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文明在遠古時代都存在著「生殖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崇拜會逐漸體現為對「催情」、「壯陽」的追逐。在現代醫學裡,增加性慾、增強性能力和提高生殖能力是相差迥異的三個範疇。不過在傳統醫學或者文化裡,人們對往往不對它們加以區分。
在中國的傳統醫學裡有許多此類秘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祖宗崇拜」情結使得它們到今天還頗具號召力。有趣的是,在西方也曾經有許多類似的「催情食品」,而且許多「催情依據」還跟中國的不謀而合。
歐洲傳統醫學大師蓋倫對「壯陽催情」之類的食品做過系統論述。他認為,如果一種食物「熱」、「濕」、「脹氣」,那麼就具有催情功效。對於什麼是「濕」、「熱」、「脹氣」,就像中國的「典籍」一樣,需要後人去揣摩。不過根據這種理論,辣椒就可以催情壯陽,大概是能夠發「熱」的原因。而其他的蔬菜,比如胡蘿蔔、蘆筍、茴香、芥末、蕁麻,甚至豌豆,都被當作過壯陽食物。
「以形補形」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西方的傳統催情理論中也有這種理念的存在。西方傳統壯陽食品大概首推牡蠣,其核心就在於形狀與女性生殖器相似。而一種俗名叫「曼德拉草」(毒參茄)的植物根部因為像女性的大腿,也被賦予了「治療女性不孕」的能力。胡蘿蔔、洋蔥、酪梨…等,也因為各像某一種與性有關的器官而成為了催情食品。
「取類比象」的思路也產生了一些催情食品。石榴因為籽多,在中國經常被寓意「多子」而出現在畫中,而西方則直接把它歸類於「治療不孕」的食品。更有趣的是無花果,按照中國文字理解,應該是「危險」的,不過西方人也因為它蘊藏了很多的籽而給了它石榴的禮遇。
這種思路還導致了麻雀躺著也中槍。希臘神話中有個愛神叫做阿芙羅狄蒂(Aphrodite),可能中國人更熟悉的是她在羅馬神話中的名字維納斯。這位女神手裡捧著麻雀,所以古代歐洲人就認為麻雀具有催情的作用。吃麻雀,尤其是麻雀腦,也就成為了一種時尚。如果照搬這種思路的話,中國的送子觀音成天拿著個插著柳枝的花瓶,那麼柳枝泡水也就應該成為治療不孕的秘方了。
在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比較粗淺的時代,會認為些不尋常地方生長的、長相奇特的、稀有的東西具有特別的功效。這個理論會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那就是一個在一個地方稀有的東西,在另一個地方可能氾濫成災。比如土豆和紅薯直到16世紀才出現在歐洲,自然是「罕見」且「奇特」的。加上它們的形狀,於是當仁不讓地成了「壯陽食物」。而胡蘿蔔與蘆筍,走進歐洲的時間大致在16到18世紀。它們成為壯陽食品,除了前面所說的「產生脹氣」——食物中膳食纖維的作用, 跟牛奶的乳糖不耐症類似——「遠來的食物能壯陽」的理念也功不可沒。
古代歐洲還有種重要的催情食物是蜂蜜,具體的「理論依據」不清楚。他們在新婚的一個月裡,會喝蜂蜜酒來催情。效果如何不清楚,但是「蜜月」的說法由此而來。
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其中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有一些化學物質或許真的能夠有刺激性慾或者增強性能力的作用。但是,傳統的那些 「催情食品」,往往都來自於不可靠的理論。實際上是否有效,並沒有可靠的實驗去驗證,「功效」主要來源於傳說與「相信」。現代科學的進展,使得人們對於性能力、性慾以及受孕的瞭解更加深入,於是就有許多愛好者拿現在科學的認識去解釋這些「傳統催情食物」。比如一氧化氮的作用導致了威爾鋼的出現,就有人去論證某種傳統催情食品中含有一氧化氮。因為牡蠣中含有較多的鋅,就有人去探討鋅與性慾性能力的關係。這些「先射擊後畫靶」的研究,有時候也會得到一些「看起來有理」的解釋,不過真要深究起來,往往還是不可靠的。
歐洲傳統的催情食品中,僅次於牡蠣的大概是西班牙斑蝥(Lytta vesicatoria),是一種能引起皮膚水泡的甲蟲。它的有效成分是斑蝥素。這種物質可以刺激生殖器膜,從而產生「壯陽」的 感覺。目前的網絡上,還有這種「純天然催情藥」的推銷。不過,雖然它的確是「純天然」,但跟「無毒副作用」完全不搭邊。吃多了,它會導致腎衰竭以及胃腸道 出血。如果因為它而受害,那才真的是「風流死了」。不過,「壯陽」、「催情」這一類的功效,心理因素佔了很大成分。如果完全是安慰劑效應,那麼頂多就是浪費了一些錢。如果考慮到「安慰劑效應」也是效 應,甚至不能算浪費得很冤枉。只是,有很多宣稱「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此類產品,為了「有效」會偷偷加入藥物成分,那麼就比較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