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用鑄鐵鍋做菜會吃菜兼補鐵嗎?不沾鍋又會不會溶出有毒物質? ── 間接添加物一次講清楚!「自己煮篇」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17/10/31 ・492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06 ・六年級

本文由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陳亭瑋│自由寫手

編按:近一年來許多人重新討論起美耐皿、烤肉墊、塑膠湯匙碗盤等器具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這次,我們將「間接添加物」定義為非刻意添加之成分,而是食品製作過程、環境、餐具中產生或接觸的物質。此主題希望帶領社群認識最接近自身的「餐飲」面向,並分為外食與自炊二種情境,依照時常接觸的項目進行討論。

今天心血來潮,想自己動手做一盤番茄炒蛋,在炒得軟爛的番茄中倒入蛋汁,加入調味料、用鍋鏟稍微攪拌,待蛋液煮熟凝固,再以小火收汁就完工了。但是等一下,你以為這盤炒蛋裡只有你加入的番茄、鹽、糖和蛋嗎?這可不見得,很可能還有來自鍋子的「間接添加物」進入了食物中喔。

上一篇以外食為討論場景的文章中解釋過,由於「擴散作用」的緣故,原則上不管用什麼容器或鍋具盛裝食物,都會有微量的物質由容器進入食物;而鍋具用來加熱、煮熟東西,使用溫度較高,也很可能會經歷碰撞、或長時間接觸食物如燉煮等狀況,這些通通都是會加速擴散作用的條件啊!究竟,我們應該如何使用鍋具,才能夠吃得安心呢?

先寫出結論的話:鍋子的「間接添加物」種類完全取決於所使用的鍋具表面。因此,要避免不良「間接添加物」進入食物的首要關鍵,就是慎選鍋具的材質,最好選擇標示明確、有相關檢驗報告的鍋具。

鍋具時常處於高溫、也較難避免摩擦與碰撞,該如何使用才安全呢?圖/Leo_65@pixabay BY CC0 Creative Commons

補充鐵質的鑄鐵鍋與鐵鍋

鍋具根據材質可以區分為鐵鍋、不鏽鋼鍋、砂鍋、鋁鍋等,這次,我們整理出幾項討論度較高的常見鍋具,來一一分析使用情境與間接添加物溶出的狀況。

用鑄鐵鍋做菜,吃菜兼補鐵嗎?

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鑄鐵鍋、以及傳統熱炒店必備的生鐵鍋,會溶出的間接添加物從名稱上即可理解,就是我們很熟悉、偶爾會想補充的「鐵質」。1999 年的研究便證實,在某些低開發國家(實驗地點選擇了伊索比亞的社區),使用鐵鍋煮食會比使用鋁鍋更有補充鐵質的效果,並可減少孩童的貧血狀況[1]。然而這是在低開發國家進行的研究,我們一般日常飲食提供的鐵質應已足夠,不太需要以此方式補充。

重視廚具保養的人會知道,鑄鐵鍋與鐵鍋「養鍋」時,會於鍋具表面塗抹油脂再加熱,以形成「油膜」;反過來說,鑄鐵鍋或生鐵鍋如果沒有這層油膜,就會非常容易氧化生鏽。那麼真的生鏽了該怎麼辦呢?若狀況沒有嚴重到會影響鐵鍋整體結構,可磨除生鏽的部分,再以油脂養鍋、繼續使用。

另外,通常不建議使用鐵鍋烹煮酸性食物如番茄、紅酒等,主要是由於酸性食物會破壞油膜,可能造成鍋子表面變色、溶出較多的鐵質,甚至會「自動加味」影響食物風味。在清洗鐵鍋方面,儘量不要使用鋼刷,同時需避免使用大量清潔劑浸泡,以免破壞油膜引起生鏽。

而將鑄鐵鍋再「進化」一些,多彩華麗的「琺瑯鑄鐵鍋」則是在鑄鐵鍋表面加上了一層鍍膜,免除自己養鍋的麻煩。琺瑯鍍膜需要經過 750-850 的高溫燒製上色,因此成品可耐高溫、抗腐蝕,即使長時間燉煮,間接添加物溶出的機會依然很低;加上鑄鐵鍋的儲熱效果佳,因此是以中小火燉煮食物、進行悶燒的好選擇。然而,琺瑯質表層堅硬,也因此較脆、較不耐碰撞,若鍋具內外溫差太大也可能導致琺瑯裂開、失去琺瑯層防止生鏽的效果,因此使用上需要注意的地方較多。

最後,琺瑯鑄鐵鍋外部五顏六色固然賞心悅目,但也要注意塗料本身是否會釋出其他重金屬,因此建議消費者盡量選擇食品接觸面為黑色等原色的鍋具 ── 總之,鍋具的食物接觸面都要留意啊 ── 此外,選擇能提供相關檢驗資料或佐證說明的可靠廠商,更能放心使用。

琺瑯鑄鐵鍋的表層有琺瑯鍍膜,能讓鍋具避免接觸氧氣生鏽,但琺瑯材質較不耐撞,也可能因溫差過大而裂開。圖/Fowler&fowler@wikimedia BY CC 3.0

使用砂鍋和不鏽鋼鍋,會不會吃到重金屬?

而說到花色多變,除了琺瑯鍋,大概就是砂鍋、或稱陶鍋了。砂鍋是由「陶土」經高溫燒製而成,烹煮時可讓食物均勻受熱、且耐高溫保溫,適合長時間燉煮(例如砂鍋魚頭啊!)。不過你可能也知道接下來要出現的是什麼了,砂鍋儘管好用,表面的釉藥塗層卻時常受到質疑,畢竟若不幸買到劣質品,其中可是可能含有鎘、鉛等重金屬,老話一句,選購能提供重金屬檢驗合格資訊的鍋具,較能減少風險。

小知識複習:一般重金屬的定義為比重大於 5.0分子量大於 40 的金屬;而在日常生活的討論中,則常指對生物具有毒性的金屬如鎘、鉻、銅、鎳、鉛、鋅、錳、鈷、汞等。

在砂鍋之外,另一種常被提出重金屬疑慮的便是不鏽鋼鍋具。不鏽鋼是由鐵、鉻、碳等元素混合而成的合金,材料裡看上去有很多重金屬,但這類合金具有抗酸鹼、耐高溫不易鏽蝕的特性,一般使用難以溶出重金屬。不鏽鋼的材質種類很多,依據金屬材質的比例,標示主要包括 200、300、400 系列,目前最常見使用於「鍋具」的不鏽鋼則主要為 304、316 或 430。

不鏽鋼根據材質比例可分為三大系列,其中「鉻」元素是使其不生鏽的原因。圖/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表格重製/泛科學

這邊也要小小釋疑一下,鍋具「有沒有磁性」、「表面光滑與否」跟不鏽鋼的材質本身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因為不鏽鋼的加工方法也有可能影響磁性與光滑度;唯一能夠分辨材質的方法就是根據鋼材標示。不鏽鋼根據材質比例可分為三大系列,其中「鉻」元素是使其不生鏽的原因。

不鏽鋼不易生鏽,是由於合金中的「鉻」會在表面形成一層氧化鉻保護膜,使得整體鋼材不容易鏽蝕,即使有小型的刮傷磨損等情形,也會再度生成保護膜防止不鏽鋼繼續生鏽。而這樣自體形成保護膜的原理,也出現在另一種材質 ──「鋁」身上。

鋁鍋輕便並且導熱快,在家庭及餐飲業中十分常見,它們在一般使用情境下相當穩定,不容易釋出鋁進入食物中(溶出量很低)。這是由於鋁鍋表面覆蓋的「氧化鋁」會形成保護膜,提高表面的抗腐蝕性。一般建議避免使用鋁鍋烹煮酸性食物或長時間燉煮、放置食物,就可以盡可能地減少鋁進入食物的機會。但不論是砂鍋、不鏽鋼鍋或鋁鍋,如果內層真的產生了難以除去的鏽蝕或是明顯的裂痕,就應該要更換,別猶豫了!

食物的沾與不沾

先戳破一個夢幻假象,不管鍋具表面看起來如何像小嬰兒的臉頰般光滑,拿出顯微鏡就會看到光滑的表面還是有許多小縫隙、刮痕。在煎煮食物時,如果食物的汁液進到這些縫隙中才受熱凝固,那這些汁液就會將食物「黏」在鍋子的表面,形成「沾鍋」的狀況。

舉例來說,煎蛋時必須加上足量的油塞住鍋表面的縫隙、並且將鍋子加到足夠熱度,只要能讓蛋汁在進入鍋具表面縫隙之前先凝固,自然就不會卡在縫隙中黏鍋。此原理如果使用得當,不管是哪種鍋具都能達到「不沾」的效果。

煎煮食物時先倒油,讓油補滿鍋具縫隙,可以減少食物沾鍋的狀況。圖/Efraimstochter@pixabay BY CC0 Creative Commons

市面上常見便利好用的不沾鍋,則利用了鐵氟龍(聚四氟乙烯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什麼東西都無法黏上」的特性作為鍋具表面,提供了低油烹飪的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鐵氟龍在常溫下十分穩定,但如果鍋具加熱到超過 260,仍會導致變質,超過 350 時會開始分解、可能釋出有毒氣體,因此使用不沾鍋不可空燒。不過,我們一般用於煎煮之食用油的冒煙點[2](約 200)低於鐵氟龍變質的溫度,因此只要鍋內有食物、且還沒被燒成焦炭,就代表鍋內還沒到達危險溫度,可以安心使用。

另外,由於「不沾」的關鍵在於塗料,若使用過一段時間後鐵氟龍剝落,或者表面出現刮傷,就代表塗層已經有損傷,應該要替換新的鍋子。同時,使用不沾鍋時也要避免鐵鏟、鋼刷、骨頭、貝殼這類尖銳堅硬的物品,以免對鍋面造成損傷。

近年中秋節出現的新產品「烤肉墊」也是採用與不沾鍋相同的原理,將鐵氟龍塗布在玻璃纖維布的表面,達成可以加熱食物卻不需擔心沾黏的效果。但因成份除鐵氟龍外,多含其他樹酯,使用時應依產品標示之耐熱溫度正確使用。而且烤肉墊通常就是直接擱在烤肉火焰之上,溫度相較爐火來說難以控制,應避免空燒,這也是前面提到過的不沾鍋使用原則之一;另外如同不沾鍋,也要注意鐵氟龍表面不能出現刮傷,避免食物中摻入塗層物質。

使用不沾鍋時不要搭配鐵製鍋鏟喔!刮壞了會被媽媽揍喔!圖/Mk2010@wikimedia BY CC 3.0

注意標示、按產品規範使用

和餐具相比,鍋具的材質選擇需要更加費心,因為煮食的同時既要加熱又要攪拌摩擦、甚至長時間燉煮,這些都是增加間接添加物的關鍵時刻啊!但簡單來說,只要不貪便宜、選擇檢驗合格的鍋具,並且盡量保持鍋具表面的完整,此外,購買時選擇標示完整之產品,並依產品標示正確使用,現在這些市面常見且經歷長時間考驗鍋具材質,都適合替你帶來美好的一餐喔。

註解:

  1. 本研究證實了鐵鍋的確會提高食物中的鐵質,因而減少了低開發國家的孩童缺鐵性貧血發生的比率。在很多營養學的研究裡這些關聯通常難以證實,因為環境中出現該物質也不代表就會被吸收,而縱使被吸收了也不代表就能改善疾病症狀。另外,人體吸收鐵質的能力(一般情況下吸收率約 10-15 %)與人體對鐵質的需求有關,因此前述研究結論很可能不適合推衍到營養充足的一般人,有缺鐵症狀應該要看醫生吃鐵劑,才是比較正確的對應方法。
  2. 冒煙點:是指加熱的油開始產生煙的最低溫度。油在這溫度成份出現變化,開始變質冒煙,尤其會產生各種有害健康的物質、致癌物。
  3. 最後一個貼心小提醒:在選擇鍋子的好朋友(?)鍋鏟時,也要盡量選擇材質標示清楚、有良好信譽的廠商。若打算搭配不沾鍋、琺瑯鍋等需要避免刮傷表面的鍋子,建議使用矽膠、塑膠或木鏟等較不尖銳的材質。而關於矽膠、塑膠材質的鍋鏟,還須注意其適用的使用溫度(一般約 200 左右),避免在烹飪的過程放在火上或鍋子邊緣空燒的地方,有可能會超過適用範圍融化鍋鏟喔。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5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副食品保存不當容易變質?寶寶粥為什麼可以常溫保存?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6/16 ・20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農純鄉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作者|Evelyn 食品技師

為什麼自己煮的副食品容易壞掉?

每位寶寶都是媽媽的心頭肉,媽媽們總是耗盡心思烹煮好吃且營養的副食品,可是為什麼自己煮的副食品容易壞掉?因為食品與自然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無數的細菌,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微生物的污染。

一般在家中,媽媽們會把煮好的副食品放涼,再放進冰箱冷藏保存,但光是這樣的過程中,空氣中的細菌、與副食品接觸到的容器,都有機會讓細菌趁虛而入到粥裡,增加食品腐敗的風險。

再者,將副食品放進冰箱冷藏保存,是不具任何殺菌效果的。大部分的病原菌都是嗜溫菌,喜歡 20℃~40℃ 的環境,就算把溫度降低到一般冷藏溫度 5℃,細菌並不會死亡,只是讓它生長活性降低。因此冷藏僅能降低細菌的繁衍速度,為抑制細菌生長(抑菌),而非殺死細菌。

食品與自然環境中,經常存在著無數的細菌,在處理食物的過程中,難免會污染到一些微生物。圖/Pexels

冷凍雖然可以讓細菌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的狀態,但也不是殺死細菌,若不慎讓溫度回升的話,細菌即會恢復活力而急速增殖。

所以若想要妥善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就必須要進行「滅菌」,現在市面上有不需要放冰箱也能常溫保存,即開即食的寶寶粥,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常溫寶寶粥為什麼不用冰也不會壞?

一般常見的巴斯德氏殺菌(簡稱巴氏殺菌)法,是一種把食物加熱至某個溫度(通常低於 100°C)並保持一定時間,即可殺滅一些致病性微生物,是較為溫和的方法,如鮮奶或蛋液等。但因無法完全殺滅所有的微生物,故這類食品就必須放冷藏保存,且保存時間僅 2~4 天。

常溫寶寶粥之所以可放常溫保存仍不會壞,是因為有經過「商業滅菌」的過程。通常商業滅菌即是利用高溫、高壓,將食品中所有的微生物殺滅,使它們無法生長導致食品腐敗,並且驅出容器中的氧氣,避免它和食品中的成份進一步作用,再藉著密封容器防止外界的微生物又污染食品。且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商業滅菌後的產品是禁止使用防腐劑的。

加上商業滅菌後的常溫寶寶粥採用「食品級鋁箔積層袋密封包裝」,可耐高溫,不會產生塑化劑,耐酸鹼,還能充分阻隔空氣及細菌入侵。因此,在如此嚴苛的滅菌條件,並搭配嚴謹的無菌環境、密閉包裝的方式下,常溫寶寶粥當然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也能夠常溫保存喔!

常溫寶寶粥是採用「食品級鋁箔積層袋密封包裝」,在嚴謹的無菌環境、密閉包裝的方式下,不需添加任何防腐劑也能夠長期保存。

挑選常溫寶寶粥的技巧

寶寶粥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安全、健康與美味之外,挑選時還需要注意過敏原,以避免家中的心肝寶貝,因為食物過敏而引發嚴重的不適症狀。

依《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現在過敏原強制標示總共有 11 項,比較需要注意的常見過敏原如甲殼類、牛奶或羊奶、蛋、堅果類、含麩質之穀物、大豆及魚類等。

故媽媽們在選購寶寶粥的時候,務必要記得檢視產品成分與營養標示,確認是否含有寶寶會過敏的食材。

此外,選擇信譽優良的食品製造商也是非常重要的,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成分公開透明,擁有齊全的安全認證(包含 HACCP、ISO 22000、CAS 認證等),堅持將產品定期送 SGS 檢驗,並將檢驗報告於網站上公開供消費者查看。

而且農純鄉寶寶粥有9種口味,皆通過100%無添加潔淨(clean label)標章驗證,產品完全不使用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亦不含任何的食品添加物。甚至連包裝材質都通過德國 LFGB 檢驗,確保寶寶粥在高溫滅菌處理的時候,與食物直接接觸的包裝與內容物不會發生反應,為安全無虞。

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除了採用純天然、無添加的真材實料令消費者安心之外,在創造健康、美味的同時,更是做了層層安全、嚴格的把關。而且寶寶粥能常溫保存,外出時既方便又能兼顧營養,讓媽媽們既能安心又輕鬆地滿足寶寶的每餐需求喔!

農純鄉的常溫寶寶粥採用純天然、無添加的真材實料,讓媽媽們既能安心又輕鬆地滿足寶寶的每餐需求喔!

農純鄉寶寶粥:https://lihi1.cc/xbpbL

快點開泛科學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寶寶粥不易變質的秘密

參考資料

  1. 施明智,2013。食物學原理(第三版)。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2.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9 篇文章 ・ 29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來趟蕉心之旅?購買有產地履歷的香蕉好安心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6/02 ・21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由 家樂福食物轉型計畫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彥諺

你喜歡吃香蕉嗎?香蕉是台灣人從小到大非常熟悉的水果,不僅方便攜帶、營養價值豐富,更符合現代的養生概念,很適合健身者、節食者。不過,你是從哪裡買到香蕉的呢?
你知道現在已經有專屬香蕉的「驗證」了嗎?

從以前到現在的台灣「蕉傲」

為什麼香蕉也有驗證?在談到驗證之前,首先讓我們聊聊過去。

作為常見的、隨手可得的水果,香蕉不只是台灣重要的水果產業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經濟果樹及糧食作物。在巔峰時候,香蕉曾經是全球產量最多的水果,經濟價值非常高,僅次於蘋果、柑橘及葡萄,而糧食重要性也僅次於小麥、稻米和玉米。

而我們的台灣,曾經有「香蕉王國」美名,當時因爲產量大,加上風土及氣候適合栽種,台灣種植出來的香蕉特別好吃,價格和出口銷量的成績都非常亮眼。在香蕉的黃金年代中,台灣東西南北都有種植。

只是,雖然台灣是香蕉王國,外銷成績乍看亮眼,但蕉農的辛苦卻很少人知道。行話裡有種說法是「種蕉如賭」,因為種植香蕉必須靠天吃飯,將蕉苗種下之後,接著蕉農便得對賭著天氣氣候環境市場狀況——如果自然條件不佳,會導致收成慘澹,不過,若整體銷量過剩,也將造成價格大跌。又如果非常好運,成功撐過上述的局面,最終在進入市場銷售前,還將面臨到中盤、行口(台語)的層層轉手。作為一個蕉農,有太多變數不能掌控,收入也因此起伏不定。

吃好蕉!守護蕉農大行動!

台灣香蕉,從過去的出口黃金年代,邁入今天的另一個美好時代。如今,香甜軟糯的台灣香蕉,仍然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存在。

今天的台灣,因為經歷了多次爆發的食安問題,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與此同時,農民們仍然有收入穩定的需求。要如何平衡這兩點呢?

家樂福認為,比起讓蕉農單打獨鬥,有另一個能兼顧農民與消費者雙方利益的方法,那就是以賣場的力量,支持小農。家樂福賣場內,只販售通過驗證的香蕉,藉由驗證,不僅可以做到產地溯源、驗證履歷,鼓勵且支持小農轉型,讓蕉農可以專注栽種,不需擔心後端銷售問題,同時,顧客也能藉由驗證得知透明資訊,進而安心選購。

四大金蕉:履歷蕉、有機蕉、金蕉伯、石虎香蕉

家樂福的香蕉驗證共有四大種。家樂福的「履歷蕉」,是從雲林屏東產區中挑選出來當季的、品質最優良的香蕉,並且全產品都需具備「產銷履歷(TAP)標章」,也需要遵循「家樂福農藥規範」,履歷蕉的每一根香蕉,都有其栽種來源用藥是否符合歐盟標準的紀錄,且只有在經過政府委託的第三方驗證機構定期抽檢合格後才能販售。

家樂福 BIO 有機香蕉」則是來自全台最大的「有機驗證(Organic)」香蕉農園,位於屏東。「有機」的標章並不好取得,蕉農必須以全天然農法栽種,不施化肥不催生催熟,以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劑,讓土壤是自然健康的狀態,健康的土壤所種植出來的香蕉,除了來源健康,口感香氣也特別好。

金蕉伯履歷香蕉」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10 多年前,家樂福已開始在全台各地找尋志同道合的農友,終於在雲林遇到願意為食品安全環境永續共同努力的蕉農,後來更成為長期契作的對象。他們以友善農法耕種,呵護土地,種出好蕉。

石虎山蕉」則是南投中寮的一群農友。他們為了保育瀕臨絕種的台灣保育類動物石虎,不擴大農地面積、不使用化學肥料及除草劑,保留給石虎一塊乾淨安全友善的棲息地。

家樂福的 Act For Food 食物轉型計畫

家樂福與民生息息相關,通路可以單純只是販售點,也可以帶來改變、產生力量。因此,家樂福推動食物轉型計畫,希望建立起與農民、農民團體相互信賴的合作連結,藉由大量計畫性種植、保證收購降低平均成本,一來讓農民能獲得合理的農務所得,二來讓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買到安全的食物,三來,通路能成為穩定供貨的角色。

買香蕉選擇家樂福香蕉驗證,不僅食得安心,更是以行動支持在地農民。家樂福相信每個人都值得最好的,以家樂福 AFF 食物轉型作為領航,一同創造友善農民、土地、消費者的共好模式。

家樂福以行動,開創對所有人與土地共生共好的食物轉型模式,也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支持。

所有討論 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9 篇文章 ・ 29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奠下製冷技術基礎的功臣——瑪麗.恩格爾.彭寧頓的生平
椀濘_96
・2022/03/10 ・258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做測驗,就有機會獲得免費特製手搖飲品,現場還有大獎等你抽!

被《紐約客》(The New Yorker)稱為「冰女」(Ice Woman)的科學家——瑪麗.恩格爾.彭寧頓(Mary Engle Pennington;1872-1952),是美國著名的細菌化學家,同時也是一名製冷工程師。

Mary Engle Pennington(1872-1952)。圖/wikipedia

出生於田納西州的彭寧頓,出生後不久便舉家搬往賓州費城生活。彭寧頓的童年生活很豐富,她的父親熱衷於園藝,也鼓勵她一起協助栽種、熟悉各類植物;除植物外,周末彭寧頓會和母親逛市場,有時還會去農場挑選肉品,她便會在一旁觀察,也是在這時她注意到了,夏天滿是農產品的攤位,一到冬天卻什麼都沒有。

「女性」在化學這條路上受到的阻礙

十二歲時的小彭寧頓在圖書館找到了一本醫學化學教材,身為一個對書籍狂熱的閱讀者,努力吞下了對當時的她而言是非常艱澀的內容,她便察覺到,是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化學元素構成了周遭的一切,甚至維持生命所需。

「突然,有一天,我意識到,儘管我無法觸摸、品嚐或聞到它們,但它們確實存在。這是一個里程碑,」彭寧頓說,「我領悟到了世界的真實性。」

這引起了彭寧頓的興趣,她便向私立女子學校的校長詢問,是否願意提供化學講座。由於當時科學被認定不是適合年輕女性的學科,因此校長感到震驚並拒絕了。不過高興的是,彭寧頓的家人非常支持她的新興趣。

十八歲的彭寧頓找到了賓州大學的科學學院院長,詢問是否能能提供就讀名額,在當時的院長與化學系教授支持男女同校下,她順利取得了入學允許。

1890 年,彭寧頓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化學,同時也輔修了植物與動物學,彭寧頓在短短兩年內完成了學士的學位要求,包括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細菌學。畢業時,彭寧頓是班上唯一的女性,但礙於當時賓大沒有授予女性學位,因此她僅能獲得修業證書,而不是像她的男性同學那樣獲得學位。

當時賓大沒有授予女性學位,因此彭寧頓僅能獲得修業證書,無法像男性一樣取得學位。圖/Pexels

不過這並未澆熄彭寧頓的熱忱,彭寧頓無視所有對她的歧視,並繼續埋首於化學研究生涯,具有天賦的她,在短短三年內發表了一篇關於化學元素鈮(columbium)和鉭(Tantalum)的衍生物論文,靠著這份成就,也讓彭寧頓在 1895 年時,取得賓大的化學博士學位,這件事對當時(對現在應該也是 XD)而言堪稱壯舉,沒有學士學位,卻擁有了博士學位。

然而,對她,對一位女性科學家的偏見與歧視並未因此消失。

隨後彭寧頓很快就察覺,化學專業對女性從業者的偏見與在學術界時是相同的,儘管彭寧頓已經是加入美國化學學會的第三位女性,但大多數化學家,包括女性化學家,都認為應將她們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當時被認為更「女性化」的領域。

但彭寧頓堅持選擇純科學。

從純科學走向社會

之後,彭寧頓陸續在賓大擔任研究員,又在耶魯大學攻讀了生理化學,但她也不斷意識到,社會對於受過良好教育的女科學家認可及需求並不高,並開始思考著如何推廣她的科學工作。為此,她在費城創立了臨床實驗室,為醫生提供良好的實驗室資源,以利於進行準確的細菌學分析,而後也在賓夕法尼亞女子醫學院任教,教授生理化學,並指導該校的化學實驗室。

1906 年,彭寧頓被任命為新成立的費城衛生和細菌學實驗室主任。此時的彭寧頓也修改了目標,她希望能用科學來改善社會,而不是在只在實驗室裡專注於純科學。她任職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根除可能傳播致命疾病的不純牛奶。然而當時還沒有相關法規或標準,她考量到公眾對食品加工廠不衛生條件的擔憂,及製作過程中是否受到汙染,並建立起第一個全國通用的牛奶和乳製品檢驗及保存標準。

彭寧頓建立了制定全國採用的牛奶和乳製品檢驗及保存標準的第一個系統。圖/Pexels

而後,彭寧頓成功地改善了食安問題,並在教育公眾了解食品中污染物的危害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與此同時也為她之後的製冷研究埋下了種子。

為製冷技術和食品保存奠下基礎

1907 年美國農業部(USDA)化學局(即為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的前身)局長哈維·威利(Harvey W. Wiley)鼓勵她為政府研究食品冷藏保存的方法。

隔年威利任命彭寧頓擔任美國農業部化學局食品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這也讓她成為了化學局裡第一位女性實驗室負責人。

彭寧頓帶領研究員設計了食品工業的各個方面技術,如倉儲、包裝和配送等,該實驗室成為了食品處理及儲存研究的核心,特別是在防止雞蛋、家禽和魚類腐敗方面。

彭寧頓在參與冷藏車運輸研究的期間,開始對製冷機械產生興趣,並開始改良冷藏倉儲與推廣食物保存的相關知識。她對冷藏倉儲的改良十分出色,許多食品經銷商向她尋求建議,以製定完善的衛生程序,為她的專業知識贏得了尊重。

事蹟

彭寧頓於 1908 年作為美國官方代表,參加在巴黎舉行的第一屆國際製冷大會(她終生參與此會議)。作為唯一的女性代表,雖然她沒有發明製冷,但開發了確保冷藏食品保持新鮮和可食用的程序,並幫助建立了製冷行業,製冷也成了她的主要研究重點。

彭寧頓為許多科學和醫學期刊做出了貢獻,不僅是美國科學促進會、美國化學學會和生物化學家協會的成員,也是費城病理學會等多個學術學會的成員之一。

1920 年,她成為美國製冷工程師學會第一位女性會員,她積極參與了該組織的計劃、教育和出版委員會,1923 年彭寧頓被美國暖冷氣空調工程師學會(ASHRAE)認可為美國最重要的食品冷藏及家用製冷權威,1947 年成為美國製冷工程師協會的會員。

參考資料:

椀濘_96
12 篇文章 ・ 20 位粉絲
喜歡探索浪漫的事物; 比如宇宙、生命、文字, 還有你。(嘿嘿 _ 每天都過著甜甜的小日子♡(*’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