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爆米花肺,另類的「塵肺病」

科學松鼠會_96
・2012/12/10 ・1308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67 ・九年級

最近,美國科羅拉多一位叫做維恩·沃森的男子狀告爆米花的生產商與經銷商勝訴,得到了730萬美元的賠償。他被發現得了「爆米花肺」,法庭認可了他對爆米花的指控,認定生產商與經銷商應該負責。 「爆米花肺」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官司,又是怎麼回事呢?

有一種物質叫做「雙乙酰」,能產生黃油的香味,經常被用到爆米花中。2000年,密蘇里州一位長期接觸這種調料的工人,出現了咳嗽、氣喘、呼吸困難 等症狀,最後被確診為「閉塞性細支氣管炎」。密蘇里州的衛生與老年人服務部開始調查爆米花與這種症狀的關係,並向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請求技術支持。 調查結果,雙乙酰會形成細微顆粒飄散到空氣中,然後被吸入進入肺部。跟其他進入肺部的粉塵一樣,可能沉積在肺的氣管中而導致阻塞。這種症狀於是被稱為「爆米花肺」。後者在2004年發表了一份文件,警告工業界要「預防使用和製作調料的工人的肺部疾病」。

後來發現了更多的病例,他們紛紛起訴廠家。2004年,其中的一位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賠償。此後,有的廠家停止了雙乙酰的使用,而繼續使用的廠家也會加強對工人的保護。有粉塵產生的生產過程並不少,在充分的保護措施之下,也並非不可接受。

各種「有害物質」的危害都跟劑量有關。雙乙酰導致工人的「爆米花肺」,是因為工人長時間處在瀰漫著雙乙酰香味的環境中。而爆米花的消費者,聞到這種香味的時間很短,也就沒有人認為吃爆米花也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維恩·沃森被查出「爆米花肺」之後,醫生問是不是喜歡吃爆米花。他很驚奇地回答是,在過去的十餘年中,每天要吃兩包。於是,醫生把他作為第一例 「大量吃爆米花而導致爆米花肺」的案例進行了報告。醫生宣稱:雖然不能肯定他的爆米花肺一定是吃爆米花導致的,但是找不到其他的解釋。

「長期接觸雙乙酰的工人可能會得爆米花肺」已經被確認;維恩·沃森長期吃大量爆米花;醫生找不到其他原因來解釋他的病因。這三點加在一起,在科學上 並不足以做出一個嚴謹的判斷——比如被告就辯稱,維恩·沃森的肺病可能是他在工作中長期接觸地毯清洗劑造成的。不過在美國的司法體系裡,指控是否成立由陪審團來判斷。而陪審團是隨機選取的普通公眾,在心理上往往會更傾向於個人或者弱勢的一方。所以,陪審團採信了「長期大量吃爆米花導致爆米花肺」這個結論, 也並不意外。

除了這一條病因的判斷,原告律師對廠家的指控還有「明知爆米花調料可能導致爆米花肺,卻沒有告知消費者」。這一條明確地指控原告的得病是被告的疏忽 或者過錯造成的,於是要求巨額賠償。平心而論,這一條指控有點無賴。因為,爆米花調料造成爆米花肺,是在長期接觸雙乙酰的環境下。在此前,根本沒有任何資 料顯示「吃爆米花所接觸的量」能導致生病。國際食品添加劑委員會(JECFA)的評估結果,也是雙乙酰「在作為調料使用的情況下,沒有安全性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求廠家告知消費者「爆米花中的調料雙乙酰可能導致爆米花肺」,有點像在麵粉袋子上註明「麵粉粉塵可能導致肺部疾病」。不過,維恩·沃森畢竟是個倒霉的人。不管這個官司的判斷是否合理,讓財大氣粗的爆米花公司出點血,也可以算是「劫富濟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載自 科學松鼠會,作者:云無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久站或久坐,讓你靜脈曲張了嗎?了解靜脈曲張的成因與症狀
J. Yang_96
・2022/11/23 ・152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靜脈曲張,英文為 Varicose vein,意即異常增大或腫脹的靜脈。

大家對於這個疾病應該不陌生,小時候就時常聽到老師們在辦公室閒談聊到長時間的站立,讓他們飽受靜脈曲張的困擾。鼓脹彎曲的靜脈如藤蔓般爬滿本該平滑的小腿,輕則影響美觀,重則甚至寸步難行。

靜脈曲張輕則影響美觀,重則甚至寸步難行。圖/pexels

變形的靜脈?

靜脈曲張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讓我們先從根本認識起靜脈這個平常容易被忽略,實則肩負重責大任的無名英雄。下肢靜脈在解剖學上分為深層、淺層及如橋樑般穿梭期間的穿通枝,他們負責讓供完養分的血流順利回到心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靜脈曲張發生的位置是主要由大隱及小隱靜脈組成的淺層系統。大隱靜脈的走向由內踝沿著小腿內側一路直上至大腿內側,在鼠蹊部匯入股靜脈;小隱靜脈則由外踝繞至小腿正後方匯入膕靜脈。

故我們常見發生靜脈曲張的位置多沿著這些位子,尤其是內側鼠蹊及膝蓋後側,也就是大隱及小隱匯入深層靜脈之處(saphenofemoral junction & saphenopopliteal junction)。

健康的靜脈能夠形成以自身的內膜形成瓣膜,確保遠端的血液能夠抵抗重力,像閘門一樣讓通過的血液不會逆流。

然而,當瓣膜功能減弱時,本該回流的血液隨著重力累積在下肢靜脈,深層靜脈的血液透過穿通支逆流至淺層系統,長此以往則會造成靜脈高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淤積的血液也會帶來多種發炎因子,進一步導致管壁結構的變形。機械性及化學性的致病機轉共同作用,使平滑的靜脈開始鼓脹變形,形成我們熟知的靜脈曲張。

有些人的手可以看到明顯的靜脈。圖/pexels

檢測自己是不是高危險族群!

哪些人容易有靜脈曲張呢?老化是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其他如女性、多產、吸菸、肥胖者、受過外力創傷、工作需要長時間站立及已知家族遺傳都是應該特別注意的族群。

這個疾病對生活的影響可大可小,因為輕微的靜脈曲張來到醫院診治的病人多數是在意美觀上的影響,所以在大醫院的醫美中心看到心血管外科醫師也不足為奇,主要就是針對靜脈曲張的部分提供諮詢及治療。

靜脈曲張對生活的影響可大可小。圖/pexels

而隨著疾病的進展,程度不一的疼痛是最常見的主訴,可能伴隨著腫脹、搔癢、甚至隨著站立時間累積的沈重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大象一樣笨重的步伐。」上星期來開刀的病人這麼形容道。

「連吃飽飯想都跟家人去散步都沒有辦法。」

如果置之不理,最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因為不良的血液循環導致下肢滯鬱性皮膚炎、潰瘍出血甚至,極少數的情況下,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當看到皮膚出現暗沉、紅腫時,須及時至醫院接受檢查,排除其他病因並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臨床上根據症狀的嚴重度將靜脈曲張分為0到6級,如下表所示:

2S 以上建議接受醫療介入。表/作者提供

下一篇文章則詳細向大家說明靜脈曲張現行有哪些治療的選擇,並協助你們分析到底哪種治療方式最適合自己?

參考資料

  • Campbell B. Varicose veins and their management. BMJ. 2006;333(7562):287-292. doi:10.1136/bmj.333.7562.287
  • Courtney M. Townsend, Jr., MD, R. Daniel Beauchamp, MD, B. Mark Evers, MD, and Kenneth L. Mattox, MD (2021). 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 (21st edition).
  • Lurie F, Passman M, Meisner M, et al. The 2020 update of the CEAP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reporting standard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21 Jan;9(1):288]. J Vasc Surg Venous Lymphat Disord. 2020;8(3):342-352. doi:10.1016/j.jvsv.2019.12.07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2
3

文字

分享

4
2
3
開膛剖腹、掰出肋骨把肋骨變成翅膀甘有影?——維京「血鷹」儀式的真實性
Peggy Sha/沙珮琦
・2022/02/05 ・227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說到維京,許多人的腦海中立刻就會浮現「血腥」、「暴力」等等印象。維京人在 8 到 11 世紀左右跨越了北海,南下侵略歐洲各國,期間可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虐得歐洲各國那叫一個慘。

不僅如此,傳說之中,他們還發明了一種名為「血鷹」(Blood Eagle)的酷刑,用來折磨敵人。這種刑罰不僅痛苦又漫長,還非常具有「儀式感」── 生生為一個大活人做出一對鷹一樣的翅膀。這種儀式在《維京傳奇》、《刺客教條:英靈殿》等等影視及電玩作品中很常出現,但真實性卻一直存在爭議。

最近呢,有篇刊登在《美國中世紀學院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Medieval Academy of America)上的研究,決定將儀式存在的爭議丟到一邊,先來看看:這所謂「血鷹」,用當時的技術到底是做不做得出來?

維京時代 Lärbro St. Hammars I 圖畫石,描繪血鷹儀式的進行。圖/參考資料 2
對圖畫石的重新粉刷後,清楚地顯示出受刑者為一個人形。圖/參考資料 2

「血鷹」到底怎麼執行?開膛剖腹、掰出肋骨

在不同的文獻中,描述的「血鷹」儀式其實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些文字裡寫的是「在背上雕刻一隻鷹」,聽起來就像是紋身一樣,而其它文本則詳細描述了一些行刑細節:剖開後背、從脊椎上切下所有肋骨,再從切口處將肺取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到了現代的影劇作品中,「血鷹」的慘忍部分似乎「升級」了。雖然升級版本的刑罰在過去的文獻中找不到相關敘述,但既然大家平常 Netflix 影集都看很多,研究者也決定將升級版的一併納入討論。

升級之後的刑罰看起來是這樣的:

行刑者不只會割開背部,還要將肋骨向外掰成翅膀的形狀。另一方面,因為受刑人此時還沒有完全死透,呼吸時肺部仍會跟著活動,背後的肋骨「翅膀」也會跟著拍動,就像老鷹展翅一樣。

想做出一隻「血鷹」,首先你得克服一些難題!

好的,相信大家現在已經了解手術方式了,接下來便讓我們針對各種技術細節來研究一番。基本上,如果要完成「血鷹」,我們至少會遇到三個關卡:

首先,切掉背部皮膚和肌肉的手速必須快、狠、準,畢竟這是第一步,要是沒辦法手起刀落,後面也就不用玩了。再來,打開胸腔時,會影響受刑者體內主要動脈的完整性、破壞胸腔氣壓平衡,這部分也得克服,否則難以達到前述效果。最後,要把肋骨凹成特定形狀,同時還要能讓肺去移動肋骨,也是非常考驗技術活的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最後,貼心小提醒:為了達到傳說中的驚悚效果,受刑人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持續保持痛苦而清醒的狀態,否則就不可怕囉!(笑)

有了對的工具,你就能打造「血鷹」?

快狠準這件事,聽起來就很考驗手術技巧?一千多年前的維京人有可能辦到嗎?欸,還真有可能!只要用的工具對了,快速剖背其實沒這麼難。想要快速切開背部,基本上只要刀子夠利、夠長就可以了。但如果要不傷及肺部,那就得另外想辦法。

各種尺寸的單刃刀在維京時代的墓葬物品中也很常見。圖/參考資料 2

至於切開肋骨的部分呢?研究者認為,可以利用一些帶有細鉤的工具,把它放在第一根肋骨的頂部,然後順著身體平行向下拉,就能一次將肋骨依序切下。在不少文獻中都能找到類似的工具,所以應該不難。不過肺嘛……基本上一樣很難保全。

帶有細鉤的長矛,矛頭的細鉤可放在第一根肋骨的頂部,之後平行於身體拉動表面,以便以單一動作從脊柱上切下肋骨。圖/參考資料 2

那麼,想要將肋骨凹成翅膀的形狀可行嗎?基本上是 OK 的,雖然這些動作需要花費大量的力氣,也很講究協調性,但只要掌握了技巧,應該能徒手完成。(兩個人以上合作會有效率一點)

可惜的是,就算考慮了各種方法,要用受刑人的呼吸打造「鷹飛」情境還是太難了。在一開始行刑時,行刑者就已經可能會傷及肺部(尤其受刑人還是趴姿),一旦完全打開胸腔,受刑人的肺部就會完全塌陷,根本無法呼吸,就別提後面的戲劇效果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不管你多麼小心翼翼,受刑人基本上會在前頭十幾秒就因為失血或窒息而掰了,想要聽他哀號到最後一秒嘛……難啊!

為何要打造「血鷹」?或許是為了找回榮譽

既然這種「血鷹」根本無法真的折磨人,為什麼維京人要如此「搞剛」地在屍體上玩花樣呢?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為了維護維京菁英戰士的榮譽。

怎麼說呢?大部分提到「血鷹」的相關文獻中,受刑人與行刑者都是具有權力的男性,大多數甚至是統治者,暗示「血鷹」跟維京的菁英階級息息相關。

有一種猜測跟影視劇中的敘述有些相似:「血鷹」的存在,是為了復仇並找回父輩的榮耀。如果 A 當初用羞辱的方式殺害了 B 的老爸,比如說把對方丟進蛇坑啦、把人家燒死讓人根本沒機會反抗啦等等,那麼,B 便有可能會透過「血鷹」的儀式來處決 A,不僅能報復過去的屈辱,也能藉此恫嚇潛在的敵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說,無論「血鷹」是否真實存在過,它在理論上的確是可行的,並且也符合維京文化,只是,比起單純嗜血,這種儀式可能比我們想得都還要複雜。

參考資料

  1. 編譯自:Brutal Viking ‘blood eagle’ ritual execution was anatomically possible – new research
  2. 研究原文:An Anatomy of the Blood Eagle:The Practicalities of Viking Tortur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4
Peggy Sha/沙珮琦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