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1

3
3

文字

分享

1
3
3

從溝通分析學派談有效的溝通

貓心
・2015/05/25 ・299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3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hoto credit: CC by Vic@flickr
photo credit: CC by Vic@flickr

「那個同事好討厭喔,每次他都這樣」「唉呀,工作別想這麼多,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了」,這麼一回,你以為要替對方排解工作上的困難,卻反而讓對方不想回話或甚至更加生氣。或許你會好奇,我明明都有「好好地」跟對方溝通,但為什麼還是有溝沒有通呢?

日前有幸參加樊雪春老師來台大舉辦的一場演講,主題是〈親愛的,我如何說得讓你懂〉。雖然老師把焦點放在愛情裡的伴侶溝通,但是同樣的溝通方式卻適用到所有的關係中。演講一開始,老師就開宗明義地說:許多時候,我們的溝通都沒有所謂的對錯

在溝通的時候,我們都帶著各自過去的經驗;也因為這樣,每個人的認知並不相同,常常會用自己的經驗來解讀對方所說的話,產生許多的誤會。而因為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也就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了(延伸閱讀: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

溝通的方式可分成語言訊息的溝通、與非語言訊息的溝通,當這兩種訊息不一致時,非語言訊息往往比較重要。根據Mehrabian的研究,當語言訊息與非語言訊息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時,非語言的訊息有著較大的影響力[1]。若是我們口是心非時,我們的非語言訊息,往往會透露出我們欺騙對方的蛛絲馬跡,要判斷對方是否真誠時,注意對方的非語言訊息就顯得很重要了(延伸閱讀:55-38-7溝通黃金比例?一個溝通法則的誤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常見的無效溝通的例子:

小孩回到家,媽媽就開始問他:「你今天在學校過得如何?」、「今天的作業多不多?」、「今天老師教得懂嗎?」,但此時小孩可能完全不想理會媽媽,很隨便地回「還好阿」、「還可以」、「隨便啦」…等等。因此導致媽媽感覺到很挫折,就開始抱怨起對孩子的不滿,也許會說出許多傷人的話,甚至指責孩子。

媽媽釋放的訊息都被小孩回絕,在不斷受挫之後媽媽便發起了脾氣。這種情形可以用挫折侵略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來說明──當一個人不斷受到挫折時,他會變得比較具有侵略性[2]。在一方釋放的溝通訊息,不斷被另一方打槍時,釋放訊息的一方就很容易陷入一種不理性的、情緒化的狀態。因此,讓雙方處在同一個溝通平台上就成了關鍵!

要創造對等的溝通平台,了解彼此處在什麼樣的自我狀態,就變得非常重要。根據溝通分析學派的看法,每個人都有三種不同的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詳細可參閱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中文第三版)[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先來談談父母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P)又可以分成兩種:批判型父母(CP,Critical Parents)與養育型父母(NP,Nurture Parents)。當一個人處於批判型父母這種狀態時,他就很容易批評別人的是非,例如當老闆對員工說:「我覺得你這樣做得非常糟糕」,此時的老闆就是處於批判型父母自我狀態當中;而當一個人處於養育型父母狀態時就會變得很照顧別人,例如當男朋友對女朋友說:「親愛的,妳感冒就好好休息吧!我去買東西給妳吃」,這時候,這個男生就處於養育型父母自我狀態。

而成人自我狀態(A,Adult)是指一種理性的狀態,當一個人就事論事、理性的闡述某一件事情時,他就是處於成人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乍聽之下是一種很好的自我狀態,但是處於這種自我狀態的人,凡是就事論事不帶情感,可能會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

最後是兒童自我狀態(C)。兒童自我狀態又可以分成自由型兒童(FC,Free Child)跟順應型兒童(AC,Adapted Child)。當一個人處於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時,他會很自然地展現出本來的樣貌,例如當一個女生對她的男朋友說:「好嘛人家想吃麵麵嘛!」的時候,她就是處於自然型兒童的自我狀態;而順應型兒童則是指,當一個人順應他人時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狀態,例如當一個人邀朋友吃飯被拒絕時,她告訴她朋友:「好吧…那就下次再約吧…」的時候,她就是處於順應型兒童自我狀態。

在講完這三種主要的自我狀態之後,我必須要先澄清一下,沒有哪一種自我狀態是絕對的好或壞的,而且每個人都會有這三種自我狀態,只是出現的比例多寡而已。接著就是本篇文章的重頭戲了,要怎麼樣溝通,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呢?根據溝通分析學派的看法,我們的溝通模式可以分為三種──互補溝通、交錯溝通、曖昧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互補溝通。互補溝通有四種,當溝通的雙方處於父母對父母、成人對成人、兒童對兒童、父母對兒童時,此時溝通的雙方就是在互補溝通的狀態裡。當雙方採用互補溝通時,雙方的溝通方向線會呈現平行(如下圖),且通常互補溝通都能夠順利地進行下去。以下我將對這四種溝通各舉一個例子說明:

父母對父母的溝通

PACA:我覺得老闆真的是很糟糕欸!

B:對阿,我也覺得,他怎麼能夠這樣對待我們?!

成人對成人

PACA:我覺得我們要好好討論一下這件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我也覺得,那我們找時間來談談吧

兒童對兒童

PAC

A:走嘛!我們去看電影嘛!

B:好呀~耶~看電影~看電影~

父母對兒童

PAC

A:明天有空嗎?我們去聽演講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好呀~耶~

接著是交錯溝通。交錯溝通常常會引起許多的爭執,因為雙方處於一個不平衡的溝通狀態,雙方的溝通將引發爭執。凡是不屬於互補溝通的溝通皆屬於交錯溝通,在圖形裡面,兩個人的溝通方向線段會交錯在一起。

PAC

A:我們去聽演講吧!

B:我工作做不完了聽屁聽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時A處於成人自我狀態,但是B處於父母自我狀態,雙方無法產生互補溝通,因此出現了衝突。當溝通出現衝突時,雙方都有辦法來修復這場溝通。

A可以選擇進入兒童自我狀態,告訴B:好啦!別生氣嘛!此時便恢復到父母對兒童的互補溝通:

PAC

或是B可以多說幾句話修復剛剛的那句話,例如B可以說:抱歉我剛剛太衝動了,我昨天沒睡好啦,對不起。此時便回復到成人對成人的互補溝通:

PAC

這裡在說明一個很重要的事情:要讓一段溝通能夠順利進行,雙方都可以透過調整自我狀態,讓溝通回到互補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一種溝通模式是曖昧溝通,當雙方處於曖昧溝通時,他們表面上所說出來的話,和內心真正想表達的並不相同。

PAC

A(女朋友):明天就是情人節了耶

B(男朋友):對呀,好快喔

雖然這對情侶表面上是這麼說,但是其實女朋友說這句話的背後是想說:「唉唷,我好想要你帶我去吃大餐喔」,是處於兒童心理狀態;但是她又不希望直接說出來,於是裝作成人自我狀態,採取了一種曖昧溝通,這種溝通模式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

總歸而言,雙方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能否創造互補溝通,而要創造一段互補溝通,雙方都是有責任的,但這也代表了雙方都能夠改變溝通的現況(延伸閱讀: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

  1. Mehrabian, A. (197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
  2. Dollard, Miller et al. (1939). The hypothesis suggests that the failure to obtain a desired or expected goal leads to aggressive behavior.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ISBN 0-313-22201-0
  3. 《人間遊戲──人際關係心理學》Eric Berne著  劉玎譯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501995219

若是對溝通分析學派有興趣,但又不想讀太學術的書籍,我推薦《蛤蟆先生的希望:TA諮商童話版》這本書。本文中的一些概念也是來自於這本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為什麼不要對重聽的阿嬤大叫──不只是沒禮貌的問題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4/06/04 ・317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張逸屏|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員

端午節時,幼兒園大班的晴晴跟著爸爸媽媽回阿嬤家過節,晴晴興奮地跟阿嬤分享前幾天在學校聽的故事「紅盒子裡的祕密」,但是,最近開始出現重聽情況的阿嬤,常常聽不清楚或聽錯,不是說「啥?什麼?」,不然就是把「驢子爺爺」聽成「吳爺爺」。於是,晴晴不自覺地愈講愈大聲,希望能讓阿嬤聽清楚,當阿嬤還是聽得霧煞煞,晴晴只好更大聲!最後,大聲到爸爸從廚房跑出來罵晴晴:「怎麼可以對阿嬤講話這麼大聲、太沒禮貌了!」晴晴委屈地哭了起來……

大家應該都有碰過被身旁的人提醒跟這位長者說話要大聲一點的經驗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1],60 歲以上高齡人口中,約有 1/4 的人患有足以造成生活障礙的聽力損失(disabling hearing loss)。然而,說話大聲一點,真的可以讓重聽的年長者聽得比較清楚嗎?一般來說,嗓門特別小的人,或是原本用悄悄話的方式在說話,這時提高到一般音量應該會有用。然而,若是一般音量的情況下,大聲說話、甚至大吼大叫,其實是不怎麼管用,更可能會有反效果的[2]。這樣違反直覺的情況,是什麼緣故造成的呢?

圖一/大吼大叫往往不會讓重聽的人聽得更清楚(圖片來源:Pixabay)

大聲不是比較聽得清楚嗎?

一般直覺上會認為,既然重聽或有聽力損失,就是講大聲一點應該就能聽得到了,不是嗎?事實上,由於「語音組成」及「聽力損失特性」這兩大因素,會使得加大音量卻反而有聽不「清楚」語音的問題。

然而,在解釋上述兩大因素之前,必須先釐清聽得「到」不一定聽得「清楚」。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在有噪音或距離較遠的情境下,例如在廚房洗碗時,家人在客廳說話,我們會聽「到」家人在說話的聲音、也可能聽到大致的內容或是部份內容,但卻沒辦法聽「清楚」完整的內容、或是有聽錯的情況。而重聽或聽力損失的情況也很類似,因為聽力損失有不同的程度,一般年長者的重聽不會是完全聽不到的情形,因此老人家常會說「我都有聽到啊!是你講話不清楚。」

語音組成:聲母和韻母

那麼,當音量變大、卻反而「聽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一般來說,聽不清楚的通常是指語音當中的聲母(子音)無法被完整地傳遞與接收。回想一下,小時候在學注音符號時,拼音時寫在上面的就是聲母(子音)、下面的則是韻母(母音)。圖二以「沙」(/ㄕㄚ/)為例,可以看出子音/sh/(聲母/ㄕ/,但只有氣音的部份)的部份音量小,且集中在高頻帶,而母音/a/(韻母/ㄚ/)的部份則是音量大,且相對集中在較低頻的區塊。然而,當我們試著說大聲一點,也就是把音量放大時,無論我們怎麼嘗試,都只能放大母音部份的音量[3],子音部份的音量都還是很小。甚至,我們可以試試看只針對子音的部份(如/sh/, /s/, /t/等音)「大叫」,會發現根本沒有辦法做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語音的組成分為聲母(子音)和韻母(母音)。以「ㄕㄚ」(/sha/)音為例,從上半部的聲音波形可看出,子音(/sh/)的音量(振幅)比母音(/a/)要小得多;下半部則是聲譜圖(spectrogram),縱軸代表頻率,子音(/sh/)的頻率成份集中在高頻帶(黑色集中在較上方),母音(/a/)則是低頻相對較多。

然而,在語音中音量較小的子音才是主要提供清晰度的來源[3,4],曾有研究發現,若將語音中子音主要所在的高頻帶(1000 Hz 以上)去除掉之後,語音清晰度只剩不到 40%;反之,若將母音主要所在的低頻帶(500 Hz 以下)去除,語音清晰度仍有 95%[4]。試試看,若將一句話當中的子音都省略掉,那麼「他今天去上班」就會變成「阿因煙玉ㄤˋ安」,會變得非常非常難以理解。

聽力損失的特性:高頻通常較嚴重

大多數老年性的聽力損失是屬於高頻聽損[5],也就是在較高頻率的部份比較聽不清楚。這個類型的聽損者,就常會有前面所提到的感受:「我都有聽到,但我就是聽不清楚、沒有辦法理解內容!」而如果本文一開始提到的晴晴,因為阿嬤聽不清楚而愈說愈大聲時,卻如同前述,語音當中只有阿嬤原本就聽得到的母音部份變大聲了,但應該是要帶來語音清晰度的子音卻沒有辦法同樣變大聲。即使說話者不斷把音量加大,原本是希望能讓對方聽清楚,豈料適得其反,讓子音和母音之間的音量差距更大,更加劇了不清晰的問題,造成了愈大聲反而愈聽不清楚的矛盾現象。

助聽器科技來幫忙:音量壓縮

那麼,要如何才能讓重聽的長輩,或是聽力損失者能夠聽得清楚呢?如果對生活溝通已經造成困擾,應該要尋求專業耳科醫師和聽力師的協助,嘗試配戴設定適當的助聽器。助聽器的功能不只是放大聲音,還具備了「音量壓縮」的科技[6],讓小聲的聲音放大較多、大聲音量的聲音放大少一些。若套上前述子音和母音相對音量的概念,那就是能讓較小聲、原本聽不清楚的子音變得清楚,提高語音的清晰度。不過,配戴助聽器會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同時也需要和聽力師討論生活上聆聽的需求,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設定。並不是到藥局隨意買一副助聽器,以為戴上就能解決聆聽的所有困難喔!

和聽損者談話的小撇步:正常音量、稍慢語速、發音清楚

除了配戴助聽器之外,溝通策略[1,7]的運用也很有幫助註1。從前面的解釋已經了解到,大吼大叫對聽損者理解語音不但沒有幫助,甚至會有反效果。所以在語音本身上面,可以調整的部份不在音量,而是速度和發音清楚。因此,用一般的音量、語速稍微放慢、發音清楚一點但保持自然,這幾個小撇步可以幫助聽損者聽清楚。同時也可試著換句話說,或是搭配手勢動作來幫助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還有一些策略,包括先取得聽損者的注意力,讓他知道您在跟他說話,避免環境噪音或多人同時說話,這些方法可讓聽損者專注在要聽取的語音訊息上,並減少干擾。此外,建議環境的光線要充足,並可稍微靠近聽損者、讓他能看清楚您的臉部,這麼做可讓聽損者獲取臉部表情和口形等線索,幫助解讀語音訊息的內容,即便聽損者不一定有練過讀唇,但口形線索確實會有幫助,您可以留意看看在很吵雜時,若能看到說話者的臉及口形(當對方沒有戴口罩)時,會比較容易聽清楚。

相信若是晴晴運用了上面所提到的這些溝通策略,不但可以快樂地跟阿嬤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事,享受愉快的祖孫親情時光,也不會被爸爸罵對阿嬤沒禮貌了喔!

圖三/與聽損者談話時,除了正常音量、稍慢語速、發音清楚等小撇步以外,在光線充足的地方談話,讓聽損者能看到說話者的臉部表情和口型輔助語音接收,也是很好的策略。(圖片來源:Pixabay)

註1 :欲了解更多溝通策略,可參考雅文基金會「聽損溝通小學堂」和「微聽損網站-聽說策略」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02/02).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afness-and-hearing-loss
  2. Painter, K. (2013/03/10). How to talk to a hearing impaired person? Don’t shout. USA TODA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13/03/10/talking-hearing-impaired/1965127/
  3. DPA Microphones. (2021/03/04). How to improve speech intelligibility when amplifying the vo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pamicrophones.com/mic-university/how-to-improve-speech-intelligibility-when-amplifying-the-voice
  4. DPA Microphones. (2021/03/03). Facts about speech intelligi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pamicrophones.com/mic-university/facts-about-speech-intelligibility
  5. Victory, J. (2024/02/21). Understanding 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 This kind of hearing loss affects speech clar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ealthyhearing.com/report/52448-Understanding-high-frequency-hearing-loss
  6. 張逸屏(2022/01/07)。長輩常抱怨助聽器噪音大?——孝子們該認識的「音量壓縮」科技。泛科學。取自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9307
  7. UCSF Health. (n.d.).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with hearing lo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csfhealth.org/education/communicating-with-people-with-hearing-los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60 篇文章 ・ 223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如果在虛擬實境裡尋找伴侶,真的可以建立舒服的戀愛關係嗎?——《元宇宙超圖解》
azothbooks_96
・2023/09/27 ・98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元宇宙的世界裡,比較容易和價值觀相近的對象,談一場少摩擦的戀愛。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

在價值觀日趨多元、細分的現代社會,實體世界裡的戀愛,情侶之間免不了會發生一些摩擦。

所謂的「談戀愛」,其實就是彼此價值觀的碰撞。圖/pexels

越來越多人在實體社會的戀愛關係中感受不到舒適,大眾認為「談戀愛風險很高」的傾向,更是一年比一年更鮮明。

可見「談戀愛」的魅力,正逐步下降。不論是在元宇宙內或外,都有一套很現代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配對服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迴避戀愛和元宇宙

當我們對戀愛的價值觀細分化之後,在生活周遭便很難找到滿足條件的人選;但只要像在社群網站上找興趣相近的同好那樣,從一個規模龐大的母群體當中找出伴侶的話,發生摩擦的狀況,會比不假思索就交往的對象減少許多。

若想找更根本的解決之道,那麼元宇宙上還有一個獨門絕招,就是乾脆把伴侶化為虛擬實境的一部分——因為情侶在元宇宙上會隔著虛擬替身,建立起隔一道防火牆的溝通方式。

有些人會覺得「虛擬替身碰不到、摸不著」,不過,時下認為談戀愛不見得一定要有實體互動或性接觸的人已越來越多,或有些原本潛伏噤聲的族群浮上檯面。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圖/azothbooks

要是這些虛擬替身由 AI 操控的話,還能與另一半建立更舒適的戀愛關係——如果對象是 AI,不論是再怎麼極端的戀愛觀,或是任何性傾向,它應該都會接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必今後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相信這不是逃避實體戀愛,而是元宇宙上的愛情,比實體更美好。

——本文摘自《元宇宙超圖解:從刀劍神域到寶可夢,一小時讀懂78個概念,掌握本世紀最大商機》,2023 年 9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zothbooks_96
5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精神個案系列:說自閉症患者聽得進去的「畫」
胡中行_96
・2023/05/29 ・16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國賓州有個 19 歲的非裔青年,近來狂妄自大、幻想戀情、行為怪異,而且憂鬱又想自殺。他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能拯救宇宙,還有某位女同學真心愛他。住院病房的醫師,開立抗精神病藥物 olanzapine,試圖將他拉回現實;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fluoxetine,以化解其心中執念。不過,藥物並非萬能,有些事情還是得仰賴諮商。[1]

泛自閉症障礙

這名青年罹患情感性思覺失調症(schizoaffective disorder),難免有些極端情緒和不切實際的想法,[1, 2]醫療團隊必要跟他懇談。然而,他非住院原因的泛自閉症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卻是溝通的挑戰。[1]自閉者的腦部發育與眾不同,雖然不減損智能,但是會影響其感知,以及與外界互動的方式。[3]換句話說,別人想講的內容,青年未必不能理解,問題是要怎麼讓他先聽進去。

泛自閉症障礙的症狀繁多,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 缺乏情緒或非言語的交流,比方說:不太有表情,或點頭、搖頭等動作。[3]
  • 說話時,不看對方的眼睛。[3]
  • 偏好規律;當情況改變,就非常焦慮。[3]
  • 對某些感官刺激,像是聲音或疼痛等,有異常強烈的反應。[3]
  • 鍾情於狹隘的興趣,僅談論特定的議題,或者只玩某種玩具。[3]
  • 不擅長處理情緒。[3]
  • 無法維持穩定的人際關係,因而感到孤獨。[3]

儘管溝通品質不甚理想,該說的話還是得說。治療團隊看青年的「戀愛」,該是郎有情妹無意,便勸他想想對方就好,別致電或登門騷擾。不曉得到底聽進去幾分,青年最後勉強同意。[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當舉止

出院才一週,青年又被送回來了,這次展露殺人意圖:宣稱家人若阻止他拜訪「女友」,他就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根據其姊妹的說法,青年之前返家後,曾接近該「女友」的住處,因此觸景生情,無法自拔。看來上次住院期間的好言相勸,效果微弱。現在滿腦子性愛的他,對病房裡的女性病友,舉止頗不恰當。醫師將他的抗精神病藥物從 olanzapine,換成 haloperidol,然後又改為 aripiprazole;同時,停止造成副作用的 fluoxetine。多數的精神症狀都改善了,唯獨矯正舉止的方面,仍有待加強。[1]

畫作意涵

青年常講,有顆小行星將要撞擊地球,所有人都會死,而他務必救世。這個主題,也頻繁地出現在他的畫作之中。他闡述創作理念的時候,總是長篇大論;換作醫師問診,就變得言簡意賅。幾週來,醫療團隊不斷表達對其作品的好奇。有天,青年終於忍不住解釋:他母親的伴侶曾虐待他與姊妹。醫療團隊恍然大悟,原來圖畫的意思是母親的伴侶如同小行星,所做的惡行令大家遭殃。[1]

「耶!!」雙眼閃爍著幸遇知音的光芒,青年露出一抹難得的微笑,主動跟醫療人員碰拳。[1]

圖/Law & Order on GIPHY

以畫溝通

總算掌握溝通技巧的醫療團隊,決心拾起畫筆,放手一搏。他們畫了一顆快要被小行星撞擊的地球,外頭包著由人群組成的防護罩。繪製的過程吸引了青年的注意,團隊藉機向他曉以大義:包含他在內的每個人,都擔當保護地球的重責大任。他可以給大家安全感,一起防範攻擊。青年聽完說,懂。[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又過了幾週,他在團體治療的活動中,向眾人表示:「我們要與人為善…這樣地球上的每個人才都能存活。」原來只要方法對了,他不僅能聽懂、記得,還會傳道。[1]

2021 年於期刊上發表此個案報告的作者群中,大概有《星艦迷航記:銀河飛龍》(Star Trek : The Next Generation)的劇迷。他們將與自閉青年的互動經驗,比喻做劇情裡兩個語言不通的外星種族,找到創意的溝通方式。由於這個重大突破,青年學會了道理,行為舉止也不再使他人困擾。[1]

  

  1. Kim E, Martin K, Karper L, et al. (2021) ‘Darmok and Jalad at the Psych Ward: A Case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Creatively Communicate with a 19-Year-Old Patient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6690564.
  2.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09 NOV 2019) Mayo Clinic.
  3.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JUN 2022) Health Direc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