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的毒奶事件才過不久,又起了這次的毒油新聞,彷彿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爆出一件食品弊病的新聞。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民以食為天」,每人每天都要吃喝,食品正是人人切身相關的東西,當然會成為頭條新聞。
早期,民眾大多直接購買新鮮的食材,回家自行烹煮,那時較常遇到的食品問題,多是像青菜上有農藥殘留,或是食用油含多氯聯苯等。近年來,市面上販賣的食品當中,已有大量的成品及半成品,這些經過廠商加工處理過的食品,為了防菌、增色、增味、保鮮、增稠等各種滿足食用時感官的目的,會加入各種的添加劑。以我手邊的這包雀巢即溶巧克力粉為例,包裝袋上有大字標明含有天然抗氧化劑,而背面的說明也指出含有14種成分,卻只有糖及可可粉是一般民眾所知的,其他的添加劑,就有可能引發食品問題。
大量外出就業、就學人口的忙碌生活,使很多人成了「老外族」——老在外面吃飯,除了偶見的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外,就較少受到政府及民眾關注。
其實,這些現場烹調的食品也應是食品安全規範的一環。欣聞政府單位開始注意到了這個部分,方有台北縣政府的消保官主動出擊,檢查各家商店的油炸用油,出爐的結果中多家知名品牌都上了榜,驚爆了這次毒油事件。
我們要為政府勇於執行公權力,保障人民的生活,給予喝彩及鼓勵。沒有驗證的分析方法及驗證的實驗室,在法及理上是站不住腳的。雖然幾經紛擾,廠商為了商譽及「商不與公鬥」的原則,事情已大致落幕,但仍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不得不在此提出,以免錯誤再度發生。
首先是建立已驗證的分析方法
化學分析是一門既複雜又精密的學問及技藝,涉及方法、儀器及人員三個層面。取得樣品是方法中的第一步,取樣瓶的材質、清洗的方式、取樣點的選擇、樣品的均質性及代表性,都有規定,像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的畫面,以塑膠袋裝油就是不合格的。樣品送入實驗室後,就是一系列的化學程序,包括了分離、純化、濃縮等,都有嚴格的規範,輕忽不得。例如同為重金屬的分析,隨著樣品是海水、河水、底泥、食油、汽油、焊錫、稻米等的不同,而有個別不同的分析程序,而且這些程序都已經通過政府認證,並公告施行,才具合法地位。
以這次的砷油事件為例,在沒有統一的驗證方法可遵從的情況下,各實驗室採取不同的方法去檢驗,當然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可能大家的結果都對,也可能都是錯誤的,各自公布結果,只是徒增紛擾而已。已驗證的方法中一定會規定使用某些儀器,而儀器都是由機械、電子、光學及軟體所構成,需要精確的調控才能表現其效能,就像汽車,有各種不同的廠牌,有保養的優劣差異,效能當然不同。有時候,同一項目可以有不同的驗證方法,只要分析儀器能達到需求濃度的水準,均可能列入,但極微量的分析,往往就只有一種方法、一種儀器,例如戴奧辛,就只能用層析串聯質譜法進行分析。
其次是建立驗證的分析實驗室
有了已驗證的分析方法後,仍需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在特定實驗室執行,並獲得驗證,這就是建立驗證的分析實驗室。這樣出來的報告,才具有科學上的正確性,及法律上的約束性。通過驗證的實驗室並非全能,而是依據前述的驗證方法,逐項考核通過,例如能做河水中的鎘金屬是一項,海水中的鎘金屬是另一項,食用油中的砷含量與稻米中的砷含量又是兩個不同項目。
驗證的方法是將標準參考物質(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 SRM )送交實驗室,進行分析,因為SRM經過多個實驗室,以多種方法分析,已經精確得知其含量,所以能當做驗證標準。經通過驗證的分析實驗室亦非就一勞永逸,而是要不定時地進行隨機考核。考核的方法是將標準參考物質,以不告知的盲樣方式,穿插於樣品中送交分析,若未通過此考核,就會被取消這個項目。
再其次是檢測極限
在分析化學中的檢測極限,有其嚴格定義,大致可分為方法檢測極限(method detection limit, MDL)、儀器檢測極限(instrument detection limit, IDL)及量化檢測極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簡單地說,各種不同的儀器,就像單車、汽車、火車般,都有其速度極限,儀器本身亦有其分析偵測的極限,樣品經分離及純化等多重化學操作後,送入儀器進行分析,整個流程各有其極限,即為MDL。若欲取得可信的精確定量化數據,就比前兩者更嚴格了,一般是用五倍的MDL做為實用的標準,稱為實際量化極限(practical quantification limit, PQL )。
由這些說明就可知道「零測出值」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胡說了,只要找個笨方法、劣儀器,結果保證是零測出。若要真的零測出,不是儀器做不到,而是人做不到。法規中有「不得檢出」的規定,是指某項化學品禁用於某項產品,只要被測出,即為違法使用,例如,前些日子進口的美國蘋果,驗出含有我國禁用於蘋果的農藥,因此被全數銷毀。
最後是國民基本科學素養
現今的教育體系及環境,無法培養出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國民。在中學教育中,只見考試掛帥,以記憶背誦計算為主;而在大專的通識教育,流於混營養學分為目的。民意代表及新聞媒體多以做場秀或搏版面為前題,遇到科學問題,都以非科學、不理性的態度處理,政府官員亦多唯唯諾諾,勇於負責的反而辭官下台。所幸國科會科教處已注意及此,近年來大力推動傳播媒體的科學報導及人才培養,希望數年後有一批較佳的科普傳播人才。至於整個科學教育環境的改進,識者議者均多,但欲求效果恐仍遙遙無期。
毒油事件似已落幕,但諸多疑點仍然未清,像是食用油中的砷是何處來的?檢驗食用油中金屬含量的標準方法該如何訂定?其他有關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仍多,也願在此提出,以供參考。
一為食品包裝上內含物的標示,以前述的進口即溶巧克力粉為例,包裝袋上顯著標明含有14種成分,但國內的產品常常語焉不詳地籠統帶過。政府應加強法規的訂定,約束廠商明確詳細地標示出內含物。二為加工處理過的未包裝食品半成品,這是我國市場的特色之一;相關單位應加強法規的約束,並積極常態地檢驗。三是建立食品分析的驗證方法及實驗室,如此可減輕政府單位的負擔,確保公信力以利公權力的執行。
王文竹︰任教淡江大學化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