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1/13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其中當紅炸子雞當然少不了量子電腦的出現啦!量子電腦的運算速度遠超於傳統電腦,其性能指日可待,但同時,量子電腦是否能夠破解當今嚴謹的加密系統,使個資曝於危險之中也是令人細思極恐的事。雖然量子電腦的研發目前仍在「幼兒階段」,但全世界的密碼學家及資訊學家已經開始嚴陣以待這場終極密碼戰囉!
・2019/03/26
黃彥棕副研究員透過統計學的因果中介模型領域,來確認疾病或身體性徵的必然性。研究的過程中也打破了一般人對於肥胖、喝酒臉紅易致癌的刻板印象。
・2018/08/28
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林榮信研究員,藉由電腦的高速運算能力,模擬藥物分子如何與體內的標靶分子作用,以縮減藥物研發的時間及成本,降低藥害風險。
・2018/01/07
無論是孕婦和老人搭公車遇到的玩命關頭,或是氣喘兒遇到的 PM2.5 空污問題,都能用「硬體感測」結合「公開資料」找出對策。
・2017/12/27
賞心悅目的藝術、每天使用的電腦,竟然都源於數學?中研院數學所的李國偉兼任研究員,分享數學如何藏身於我們的生活中。
・2017/12/23
當有些人喊著 AI 會殺人,有些人搶先用 AI 來做聰明的事,甚至是救人一命!本文取自中央研究院「機器學習月」與「人工智慧跨域領袖營」活動內容,聊聊各領域最新的 AI 發展與應用。
・2017/10/28
如同摩爾定律的預測般,電晶體元件的尺寸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縮小至奈米尺度,帶來了科技與工藝的精進創新。但發光與雷射元件,卻受限於繞射極限而難有突破。中研院呂宥蓉博士與團隊所開發的電漿光子奈米雷射,利用金屬與介電質之間會產生表面電漿極化子的特性,成功開發出史上最小的半導體奈米雷射。
・2017/07/26
臺灣數值地震模型 (TNEM) 由中研院地球所李憲忠副研究員開發,可以精確且快速分析出地震發生的過程,了解歷史地震、現今地震及未來的情境地震,為防災帶來重要的貢獻。
・2017/07/17
由於生物生長及繁殖所需物質能在地球循環及供應,生命也才得以在這個世界生生不息,這個重要的循環過程,在生命之母的「海洋」也正時時刻刻進行中,而負責循環物質的關鍵主角之一,就是遍布全球上層海洋的「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何東垣團隊,在南海、西菲律賓海、西北太平洋與實驗室之間航行,探索控制不同浮游植物生長及分佈的環境因子,進而刻劃出物質在海洋及地球循環的軌跡。
・2017/06/22
中研院物理所與台大、清大的合作研究團隊,從理論中預測層狀材料 PbTaSe2 可能具有拓樸超導體的特性,並成功合成單晶樣品。經由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STEM)確認晶體結構;與中研院的 STM 和 STS 觀測到 PbTaSe2 的表面與電子結構,確認了 PbTaSe2 具有形成拓樸超導的關鍵性質。研究團隊認為這個材料有可能作為發展容錯性量子計算的基礎,並已經相關成果刊載於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STM 與 STS 這些表面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可以搭配巨觀尺度的電性、結構等觀測結果。去呼應與驗證肉眼可見的物理現象,是如何對應到原子尺度的電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