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楊燿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天文系博士後研究員
- 作者/張珮綺|自由撰稿人
“ trois, deux, unités, top ”
美東時間 12 月 25 日的清晨,亞利安五號火箭在任務指揮官 Jean-Luc Voyer 的倒數下點火。
歷經 20年、100 億美元設計建造,即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空望遠鏡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緩緩升空,揭開人類對宇宙了解的下一個篇章。
繼哈伯之後,次世代太空望遠鏡
韋伯太空望遠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觀測能力,讓我們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初代星系、橫跨宇宙時間的星系演化、系外行星的大氣組成、以及恆星行星形成的過程。不同於哈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大部分在地表的望遠鏡,韋伯太空望遠鏡主要觀測紅外光。
史無前例的望遠鏡設計,史上最高靈敏度
由於任何有溫度的物體(包括望遠鏡本身)都會放出紅外光,為了提高觀測的靈敏度,望遠鏡必須越低溫越好。 因此韋伯太空望遠鏡攜帶了各種「冷卻設備」,以及五層如隔熱紙一般薄、如網球場一樣大的「遮陽膜」。
望遠鏡的位置也是一大關鍵,需要放在長期背向太陽、距離地表 150 萬公里的軌道中,讓韋伯太空望遠鏡可以繞行在太陽與地球重力影響的一個穩定點 L2。相較之下,哈伯太空望遠鏡則是距離地表 545 公里。
韋伯太空望遠鏡主鏡的直徑是 6.5 公尺,哈伯太空望遠鏡為 2.4 公尺,另外一個去年退役的紅外光太空望遠鏡 史匹哲(Spitzer) 的主鏡只有 0.85 公尺。望遠鏡的鏡面越大,能夠收集到的光也越多,讓望遠鏡更靈敏。韋伯太空望遠鏡的靈敏度比現有的望遠鏡高 50 – 100 倍,空間解析度在中紅外光也提升了 2.5 到 7 倍。
太空工程大躍進
工程技術層面,這次的任務需要挑戰把一座網球場大小的望遠鏡發射到太空中。目前載貨空間最大的火箭亞利安五號(Ariane 5)只能容納約 5 公尺大小。 因此,韋伯太空望遠鏡必須要像「摺紙」一樣,折成可以放入火箭的大小,進到太空中以後再展開。 這是太空工程的極大挑戰,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展開的過程必須要「萬無一失」。
必須完美的 29 天旅程
從發射開始,韋伯太空望遠鏡要經歷長達 29 天的旅程,到達 L2 並展開到可以運行的樣貌。 有幾個時間點特別關鍵:
發射後 27 分鐘:韋伯太空望遠鏡脫離發射的火箭,脫離後望遠鏡就要靠自己了!
發射後 33 分鐘:展開太陽能板讓韋伯太空望遠鏡有電可用
發射後 12.5 小時:第一次的軌道修正(也是最關鍵一次), 韋伯太空望遠鏡要用攜帶的燃料推進到前往 L2 的軌道
發射後 5-8 天:展開五層網球場大小的遮陽膜。展開的過程中有 107 個機關必須要同時啟動去鋪開這五層遮陽膜,任何一個機關失敗,韋伯太空望遠鏡就沒有辦法進行原定的科學任務了
發射後 10 天:放下第二反射鏡
發射後 13 天:展開主要反射鏡。這時候韋伯太空望遠鏡就完全展開了!
發射後 29 天:進行最後的軌道修正進入 L2
這段旅程中有超過 300 個「必須成功的步驟」!當韋伯太空望遠鏡到達 L2 後,科學任務就正式展開!儀器團隊會先花幾個月校正各項儀器,確保韋伯太空望遠鏡一切如設計般的運作,發射後六個月「觀測任務」將會正式展開。
主要研究方向
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設計可以用來進行各種的觀測計畫,包含前所未見的觀測計畫,大幅地推進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
- 了解宇宙誕生的過程:高靈敏度的紅外光觀測可以看到大爆炸之後初代的星系。
- 了解星系的演化:觀測宇宙不同時期的星系,像是暗物質對於星系的影響等等。
- 也許會知道哪些行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在紅外光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分子(像是二氧化碳、水、甲烷等)獨特的光譜,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我們可以量測系外行星的大氣組成。
- 恆星與行星形成的過程:恆星與行星剛形成時多半環繞著塵埃組成的雲氣,有點像是我們常看到的雲霧,擋住了視線。而紅外光觀測可以看透這些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