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o
507 篇文章・ 1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9/0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撰文/陳
・2017/08/28
看醫生前,先想想吃的食物是否營養足夠。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潘文涵研究員,帶領團隊以「資料採礦」方式,探討飲食與疾病的關聯。透過本文專訪,一起了解自己的飲食健康盲點。
・2017/08/26
若將資料比喻為原料(data),機器學習就是處理器(processor), AI 人工智慧相當於結果(outcome)。而「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一種方式,讓電腦像長了神經網路般,可進行複雜的運算,展現擬人的判斷及行為,是現今 AI 人工智慧的主流技術。本文整理 2017 中央研究院 AI 月系列活動中,國內外專家分享的深度學習思維與應用。希望能讓深度學習成為各位小智的寶可夢,在人工智慧這條路上,走出樂趣與成就感。
・2017/08/17
從火鍋裡與肉片及青菜完美搭配的魚板、魚餃、爆漿起司球,冬天令人好幸福的、關東煮系列中的竹輪、魚豆腐,到炸物小攤裡香噴噴的甜不辣、魚丸等,魚漿加工食品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選擇。然而,它們雖然隨處可見,卻可能是「看不出食物原型」的最佳代表。 你是否也曾經看著你的甜不辣想「這小傢伙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些彈牙的美食,製作過程中到底添加了什麼、又發生過什麼事呢?
・2017/08/16
十九世紀時,一種職業病時常出現於英國的製帽匠身上,症狀包括流口水、掉頭髮、肌肉抽搐、走路搖晃,說話思考困難、甚至產生幻覺、異常興奮或情緒不穩等,英文諺語的「跟帽匠一樣瘋」(mad as a hatter)很可能便是因此而來。
・2017/08/10
資源稀少、遭遇外來競爭時,我們應該堅持保護自己的資源與利益,還是以更開放的態度與鄰人合作?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沈聖峰副研究員發現,受到「逆境」促進「合作行為」的物種,反而展現出更強的族群繁殖表現,更勝順遂環境下的激烈競爭策略。
・2017/08/07
社會學家要到處跑、進入不同場域去了解社會?還是關在自己的研究室裡面埋首研究?黃敏雄覺得重要的是去提出一個自己覺得重要、有意義的研究問題,然後透過大量具代表性的資料去回應及呈現這樣的問題。提出一個不是只有自己關心的議題,是社會有興趣、想要知道的!像是透過研究數據,平均來看偏鄉或城市雖有顯著的差異,可是在都市或介於兩者之間中間地帶的城鎮,有更多學習低落的學生存在。
・2017/08/05
相傳莫札特十四歲時聽到複雜的教堂樂曲,便能默記全曲並寫成樂譜。在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故事中,除了隱含人們對音樂「天份」這道門檻的敬畏以外,自動採譜也成為 AI 人工智慧研究者所挑戰的重要夢想。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蘇黎,專攻音樂資訊檢索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MIR) ,以「多重音高偵測技術」為基礎,發展出自動採譜的人工智慧,以更輕鬆簡單的方式來協助我們學音樂、理解音樂和製作音樂。
・2017/07/29
正念 (Mindfulness) 的意思並非正面思考,而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正念源於佛學,但近年來無論西方或東方,都透過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藉由訓練正念,舒緩過度自我膨脹所造成的情緒壓力、緊繃的人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