店活動現場購買四款專屬飲料,在購買收據背面寫下「姓名」、「手機號碼」資料並投入抽獎箱,就有機會得到 Amiko 大力募得的多個獎項,最大獎是價值超過新台幣兩萬元的宜蘭「迷路憶境」民宿包棟住宿一晚,其他還有 Rogy 環景360度 專人直播服務、ZINIZ 時尚輕巧滅火精品、芒果遊戲道具包等 60 個總價值近九萬元的豐富獎項等你來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7
0

文字

分享

0
7
0
食品有可能傳播 COVID-19 嗎?「食品加工鏈」防疫應注意哪些事?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2021/07/01 ・327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本文與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合作,內文經泛科學改寫。
  • 詳細專家回應請見:「食品加工鏈的COVID-19傳播」之專家意見
  • 資料更新至 2021 年 6 月 7 日

COVID-19 爆發之後,已經確定知道飛沫、直接接觸與空氣感染,為其主要的傳播方式。然而,疫情是否有可能藉由食品擴散,仍然是某些人提出可能的隱憂。

食物會是疫情傳播的來源嗎?圖/envato elements

為此,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簡稱 PHE)於 2021 年 3 月發表報告,回顧 6 篇來自美國及德國的研究與報告,探討食品加工鏈內 COVID-19 傳播。

此報告結論認為食品加工鏈的「作業員工」無法在密閉工作環境中保持適當距離,易傳播 COVID-19。

食物極不可能傳染COVID-1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 翁瑞宏 協助解讀此研究,他指出,鮮少有透過動物而使人類感染 COVID-19 的報吿,相關食品感染人的情況就更不確定。

聯合國的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亦發布一項定性評估[1],指出人類接觸、處理、食用畜養和水生動物或其產品而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的,也就是極不可能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幾乎不可能因為處理或食用生鮮動物而感染新冠肺炎。圖/envato elements

由於冠狀病毒並非食源性病毒,亦即該病毒不太可能透過飲食而感染,更何況食物的熱處理、水分活度、酸鹼度、各種營養成分都會影響冠狀病毒的穩定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冠狀病毒在冷藏食品中的最長存活時間尚未被確認,病毒數量在 -20°C 下可能維持數週[2]。病毒亦可長期存在冷藏食品的包裝表面,並且跨越國境,進行長程傳輸。雖然少見上述案例,但仍提醒人們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冷藏食品。

在低溫環境下,病毒的存活期間還有待確認。圖/envato elements

食品加工鏈的高風險作業環境

翁瑞宏指出,在國外,許多食品工人在疫情中被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在封閉式的食品製造設施中,工作者極可能密切接觸到傳染源,使得食品加工製造業成為僅次於醫療和長照機構的高風險環境。

儘管大多數的加工廠設法避免感染,疫情仍然帶給食品製造業極大挑戰,不僅要保護人員,還要設法持續營運。即使國外已在爆發疫情的食品加工廠進行調查,結果仍未提供病毒相關傳播因子的證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也才出現本次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考量在疫情期間的公共實務需求,也避免正規審查的時間耗損,因此透過快速審查文獻,藉以評估在食品加工鏈中影響 COVID-19 傳播的因素,希望藉由理解而預防病毒在食品加工產業的傳播。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透過快速審查文獻,評估在食品加工鏈中影響 COVID-19 傳播的因素。圖/envato elements

最重要的結果顯示,工作者在食品加工區域很難保持兩公尺的社交距離,因而增加病毒的傳播機會。這個結果也隱含一項意義:即使缺乏對於病毒的環境監測,我們仍然可以藉由員工是否保持社交距離,來識別食品製造場所的病毒傳播風險

此外,疫情爆發亦可能導致民眾對於食品的恐慌性搶購,將使工作者無法在食品生產和販售時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食品工人亦多為移工或臨時工,他們經常同住擁擠的宿舍,屬於低社會經濟階層,也因為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較難以接收正確的健康訊息,因而缺乏健全的公衛意識。而部分食品加工過程必須符合低溫和高濕的條件,這也增加病毒存活的穩定性。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科教授莊凱任則指出,如果你是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的雇主、員工、雇主員工家人與食安衛生有關政府單位,這篇文章闡述國外 COVID-19 在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員工之間傳播的可能原因,故對於雇主保護他的員工與自身、員工保護他的家人與自身,以及有關單位如何知道原因後協助雇主員工免於染疫,就顯得十分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大限制:回顧資料不足

莊凱任認為,此報告最大的限制是這篇文章僅回顧(review)了(或說僅綜合瀏覽分析了)六篇文章,樣本數量(或說文章數量,研究報告數量)明顯不足。

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研究,也都沒有對照組(就是可以參考比對的族群),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是否只發生在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或是其他行業也有一樣的情形;以及食品製造加工處理廠商現場作業員工的染疫情形與因素,是否比在辦公室作業人員還要嚴重以及不良。

這份報告只分析了六篇文章,樣本數量不足。圖/envato elements

翁瑞宏認為此報告的限制在於,此次快速審查納入六篇研究文獻,其中有三項報告是關於在肉類加工廠爆發疫情的調查,分別兩項在美國和一項在德國;另有三項橫斷面的研究,是關於美國的肉品加工廠爆發疫情的匯總數據。

因為被納入的研究數量少,僅包括疫情調查和橫斷面的研究,並且幾乎都是在美國所執行,因此較不具代表性,所得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國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部六項研究皆無納入對照組,並且沒有針對可能影響結果的其他因素進行調整,因此難以建立暴露和結果之間的關聯性。所有的研究內容是探討肉品加工廠的疫情爆發,沒有來自其他食品加工過程的證據,所以也無法推論其他處理是否具有較高的病毒傳播危險。

此六篇研究,內容都只針對肉品加工廠,無法以一概全。圖/envato elements

該如何保護食品工人?

翁瑞宏認為根據這份報告,食品產業經營者保護其工人的首要考量,應於阻斷密切接觸的傳播途徑

保持社交距離、降低擁擠區域的人群密度、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口罩、面罩、手套、塑料和玻璃屏障)、以及更換室內空氣都應是必須考量的方法,次要則為洗手和表面消毒,此外,也應進行人員的健康監測。

個人防護裝備與降低人群密度,是加工廠首要之務。圖/envato elements

產品在運輸和冷藏過程,也要避免被病毒所污染。對於消費者而言,勿因疫情而產生恐慌性的食品搶購;採購時,亦應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此外,切勿食用不安全的野味,生肉在食用前必須適當地加熱處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莊凱任指出,本研究認為食品製造加工處理廠商現場作業員工容易染疫,是因為作業場所無法保持「兩公尺」社交距離、現場又必須大聲吆喝而更容易導致飛沫產生,且作業現場的低溫度與高濕度可能使病毒更容易存活。

此外,西班牙裔員工比白人員工更容易染疫,可能原因是因為 西班牙裔員工社經地位較低(缺乏經濟支持與社會支持),家中人口擁擠而導致。

莊凱任並強調,不應因此歧視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相關從業人員,或是歧視低社經地位人士,並將他們視為病毒傳播來源;而是藉由以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為範例的研究,瞭解保持社交距離與環境清潔的重要性,思考哪些行業或作業同樣難以保持社交距離與易使病毒存活,從而思考保持社交距離以外的防疫措施。

不應將食品加工人員視為病毒傳播源,而是應該以加工廠的研究,思考防疫措施。圖/envato elements

應設法協助低社經地位人士尋求政府公司家人朋友的協助,幫助他們度過因疫情帶來的健康與經濟的衝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El Masry I, von Dobschuetz S, Plee L, Larfaoui F, Yang Z, Song J, Pfeiffer D, Calvin S, Roberts H, Lorusso A, Barton-Behravesh C, Zheng Z, Kalpravidh W, Sumption K. Exposure of humans or animals to SARS-CoV-2 from wild, livestock, companion and aquatic animals: Qualitative exposure assessment. FAO animal production and health, Paper 181. 2020; Rome, FAO.
  2. Godoy MG, Kibenge MJT, Kibenge FSB. SARS-CoV-2 transmission via aquatic food animal species or their products: A review. Aquaculture. 2021; 536:736460.
  3.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within food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settings-A rapid revie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46 篇文章 ・ 328 位粉絲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希望架構一個具跨領域溝通性質的科學新聞平台,提供正確的科學新聞素材與科學新聞專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