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年(1726年)的今天,全書一萬卷、共一億六千多萬字的《古今圖書集成》終於完成校正定稿。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類書;所謂類書也就是依內容性質分門別類,方便檢索的工具書,相當於現今的百科全書。相較之下,完整的大英百科全書於 1771 年首度問世時,也不過三卷,共 2,391 頁。
其實《古今圖書集成》的初稿早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就已完成,是由侍奉三皇子胤祉讀書的陳夢雷花了五年時間編纂而成。但雍正即位後整肅異己,陳夢雷受到株連而被流放至黑龍江,編書之名也被雍正下令抹去,另命蔣廷錫編校。但所謂編校,亦不過「增刪數十萬言」,所佔比例不及千分之五;或因如此,蔣廷錫也未依慣例將自己的名字列於卷首。
陳夢雷對《古今圖書集成》頗為自豪:「凡在六合之內,鉅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隻字不遺。其在稗史子集者,亦只刪一二」。相較於乾隆時的《四庫全書》只是彙集書籍,而且偏重儒家典籍,輕忽科技著作,《古今圖書集成》則是依內容性質層層分類,遍收科學技藝之書。它分為六大彙編:
- 曆象(天文、曆法、演算)
- 方輿(地理、建築、鄰國)
- 明倫(人物、禮儀)
- 博物(農醫、宗教、動植物)
- 理學(經、史、文學、書法)
- 經濟(經濟、教育、制度)
六大彙編之下分三十二典,其下再細分 6,117 部。就學科而言,《古今圖書集成》除了學術主流的經史子集,還涵蓋了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數學、化學、礦物學、醫學、農學、動物學、植物學、園藝學、機械學、工藝學、建築學等,難怪被譽為「康熙百科全書」;李約瑟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即是以此書爲主要參考書。
只不過就像中國古代許多領先世界的發明與發現,終究不敵獨尊儒家的傳統與體制,而埋沒於歷史洪流之下,《古今圖書集成》除了成為少數學者的考古工具,也並未對科學或科技的發展產生多少影響。每思及此,不免令人喟嘆!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