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9
0

文字

分享

0
9
0

科學鑑識為歷史古物解密!——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陳東和博士專訪

科技大觀園_96
・2021/10/07 ・405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悉心解說策展內容的陳東和博士。圖/李先泰攝

大部分的人聽到「古物展覽」四字,腦海中浮現的印象,恐怕與故宮大門前綿延的階梯一般,給人某種莊嚴而不可褻玩焉的距離感。但事實上,古物的價值不只在於它度過的年月,而是它當初被使用的方式,如何訴說了古代人生活的樣貌?又對現在的我們有何種啟示?如果說,古物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是訴說歷史的語言,那我們又該用何種方式解讀呢?


歡迎來到「古物科學鑑定」的思考領域!故宮研究員們的其中一項課題,就是利用科學技術分析古物,不但可以推導它當初的製作方式,更可以鑑定出它的前世與今生!任職於故宮登錄保存處的陳東和博士,在採訪當天特地為我們親自導覽,就一起來看看古物分析的案例吧!

故宮也有科學實驗室?

近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因應文物保存修復、展覽、工藝史研究、出版及文物徵集之需要,文物科學鑑識分析扮演了關鍵角色,更藉此釐清了過去從被解密的答案,如龍藏經、西清續鑑鏡匣的保存與工藝技術;象牙球、轉心瓶、青銅器等內部結構與製作工藝等等。

陳東和博士所屬的登錄保存處文物科學研究分析實驗室,就是故宮專屬的科學鑑識單位。以西清續鑑鏡匣修復工作為例,其利用顯微拉曼光譜[註1]等技術進行「非破壞檢測」,分析出銅鏡畫像中所使用的顏料成分,甚至可以推導出蟲蛀蝕會避開畫像某些部位的原因。

而為使各年齡層大眾對文物科學鑑識有所認識,本次《古物揭秘展》展以「利用科技為古物揭密」為主軸,結合牆面輸出、 動畫影片、互動式多媒體等形式,呈現故宮近來文物科學鑑識成果,展期將至11月30日為止。

展間內有各類互動物件,期盼引導大小朋友「自己找答案」。圖/李先泰攝

科學鑑識與歷史古物的相遇

本次《古物揭秘展》分為三大主軸,分別為「探究齋」、「實驗閣」與「解密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探究齋」介紹文物科學鑑識的廣泛用途,包括保存修復、徵集鑑識、與古代工藝技術探究等等;一句話來說,文物科學鑑識就是要透過現代科技分析古代文物,以了解文物的材料與工藝技術、製作年代與來源等,並藉此回答各項古物的研究問題。

以文物修復與文物徵集為例,文物修復師需要知道古物的材料才得以正確地進行修復,而文物徵集也需要確認文物的保存狀態與真偽的辨別,科學鑑識的工具在此時幫上大忙。

「實驗閣」則是介紹科學鑑識的分析技術,可略分為影像、成份及結構分析三大類,儀器種類甚多,包括X光電腦斷層掃描儀、顯微拉曼光譜儀、傅立葉轉換紅外光光譜儀、3D立體光學顯微儀等等。

「解密樓」則是展覽重點,由於文物科學實驗室所分析、解密過的文物高達上百件,現場便將介紹的重點放在幾項經典文物,如〈清晚期 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清 乾隆 洋彩黃錦地葫蘆形交泰轉心瓶〉,以及〈春秋晚期 鄝公鼎〉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閣」的牆面設計,說明了古物鑑識的目的。圖/李先泰攝

X光斷層掃描,揭開「象牙球」的18層秘密

陳東和以〈清晚期 雕象牙透花人物套球〉(簡稱象牙球)為例來解說,象牙球產於中國廣東,是以象牙作為原料,透過繁複的雕工所刻出來的球狀陳設器,不僅被進貢到清宮,其精湛的工藝更被西方視為清代工藝的代表,一度大量外銷至歐陸。而藉由現代鑑識科技,我們得以更深入了解這項精緻的工藝品。

故宮內展示的「象牙球」真身。圖/李先泰攝

陳東和提到,在過去,研究人員往往只能仰賴肉眼與經驗,或者憑藉既有文獻拼湊古物的身世,也因此導致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他笑說,「象牙球擺在肉眼前,我們最了不起看到第四、五層,以前還要用竹籤去慢慢剝算有幾層」,如今,然而,透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的技術,便得以精確地確定象牙球總共有18層,並且透過三維影像重建與處理技術,數位拆解每一顆球,透視每顆球的雕刻紋飾,釐清許多過去難以解答的謎團。

展間的「象牙球互動桌」,便是將每層的剖面輸出到壓克力,再透過光照,讓民眾可以欣賞到每一層相異的樣貌。「文物可能是個工藝的展現,但也有品味、美學的議題,」陳東和也向我們補充,當他授課時,常會與學生分享如何轉換不同的脈絡來理解一件古物,「沒辦法從美學的角度欣賞時,可以轉換從工藝技術的角度掌握,我們也不要忘記它也很有可能是當時的高科技產物。」

展間的「象牙球互動桌」,前方投射在牆面的是象牙球的三維影像。圖/李先泰攝

是「玉」還是「石」?光譜檢測為古物驗明正身

古物揭開的不只是工藝或技術史,更包括當時的國際貿易及文化交流狀況。陳東和以〈黑曜石鏡〉為例解說,〈黑曜石鏡〉是在清代順治皇帝時由傳教士進貢而來。根據故宮器物處吳曉筠研究員的研究,當時順治皇帝找來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協助鑑定。據文獻記載,湯若望當時認為,該鏡是出自於「大西洋屬雅里嗎及賀仁兩國山中」[註2],材質上則屬於建材用途的「巴薩勒得」[註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繼的乾隆及道光皇帝繼承了這種說法,但在命名上,乾隆因為它外觀之美而以「黑玉鏡」命名,而道光皇帝則稱其為「烏玉鏡」;這塊神秘鏡子的材質,直到來到台北故宮,才在一位美國地質學家的提醒下,被重新認識為「墨晶」,而不是「玉」

爾後藉由吳曉筠研究員的跨國考察,發現其器型與14至15世紀阿茲特克帝國的黑曜石鏡相當一致,僅尺寸大了近10公分。最後,這面鏡子的謎題終於在近四百年後,由故宮的文物科學實驗室所揭曉,經過拉曼光譜檢測後,驗明材質即為黑曜石。

產製於阿茲特克帝國,被視為具有神秘力量、媒介人神溝通的黑曜石鏡,隨著殖民時代的到來,以通靈、占卜工具之姿進入歐洲,再由傳教士當作「奇珍異寶」進貢給清宮。一路從「烏玉鏡」、「墨晶鏡」至「黑曜石鏡」,這趟解密之旅,陳東和解釋,不僅是藉由人文面向的研究與對於材料的科學分析,向我們揭開了古代貿易、文化藝術交流的歷史,曲折的命名歷程,也說明了我們對於古物的認識,乃是隨著當下的知識與技術而演進。

故宮典藏的「黑曜石鏡」。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回溯古物,更是為了「再往前走一步」

《古物揭秘展》知識轉譯的工程浩大,幕後的推手自然絞盡腦汁。陳東和笑說,在一開始策展時,自己相當貪心,想一股腦地將涉及古物科學鑑識的內容都分享給民眾,幾經考慮後,才決定以科普化為精神,透過趣味的互動式設計,啟發不分年齡層的族群,「很多小朋友看了覺得好玩,他就會把這樣的知識帶著走,未來讓他自己主動尋找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從一般人的角度來看,科學鑑識看似與人文歷史各分屬於不同領域,對此陳東和表示:「科學對我來講是人文的一部分,兩者不會是對立的,自己也是因為對藝術感興趣,才會思考科學在這上面可以如何應用。」

古物鑑識的工作,得透過科技儀器協助完成。圖/陳東和提供

陳東和解釋,他在法國唸書時,就發現羅浮宮有設置文物分析實驗室,科學鑑識的技術與人力也相當成熟,便勵志以進入該實驗室為目標。回台後,則將所學貢獻於故宮的文物科學實驗室。談及科學鑑識時,他特別解釋,科技與人文是互補的,倘若科學鑑識沒有豐厚的人文知識支撐,則容易造成誤判的結果,「科學鑑識不是像影印機,單純按一個鍵就跑出結果的。」他說,畢竟關鍵在於如何形成研究的問題意識,而不是為了科學鑑識而鑑識。

其實只要談起科學鑑識的過程,陳東和都藏不住期待與人分享的神色,「老實說,每次成功解開文物謎題都特別開心,因為每一件都有各自的故事;或是建立起鑑識系統,就覺得為台灣的科學鑑識領域做出一些貢獻。」

古物究竟有什麼引人之處?可以為生活在當今的我們帶來什麼收穫?陳東和說,古物跟文獻一樣,是人類過去活動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反映精神層面的物質存在;而研究古物,「則是探問我們是如何走到現在的?回溯,更是為了再往前走一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釋

  1. 一種分子結構分析技術。物質受雷射光激發其內部分子會產生振動,分析這些分子振動散射光譜,就能瞭解其分子結構,判定材質種類,是一種快速而非破壞、非接觸的分析方式,廣分運用於多種文物材料分析,如玉石、顏料或陶瓷中的礦物成分等。
  2. 據參考文獻1推測,「雅里嗎」與「賀仁」為德國及希臘的音譯。
  3. 據參考文獻1推測,「巴薩勒得」為拉丁文的「玄武岩」的音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6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爸爸如何繼位?乾隆皇帝如何看待雍正皇帝繼位疑團?——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4/04/06 ・470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莊崇暉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皇帝如何繼位?康雍兩代交接時,發生了什麼事?

在清宮劇的熱播下,康雍乾盛世的皇位爭奪戰,一直是劇迷津津樂道的話題。其中,雍正皇帝的繼位內幕更是史學界關注的焦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在整理明清內閣大庫的檔案時,發現了一份重要文獻:疑似乾隆皇帝主導編纂的《要緊補遺檔》,這份文獻記載了康熙、雍正兩朝交接前後近 40 天的細節。中研院 112 年胡適院長科普講座邀請陳熙遠研究員,以「《要緊補遺檔》與雍正皇帝繼位之謎」為題,從乾隆皇帝的視角重新審視雍正皇帝的繼位之謎。

康熙遺詔內容並非康熙皇帝本意?

雍正帝的繼位之謎不僅受到古今群眾的熱議,也引發清史學界的長期論戰。胡適曾將此案評為「清朝第一大案!」學者們更經由分析現存史料,提出篡位奪嫡說、合法繼位說,甚至有雍正帝在康熙帝彌留之際趁機自立的說法。

這段繼位過程之所以撲朔迷離,關鍵在於康熙帝駕崩前,並沒有明確指定皇位繼承人。雖然康熙帝曾立過二阿哥胤礽為太子,但兩度立廢後,再沒有立過皇儲。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康熙遺詔」成為探討皇權繼承的少數證據。

事實上,康熙遺詔並非完全由康熙帝本人主導,只有部分內容源自康熙 56 年(1717)的面諭。康熙帝在生了一場大病後,曾向皇子們與諸王大臣交代遺詔內容,主要替傳統帝制天下、大清帝國統治的正當性辯護,也為自己的文治武功做歷史定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遺詔的最後一段提到最重要的繼位人選:「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此段內容並非來自康熙 56 年面諭,也無從定奪是皇帝原意亦或他人添加。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長期研究清宮內閣大庫檔案,提出了關於康熙遺詔的一些看法。首先,康熙遺詔是在確定了繼位皇帝後才布告天下,這意味著遺詔不僅反映康熙帝的意志,也可能融合雍正帝的意見。因此,僅憑遺詔來證明康熙帝選定雍親王為繼承人,並不夠充分。

進一步地,如果仔細研究雍正帝和兒子乾隆帝留下的檔案,可以發現一些細微的線索,顯示他們在處理繼位問題時,可能有不同的策略和態度。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熙遠研究員,以「《要緊補遺檔》與雍正皇帝繼位之謎」為題,帶我們從乾隆帝視角重新檢視雍正帝的繼位之謎。
圖|中央研究院

面對繼位疑雲,雍正皇帝特別編撰假訊息澄清文?

首先,我們來看雍正帝怎麼處理外界對其繼位正統性的質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坊間流傳許多雍正帝竄改康熙遺詔的故事。傳言康熙帝在彌留前曾手書遺詔,雍正帝偷偷把「傳位十四皇子」的「十」改成「于」,成為直指自己的「傳位于四皇子」。由於十四皇子胤禎表現優異,康熙帝特派他帶兵西征,因此很多人認為屬意的儲君是胤禎。

康熙遺詔清楚寫下傳位給「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並非傳言中經竄改的「傳位于四皇子」,且滿文版本的遺詔也不可能輕易塗改。但可以確定的是,康熙帝並沒有親自確認最終遺詔,遺詔是在雍正帝大權在握後才頒布天下,留給世人諸多遐想。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面對各界的流言蜚語,雍正帝即位後特別編纂《大義覺迷錄》,將自己與異議人士曾靜的辯論過程集結成書,用以澄清謠言、清理異議,類似現代政府透過官方宣傳管道發布假訊息澄清文。

以外界質疑的篡改遺詔為例,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並沒有直接駁斥謠言,而是拿出康熙遺詔作為證據,證明遺詔完全展現康熙帝臨終前的本心與遺願,自己是透過頒詔儀式傳位登基的合法繼承人。

為了讓《大義覺迷錄》在民間廣泛流傳,雍正帝命令地方官需在每月初一、十五向全國百姓宣講書中內容。不過顯然乾隆帝不太認同父親的作法,繼位後特命人將《大義覺迷錄》全數收回銷毀,直到 1920 年代才由民間重新刊印,讓研究清史的民國時期學者多了一項參考史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雍正帝另創立「秘密建儲制度」,立旨傳位詔書後,密封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讓繼位者除了遺詔外,再多了一層合法保障。
圖|Tommy Wong, Flickr

當唯一的證據不再可靠,乾隆帝如何記錄康熙帝的繼位過程?

由於康熙遺詔及其他官方檔案在提供歷史證據上有所局限,也不足以完整或準確地反映康熙朝末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皇位繼承的部分。至於《大義覺迷錄》則是雍正帝為了回應爭奪皇位的質疑和指控而撰寫的文獻,帶有作者的主觀立場和辯護色彩。這導致今日我們依然對雍正帝登基的內幕有諸多猜想。

想解開謎題就必須有新的線索,陳熙遠研究員在整理史語所典藏的內閣大庫檔案時,意外發現一份外表樸素、只有 9 頁且多處塗改的檔案,封面寫有 5 個大字《要緊補遺檔》。

究竟是什麼事那麼「要緊」,非得特別寫成一份檔案?經多方比對後發現,《要緊補遺檔》應是編寫《世宗憲皇帝實錄》的眾多稿本之一,大約在乾隆 4 年(1739)以前寫成,主要用來修訂康熙、雍正兩朝交接前後近 40 天的記載,當中藏有乾隆帝對父親繼位疑雲的處理態度。

《要緊補遺檔》是編寫《世宗憲皇帝實錄》的眾多稿本之一。該實錄自雍正 13 年(1735)11 月開實錄館纂修,最終於乾隆 6 年(1741)完成。《要緊補遺檔》則大約在乾隆 4 年以前寫成。
圖|之有物

因這段期間關係到雍正帝的繼位爭議,身為兒子的乾隆帝在主編雍正朝(世宗憲皇帝)實錄時特別慎重,因而列為「要緊」事務,需特別開一份檔案補充修訂遺漏之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細看《要緊補遺檔》可以發現,乾隆帝對父親生前描述的繼位過程並不滿意,因此重新修訂許多細節。

最大的改變是,不再以康熙遺詔強調雍正帝繼位的合法性,僅提到由時任理藩院尚書的隆科多「宣諭」,告知諸皇子繼位者為皇四子胤禛。

陳熙遠研究員認為,乾隆帝對康熙遺詔的「冷處理」──即不過分強調或著重於遺詔,是因為他知道,康熙帝在世時並未親自確認最終遺詔。從一些蛛絲馬跡研判,康熙帝在駕崩前的身體狀況應該相當不好,健康的衰退可能影響了他處理國事,包括遺詔事宜的能力。

例如在雍正帝主編的《聖祖仁皇帝實錄》中,有一段描述當時還是四阿哥的雍正帝前往暢春園探望病重的康熙帝,那時應該已經確認繼位人選,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發現事有蹊蹺!

照理來說,康熙帝應該會說:「這天下就交給你了」或「你做事我放心」,表示期許鼓勵之意,可是根據記載,他們在聊的卻是:「為什麼病越來越重!」好像醫生在跟病人聊天。陳熙遠研究員認為,可能的解釋是,康熙帝已病重到不太能言語,因此能親自處理遺詔的可能性不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個證據來自雍正元年 8 月 17 日的記載,雍正帝曾向總理事務王大臣、大學士、九卿等官員透露:康熙帝是在「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也就是說,康熙帝並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而是在離世之際才匆忙決定。

世宗憲皇帝登極恩詔。雍正帝登基後頒布的詔書,當中提到康熙帝是在「升遐之日」將宗社重任付託給雍正帝,並藉此詔向天下臣民保證:過去的良法美政,本當萬世昭垂,他繼位後「當永遵成憲,不敢稍有更張。」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種種啟人疑竇的記載,很可能影響乾隆帝主編《世宗憲皇帝實錄》的態度,然而這是否表示乾隆帝也在懷疑雍正帝繼位的正統性?陳熙遠研究員認為這倒不至於,畢竟兩人是命運共同體,唯有雍正帝順利繼位,乾隆帝才有機會登基。

乾隆帝比較在意的是,雍正帝繼位過程的所有細節,是否都達到一位仁君該有的形象。

在《要緊補遺檔》中,記載許多雍正帝處理康熙帝後事的細節,最後也正式收入《世宗憲皇帝實錄》,極力凸顯雍正帝的至孝之情。

例如康熙帝入殮的過程有一段描述:「上親安奉大行皇帝於黃輿,上攀轅依號哭」,說明雍正帝侍奉父親大體入殮棺木後,依靠在棺木旁嚎啕大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康熙帝入殮的過程有一段描述,凸顯雍正帝的至孝之情:「上親安奉大行皇帝於黃輿,上攀轅依號哭」,說明雍正帝侍奉大體入殮棺木後,依靠在棺木旁嚎啕大哭。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另有一段寫到:「皇太后屢因上過於毀瘠,勸諭勉進飲食,上曰︰臣謹遵慈諭,應進飲食之時必進飲食。」形容雍正帝因父親逝世而悲傷到不思飲食,皇太后代眾臣多次勸說,雍正帝為了不讓母親、臣子擔心,答應會按時吃飯。此處顯示雍正帝對眾人的體貼之情。

此外,《要緊補遺檔》也透過重要活動暗示雍正帝是最可能的繼任者。例如康熙帝病重時恰逢清朝三大節之一的冬至,特任命時為雍親王的胤禛代理,前往南郊主持祭天之禮,由此推測雍親王應該是最獲認可、最能接棒成為天子的不二人選。

實事求是?乾隆帝如何回望父親繼位的歷史?

《要緊補遺檔》有一段提及雍正帝遵照康熙帝遺意,將素日的服飾物品分賜給皇子、諸王大臣、親近侍御人等,下方有一耐人尋味的標註:「有旨再查內總管」。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從許多地方可看出,《要緊補遺檔》的修訂過程非常嚴格和謹慎。例如有一段提及雍正帝遵照康熙帝遺意,將素日的服飾物品分賜給皇子、諸王大臣、親近侍御人等,下方特別標註「有旨再查內總管」。

此處揭露亁隆帝行事謹慎、重視細節的性格,認為涉及財物分配的事項需再向內總管確認,以免引發爭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乾隆帝來說,每一條補遺皆至關重要,都是形塑父親事親至孝、仁民愛物、真命天子形象的重要拼圖。

雖然新史料揭露的雍正帝繼位過程仍有觀點的局限,但這意味著還有其他史料能呈現事件的不同樣貌。陳熙遠研究員表示,從《要緊補遺檔》到《世宗憲皇帝實錄》定本之間,應該還有很多版的稿本值得細細推敲,期待將來還能找到其他史料。

即便如此,《要緊補遺檔》已是《世宗憲皇帝實錄》修訂過程中的重要見證,也為雍正帝繼位之謎提供一個耐人尋味的視角──兒子回望父親如何繼承皇位的視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9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以青銅古物研究,豐富歷史的樣貌——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張莅專訪
科技大觀園_96
・2021/10/13 ・404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鑑古展〉的展間入口,有種靜謐的莊嚴氛圍。圖/李先泰攝

相信台灣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參訪故宮的經驗。心路及路程不外乎,從停在至善路的遊覽車上走下,與同學呼鬧一陣,再頂著大太陽走上蜿蜒的階梯。路上陳設著面露威嚴的石獅,透露了某種象徵國族的沈重氛圍——你隱約開始覺得,接下來的3小時,恐怕會比想像中來得漫長……
但事實上,故宮的策展比你想的鮮活許多,只要能理解銘刻在青銅器上的古文,你就能聽到銅器們的低語,正在訴說遠古的敘事。而每日埋首於古物鑑識的故宮研究員張莅,透過日新月異的科技分析技術,就像是有能力穿越古今的「古物口譯」,與你我分享那些低語,到底訴說了什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她的研究成果吧!

悉心講解的張莅副研究員。圖/李先泰攝

《鑑古青銅展》——乾隆的私人古物蒐藏

青銅器鏽色的外觀、神秘的獸紋,加上難解的古文,總給人不易親近的感受。但故宮的《鑑古青銅展》藉由《西清四鑑》做引,反倒拉出一條令人玩味的青銅器史觀。圍繞乾隆皇帝( 1736 – 1795 在位)所收藏的青銅器為主軸,《鑑古青銅展》訴說了乾隆皇帝的古物賞玩熱忱!他不僅為了寶貝們量身打造陳列架,還寫了許多首詠物詩與之相配!

以春秋晚期的〈邾大宰鐘〉為例, 乾隆皇帝邀請了群臣一齊作詩詠頌,並以泥金將眾人詩作刻在紫檀木架上,「這些詠物詩,除了是展現乾隆皇帝個人豐富的才學與儒識以外,也同時可以讓後人理解當時宮廷是以什麼角度來鑑賞這些銅器」張莅補充道。

乾隆皇帝鍾愛的〈邾大宰鐘〉。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此外,展間更有一套吸引了乾隆皇帝作了七首詩以上,著錄於《西清續鑑‧甲編》的〈周鎛鐘〉,其出土於江西,由巡撫進貢到宮中。張莅解釋,由於清朝軍隊當時剛好平定了回部,這套古鐘對於乾隆皇帝來說,無疑可以看作是上天賜給他的祥瑞吉兆,而在欣喜之餘,他更從事一番考究,認為仍有一件闕如,於是另外製作了一件,使之合於古代十二律。

透過銘文,才發現器主原來是春秋晚期吳王之子「者減」,也因此重新定名為春秋晚期〈者減鐘〉。她解釋,由於青銅器流行於中原,相反,吳國則位於中國長江下游一帶,這項發現也就反映了吳國當時興盛的國力,以及使用漢字的文化面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周鎛鐘〉出土於江西,由巡撫進貢到宮中給乾隆皇帝。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西清四鑑》的多元性,如清代霸權的縮影

《西清四鑑》雖然是以宋徽宗《宣和博古圖》為典範來編制,其最具時代意義的,還是它的豐富多樣性。不同於只著錄夏、商、周三代時期青銅器的《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鑑》更囊括了漢唐銅器,如北魏〈神獸蓮花紋壺〉 ,以及清帝國時期西方與西南方的銅器,類型包含容器、兵器、樂器等等,著名的像是〈伊斯蘭回文豆〉與〈立蛙紋鼓〉。

〈立蛙紋鼓〉的造型則是整個展間當中十分突出的一件收藏,著錄於《西清續鑑 ‧ 乙編》,銅鼓的造型為平面、曲腰,鼓面除了中央有十二道光芒的太陽紋外,邊緣更立有四隻形象生動的青蛙與一隻小鳥塑像,張莅解釋,相較於青銅器之於禮樂文化,〈立蛙紋鼓〉之於南方的少數民族則較為「生活化」,上頭的青蛙、小鳥可能是作為在慶典活動中祈求雨水豐沛、穀物豐收的用途。而這些豐富的文物,除了是作為一種珍奇異寶收藏之外,更是清帝國開疆拓土的一種文化展示。

〈立蛙紋鼓〉出於南方的少數民族,器物特徵較為「生活化」。圖/李先泰攝

延綿千年的「類型學」——銅器的分類大有學問!

《西清四鑑》在青銅器研究史上為什麼具有承先啓後的意義?而在今日的知識眼光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分類,實際上涉及了知識史的演變進程。張莅說,認識銅器的第一步,在於連結器物專有的名稱和形體樣貌,例如符合什麼樣的特徵叫做「鼎」?什麼樣又叫作「鐘」?

對於青銅器的認識,其實到了漢代就已有知識斷層,直到宋代「金石學」的興起,才有意識的建構青銅器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宋徽宗朝的《宣和博古圖》,卷次即是按照「器類」編排,並成為後來乾隆朝《西清四鑑》編撰的典範,「從宋代開始按照器類編排這件事,其實是青銅器研究裡面十分有價值的,對於我們幫青銅器定年,以及辨別區域性的特徵非常重要」,她打趣說,可能對一般民眾而言,青銅器幾乎都長得黑乎乎的,可是只要仔細看,就能發現它們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而體會觀察器物的樂趣。

張莅表示,光是青銅器的擺放方式,就可延伸出不同的觀賞視角。比如三足鼎的擺放方式,是單足在前,或是雙足在前?如果像《宣和博古圖》是雙足在前,則可以看見銘文;如果像《西清四鑑》是單足在前,則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正面且立體的獸面紋飾,那麼究竟誰認為的正面才是正面?銘文是重要的歷史材料,而獸面又是商代晚期器物的一大特色,張莅笑說,這個問題觀者各自領略解讀,「這也是研究有趣的地方。」

單足在前的三足鼎,可見正面有立體的獸面紋飾。圖/李先泰攝

她也進一步補充,除了不同角度的觀看方式,耳朵與器物的形制也是觀察重點,如果呈垂直貌是「直耳」,如果經過橋接而長在側邊則是「附耳」,「其實鼎的組成很純粹,就是三隻腳、兩個耳朵,可是你沒有仔細觀察的話,絕對沒想到還有這麼細微的差別。」

張莅接著解釋,當時的類型學或許不像現在一樣精確,可以講出它細微之處的差異,但是按照這樣排列,就能讓我們發現,這些特徵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是有經過變化的,而這便是作為判斷年代的一個線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莅也提醒我們,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這些青銅器的構造及規格,都是以「畫線圖」的方式紀錄,「畫線圖跟相機相較起來,感覺好像比較原始,但仍是極具價值的紀錄方式,直到現在考古材料還是仰賴專業線圖來呈現圖案的細節。」

《西清四鑑》內的畫線圖。圖/李先泰攝

真的假不了!科學鑑識讓「屑湊銅器」現形

西周的〈鳳鳥紋四足鬲〉獨一無二的外型曾令研究人員在分類上苦思不已,但研究的結果則恰好是「青銅器認識史的演進」的最佳例證。張莅與我們分享,當研究人員要將它分類進而定名時,卻遲遲找不到與它相同的器類,「它看起來既像鼎又像鬲,雖然跟鼎一樣有耳朵和腳,可是肚子偏偏又跟鼎不像;也跟鬲有相像的肚子形狀,可是肚子和腳之間卻是斷開而不是貫通的。」

事實上,由於後仿的問題,這樣看似獨一無二的器物在故宮其實並不罕見。不過,由於上面的鳳鳥紋是西周中期十分標準的特徵,「暗示我們這是一件對的器物」,於是研究人員便決定將此器物送至文物科學實驗室,由陳東和副研究員利用 X 光檢驗其內部結構,從而發現三項線索。

經過後人改造的〈鳳鳥紋四足鬲〉。圖/李先泰攝

一是在器物的腹部有明顯的孔洞補鑄痕跡,「我們一看就恍然大悟,立刻知道應該是原本的流嘴斷掉後,被後來的人補起來」;二是器物的雙耳與器身之間發現後鑄的痕跡,以及雙耳的鑄造品質與器身並不相同,判斷出兩個立耳其實是後來加上的;三則是器物的頸部和腹壁存在打磨的痕跡,則可能是把手脫落之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拼湊出這三條線索,便可以試著重建「去掉後鑄」的流嘴與雙耳,再補上把手,答案就呼之欲出,「這是古代貴族在祭祀前用來潔淨手部的注水器『盉』」!

未經改造的〈鳳鳥紋四足鬲〉。圖/李先泰攝

張莅也補充,這件器物在《西清古鑑》中就已經是「既像鼎又像鬲」的紀錄了,代表它並不是在乾隆之後被改作的,而推測是緣於明代「屑湊銅器」的風潮:「明代文人很迷古董,但是出土的東西可能很大機率是殘破的,那麼古董商自然就會將幾件不同的銅器拼接改製,叫作『屑湊銅器』,讓它賣相更好。」

透過科學鑑識,這一段「轉盉為鬲」的過程,終於在距離三千年後得以揭開身世。

青銅器的低語,訴說了「被遺忘的故事」

策劃一個以「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的古物展覽,張莅坦言並不容易,「青銅器外觀就是破破舊舊的,不像其他質材的文物,可以很直觀地欣賞,所以需要很多的背景知識才能理解,但又容易讓人感到知識轟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即使先天吃虧,張莅對於青銅器還是抱有滿滿的熱忱,「透過青銅器,我們其實可以看到很多在主流歷史中不被記載的故事,它補充了很多小國家的歷史,更豐富歷史的樣貌。」

提到未來的方向,她說,一般民眾對故宮的認識可能就是幾件「明星文物」,比如翠玉白菜、毛公鼎或者肉形石,因此希望能夠透過透徹的研究,找到文物的價值,從而將故事講得生動、親切,創造更多明星展件,降低大家接觸文物的門檻。

參考文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科技大觀園_96
82 篇文章 ・ 1126 位粉絲
為妥善保存多年來此類科普活動產出的成果,並使一般大眾能透過網際網路分享科普資源,科技部於2007年完成「科技大觀園」科普網站的建置,並於2008年1月正式上線營運。 「科技大觀園」網站為一數位整合平台,累積了大量的科普影音、科技新知、科普文章、科普演講及各類科普活動訊息,期使科學能扎根於每個人的生活與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