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牛奶的事實與被抹黑

活躍星系核_96
・2014/10/16 ・294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624 ・十年級

Credit: Judy Baxter via Flickr
Credit: Judy Baxter via Flickr

文/杜宗哲|中興大學動物科學所碩士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牛奶將人類送進癌症的墳墓〉、〈千萬不要把牛奶、優酪乳當好東西了〉之類的文章。這類文章大部分僅引用單方面的論文就做出結論,可信度非常值得商榷。乳牛產乳、牛乳成分到致癌機制,這背後牽扯到相當多的科學理論與實務及許多酪農的心血,以下就網路文章內容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牛奶、謊言與內幕》牛奶可能致癌及糖尿病〉這篇是很多畜牧人,看到會火冒三丈的謠言文章。該文章提到很多科學文獻,其實很多都是片段隻字而已。針對該文章提到的一些質疑,提出另一方面的看法供大家參考,畢竟這種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事情,就由得大家自己判斷了。

科學家找到了牛奶致癌及導致糖尿病的證據?

近期的學者研究顯示,青春期大量攝取乳製品、全脂乳與前列腺癌的相關性可能存在[1][2];但同時也有學者認為乳糖、牛乳、乳製品與前列腺癌兩者之間沒有關聯[3][4]。對子宮內膜癌[5]、膀胱癌[6]、心血管疾病[7]均顯示無直接相關,可能還有降低大腸癌的風險[8]。另外有顯示攝取乳製品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9];而另一篇研究顯示沒有證據證實牛乳、乳製品與乳癌有關聯[10]。也有研究顯示牛乳與卵巢癌無直接相關[11]。Crane等人綜合了許多研究報告,亦指出卵巢癌與所攝食的食物沒有關聯[12]。而搜尋diabetes(糖尿病)也有增加、無關連,甚至降低致病風險的結果[13][14][15][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上列舉的論文正反面都有,顯示牛乳與癌症、糖尿病不一定相關的事實,更可能根本不是因為牛乳導致的。

乳牛都打高劑量的賀爾蒙才會不斷的產乳?

網路謠言總是利用生長激素來大做文章,說乳牛一整年都會產乳是因為打了生長激素。在作業上的確會對乳牛施打一些激素,不過乳牛為什麼一整年都會產乳在先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在這裡就介紹牛到底打了什麼激素。

美國 FDA 在 1994 年通過了重組牛生長激素(rbGH)的使用,他是一種是透過生物科技合成的蛋白質,與牛自己產生的生長激素具有相同結構與功能。在乳牛產乳高峰前施打,使得產乳高峰可以維持,延緩產乳量下降的時間,以增加產乳,不過這在台灣、加拿大、日本、紐西蘭、澳洲、歐盟等是不被允許使用的。

以台灣來說,真要發生施打激素這件事情,會發生在使動物「發情同期化」。為了管理作業上的方便,發情同期化可以省去發情觀察的步驟,目前已有相關產品可以直接應用。原理大致上就是注射 GnRH(激性腺釋放激素),之後注射 PGF2α,有個固定的步驟,過程就不詳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此一來,場內的乳牛下一個發情週期就會在同一個時間發生,就可以在同一時間配種。不過那藥1個劑量要價350元台幣,一頭乳牛的一個療程約需要1400元台幣,萬一同期化失敗就要重來一次,因此到底要不要花錢使乳牛群同期化也是一個課題,基本上看見母牛發情就會盡快配種。同期化跟產乳並沒有太直接的關係,同期化之後還是要經過人工授精、懷孕後才會開始產乳,並不是靠施打激素來讓乳牛產乳的。

牛乳中的IGF-1會致癌?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第一型),當生長激素進入肝細胞後,會使肝細胞分泌 IGF-1。IGF-1 能夠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質密度、幫助神經修復、減少膽固醇、減輕高血壓症狀等功能。有研究顯示酪蛋白、IGF-1、雄性激素、雌性激素會有致癌風險,又牛乳中含有這些物質,因此有心人士就將三者劃上等號,牛乳=有激素=會致癌,這對牛乳太不公平。

「那麼人類母乳的 IGF-1 含量是 2.2 ng/mg protein,牛乳 IGF-1 含量則是 0.6 ng/mg protein,人乳是牛乳的3.6倍[17],而酪蛋白則是普遍存在於哺乳動物的乳汁中,又該如何解釋呢? 」

網路的文章中提到了 Shen et al. (2004)這篇論文[18],作者群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牛津大學和「成功大學醫學院」,題目是「IGF-1會刺激鉀氯離子的運輸通道,而此運輸為人類卵巢癌和子宮頸癌細胞入侵及擴散必須的途徑」。這篇文章通篇「完全沒有提到任何牛乳或乳製品」,卻將牛乳冠上會致癌的污名。引用這篇文章的作者同樣也是犯了牛乳、IGF-1及致癌三者直接畫上等號的謬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不能直接將他們畫上等號? 這就要回到消化吸收的概念。

有研究顯示施打 rbGH 的乳牛,其產的牛乳當中 IGF-1 含量會增加,但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過 rbGH,牛奶中 IGF-1 的含量還是很低的。牛乳經過消化、吸收之後,就算 IGF-1 濃度再高,到達人體內也「不再具有生物學活性」。亦有研究顯示,單獨口服 IGF-1 不能使其進入血液,且用同位素標記法直接測量發現,從腸道吸收的 IGF-1 的量可以忽略[19][20]。

結語

牛奶的確是個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但凡事物極必反,任何單一食品食用過多都會造成的營養不均衡,因此建議大家還是要均衡飲食。另外,網路上充斥著太多危言聳聽、內容不實或是偏頗的文章,又網路上習慣快速閱讀文章的風氣,造成讀者不容易判斷文章內容的真偽。要傳播自己的理念非常歡迎,但實在是沒必要利用攻擊他人的手段來達成目的。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Torfadottir JE et al. Milk intake in early life and risk of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Am J Epidemiol. 2012 Jan 15;175(2):144-53. doi: 10.1093/aje/kwr289.
  2. Song Y et al. Whole milk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prostate cancer-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male physicians. J Nutr. 2013 Feb;143(2):189-96. doi: 10.3945/jn.112.168484.
  3. Pettersson, et al. Milk and dairy consumption among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and risk of metastases and prostate cancer death.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2 Mar;21(3):428-36. doi: 10.1158/1055-9965.EPI-11-1004.
  4. Travis RC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lactase gene, dairy product intake and risk for prostate cancer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Int J Cancer. 2013 Apr 15;132(8):1901-10. doi: 10.1002/ijc.27836. Epub 2012 Oct 17.
  5. Ganmaa D et al. Milk, dairy intake 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a 26-year follow-up. Int J Cancer. 2012 Jun 1;130(11):2664-71. doi: 10.1002/ijc.26265. Epub 2011 Sep 17.
  6. Fei Li, Sheng-li An, You Zhou, Zhong-kun Liang, Zhan-jiang Jiao, Yu-ming Jing, Pei Wan, Xiao-jun Shi, Wan-long Tan. Milk and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bladder cancer: a meta-analysis. Urology. 2011 Dec;78(6):1298-305. doi: 10.1016/j.urology.2011.09.002.
  7. Sabita S Soedamah-Muthu et al. Milk and dairy consumption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Am J Clin Nutr. Jan 2011; 93(1): 158–171. Published online Nov 10, 2010. doi: 10.3945/ajcn.2010.29866
  8. Aune D et al. Dairy product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Ann Oncol. 2012 Jan;23(1):37-45. doi: 10.1093/annonc/mdr269. Epub 2011 May 26.
  9. Jia-Yi Dong, Lijun Zhang, Ka He, Li-Qiang Qin.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May 2011, Volume 127, Issue 1, pp 23-31
  10. Berkey CS et al. Dairy intakes in older girls and risk of benign breast disease in young women.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3 Apr;22(4):670-4. doi: 10.1158/1055-9965.EPI-12-1133. Epub 2013 Mar 29.
  11. Merritt MA et al. Dairy food and nutrient intake in different life periods in relation to risk of ovarian cancer.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4 Jul;25(7):795-808. doi: 10.1007/s10552-014-0381-7. Epub 2014 Apr 11.
  12. Tracy E. Crane et al. Dietary Intake and Ovarian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4 Feb;23(2):255-73. doi: 10.1158/1055-9965.EPI-13-0515. Epub 2013 Oct 18.
  13. Choi et al.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Men. Arch Intern Med. 2005;165(9):997-1003. doi:10.1001/archinte.165.9.997.
  14. Van Belle et al. Type 1 Diabetes: Etiology, Immunology,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PPhysiol Rev 91: 79–118, 2011; doi:10.1152/physrev.00003.2010.
  15. Struijk EA et al. Dairy product intake in relation to glucose regulation indice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3 Sep;23(9):822-8. doi: 10.1016/j.numecd.2012.05.011. Epub 2012 Jul 23.
  16. O’Connor LM et al. Dietary dairy product intake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study using dietary data from a 7-day food diary. Diabetologia. 2014 May;57(5):909-17. doi: 10.1007/s00125-014-3176-1. Epub 2014 Feb 8.
  17. Nagashima K et al. Level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n full- and preterm human milk in comparison to levels in cow’s milk and in milk formulas. Biol Neonate. 1990;58(6):343-6.
  18. Meng-Ru Shen 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Stimulates KCl Cotransport, Which Is Necessary for Inva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Cervical Cancer and Ovarian Cancer Cells. J Biol Chem. 2004 Sep 17;279(38):40017-25. Epub 2004 Jul 19.
  19. Burrin DG et al. Is milk-borne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essential for neonatal development? J Nutr. 1997 May;127(5 Suppl):975S-979S.
  20. Donovan SM et al. Orally administered iodinated recombinant huma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125I-rhIGF-I) is poorly absorbed by the newborn piglet.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1997 Feb;24(2):174-82.
  21. 沈華山。乳品加工學
  22. 牛乳不該一味受負面新聞挨打〉中華民國乳業協會 。[ 2012/3/16]
  23. 徐濟泰。〈牛乳到底能不能喝?〉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91期
  24. 牛奶致癌?〉泛科學[2013/11/29]

本文轉載自你所不知道的畜產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房顫動提高中風風險?心房顫動有哪些警訊?如何治療?
careonline_96
・2024/04/12 ・25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一位 40 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 6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 1% 至 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 20% 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 ABC 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 是 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 是 Better Rhythm 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 是 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 30 度至 50 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 5 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糖尿病足有傷口怎麼處理?慎防糖尿病足潰瘍,及早治療降低截肢風險!
careonline_96
・2024/03/29 ・266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尿病足真的會截肢!糖尿病NG行為全解析,降低截肢風險必讀!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天氣寒冷時,很多人會覺得手腳冰冷而想要泡泡熱水,但是如果不小心可能會泡出大問題。」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可能發生感覺比較遲鈍的狀況。」以下四個是診間患者常遇到的狀況,也是最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傷口潰瘍的因素:

  1. 不自覺的燙傷:泡熱水前未先測量水溫、或是泡腳後用吹風機熱風持續吹,導致燙傷、起水泡而不自覺。
  2. 自行處置傷口:自行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膏塗抹傷口,很可能導致感染加重。
  3. 穿不合腳的鞋子:壓迫、壓力導致足部變形或破皮就會形成傷口或紅腫發炎、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4. 錯誤方式修剪指甲:過度修剪或未以平行方式修剪指甲,都可能導致指甲周邊組織發炎紅腫,加上傷口小不易察覺,很容易就會演變成感染嚴重的困難癒合傷口。

因為糖尿病患者常常沒有感知到傷口疼痛,眼睛可能又併發視網膜病變而看不清楚,所以便輕忽糖尿病足潰瘍的嚴重性。蒲啟明醫師補充,曾經有患者用吹風機一直吹,吹到足部起水泡都不曉得。在發現足部傷口後,患者又自行灑藥粉、塗草藥,使用錯誤的方法照顧傷口,結果造成嚴重感染。」該名患者後來是家人聞到異味,找遍了家裡,才終於發現患者的足部已經潰爛、發臭、流膿才緊急就醫。糖尿病足患者若形成困難癒合傷口為了控制感染,可能需要截掉潰爛的組織,截到腳趾、截到小腿、甚至截到大腿都有可能,將對患者與家屬造成巨大衝擊。

糖尿病足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糖尿病足成因

由於感覺麻木,患者可能在無意間受傷。蒲啟明醫師說,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接受治療,傷口感染會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演變為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而危及性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尿病足潰瘍治療複雜 「跨科別團隊」解析一次搞懂!

  1. 新陳代謝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若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告知醫師進行診療。
  2. 心臟血管內外科:檢查足部血管的狀況,如果有狹窄或阻塞,便要進行治療,確保足部有足夠的血液循環。
  3. 感染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
  4. 整形外科:針對糖尿病足傷口嚴重程度提供傷口照護、清創、截肢或傷口重建等治療。
糖尿病足治療團隊

由於糖尿病足治療非常複雜,通常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採取完善的治療計畫。蒲啟明醫師補充,如果發現有壞死的組織,一定要找專科醫師清創!千萬不可以自己在家裡用剪刀或刀子處理,因為使用沒有消毒的器械,非常容易造成感染,反而弄巧成拙。尤其糖尿病足潰瘍傷口治療最重要的是加速傷口癒合,盡快達到完全癒合,能夠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避免截肢的命運。目前外用藥選擇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增加完全癒合的機會。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影響傷口癒合的微環境,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傷口修復及癒合。正常傷口復原會經歷發炎期、增生期、成熟期,但糖尿病足患大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傷口長期處於發炎期,無法進入增生期,導致傷口遲遲不好。蒲啟明醫師補充,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傷口微環境,轉換成促進修復的狀況,藉此縮短傷口發炎期,促使潰瘍快速癒合。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

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護自己的雙腳,預防勝於治療!蒲啟明醫師建議,糖尿病足患者要穿著合腳且包覆良好的鞋襪,即使在室內也不可赤腳走路。修剪趾甲時請以直線方式修剪,若視力不佳,便要請他人幫忙修剪趾甲。洗澡前一定要測量水溫,避免意外燙傷而沒發現。此外,糖尿病足患者千萬不可吸菸或處在長期接觸二手菸的環境,以免足部血液循環惡化,造成不可逆的截肢後果。

蒲啟明醫師強調,「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檢查足部,如果發現破皮、龜裂、滲液、發紅、浮腫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記重點整理

一、糖尿病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二、只要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及早就醫。除了把血糖控制達標之外,透過跨科別醫療團隊提供傷口照護,幫助傷口癒合。

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傷口的微環境,能夠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M1型巨噬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 M2 型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纖維母細胞增生、並產生胞外基質沉積。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微環境,轉換成偏向修復的微環境,縮短發炎期,促進傷口癒合。

四、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腳,預防勝於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肥胖加上糖尿病?飲食管理、規律運動克服糖胖症
careonline_96
・2024/03/22 ・22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根據統計,約 8 成的糖尿病患者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1〕,而肥胖者也較容易罹患糖尿病。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合併糖尿病及肥胖,也就是「糖胖症」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2〕,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3〕,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比較高〔1〕,〔4〕

那該如何判斷肥胖的標準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來衡量肥胖程度,身體質量指數(BMI)= 體重(公斤)/ 身高 2(公尺)。根據台灣國民健康署公布,BMI<18.5 為「體重過輕」,18.5 ≦ BMI<24 為「健康體位」,24 ≦ BMI<27 為「體重過重」,27 ≦ BMI<30 為「輕度肥胖」,30 ≦ BMI<35 為「中度肥胖」,BMI ≧ 35 為「重度肥胖」。

以身高 160 公分的人為例,如果體重是 61.4 公斤,BMI 約 24,也就是健康體位的上限;若體重是 62 公斤便屬於過重、達 70 公斤就是輕度肥胖。

「糖胖症」就是「肥胖」加上「糖尿病」!

「如果糖尿病患者合併體重過重,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風險會增加 27%;若為肥胖,風險更會增加 49%!〔5〕」因此李洮俊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須注意體重控制,糖胖症患者更要積極減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克服糖胖症,請你這樣做

糖胖症的治療包括飲食管理、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充足睡眠。李洮俊醫師說,飲食管理是糖胖症控制的基礎,務必少油、少糖、少鹽,攝取食物的份量也要注意,逐步達到疾病和體重控制的目標。

克服糖胖症,請你這樣做

而糖胖症的最新治療藥物,包含能同達到血糖控制及降低體重的腸泌素 GLP-1 以及排糖藥 SGLT-2。腸泌素 GLP-1 具有多重機轉,能夠刺激胰島素分泌與抑制升糖素分泌,也能延緩胃排空,並於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慾。排糖藥 SGLT-2 抑制劑的作用機轉是抑制腎臟回收葡萄糖,讓葡萄糖經由尿液排出體外。李洮俊醫師說,兩者都被證實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如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及死亡率〔6〕;在藥物副作用上〔6〕,使用腸泌素 GLP-1 可能會有腸胃道不適的狀況,而排糖藥 SGLT-2 抑制劑則可能有高酮酸血症、生殖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此外,GLP-1 腸泌素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藥物,在網路上有很多人以瘦瘦筆或減肥針稱之,李洮俊醫師澄清說明,腸泌素不只在控制體重,更是能在穩定患者血糖的同時,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近年來 GLP-1 腸泌素已有口服的劑型,並獲得第一線適應症,是患者另一個選擇。

藥物機轉介紹、副作用說明

「糖胖症病友,在控糖的道路上會比較辛苦,但是現在已經有一些先進的藥物,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近年研究也指出,糖胖症患者在減重達 15% 或以上,更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7〕!」李洮俊醫師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控糖減重。「請務必與糖尿病照護團隊密切合作,選用合適的藥物,搭配飲食管理、規律運動並保持充足睡眠,相信一定可以克服糖胖症,達到控糖的目標。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記重點整理

  1. 「糖胖症」是糖尿病患同時有肥胖問題。糖胖症對於血糖的控制不利,且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例如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器官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的風險也會比較高。
  2. 糖胖症的治療包括飲食管理、規律運動、藥物治療、充足睡眠。飲食上務必少油、少糖、少鹽,攝取食物的份量也要注意;而糖胖症的最新治療藥物,包含能同達到血糖控制及降低體重的腸泌素 GLP-1 以及排糖藥 SGLT-2。
  3. 腸泌素 GLP-1 與排糖藥 SGLT-2 抑制劑都被證實能對心臟、腎臟發揮器官保護的效果,有助於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副作用上腸泌素 GLP-1 包含腸胃道不適,排糖藥 SGLT-2 則為高酮酸血症、生殖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4. 若糖胖症患者減重達 15% 或以上,有機會達到糖尿病緩解。

資料來源

  1. 基層醫學第二十一卷第六期_簡介糖胖症_黃文蔚、吳至行 
  2. 藥師週刊第 2298 期_糖胖症的體重管理及藥物治療_劉俊良藥師 
  3.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1 Oct 26:12:719515. 
  4.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_糖尿病與腦血管病變 
  5. Diabetologia. 2009 Jan;52(1):65-73. 
  6.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_2022 第 2 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
  7. Endocrinol Diabetes Metab Case Rep. 2022 Sep 1:2022:22-0295.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