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貓心
貓心
76 篇文章・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19/10/08
如果探討一下《小丑》的主角亞瑟,之所以會犯下殺人案的起因,可能可以追溯到童年非常早期:受虐等「童年逆境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對大腦的影響。
・2016/10/13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中,提及了依附理論從最初的嬰兒對於母親的依賴,延伸到後來運用在愛情世界裡,簡單地介紹了古往今來(?)依附理論的研究脈絡。在上篇文章的最後,作者也提到了近代心理學家將依附傾向分成了四個類型,或許你會好奇這些類型該怎麼區分?而自己又屬於哪種依附傾向?就讓作者繼續帶我們看下去。
・2019/08/2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雯在感情,每當遇到很喜歡的男性,就很難婉拒對方想進一步發展的關係。
・2016/09/29
在電影《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中惡魔對罹患絕症的主角開條件,只要讓主角生命中的某些東西消失,他就能多活幾天。主角從失去中才懂得應去珍惜生命中這些人事物,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大腦中,幫助我們專注感受當下的功能其實是存在的,只是看你是否開啟並重視它。
・2023/08/07
根據一份研究指出,在所有依附類型中,焦慮依附程度越高的人,確實越有可能使用交友軟體,也會在交友軟體上花費較多的時間。交友軟體讓焦慮依附較友善的交友環境,但也同時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作者針對這些部分提供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的一些建議。
・2015/05/25
「那個同事好討厭喔,每次他都這樣」「唉呀,工作別想這麼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了」,這麼一回,你以為要替對方排解工作上的困難,卻反而讓對方不想回話或甚至更加生氣。或許你會好奇,我明明都有「好好地」跟對方溝通,但為什麼還是有溝沒有通呢?
・2019/04/20
公共電視、CATCHPLAY與HBO Asia共同推出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播出後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討論。從無差別殺人事件展開了一系列關於加害者、被害者、加害者家屬以及被害者家屬,還有媒體以及與論的探討,讓我們能從更多維度的面向去思考這樣的悲劇之後仍未解的那些事。 關於道德及是非對錯,很難有標準答案,戲裡是這樣、在戲外更是如此;而在這兩篇文章當中,作者試圖透過其他的事件以及書籍文本去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被好的成因,以及他們的家庭。若有任何想法,也都歡迎跟我們一起討論。
・2019/04/20
如果真的要細究這些家庭的教育有沒有出了什麼問題,結果可能會讓你吃驚。因為事實上,如果你從頭到尾完整的讀過《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就會發現,他們的家庭,就是我們一般的家庭。不過值得警醒的卻是,正因為一般人都是這樣過生活的,所以我們才沒能有機會抓住那些我們很可能遺落的小細節,進而使我們沒機會阻止悲劇的發生。
・2017/08/11
高敏感族群是「對內、外在刺激敏感,容易被情緒淹沒的一群人」,特別容易感受到壓力,也比較容易出現心痛、腹瀉等等生理症狀。藉由人格五因素模型的分析,帶你認識自己的「敏感」。
・2015/02/24
過去的心理學家,曾經對於為什麼正向情緒會在演化下被留存下來,感到十分的困惑。當我們出現負向情緒時,往往會導致特定的行為,例如恐懼使我們逃跑、生氣使我們攻擊;但是,正向情緒似乎不會導致特定的行為,那這個常常被拿來呼籲的正向情緒到底能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好處與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