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7/10
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每日的生活都脫離不了植物。保持「植物健康」既是地球生態系統的基礎,對維繫生命至關重要,更是人類糧食安全的保障。2018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宣佈 2020 年為「國際植物健康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Plant Health),旨於「保護植物,保障生活」提升全球對於「保護植物健康」之意識,進而遠離飢餓及貧窮、保護環境及促進經濟發展。
・2020/07/08
吃,作為生態學與原住民在地知識的交會點,領著我們深入傳統,進而理解並想像地方上充滿各種發展的未來。「地方發酵:原住民食文化」,邀請到「小米方舟計劃」的夥伴,臺北醫學大學醫文所的林益仁老師,以及來自尖石鄉的泰雅族人芭翁老師與夏禾大哥,分享他們如何在復育小米的過程中找到「保種」的意義,並探索微生物的奧妙,重新詮釋原住民最擅長的「發酵」。
・2020/06/17
有許多旅客為了節省稅費及方便而有僥倖心理,設想通關時人多行李雜,以行李或是直接穿戴於身上的夾帶方式,違規或是超量攜帶違禁品及管制物品,因而觸法受罰。如果心懷僥倖,不遵守海關相關規定,確實在通關時攜帶應稅貨物或管制物品的情況不一定會被發現,也就不一定會受罰,但也必須承擔被發現而觸法受罰的可能。幾方衡量我們會發覺,這裡存在著一個「賽局」。讓我們來做個思想實驗:從最理性的角度評估最有利的做法為何?誠實申報是否真的是最佳方案呢?
・2020/06/12
購物清單在手,防疫心安我有!防疫期間,最佳的購物策略是出門一次,就把所有生活所需的糧食、日用品通通買齊,減少外出次數、降低交互感染的風險。出門採買前,不妨來參考這張「購物清單」吧~
・2020/05/13
為了更了解米以及發酵的知識,合理化嗑飯的強烈衝動,泛科學來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參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多樣性:發酵、科學、微生物》系列首場講座。這系列講座以「發酵文化」出發,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對談,探索其如何交織於地方自然環境條件、農作型態與飲食文化。
・2020/03/26
天然農法、綠色耕種、無毒農業......市面上的農產品常常用上天花亂墜的廣告詞,不過真正的「有機農產品」可不是商家自己說了算!依據我國政府的規範,有機農業的重點在於「友善農耕」,能夠達到生態平衡的目標,讓農作物與環境和平共處,才能算是有機農產品。而什麼樣的耕作方式算是友善農耕,當然也有詳細的規範,並且需要經過第三方公正機構的認證才算數。
・2020/02/22
雞蛋是台灣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材,大家平常到賣場挑選雞蛋的時候可能也都有一些習慣的偏好,可能是選表面光滑的,選拿起來比較沈重的,或者是什麼都不管挑選最大顆的(?)不過有一件事情卻是很多人不少想到的——究竟生蛋的母雞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2020/01/21
提起深海,你的印象會是什麼呢?人們對深海的諸多印象,大多來自於它幽冥般的漆黑,但深海為什麼會是漆黑一片?深海可以講的故事實在太多了。因為環境所限,一般人難以親身進行觀察、體會這些生物奧妙之處。國立海生館今年度新開展了深海特展,首度在館中展出深海中的「夜光俠」燈眼魚。而在「究境海洋探索科技展覽」也展現了我們近年來對於深海的新發現。連假期間不妨去走走,親眼了解一下奇妙的「光之深海」吧!
・2019/12/27
當辛苦耕作的農夫,在田裡碰到想要飽餐一頓的野生動物該怎麼辦?難道只能氣氣氣氣氣,或者拿出陷阱和農藥來決鬥嗎?   在台灣,有些農夫早已施行 #生態農法!即使在不施用農藥、化肥、不傷害野生動物的環境之下,還是可以兼顧農產品的品質。這是怎麼辦到的?
・2019/11/29
現代人對於飲食健康越來越重視,多吃蔬果還不夠,蔬果本身的新鮮和安全也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大家開始喜歡「產地直採」的產品啦!因為這種新的產銷方式,可以讓消費者更容易買到品質更好的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