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疫苗(MVC-COV1901)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由申請、審查到現在審查核可,緊急使用授權也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此外,也有人說高端疫苗是「趕鴨子上架」,是否是有這一回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藥物許可的審核三個重點[1]:「安全性」、「有效性」、「品質」來討論。
安全性(Safety)
臨床試驗上的「安全性」,主要觀察藥物在施打後,是否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以及不良反應症狀發生的比例多寡。另外,也會考量該藥物針對的疾病,是否有其他可取代藥物?
過去有許多藥物因為安全性不合格而在臨床試驗失敗。例如 1960 年在美國進行的嬰兒 RSV 疫苗試驗中,「疫苗組」造成了比「對照組」更多的住院患者,甚至在 「疫苗組」中,還出現了死亡案例 [2],1993 年試驗的 B 肝藥物 Fialuridine,15 名受試者中有 6 名產生嚴重肝毒性,且有 5 名受試者死亡 [3]。而在 2006 年,測試治療白血病的免疫療法抗體「TGN1412」的臨床試驗一期中,僅使用少於動物試驗五百分之一的劑量,就造成了 6 名受試者產生嚴重的器官衰竭 [4]。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通過試驗安全性的藥物,反而是在上市後才被發現有問題。例如曾經用於治療孕吐問題的沙利竇邁(Thalidomide),在 1960 年之後被發現會造成新生兒海豹肢症 [5]。又如糖尿病用藥 rosiglitazone(商品名 Avandia)在 1999 年通過以後,後續報告卻逐漸顯示此藥會增加心肌梗塞與心衰竭的風險 [6]。
相較於過去的臨床試驗,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與傷亡人數皆十分巨大,而疫苗研發在這段期間,也比往常來得更快。因此,有些疫苗在開始施打後,才發現其他安全性上的問題,例如 AZ 跟嬌生在上市後,才發現有些施打者出現了血栓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TTS)反應。
在近期的統計中,AZ 疫苗 TTS 的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發生 TTS 後的總死亡率則高達 5~44% [7] [8]。另外,mRNA 疫苗也被報導出有心肌炎的風險 [9]。
在疫情仍肆虐的情況下,儘管接種這些疫苗有安全性的風險,但部分國家也有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例如因 TTS 的症狀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部分國家會給年輕人在疫苗施打通知書中加上警語,或是直接改打 mRNA 疫苗。
而根據食藥署所提供的會議紀錄,高端疫苗在臨床試驗第二期中總共有近 4000 名受試者,在這些受試者中,似乎沒有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23]。然而, AZ 、BNT、Moderna 不僅在第三期試驗中有數萬人進行測試,目前全世界施打這些疫苗的人口總數,已超過數億人,並有超過半年的觀察時間。相較於目前高端疫苗的受試者數量以及時間,其安全性仍應審慎評估。
有效性(Effectiveness)
藥物(疫苗)的發展目的是「治療或預防疾病的發生」,因此「有效性」(也就是常聽到的「保護力」)是必須考慮的重點。就當前各種新冠疫苗的三期數據來看, BNT 的有效性是 95% [10]、Moderna 為 94.1% [11]、AZ 為 70.4% [12]。
那麼,這些數字是怎麼跑出來的呢?假設有一個對照組與疫苗組各有 10000 名受試者(兩組人數相同)的試驗,若結果為對照組有 200 名感染者,疫苗組有 40 名,這表示在 10000 人中,原本應該會有 200 名感染者,但有 160 人因施打疫苗而避免感染,因此有 80% 的有效性。此外,「預防重症跟死亡率」也是類似的邏輯,如果對照組有 20 名重症死亡,但疫苗組只有 1 名,那就有 95% 的預防重症跟死亡率。
目前 WHO 的疫苗有效性標準是「能夠達到預防疾病 50% 的效果」,亦即在上述的假設中,對照組有 200 名感染者,而疫苗組有 100名感染者就能達標。
有效性評估是第三期臨床試驗的重要研究內容。 但隨著各種新冠疫苗陸續獲得緊急授權,這樣的實驗設計會在試驗倫理上出現疑慮,例如:明明就有獲得許可的疫苗,卻還讓受試者施打安慰劑暴露在感染風險中。因此,一些替代試驗也開始被提出討論,像是「非劣性試驗」,或「免疫橋接試驗」。
非劣性試驗,是指將對照組的安慰劑,換成目前已經獲得許可的藥物(疫苗),來比較新藥與原有藥物的有效性,若兩組最終的感染人數沒有顯著差異,則可以說明新藥與原有藥物具有相似的保護力。目前,日本第一三共公司的疫苗第三期研究有打算採取此試驗方法 [13]。
而免疫橋接是指「用其他可替代指標來評估有效性」,在施打疫苗後,身體所引起的免疫作用包含產生抗體,也會引起T淋巴球的反應,這些都具有對抗病毒的效果。因此,理論上可藉由比較新疫苗與取得授權的疫苗,在人體施打後產生的抗體量等各種指標上是否有差異,來說明新疫苗的有效性。
目前認爲跟疫苗所產生保護效果相關指標包含:中和抗體的量 [14] 、 CD4 T淋巴球及 CD8 T淋巴球 [15]。不過,單用抗體似乎無法完整預測有效性,Curavac(CVnCoV)在第一期的實驗中看到很高的抗體效價[16],但實際上的有效性卻只有 47% [17].由此可知,光是抗體效價並不能完全代表有效性。
不過,未來 T 淋巴球的相關指標,可能會是免疫橋接的重要指標。目前市面上的新冠疫苗,皆是設計成對抗最原始的病毒株,而在新冠肺炎流行一年多的現在,病毒也產生了變種,這導致施打疫苗後所產生的抗體,對於變種病毒的中和效果變差。但是,T 淋巴球的功能卻沒有減弱,因此 T 淋巴球被認為在對抗變種病毒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衛福部公布的「COVID-19 疫苗緊急使用授權審查標準」中的「療效評估標準」提到,國產疫苗的有效性評估是使用免疫橋接來確認,將國產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濃度與 AZ 疫苗做比較,然此條件僅考慮中和抗體。另外,在「疫苗專家審查會議」的會議紀錄中提及,高端疫苗臨床二期試驗數據,並未包含相關 T 淋巴球及變種病毒株之相關資訊,因此疫苗有效性尚待更多驗證 [23]。
品質(Quality)
在確認有效性跟安全性後,品質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確保藥物(疫苗)的「安定性」無虞。
「安定性」包含不同批次生產的藥物(疫苗),有效成分是否過低或超量,是否有其他物質或微生物污染之虞,以及包裝完整性 [18]。2018 年世界曾發生過多款血壓藥物因致癌物質污染而回收藥物 [19],日前嬌生疫苗銷毀 6000 萬劑,便是因為生產線交叉污染而導致。去年國內知名藥廠也曾因製程異常及產品安定性規格偏離,而需回收藥品 [20]。
Novavax 疫苗在六月發表的第三期試驗,總試驗人數有 14012 人,實驗設計採 1:1 隨機分配,實驗結果說明其有效性可達 89.7% [21]。但因為必須向 FDA 展示製程的一致性,而再度延遲了向美國申請 EUA [22]。
在疫苗專家審查會議的會議記錄上,可以看到高端疫苗在原料製程放大的過程中(2L-50L)出現了不一致的結果,而 高端有條件通過 EUA 的「條件」,正是要求未來逐批檢驗每一批疫苗是否合於安定性,直至能確定 50L 製程穩定 [23]。
結論
根據以上三點,高端疫苗的安全性在目前臨床試驗二期中,似乎沒有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但長期需要持續追蹤。有效性雖有中和抗體指標做為參考,但仍需更多證據支持,品質則為蛋白質疫苗的一大挑戰,因為高端及 Novavax 疫苗都出現了這個問題,尚須積極克服。
參考文獻
- Food, Administration D.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for vaccines explained. November; 2020.
- Hurwitz JL.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vaccine development. Expert Rev Vaccines. 2011;10(10):1415-33.
- McKenzie R, Fried MW, Sallie R, Conjeevaram H, Di Bisceglie AM, Park Y, et al. Hepatic Failure and Lactic Acidosis Due to Fialuridine (FIAU), an Investigational Nucleoside Analogue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5;333(17):1099-105.
- Attarwala H. TGN1412: From Discovery to Disaster. J Young Pharm. 2010;2(3):332-6.
- Kim JH, Scialli AR. Thalidomide: the tragedy of birth defects and th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oxicol Sci. 2011;122(1):1-6.
- Wallach JD, Wang K, Zhang AD, Cheng D, Grossetta Nardini HK, Lin H, et al. Updating insights into rosiglitazon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through shared data: individual patient and summary level meta-analyses. BMJ. 2020;368:l7078.
- Pavord S, Scully M, Hunt BJ, Lester W, Bagot C, Craven B,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nd Thrombos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 MacIntyre CR, Veness B, Berger D, Hamad N, Bari N. 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 following AstraZeneca ChAdOx1 nCoV-19 (AZD1222) COVID-19 vaccination – A risk–benefit analysis for people < 60 years in Australia. Vaccine. 2021;39(34):4784-7.
- Hudson B, Mantooth R, DeLaney M. Myocarditis and pericarditis after vaccination for COVID-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Open. 2021;2(4):e12498.
- Polack FP, Thomas SJ, Kitchin N, Absalon J, Gurtman A, Lockhart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BNT162b2 mRNA Covid-19 Vacci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383(27):2603-15.
- Baden LR, El Sahly HM, Essink B, Kotloff K, Frey S, Novak 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mRNA-1273 SARS-CoV-2 Vacci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384(5):403-16.
- Voysey M, Clemens SAC, Madhi SA, Weckx LY, Folegatti PM, Aley PK,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ChAdOx1 nCoV-19 vaccine (AZD1222) against SARS-CoV-2: an interim analysis of four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in Brazil, South Africa, and the UK. The Lancet. 2021;397(10269):99-111.
- KENYA AKAMA N. Japan nears homegrown vaccine with Daiichi Sankyo Phase 3 trials. Nikkei Asia. July 13, 2021.
- Khoury DS, Cromer D, Reynaldi A, Schlub TE, Wheatley AK, Juno JA, et al.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are highly predictive of immune protection from symptomatic SARS-CoV-2 infection. Nature Medicine. 2021;27(7):1205-11.
- Geers D, Shamier MC, Bogers S, den Hartog G, Gommers L, Nieuwkoop NN, et al.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partially escape humoral but not T cell responses in COVID-19 convalescent donors and vaccine recipients. Science Immunology. 2021;6(59):eabj1750.
- Kremsner P, Mann P, Bosch J, Fendel R, Gabor JJ, Kreidenweiss A, et al. Phase 1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mRNA- Lipid Nanoparticle Vaccine Candidate Against SARS-CoV-2 in Human Volunteers. medRxiv. 2020:2020.11.09.20228551.
- Cromer D, Reynaldi A, Steain M, Triccas JA, Davenport MP, Khoury DS. Relating in vitro neutralisation level and protection in the CVnCoV (CUREVAC) trial. medRxiv. 2021:2021.06.29.21259504.
- Bajaj S, Singla D, Sakhuja N. Stability testing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Journal of applie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12;2(3):129-38.
- Pottegård A, Kristensen KB, Ernst MT, Johansen NB, Quartarolo P, Hallas J. Use of N-nitrosodimethylamine (NDMA) contaminated valsartan products and risk of cancer: Danish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mj. 2018;362.
- 陳偉婷. 杏輝、世達、博謙藥廠出包 食藥署列嚴重違反GMP藥商. 中央通訊社. 2020/10/4.
- Heath PT, Galiza EP, Baxter DN, Boffito M, Browne D, Burns F,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VX-CoV2373 Covid-19 Vaccin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 O’donnell MRaC. Novavax again delays seeking U.S. approval for COVID-19 vaccine. August 5, 2021.
-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專家審查會議會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