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543 篇文章・ 1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11/12
中研院地球所所長鍾孫霖院士,在 1997 年展開「東亞地體構造演化整合型研究計畫」,二十年間到西藏、高加索、伊朗、東南亞等地做地質調查。利用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重新詮釋東亞地體構造的歷史,揭開山脈形成的奧秘,也有助於人們了解臺灣周圍的板塊活動。有些人會開玩笑,說地質學家到處去遊山玩水,但實際上地質調查相當辛苦,工作的地方都在荒郊野外,吃、住經常感到克難。他們就像福爾摩斯或是李昌鈺博士探案,但研究的是「老天爺」的犯罪紀錄。大自然的紀錄,主要就保留在石頭裡面。
・2017/11/10
一位民眾因為誤喝假酒而送醫,醫生卻指示他繼續「喝酒」,莫非是要「以毒攻毒」?假酒為何會使人中毒?中毒了真的可以用真酒來治療嗎?
・2017/11/08
石綿耐熱防火、隔熱、吸音、絕緣、耐酸鹼而且輕盈柔軟,在工程上是性能相當優良的材料;然而相關副作用為何接連出現?石綿的職業病是什麼?學者們又能如何預測到石綿職業病發生的高峰呢?
・2017/11/06
說到甲醛你會想到什麼?指甲油、嶄新的裝潢、家具?但是,究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法規都將甲醛列入「黑名單」?又為什麼我們的食衣住行好像無法完全脫離這個化學物質呢?
・2017/10/31
講完外食族的間接添加物,那烹飪族群呢?鍋具使用溫度較高,也容易經歷碰撞、或長時間接觸食物,這些通通都是會加速擴散作用的條件啊!究竟,我們應該如何使用鍋具,才能夠吃得安心呢?
・2017/10/31
你有想過我們現在所開的車子一開始是沒有這麼多安全設備嗎?讓我們從第一位來自英國的女賽車手——蘿西‧萊維(Dorothy Elizabeth Levitt)說起,他出了一本冊子《The Woman and the Car》(女人與車),教導女人行車安全,並將鏡子貼在可以看到來車的地方,也就是後照鏡的來源,隨者路上行車增多,各種安全的需求,左右中後照鏡、倒車監視鏡頭、繪圖處理器晶片(GPU)等的幫助,讓我們開車在路上可以更安全。
・2017/10/30
這是一篇為了外食族寫的文章。高熱的油炸品與塑膠製品接觸,是不是馬上讓你聯想到「塑化劑」、「雙酚 A」這些好像很可怕的成分?究竟如何才能吃得安心?讓我們來看看如何正確使用餐具吧!
・2017/10/28
如同摩爾定律的預測般,電晶體元件的尺寸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縮小至奈米尺度,帶來了科技與工藝的精進創新。但發光與雷射元件,卻受限於繞射極限而難有突破。中研院呂宥蓉博士與團隊所開發的電漿光子奈米雷射,利用金屬與介電質之間會產生表面電漿極化子的特性,成功開發出史上最小的半導體奈米雷射。
・2017/10/22
災難發生時,它不分貧窮貴賤襲擊人們,然而對個人而言,自然災害並非隨機與中立。某些職業、階級、族裔的人們特別容易遭受災害,災後生活狀態也更容易惡化——受災狀況特別慘痛的人們,在災難發生前就已身處險境。
・2017/10/18
你可以想像堂堂大名的宋朝文人—蘇東坡邊吃檳榔邊頌詩歌嗎?,在貶謫到海南島後因為當地的「瘴癘之氣」也難免生病,據說吃檳榔可以治療此疾病,因此蘇東坡便入境隨俗、大吃特吃,甚至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很難把國文課本裡的唐宋八大家,和台味十足的紅唇族聯想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