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像「瀨尿牛丸」一樣兩全其美的「速崩圓粒控制釋放劑」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2014/01/11 ・151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報導/江書賢

就像周星馳電影《食神》裡的「瀨尿牛丸」結合牛肉的鮮美與蝦肉的甘甜,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美味一樣,「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開發出了一項稱為「速崩圓粒控制釋放劑」的技術,將「速崩錠」與「控制釋放圓粒」兩種不同功能的藥劑形式合而為一,開啟未來藥錠製作的新趨勢。

「速崩錠」對許多愛美、希望自己身材窈窕的朋友們來說可能已經非常熟悉,因為市面上許多號稱具有減肥、甩油效果的口服錠劑就是做成速崩錠的形式,一旦放入口中就會快速溶化、崩解成細小顆粒。而「控制釋放劑」是指一類經過特殊設計的藥物,在人體的消化過程中,不像一般藥物那樣在胃裡快速被吸收,而是在腸道中逐漸的釋放出來,因此具有藥物的作用時機比較和緩、均勻,而且作用時效比較長的特性。

速崩錠快速溶於口中的特性,適合讓吞服藥丸、藥錠有困難的幼兒、年長者,以及容易拒絕或甚至會假裝吃藥(然後趁看護的人不注意時再偷偷吐掉)的精神病患使用;而「控制釋放劑」不但藥效作用時機均勻,因此可減少藥物的副作用,並且因為它具有長效的特性,所以可以減少每天必須服藥的次數。這對於討厭服藥過程的人,以及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來說是一大福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藥錠的製作方法,是把具有影響人體作用的主要藥物粉末,與其它能讓藥物粉末結合成形或者有輔助作用的物質粉末(統稱為「賦形劑」)先混合在一起,然後放入機器,用外加力量快速衝擊打壓混合粉末,讓組成這一些粉末的粒子互相嵌合在一起形為藥錠;這一個過程稱為「打錠」。速崩錠的原理是選擇具有「引水」特性的適當配方作為賦形劑,一旦藥錠接觸到水,賦形劑就會快速吸引水分,原本嵌合在一起的藥物粉末粒子也就就散開了,整顆藥錠便能夠在口水中快速「崩散」成微粒。

而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在這一項技術中所採用的「圓粒控制釋放劑」,是把藥物粉末滾成一顆顆小小的圓粒,並且在圓粒外面包覆一層膜衣。藉由設計適當的膜衣溶解特性(可以由配方、膜衣的厚度等來調整),便可以控制藥物圓粒在消化道中溶解釋放的過程。當膜衣處在消化道的化學環境中,會逐漸膨脹,表面產生微小的孔洞,包在膜衣內部的藥物圓粒成分會一點一滴地逐漸穿過孔洞釋放出來,再被人體吸收。因此,人們吃了藥以後,血液中藥物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會是和緩、均勻的,而且能夠維持高於某個濃度一段較長的時間。相較來說,一般的藥物會在胃中大量溶解,在短時間內便全部被吸收進血液內。在這樣的情況下,藥物濃度在血液中會快速且劇烈變化,造成副作用,而且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維持時間比較短,藥效不持久,所以一天中需要多次服用。圓粒控制釋放劑還有一項額外的優點是,包裹在圓粒外的膜衣可以隔絕藥物的苦澀或異味。

一般來說,控制釋放劑的藥物圓粒是放在膠囊中讓病人吞服,而不是壓成藥錠,因為圓粒的膜衣在「打錠」的過程中會受壓而破裂,失去藥物控制釋放的功能。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的研發團隊累積了藥物制劑的經驗,藉由調整膜衣與賦形劑的配方、膜衣厚度等,使圓粒膜衣在打壓制錠的過程不會破裂,因此能夠將控制釋放圓粒做成速崩錠,把兩者的優點合在一顆藥錠之中。目前已經有抗憂鬱、抗過敏、阿茲海默症治療等的學名藥物可以採用「速崩圓粒控制釋放劑」的形式製造出來。

這一項技術只需要調整配方,而不需要特殊的生產設備或者製程,所以能夠幫助國內的製藥廠商用原本的設備,以相對於特殊製程來說比較低的成本,製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學名藥錠。使台灣的廠商能夠在具有雄厚資本,在開發新藥上占絕對優勢的先進國家大型藥廠等巨人林立的國際藥品市場競爭環境中,開拓出一片市場空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技術專頁:「速+控」超完美結合

更多創新技術歡迎瀏覽解密國家寶藏

文章難易度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81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由 19 個國家級產業科技研發機構,聯手發表「創新科技專案」超過 80 項研發成果。手法結合狂想與探索,包括高度感官互動的主題式「奇想樂園」區,以及分享科技新知與願景的「解密寶藏」區。驚奇、專業與創新,激發您對未來的想像與憧憬!

4

28
9

文字

分享

4
28
9
關注大麻合法化,先了解大麻的大小事
Charlotte 熊_96
・2022/05/28 ・303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泰國衛生部長 Anutin Charnvirakul 最近為了響應即將在六月上路的新法--家戶種植大麻合法化--並加速大麻轉型為該國的經濟作物,在今年五月八號時宣佈政府即將在下個月發放百萬棵大麻植株,以鼓勵民眾種植[3]。這些大麻為醫藥用大麻,但若要轉為商用大麻,只要向地方政府申請即可。雖然聽起來可能讓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是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

泰國新法上路,那台灣呢?

至於台灣,雖然大麻仍然被列為二級毒品,近年來台灣也逐漸有大麻合法化、放寬大麻管制等等的聲音。綠色浪潮是台灣民間推動大麻合法化的主要團體之一,在今年四月更舉行了第一屆的「大麻祭」。近期積極推動的連署主要訴求有三:上修四氫大麻酚(THC)容許值,與美國同步(美國規定 0.3%,原因是有證據支持 0.3% 以下不會有成癮性,台灣目前容許 0.001%);比照聯合國最新版本的《麻醉品單一公約》來修法來管制大麻;以及將大麻從反毒宣導中移除[6]。而在政府層級,大法官於 2020 年於釋字第 790 號中,宣布毒品管制條例中的「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大麻者,處 5 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500 萬元以下罰金。」違憲。因為其不論情節輕重,都處以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違反比例原則[9]

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圖/Pexels

從醫學角度看大麻

大麻是什麼,每個人腦袋裡大概都會有些既定印象,就讓我們以醫學的角度來看看大麻。大麻為一種草本植物,而既然是自然界的生物,組成成分想當然耳非常複雜。但是引發最多討論的是對人類中樞神經有作用的化學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 THC),以及有藥用潛能但不影響精神狀態的大麻二酚(cannabidiol , CBD)。進入生物體內後,四氫大麻酚會由體內細胞上的 CB1 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 1)以及 CB2 受器(cannabinoid receptor 2)接收,引發細胞下游反應。四氫大麻酚接上大腦的 CB1 受器後,就可以產生欣快感。大麻二酚反而不太愛接上 CB1 受器,甚至有時候會在旁邊干擾四氫大麻酚與 CB1 受器的接合。大麻二酚主要接到 CB2 受器,非但沒有讓人「變嗨」的作用,研究還指出醫用大麻二酚會降低焦慮症的症狀,有止痛功效,也運用在一些運動神經疾病[7]

當攝取方式為「抽」大麻時,由肺臟吸收大約 50%,當以食品方式「吃」的話,大約 10% 會被吸收。吸食未經萃取大麻相關的副作用包括:認知功能改變、慢性支氣管炎、及肺癌、生育力下降、精子動力降低、睪固酮濃度降低等等[5]。胎兒在子宮中暴露到大麻,會增加低體重嬰兒以及早產的可能性、也會增加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率[1]。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腦部的獎賞迴路會被大麻所改變,而無法控制對於大麻的依賴程度。而在驟然停止使用大麻時,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焦躁易怒、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憂鬱等等。

成癮性的大麻使用者也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焦躁易怒、睡眠障礙、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憂鬱等等。圖/Pixabay

大麻與心臟疾病

一般人聽到「心臟病」、「心肌梗塞」應該會聯想到比較有年紀的病人。但在一篇研究中指出,古柯鹼以及大麻的使用在「年輕」的病人(總共收案 2,097 位 50 歲以下心肌梗塞病人)中,會增加心肌梗塞後的心因性死亡率以及總死亡率[4]。原因之一是四氫大麻酚會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發炎,進而造成血管粥狀硬化。同樣的血管變化也會發生在腦部,如果血管斑塊破裂,就有可能造成阻塞性中風。而這些過程都跟前面提到的 CB1 受器有關。CB1 受器除了存在於腦部,引發止痛鎮靜甚至欣快的效果,也存在於血管內皮細胞上。當四氫大麻酚接上這個受器之後,會引發細胞內一連串的生物化學作用,增加氧化壓力,進而引發發炎,以及血管粥狀硬化[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食大麻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有解嗎?

於是由目前任教於台大藥理所的魏子堂副教授,領導史丹佛團隊,發起了尋找 CB1 拮抗劑之旅,結果發現在大豆內的 Genistein 是天然的 CB1 拮抗劑[8]。所謂的拮抗劑就是會在結合受器後,不引起下游的反應,如此一來,同樣在尋找同樣受器的不同受質,就無法結合到該受器,而引起下游反應。

在老鼠的模型中發現同時給予 Genistein 以及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比起單獨使用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有表現較低的發炎物質。而且在犧牲老鼠後得到的病理切片也有同樣的結論。在另一組實驗中,本來被為了高脂餐的「胖胖鼠」,在經過單獨給予四氫大麻酚之後,血管斑塊增大的幅度,也比同時給予 Genistein 的胖胖鼠還要更多。

在老鼠的模型中發現同時給予 Genistein 以及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比起單獨使用四氫大麻酚的老鼠有表現較低的發炎物質。圖/Pixabay

與此同時,可能有些醫用大麻擁護者會擔心,那我們想要從醫用大麻得到的中樞神經系統止痛與鎮靜效果呢?在這個實驗裡發現 Genistein 並不會擾這方面的效果。

不過目前在 Cell 發表的這篇實驗仍在動物模型階段,如果要進一步在臨床醫學上使用,還是需要長期的臨床試驗觀察。Genistein 已經可以在一些補品或是健康食品中看到,所以安全性應該是無虞,但是若要證明它能讓吸食大麻的「人」避免掉心血管副作用,還是要經過二期、三期、四期臨床試驗。何況通常心血管疾病的病程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看到變化。最有名的心血管研究是在二十世紀中期的佛萊明漢研究(Framingham study),一開始的設計為一個長達 20 年計畫,而也是因為這個重要的研究,得以奠基當代心臟科學的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大麻除罪化、合法化、醫療化等議題,在大部份台灣人腦海裡可能還有毒品管制條例中深植的「二級毒品」形象。這不僅僅是科學證據上的辯論,更有著歷史文化、社會觀感的拉扯。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對大麻管制鬆綁、醫用大麻的出現、甚至泰國鼓勵轉植大麻當經濟作物的風氣開始興盛,以及台灣民間團體的推動,公民討論勢必會越來越多。新研究的出現--譬如本文中 Genistein 在未來臨床試驗後,可能可以保護大麻使用者,免於心血管副作用--可以豐富公民討論的內容。如何創造社會對於大麻議題,一個理性討論的空間,值得大家一起關注。

參考資料

  1. Birth Outcomes of Neonates Exposed to Marijuana in Utero: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 Neonatology | JAMA Network Open | JAMA Network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88451 (accessed 5.13.22).
  2. 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marijuana and synthetic cannabinoid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cardio.2017.130 (accessed 5.13.22).
  3. CNN, H.C., n.d. Thailand to give away one million free cannabis plants, minister says [WWW Document]. CNN. URL https://www.cnn.com/2022/05/11/asia/million-free-cannabis-plants-to-be-distributed-to-thai-households-intl-hnk/index.html (accessed 5.13.22).
  4. DeFilippis, E.M., Singh, A., Divakaran, S., Gupta, A., Collins, B.L., Biery, D., Qamar, A., Fatima, A., Ramsis, M., Pipilas, D., Rajabi, R., Eng, M., Hainer, J., Klein, J., Januzzi, J.L., Nasir, K., Di Carli, M.F., Bhatt, D.L., Blankstein, R., 2018. Cocaine and Marijuana Use Among Young Adul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SPECIAL FOCUS ISSUE: CARDIOVASCULAR HEALTH PROMOTION 71, 2540–2551.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8.02.047
  5. Pathophysiology – Elsevier eBook on VitalSource, 7th Edition – 9780323169448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evolve.elsevier.com/cs/product/9780323169448?role=student (accessed 5.13.22).
  6. petition – 綠色浪潮 GreenWave, 2021. URL https://greenwavetw.com/ (accessed 5.13.22).
  7. Shahbazi, F., Grandi, V., Banerjee, A., Trant, J.F., 2020. Cannabinoids and Cannabinoid Receptors: The Story so Far. iScience 23, 101301.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301
  8. Wei, T.-T., Chandy, M., Nishiga, M., Zhang, A., Kumar, K.K., Thomas, D., Manhas, A., Rhee, S., Justesen, J.M., Chen, I.Y., Wo, H.-T., Khanamiri, S., Yang, J.Y., Seidl, F.J., Burns, N.Z., Liu, C., Sayed, N., Shie, J.-J., Yeh, C.-F., Yang, K.-C., Lau, E., Lynch, K.L., Rivas, M., Kobilka, B.K., Wu, J.C., 2022. Cannabinoid receptor 1 antagonist genistein attenuates marijuana-induced vascular inflammation. Cell 185, 1676-1693.e23.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4.005
  9. 釋字第 790 號-全國法規資料庫 [WWW Document], n.d. URL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ExContent.aspx?ty=C&CC=D&CNO=790 (accessed 5.13.22).
  10. 大麻究竟有多可怕? – PanSci 泛科學
所有討論 4
Charlotte 熊_96
5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著迷於世界的多彩,也希望帶給人對生命的熱愛。現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中心小兒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目前最希望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也沒忘從高中就想去無國界醫生當臨時醫師的夢想。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ottethesunbear/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副作用斷片腦袋關機!鴉片類藥物的成癮真相 ft. 杜學淵醫師【科科聊聊 EP74】
PanSci_96
・2021/12/24 ・3859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圖/pixabay

大家期待已久的「毒家話題」回來了!日前,泛科學主辦的第二屆泛泛泛科學 Podcast 主題票選「那些搞錯用途的毒物」,今天的重頭戲就是高票當選的「鴉片類藥物」!

為何鴉片類藥物特別容易成癮?嗎啡、海洛因到底是藥還是毒?奈及利亞的感冒糖漿為何成為熱銷毒品?《天能》開場的麻醉毒氣也是鴉片類藥物嗎?本集 y 編將化身泛科禁藥王(誤)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成癮防治科的杜學淵醫師,揭開鴉片類藥物的真面目,提醒你不管嗑了什麼都要小心點!

圖/pixabay
  • 01:46 人與鴉片的愛恨情仇史

鴉片是草本植物罌粟的活性成分,提煉過程並不困難,僅要割開罌粟未成熟果實的果皮後,再把滲出之白色汁液凝固,即可形成鴉片。由於鴉片容易提煉,作為醫療用途的歷史悠久,早在西元前 3400 年便有蘇美人使用,而後再傳給巴比倫、埃及、古希臘等文明,其字根「Opium」也源於古希臘語。而後,鴉片盛行於中歐、地中海等地,再因阿拉伯人傳至亞洲,由於它具有止瀉、止痛、麻醉功效,當時主要用於治療痢疾、腹瀉等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天使or惡魔:歷史上的藥物安全事件──《八卦醫學史》

  • 06:24 鴉片何時引進台灣

根據文獻記載,鴉片於唐朝由阿拉伯商人進貢給皇室,直到清朝中葉,中國已有大量地區種植罌粟、生產鴉片。由於鴉片能產生欣快感(Euphoria),讓人們愉悅放鬆感,因此在中國作為「娛樂性藥物」蔚為流行,起初僅有皇室、達官貴人能享用,而後逐漸普及至民間。自清朝開始,鴉片也大量輸入至台灣,直到日據時代發覺鴉片致使勞工生產力下降,因而改列為專賣,並發放使用證照,限制僅有成癮者才能購買,逐漸降低鴉片的成癮影響力。

  • 08:53 成癮是種「腦部疾病」

人體內有類似功能的「天然鴉片」——腦內啡(Endorphin),意即「人體自然生成的嗎啡」,為人體激素的一種,當它與腦內啡受體結合,同樣會產生欣快感。杜學淵醫師提及,1930年美國學者研究指出,成癮是種「腦部疾病」,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大量使用」,當鴉片類的成癮物質與腦內啡受體作用時,產生強烈欣快感,甚至釋放傳遞興奮訊息的多巴胺(Dopamine),便會讓我們「過爽」,形成成癮症狀。

延伸閱讀:

【科基百科】多巴胺:生存的動力,上癮的元凶

  • 14:05 鴉片類藥物為何容易成癮?

由於鴉片作用力比腦內啡更強,能製造更巨大的欣快感、分泌更大量多巴胺,因此更容易成癮。而成癮「第二階段」,即是大量使用成癮藥物後,人的壓力調節反應混亂。要使用成癮物質,才能維持正常生活,否則會情緒低落、提不起勁。進而被成癮物質控制,產生依賴性。

  • 17:22 成癮就像「煞不了車」

成癮的「第三階段」,即是心心念念都想著成癮物質。 杜學淵醫師提及,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娛樂至上的「情緒中心」,只要能產生快感的事就會去做,是成癮行為的發源地。與之相對的是前額葉的「理性中心」,能夠控制情緒。因此,成癮的「第三階段」,即是感性大腦弱化理性大腦,就像「煞不了車」、「追劇停不下來」。杜醫師也表示,先天基因與成癮有極大關聯,40 – 60 %的成癮因素源自遺傳,其餘比例則與環境因素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20:31 明知會成癮為何還要用?

可用於止痛的藥物分為:常見的乙醯胺酚(如普拿疼)、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以及鴉片類藥物。由於鴉片類藥物止痛效果最好,因此即便容易成癮,醫療上仍普遍使用。台灣頒布的《管制藥品管理條例》,依據習慣性、依賴性、濫用性及社會危害性,將藥品分為四級管理,鴉片類藥物中,海洛因、鴉片、嗎啡屬管制最嚴謹的第一級,可待因、坦芬尼、奧施康定則屬第二級,說明了鴉片類藥物的危險之處。

延伸閱讀:

為何醫師會繼續開藥給鴉片類藥物成癮的患者?

  • 25:01 感冒糖漿變成熱銷「毒品」

由於某些感冒糖漿內含鴉片類藥物「可待因」,因此在 2018 年的奈及利亞成為年輕人間的熱銷「毒品」,致使當局禁止生產和進口。杜學淵醫師解釋,可待因劑量低時有止咳效果,但在人體經肝臟代謝後,會有 10% 轉成嗎啡,因此大量服用仍可能導致成癮。台灣衛福部食藥署也在去年公告,含可待因成分的藥品,將全面禁用於未滿 12 歲兒童及哺乳婦女,以免不良副作用與成癮狀況產生。

延伸閱讀:

忘憂好朋友 奈及利亞人感冒糖漿成癮

只是喝個止咳藥水,卻被勒令戒毒?都是基因型與法院標準惹的禍

  • 29:15 《天能》也和鴉片類藥物有關?

據傳電影《天能》的開場戲,取材自 2002 年的「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當時,有 40 多名車臣共和國的綁匪,闖入莫斯科的一間劇院,狹持超過 850 位觀眾作為人質,最後由俄羅斯特種部隊透過通風系統,釋放類似「吩坦尼」的鴉片類藥物氣體麻醉綁匪及人質,雖然救援行動成功,但也導致部分人質而後產生不良反應、甚至死亡。

延伸閱讀:

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

  • 31:10 吩坦尼效力是嗎啡的 100 倍

「吩坦尼」具止痛、麻醉功能,服用者會陷入昏睡狀態,是非常強效的鴉片類藥物,止痛效力甚至是嗎啡的 100 倍,並且具抑制中樞神經效果,過量使用恐令呼吸抑制而死亡。美國因推崇安寧緩和治療,90 年代後開始以便利的吩坦尼貼片,為疾病末期患者止痛,但因藥性過強,成為美國鴉片類藥物致死人數第一名的藥物。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嚴格控管後,成癮患者又轉往由非法途徑取得,不當的使用,仍然十分危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37:38 為何不能研發無成癮性的藥物?

由於鴉片的成癮問題很早便被察覺,因此醫學界研發出嗎啡、海洛因、吩坦尼、奧施康定等鴉片類藥物,即是希望能替代鴉片或其他易成癮藥物幫助患者止痛,但事後仍證實上述藥物具成癮性。杜學淵醫師解釋,由於藥物研發的實驗族群未必廣泛、人數不足,或無法長期追蹤,因此無法準確的在研發階段,判斷藥物的成癮性,或避免產出具成癮性的藥物。

他也舉例,奧施康定在 2012 年的美國達到濫用高峰,而後藥廠改變劑型,令藥品不容易磨碎、遇水變為膠狀物,藥效也改為長效型,才較有效改變濫用及成癮狀況。台灣衛福部亦規定,僅有需長期控制疼痛的中重度癌症病患、或特定條件的中重度非癌症慢性病患,才能使用奧施康定,避免成癮或濫用。

  • 42:29 如何避免病人的藥物成癮問題

杜學淵醫師說明,由於「疼痛」是患者主觀的感受,而醫生的天職即是幫助減緩患者痛楚,因此有時滿足了病人需求,卻導致患者成癮。他也表示,臨床上很倚靠醫生的經驗,判斷開立的處方劑量是否合理、病人要求止痛藥物的頻率是否增加。目前台灣醫院內也多設有藥品管理委員會,可協助提醒醫生某些藥品處方、或哪些病人狀況需特別留意,避免藥物成癮問題發生。

  • 48:23 台灣如何防治藥物成癮及濫用

由於台灣對鴉片類藥物的規範嚴格,成癮及濫用狀況不如美國嚴重。不過,台灣仍曾有海洛因濫用情形,再加上共用針頭而導致愛滋病、B 肝、C 肝等疾病傳染。2006 年起,政府採以「美沙酮治療法」,提供美沙酮讓海洛因成癮者飲用,並配合「清潔針具計畫」,有效減緩患者成癮與疾病傳染的風險。同時,現在口服用的「舌下錠」(丁基原啡因),也做為成癮藥物的另一種替代療法,其藥效能維持更久,並且無法注射使用,降低了濫用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53:00 勿把成癮「污名化」

杜學淵醫師表示,行政院推行的「新世代反毒策略」已邁入第二期,預計於 4 年內投入 150 億經費,醫療部分今年也提供 2 億 400 萬,為主動求診的藥物成癮患者支付醫療費。杜醫師重申,成癮是一種「腦部疾病」,因此應把成癮者視為病人,提供他們需要協助,讓患者恢復生理功能,降低成癮所造成的危害,而非「污名化」他們。

  • 56:23 「成癮防治科」的守備範圍

杜學淵醫師所任職的「成癮防治科」,即是提供成癮患者醫療協助,包含上述的鴉片類藥物、毒品成癮,甚至酒精、賭博、網路成癮,也是他們的守備範圍。由於成癮症狀恐影響人體各部位,加上現代科技與藥物的快速演進,成癮防治對於第一線的醫師,是相當大的挑戰。隨著醫學界研發出美沙酮、舌下錠療法,成癮防治出現了改善的曙光,醫界未來仍需發展更多治療模式,協助患者擺脫成癮。

延伸閱讀:

嚴重酒精成癮與神經傳導物質GABA有關

網路成癮大解密!從何而來又該如何解決?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COVID-19 對兒童的威脅大嗎?——兒童接種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必要性
miss9_96
・2021/10/05 ・401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九月下旬,輝瑞發佈新聞稿,宣布兒童(5-11 歲)的新型冠狀病毒 ( COVID-19 ) 疫苗試驗結果極佳,並在 9/27 向美國政府申請兒童施打的緊急許可 [1]。為什麼兒童要打 COVID-19 疫苗?這是「及時雨」,還是「藥廠大賺黑心錢」呢?

COVID-19 對兒童的威脅嚴重嗎?

COVID-19 對兒童威脅大嗎?答案:越來越嚴峻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突變成超高傳播力的 delta 株,且各國逐步鬆綁防疫措施,在更自由的社交下,病毒有了更多機會接觸無抗體的兒童。使得無疫苗保護的幼童,在成人已接種疫苗的後疫情時代,成了最新的一群受害者。

從美國數據可知(圖 1),2021 年 6 月開始,青少年、兒童,甚至幼兒的新確診人數快速攀升,甚至在 5~11 歲族群裡,感染速度達到疫情以來、數一數二的高峰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1:2020/08~2021/08 期間,美國 0~17 歲民眾新確診發生率。圖/參考文獻 2

雖然相較於成年人,兒童感染 COVID-19、惡化成重症的比例較低 [2]。但即使再低的比例,隨著病例快速增加,病況惡化到需要住院的幼童患者數,也在六月中迅速攀升(圖 2) [3]。原因可能是 delta 株的強大傳播力,也可能是美國逐步鬆綁防疫規定所致。無論原因為何,此等趨勢令人擔憂,若暑假裡、兒童的疫情仍失控,那麼當開學、染疫的兒童回到校園後,更密集的團體生活,恐怕會引起更頻繁的感染,使重症人數難以承受。

那怎麼辦?既然不可能再次關閉學校、停止社會活動,那乾脆讓兒童都接種疫苗如何?

目前在美國、未成年的族群中,僅 12~17 歲者可接種疫苗。而大量青少年接種後的數據,顯示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住院率是已接種者的 10 倍 [3],表明了疫苗對青少年非常有效,能遏止重症、避免無謂的傷亡!既然如此,那在更年輕的兒童身上,疫苗也有效嗎?

圖 2:2020/03~2021/08 期間,美國 17 個州,0~17 歲確診者病況惡化需住院之發生率。圖/參考文獻 3

兒童的 COVID-19 疫苗,有效嗎?

在向兒童推廣疫苗以前,得先問 2 個問題:「有效嗎?」和「安全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尋求解答,輝瑞早早啟動了 11 歲以下的臨床試驗,特製了低劑量、兒童專用的 mRNA 疫苗;相較於 12 歲以上的 30 µg 疫苗劑量,幼童的劑量調低至 10 µg,其他部分、步驟皆相同。而 5~11 歲的試驗結果,率先於今年 9 月出爐。結果顯示,即使劑量更少,兒童仍可產生強大的抗體(年輕真好啊~) [1]。

實驗裡,輝瑞招募了約兩千名(2,268 人)年齡 5~11 歲的兒童,接受兩劑、各 10 µg、間隔 21 天的疫苗,並在完整接種後一個月,量測中和抗體效價。

即使劑量較低,兒童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可達 1197.6(95% 信心區間為 [1106.1, 1296.6]),不輸 16~25 歲成人兩劑 30 µg後的數值-1146.5(95%信心區間為 [1045.5, 1257.2])。且不良反應方面,兩組(5~11 歲和 16~25 歲)之間差不多;換言之,未觀測到嚴重、必須停止試驗的副作用。輝瑞也說明,2~5 歲和 6 個月~2 歲的試驗正進行中,有望近期內獲得結果(幼兒的劑量更低。2~5歲:10 µg、6個月~2歲:3 µg)。

並非僅有輝瑞進行兒童試驗,莫德納 ( Moderna ) 也早在三月,對 6 個月~12 歲的幼童展開臨床試驗 [4]。和輝瑞的設計相似,莫德納的幼童疫苗也朝更低的劑量進行試驗(成人劑量:100 µg。2~12 歲受試者:50 或 100 µg、6 個月~2 歲受試者:25 或 50 或 100 µ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童的COVID-19疫苗,安全嗎?

輝瑞的新聞稿敘及:「不良反應方面,幼童和成人差不多。」。那,我們能放心嗎?

擔憂 1:罕見副作用→幾乎不可能在試驗中被發現

許多罕見的副作用,在臨床試驗裡難以察覺,如:mRNA 疫苗導致心肌炎、腺病毒疫苗誘發罕見神經炎-格林─巴利症候群(GBS, Guillain-Barré syndrome),以及可能致命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這些讓人畏懼的副作用,都是在廣泛施打百萬、千萬人後,才得以觀測到數據,並向高風險族群提出警告。

換言之,單仰賴兩千多人的臨床試驗,很難猜測 mRNA 疫苗會在兒童族群裡的罕見反應。

But 也許你想問:「真實世界裡,既然已有上億成年人已接種疫苗,那麼可以從成人或青少年的數據,推理出兒童的反應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不幸的,不行。

擔憂 2:兒童≠縮小版的成人

兒童的不良反應,和青少年或成人相似嗎?

我們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兒童並非縮小版的青少年」。和國、高中生相比,國小生剛好跨越性腺分泌性荷爾蒙的階段;換言之,國、高中生的身體,大多數皆已性成熟、可生育的狀態,但國小生裡,可能過半數的人尚未邁入性成熟的進程。因此對疫苗而言,兒童的身體狀態,可能和青少年有本質的不同。

那麼,性發育和疫苗副作用有關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可能,在 2009 年的流感季,美國施打了超過一億劑流感疫苗。從圖 4 中可發現,產生急性過敏的接種者,在尚未性成熟的兒童(9 歲以下)裡,性別之間並無影響。但開始分泌性荷爾蒙的青少年(10~19 歲)階段,少女發生急性過敏的比例明顯比少男高,高達 2:1。而成年人、完全性成熟(20~59 歲)的族群裡,性別和副作用的關係更加明顯(女性:男性 = 4:1) [5]。因此性荷爾蒙可能是影響疫苗副作用的因素之一。

圖4:美國施打 2009 年流感疫苗產生過敏反應之不同年齡區間,性別比 [5]。圖/參考文獻 5
擔憂 3:越年輕、風險越高的心肌炎

就算可以用成人、青少年的數據,推算兒童對 COVID-19 疫苗的反應,那還有個大問題要煩惱,那就是-「心肌炎」。

美國於 5 月開放 12 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 COVID-19 疫苗。百萬名青少年接種後發現,mRNA 疫苗會誘發心肌炎,而且「越年輕的男性、越危險」 [6]。如表 1,30 歲以上男性第 2 劑後,心肌炎比例約 2.4 例 / 每百萬人(同年齡之女性為1 例 / 每百萬人),但 12~29 歲男性的比例竟高達 40.6 例 / 每百萬人(同年齡之女性為 4.2 例 / 每百萬人)。若細分後, 12~17 歲男性發生心肌炎的比例,更增加到 62.8 例 / 每百萬人(表 2)。

而加州大學更細緻地分成「12~15 歲」和「16~17 歲」。結果發現 12~15 歲的組別,心肌炎比例居然遽增到 162.2 例 / 每百萬人(16~17 歲組為 94 例 / 每百萬人) [7]!已接近統一發票中 1,000 元的機率了(270 / 一百萬) [6]。顯然接種 mRNA 疫苗,越年輕的男性、心肌炎的風險越高。儘管不知道兒童的反應,但此趨勢恐怕會讓眾多家長,相當猶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1:接種第 2 劑 mRNA 疫苗後,不同年齡、性別組產生心肌炎的風險。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6

表2:接種第 2 劑 mRNA 疫苗後,年輕男性產生心肌炎的風險。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6

兒童真的需要打 COVID-19 疫苗嗎?

支持

Delta 變異株的超強傳播力之下,幾乎可以肯定,在未來,每個人都會接觸、甚至被感染 COVID-19,就連兒童都不可能倖免。即使他們惡化成重症的機率很低,但對家長來說,機率都是指別人家的小孩,若不幸發生在自己的孩子,那重症機率就是「百分之百」。

反對

數據明白顯示,越年輕、感染 COVID-19 變成重症的機率越低;但越年輕的人接種疫苗、心肌炎的風險反而越高。換言之,接種疫苗對中壯年而言,是利大於弊,但在疫情趨緩的後疫情時代,疫苗對兒童來說,可能就是弊大於利!

除了「打或不打」的第 3 種選擇…

所有人都戴口罩,以及所有成年人都打疫苗。

科學家研究在八月下旬、美國 0~17 歲的未成年人,在各州病情的惡化程度。不意外的發現,未成年人因 COVID-19 而急診、住院的比例,在疫苗接種率最低的州,是接種率最高州的 3.4 和 3.7 倍 [2]。換言之,成年人拒打疫苗的惡果,由無辜的孩童所承擔

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US 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也呼籲,返回學校、幼兒園的所有人,包含學生、教師、工作人員、訪客等,都一定要戴口罩,不論是否已接種疫苗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台灣呢?

往好的方面想,目前台灣還在煩惱成人的接種率,尚無餘裕思考到兒童身上。但考量到部分幼童因體質,如:先天性糖尿病等,可能是 COVID-19 重症的脆弱族群;且必須注意的是,兒童和幼兒的 COVID-19 疫苗,是降低劑量的特製劑型,不可能用現有的成人疫苗取代。因此建議台灣政府應盡速和輝瑞-BNT、莫德納洽詢、甚至下訂兒童、幼兒專用的疫苗,讓有先天疾病的脆弱兒童,有被疫苗保護的一線機會。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參考文獻

1. Pfizer and BioNTech Announce Positive Topline Results From Pivotal Trial of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5 to 11 Years. 2021/09/20. Pfizer

2. David A. Siegel, MD; Hannah E. Reses, MPH. et. al. (2021) Trends in COVID-19 Cases,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0–17 Years — United States, August 2020–August 202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DOI: http://dx.doi.org/10.15585/mmwr.mm7036e1

3. Miranda J. Delahoy, PhD; Dawud Ujamaa, MS. et. al. (2021) Hospitalizations Associated with COVID-19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 COVID-NET, 14 States, March 1, 2020–August 14, 202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DOI: http://dx.doi.org/10.15585/mmwr.mm7036e2.

4. Moderna Announces First Participants Dosed in Phase 2/3 Study of COVID-19 Vaccine Candidate in Pediatric Population. 2021/03/16. Moderna

5. Neal A. Halsey, Mari Griffioen, Stephen C. Dreskin, Cornelia L. Dekker, Robert Wood, Devindra Sharma, James F. Jones, Philip S. LaRussa, Jenny Garner, Melvin Berger, Tina Proveaux, Claudia Vellozzi,  (2013)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following monovalent 2009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s: Reports to VAERS. Vaccine. https://doi.org/10.1016/j.vaccine.2013.09.066

6. 蔣維倫 (2021) 青少年接種「輝瑞 BNT 疫苗」安全嗎?——憂慮的家長們不妨看看「美國統計數據」!泛科學

7. Tracy Beth Høeg, Allison Krug, Josh Stevenson, John Mandrola (2021) SARS-CoV-2 mRNA Vaccination-Associated Myocarditis in Children Ages 12-17: A Stratified National Database Analysis. medRxiv.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8.30.21262866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