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適應高山生活,尤其是長期生活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原,並不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可是亞洲青藏高原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卻在空氣稀薄、寒冷多變的高原,代代相傳生活了好幾千年。
包含喜馬拉雅山脈,面積達2.5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77個台灣島)的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原本就不像是歡迎人類去居住的樣子,可是考古學家卻發現,早在距今一萬年前,該處就已有遊牧生活的狩獵-採集者生存的證據,而且在海拔4,200公尺之還能找到人類手足留下的痕跡。
要能長期適應高原氣候,藏族人也有了些生理上的改變,他們的血液不會為了應對稀薄的空氣而變得濃稠,所以在高原上比平地人有更高的生育力及更低的嬰兒死亡率。已知有一個參與缺氧反應的基因EPAS1,在藏族族群中經過天擇的挑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和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在不久之前,透過對各40位漢族及藏族的基因體重定序發現,藏族的EPAS1基因,很有可能是來自更新世晚期生活於亞洲大陸的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
藏族和漢族的祖先在大約2,750年到5,500年前分家。他們發現,EPAS1的一個片段在藏族以外的其他人類族群都無法找到。他們比較了已絕種的人類近親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序列後,發現該基因是源自丹尼索瓦人,很有可能是丹尼索瓦人和藏族的祖先結合後留下來的。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
可是有了能適應高海拔稀薄空氣的EPAS1基因,還是不能當飯吃,藏族要能夠在青藏高原定居繁衍,仍需要有可耕作的農作物。農耕生活在低海拔地區大約出現於5,200年前;但在那麼高的地方,農耕生活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卻是個未知之謎。中國蘭州大學的陳發虎和董廣輝領導來自中國、美國、英國的科學家組成研究小組,從過去採集來的大量樣品,用來自53個地考古採集地點的63個穀物樣本作了碳同位素定年。
結果他們發現,在3,600年前之前,農耕僅出現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區域,而且以小米(粟)為主,可是到了3,600年前,農民卻開始往高處發展,一直來到海拔3,400公尺處。其中一些地方還發現動物如牛、羊、豬的骨骼。他們的這個發現發表於《科學》(Science)。
他們認為,關鍵是當時的農民把青稞帶上了山,和小米相比,青稞更耐寒抗霜,特別適合青藏高原的氣候。到了3,600年,青藏高原到處都有青稞的蹤跡,伴隨著一些抗寒的小麥,在較低海拔之處,農民似乎把青稞混著小米吃,可是高海拔的農民基本上就只依靠青稞過活了。
青稞(Hulless barley;藏文:ནས་),屬於禾本科大麥屬,別名叫裸大麥、元麥、米大麥。青稞穀粒可以炒熟磨粉,食用時加酥油茶或清茶用手捏成坨,叫做糌粑(Tsampa,藏文:རྩམ་པ);青稞亦可釀製青稞酒,是一種低度米酒。
青稞和來自中原的大麥是近親,大麥起源於如今仍舊可以在中東發現的野生大麥(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大麥的馴化似乎是與小麥同時發生在約10,500年前,最早的馴化大麥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的敘利亞地區。可是大麥是怎麼從中東傳到此地,迄今仍是個謎⋯⋯
參考來源:
- Penny Sarchet. Humans needed barley to conquer Tibet’s giddy heights. New Scientist. 20 November 2014.
- Lizzie Wade. Barley helped ancient Tibetans climb to 3400 meters. Science News. 20 November 2014.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Dizzying heights: Prehistoric farming on the ‘roof of the world’. November 20, 2014.
- Douglas Quenqua. Living Higher, Thanks to Barley. The New York Times. NOV. 20, 2014.
- Alexandra Witze. Barley fuelled farmers’ spread onto Tibetan plateau. Nature News. 20 November 2014.
原學術論文:
- Huerta-Sánchez E, et al.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s caused by introgression of Denisovan-like DNA. Nature. 2014 Aug 14;512(7513):194-7. doi: 10.1038/nature13408. Epub 2014 Jul 2.
- Chen FH, et al. Agriculture facilitated permanent human occup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3600 BP.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59172. Epub 2014 Nov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