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所謂科學,就是要斤斤計較——世界計量日│科基百科

Peggy Sha
・2021/05/20 ・137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01 ・六年級

說到度量衡,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國中學的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but,秦老大訂下的度量衡放到現在早就不合用了,那我們如今用的單位又是從何而來呢?

這個故事,就要從法國大革命開始說起了。

法國大革命革掉了皇室,也革掉了舊制

話說這法國大革命呢,不只革掉了法國王室,由社會各階層組成的國民公會也想要將老舊的度量衡制度一起革掉。

巴黎科學院於是接下了這份重任,將「赤道─北極」的子午線長度作為標準,嘗試訂出公尺的長度。(你問我他們為什麼要用這個標準?沒什麼道理,他們開心XD)

當年,「北極─巴黎─赤道」這條子午線的一千萬分之一,就是一公尺。圖/wikimedia commons

要用子午線當標準,首先得量出子午線有多長,於是乎呢,巴黎科學院花了六年的時間,一步一腳印用工人智慧來測量,再取長度的千萬分之一當作「一公尺」。

不過,有這個比例還不夠,總不能每次要用都得量一次子午線,於是,他們以活性小、不易失去電子的「鉑」做出公尺原器,從此,一公尺有多長,全都由鉑製棒棒說了算。

同時間,巴黎科學院也定義出公斤的大小,並以容易計算、便於轉換的十進位制概念全面更新了長度、面積、體積、重量等單位,這套 2.0 升級版系統,就是「米制系統」。

用十進位制讓度量衡大變身!圖/giphy

獨改制不如眾改制,一起變身吧!

由於升級版系統實在是挺好用的,周邊國家看到之後也紛紛敲碗求更新。

於是,在 1875 年 5 月 20 日,法、俄、德等 17 個國家,簽下了「米制公約」,協定共同使用並遵守這一套系統。

簽訂公約之後,成員國會遵照國際度量衡訂定的標準進行測量與標示。圖/wikimedia commons

這一天,便成了世界計量日,從此以後,你的公斤就是我的公斤、我的公尺就是你的公尺!

現在,為了追求更穩定的計量方式,人造物們已經全數退場了(沒錯大棒棒現在只是展示用),但米制仍然是最通用的計量系統喔!

正確用法:我就是要斤斤計較!統一單位才準確

錯誤用法:用什麼都好啦反正都半斤八兩

泛科市集工商時間!

歡慶世界計量日,各種尺規小物特別特價中

2021/5/20 23:59 前追蹤泛科市集的帳號還可以獲得專屬折扣碼喔!

延伸閱讀

  1. 一公尺究竟有多長?從單擺到相對論,公尺制的精彩變身史!
  2. 度量衡革命,計算方法也跟著全新革命│《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十七)
  3. 一小口也能當單位?讓伊麗莎白一世看不下去的野蠻傳統——《從奈米到光年:有趣的度量衡簡史》

文章難易度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88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千萬」別亂用:勉人語句的使用之探討 》——2019數感盃/國中組專題報導類佳作
數感實驗室_96
・2019/05/24 ・207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4 ・七年級

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提供國中、高中職學生在培養數學素養後,一個絕佳的發揮舞台。本競賽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運用數學知識,培養及展現邏輯思考與文字撰寫的能力,盼提升臺灣青少年科普寫作的風氣以及對數學的興趣。
本文為 2019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 / 國中組專題報導類佳作之作品,為盡量完整呈現學生之作品樣貌,本文除首圖及標點符號、錯字之外並未進行其他大幅度編修。

  • 作者:陳以言/宜蘭縣立復興高中。

萬丈高樓平地起這樣說真的好嗎?圖/Pexels

壹、研究動機

當周遭的朋友陷入困境難以突破,因而意志消沉時,我們經常會使用許多話語,來鼓勵或激發其再次向上的意志。但如果使用不當,不僅無法發揮作用,甚至會產生反效果。舉例而言,當同學考試分數不盡理想,生活中我們常會使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或「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兩句話,來傳達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但是,如果抱持積極研究的心態,以語言背景及數學邏輯的方法來仔細推敲這兩句話的內涵。便可發現他們近似英語單字裡 hope 和 wish 的不同用法,看似相近實則略含相反的意向。兩者雖然字面上皆有勉勵他人達到心願的意思,其中「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確實是「可以實現的」正面語言。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卻屬於「結局已定、難以達到」的消極心態。因此當我們要鼓勵或安慰別人時,要視情況來選擇使用,避免適得其反。

貳、分析

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的第六十四章。老子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商周時期一里原為井田制的九百畝,隨著時代的演變,古人借用面積單位作為長度單位來使用。商鞅變法時廢除井田制,一里的含意逐漸由長寬各三百步的面積單位,變成距離三百步的長度單位。依據考古的推算,當時一步約為八尺,一尺為 16.95 釐米,八尺是 135.6 釐米,三百步則是 406.8 公尺。

也就是說,老子時代的一里約為現在的 406.8 公尺,因此千里的距離就是現在的 406.8 公尺* 1000 = 406800 公尺= 406.8 公里。依據一般人步行的速度約為 3.75 km/h ~ 5.43 km/h ,若取其中間值每小時約 4 公里, 406.8 公里大約 102 小時即可完成。

由此可知,老子所說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其實是一般人用每小時 4 公里的速度,花 102 小時就能完成的任務。雖然 406.8 公里不算短,台灣從北到南不過才三百九十四公里,在古書上讀書人遊歷大江南北,而中國由北至南面積甚廣;因此距今 2500 年前的春秋戰國,只要肯花時間,具備恆心與毅力,仍是可以完成的目標,並非不可能的任務。

二、萬丈高樓平地起

「萬丈高樓平地起」是出自於沈從文的《沈從文別集:新與舊》。沈從文是清末民初的人,依據民國 4 年北洋政府公布《 權度法 》, 1 丈= 3.2 米,萬丈的高度約是 3.2 公尺* 10000 = 32000 公尺。若以 101 大樓的高度 509.2 公尺為基準來計算,萬丈大約是 62.8 座的 101 大樓。 101 大樓的施工期約為 4 年 3 個月。因此若要萬丈高樓平地起,不計算其工程的複雜性(因為高度越高,難度越難),約需要 62.8 * 4.25 = 266.9 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沈從文所說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依據目前人類的技術是無法實現的。

參、討論

在日常書寫文章時或勉勵自己與他人積極向上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或「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兩句話。不過,若仔細去反思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佳句,就會發現即使都是勉勵人的句法,有時卻會導向完全相反的意思—-就像是英文中的 hope 是希望的事很可能會發生(心想事成),而 wish 則是希望的事並不會發生(事與願違)。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像是 hope 一樣,只要肯努力,再加上恆心與毅力,目標確實是有可能達成;而萬丈高樓平地起則是像 wish ,好似無法實現的願望,有著難如登天的障礙,因此早已透露出注定失敗的結局,以這樣的話語來祝福他人或自己,似乎不太適合。所以當我們在鼓勵他人時,應該要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是使用「萬丈高樓平地起」,則抱持預設他人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消極心態。

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若是用在自我期許,則無不可。因為「萬丈高樓平地起」,雖然表示無法完成的任務,但卻可藉此展現自己挑戰的決心、無可比擬的勇氣,以及奮勇嘗試的勇氣。因此,「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是適合作為鼓勵別人的話語;而「萬丈高樓平地起」則適合用在期勉自我,展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

肆、結論

若仔細去考察我們習慣使用的語句便會發現,這些語句有時與我們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並不相同。因此,釐清語句的意涵與使用的時機是有必要的,否則原本要鼓勵別人心想事成的期許,卻成為結果已定的事與願違。

再者,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之下,我們從小便在中文環境裡學習到許多經典的語詞。在人云亦云或約定俗成的狀態下,我們經常未經思考而直接引用。但現在的素養教學,講求知識在日常生活實踐與反思的重要性以及跨領域的整合。因此,我想透過這個主題,將所學的語文、歷史、數學以及日常生活四個領域的知識作結合,再加以相互辯證。

更多2019數感盃青少年寫作競賽內容,歡迎參考 2019數感盃特輯、數感實驗室官網粉絲頁喔。

數感實驗室_96
60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弗朗索瓦.阿拉果,一輩子愛著科學與共和的法國元首--《物理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_96
・2017/09/24 ・6199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SR值 533 ・七年級

  • 文/高崇文,中原大學物理系教授

弗朗索瓦.阿拉果(François Arago)。圖/Wikimedia

弗朗索瓦.阿拉果(François Arago)於1786 年2月26日出生在 Estagel --一個位於法國東庇里牛斯(Pyrénées-Orientales)省沛皮尼昂市(Perpignan)附近、只有 3000 位居民的小村莊。他的父親在那裡擔任造幣司庫的職務。東庇里牛斯省位於法國與西班牙的邊境,東鄰地中海,南接加泰羅尼亞,歷史上曾為加泰羅尼亞一部分。1659 年,庇里牛斯條約(Treaty of the Pyrenees)簽訂後才成為法國領土。

阿拉果家向來主張自由主義,支持共和政體。弗朗索瓦.阿拉果終其一生都是一個忠實的共和主義者,也是無神論者。

想當個好炮兵,那就來學數學吧!

佛朗索瓦在四兄弟中居長。二弟讓(Jean, 1788-1836)移民到北美,成為墨西哥軍隊的一名將軍;三弟雅克(Jacques Étienne Victor, 1799-1855)在1817年至1821年參加了探險家路易.德.弗雷西內(Luis de Freycinet)烏蘭妮號(Uranie)到澳大利亞的探險航程,返回法國後以新聞記者和劇作家的身分活躍;四弟艾蒂安(Étienne Vincent, 1802-1892)從1822年至1847年,與人合作寫了大量輕鬆的戲劇,據說《Birague 的女繼承人》這齣戲就是他與巴爾札克合寫的。四兄弟的人生都很精彩,也是一段佳話。

阿拉果自小立志投身軍旅,尤其嚮往擔任砲兵,他被送去沛皮尼昂市立學院,在那裡學習數學,準備投考巴黎高等理工學院。兩年半中他不只掌握了所有要考試的科目,還學到許多課外知識,當他到土魯斯(Toulouse)考試時,不經意展現出自己對拉格蘭日的著作孰悉的程度,讓考官路易.蒙日(Luis Monge,著名數學家加斯帕爾.蒙日(Gaspard Monge)的弟弟)嘖嘖稱奇。

1803 年底,阿拉果如願進入巴黎高等理工學院後,卻發現那裡的教授不但不會教書,甚至連上課秩序都無法維持,這讓他頗為失望。他在巴黎結識了大他五歲的西莫恩.帕松(Siméon Poisson)。1804年由於帕松的建議,接下了在巴黎天文台擔任秘書的工作。在那裡,他認識了天體力學大師拉普拉斯(Pierre-Simon marquis de Laplace),且再次由於帕松的推薦,他與必歐(Jean-Baptiste Biot, 電磁學著名的必歐-沙伐定律的提出人之一)一起去繼續德朗布林(Jean Baptiste Joseph Delambre)開始的測量子午線弧度的任務。這項任務的目的是測量子午線,確定長度基本單位「公尺」的長度。

讓-巴蒂斯特·必歐 (Jean-Baptiste Biot),法國籍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圖/Wikipedia

戰火延燒的測量任務

為什麼決定長度基本單位需要量子午線呢?因為 1789 年法國大革命勝利後,國民公會命令法國科學院組織一個委員會來標準的度量衡制度。委員會提議了一套新的十進位的度量衡制度,並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子午線上從地球赤道到北極點的距離的千萬分之一作為標準單位。這項任務從 1792 年開始,卻在 1804 年由於梅尚(Pierre Méchain)在西班牙染上黃熱病過世而中斷。生性熱愛冒險的阿拉果當仁不讓,接下這個艱鉅的工作。

阿拉果和必歐於 1806 年離開巴黎,沿西班牙山脈行動。他們確定了福門特拉島(Formentera)的緯度,這是他們進行測量工作的最南端。

1808 年五月拿破崙任命自己的哥哥約瑟為西班牙國王,法國與西班牙爆發了戰爭,他們的測量任務成了釜中之魚。

必歐決定返回巴黎,而阿拉果卻決定留下來,他喬裝成西班牙人繼續工作。必歐離開之後,西班牙的反法風潮也擴散到了巴利阿里群島(Balearic Islands),當地居民開始懷疑阿拉果的測量工作,特別是他在加萊佐山(Galatzo)山頂的照明設施被懷疑是為法軍入侵略作內應。阿拉果在 1808 年 6 月被抓了,關到貝利韋爾(Bellver)堡壘中。

貝利韋爾堡壘(Castillo de Bellver)。圖/Wikipedia

航向馬賽,一波三折

7月28日,他逃出堡壘、跳到一艘漁船上,在海上冒險航行,並在 8月3日抵達阿爾及利亞。從那裡他搭上一艘往馬賽的船,但 8 月 16 日當船隻就快抵達馬賽時,卻落到一群西班牙海盜的手中。阿拉果與其餘的船員被帶到Roses,並被關到一個風車磨坊中,接著又被轉到一個堡壘,該鎮後來落入法軍手中,阿拉果他們又被轉移到帕拉莫斯(Palamos)。

經過三個月的監禁,他和其他人因阿爾及利亞的迪伊介入而得到釋放(迪伊是鄂圖曼帝國阿爾及利亞省和的黎波里省代理統治者的頭銜),阿拉果一行人於 11 月 28 日再次航向馬賽。但就在馬賽港出現在視線內的當下,他們的船居然被北風吹回到北非洲海岸的布日伊(Bougie)。因為風向的關係,從此經海路回阿爾及利亞需要花三個月。

阿拉果他們冒險走陸路,幸運地在一位穆斯林宗教學者的帶領下在那一年的聖誕節回到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待了六個月後,其中當地部落首領與法國人發生衝突,眼看阿拉果又要成了階下囚,幸虧法國領事伸出援手,讓他脫離虎口。他第三次在1809年6月21日,航向馬賽,這次總算順利到達,但是他還要在 Lazaretto 忍受一個單調又過時的檢疫程序才能回家。

年僅二十三歲的院士

雖然回法國的過程一波三折,阿拉果居然成功地保存了他的調查記錄;他回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他的調查記錄存放到巴黎的經度局(Bureau des Longitudes)。為了獎勵他歷經千辛萬苦地投身測量子午線的任務,阿拉果在 1809 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年僅二十三歲!

當時拉普拉斯為了讓自己的愛徒帕松當上院士,企圖勸退阿拉果,年輕氣盛的阿拉果當場讓拉普拉斯碰了個釘子。拉普拉斯不死心,院士選舉前針對阿拉果沒有卓越的科學成就大作文章,結果拉格蘭日(Lagrange)站起來說:

想當年拉普拉斯當上院士時也沒什麼成就,大家是看好你有這個潛力才選你的啊。

所以阿拉果順利當選。這年底,他還被母校的理事會選上接替數學家加斯帕爾.蒙日成為解析幾何部門的主任。同時,他被任命為巴黎天文台的天文學家之一,巴黎天文台成為他一輩子的住所。他從1812年 到1845年在此持續主持了一系列非常受歡迎的通俗天文學講座。

沿著巴黎子午線設計的135個阿拉果紀念章之一​​,為了紀念阿拉果和他的子午線工作以及他對地球的測量。圖/WikimediaCommons

是粒子還是波?光的本質之爭

當時最熱門的話題,是關於光的本質之爭。雖然楊格(Thomas Young)在 1801 年做了干涉實驗,強烈地暗示光的波動性,但是牛頓的粒子說依然深植人心,楊格甚至還遭到匿名信的攻擊,讓他心寒而逐漸放棄物理。

阿拉果最早的光學研究則是從 1810 年開始的,當時他也是光粒子說的信徒。由於稜鏡的折射率與光在玻璃內外的速度比有關,如果把稜鏡放在望遠鏡的目鏡之前的話,由於不同方位來的星光到達地球時,考慮到地球公轉的速度夾角不同,地表看到的光速應該不同,透過稜鏡後的折射角也該有所不同。

歷史上的光本質之爭--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圖/Wikimedia Commons

奇怪的是,阿拉果沒發現任何不同。他在 12 月 10 日在科學院發表他的結果,並且嘗試以人的視覺只能看到特定速度的「光粒子」來解釋。

迷上了光學的阿拉果開始探究光的偏振現象,他在1812年發明了第一個偏振濾波器。此外他還發現石英表現出旋轉光極化方向的力量。這是因為平面偏光進入石英晶體後,分裂成為左旋與右旋兩組圓偏光沿著光軸前進。到達光軸的另一端時,這兩組圓偏光又會組合成一道「平面偏光」離開。由於左旋光與右旋光在晶體內的速度不一樣,出來的平面偏光與原先進入的平面偏光,兩者的偏振方向有差異。這就是所謂的晶體旋光特性。他還在1819年發現大彗星的尾部出現了偏振光!

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工程師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從 1814 年開始致力於光的本性的研究,他再度重現了楊格於 1801 年建立的光的雙縫干涉實驗,並用惠更斯原理對這一現象作出完美的解釋。阿拉果熱烈地支持菲涅耳的光學理論,兩人一起對光的偏振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他們認定以太的振動垂直於運動方向。1817年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歸納成三條定律,就叫菲涅耳-阿拉果定律(Fresnel–Arago Laws)。

1817年,法蘭西學術院舉行了一次關於光的本性的最佳論文競賽,菲涅耳利用光波理論成功地解釋了光的直線傳播規律,提出了光的繞射理論的解釋,並於1818年提交了論文。科學院成立了一個評委會,評委會的成員中有阿拉果,其他成員還有帕松、必歐、拉普拉斯,他們都極力反對光的波動理論。此外還有給呂薩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則是採取中立的態度。儘管不少成員不相信菲涅耳的觀念,但是最終還是被菲涅耳數學上的巨大成功及其與實驗上的一致性所折服,並授予他優勝。

西莫恩.帕松(Siméon Poisson)。圖/Wikipedia

但帕松還是不服氣,想推翻菲涅耳的觀點,就藉助於波動理論對繞射理論進行詳細地分析。他發現:用一個圓片作為遮擋物時。光屏的中心應出現一個亮點(或者用圓孔做實驗時,應該在光屏的中心出一個暗斑),這令人難以相信,所以帕松把這個想法當作反對光波動說的鐵證。

沒想到事情發展急轉直下,經過嚴密的數學計算菲涅耳發現,只有當這個圓片的半徑很小時,這個亮點才比較明顯。反過來圓孔很小時,暗斑就變得明顯。菲涅耳和阿拉果精心設計了一個實驗,確認了這一亮斑的存在,反而證明了光波動理論的正確性。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極具戲劇性的事實,就把繞射光斑中央出現的亮斑(或暗斑)稱為「帕松光斑」(Poisson spot)。

帕松光斑 (Wikimedia Commons)

經度局的科學寫手

在1818年或1819年,他與必歐一起在法國、英國和蘇格蘭的海岸進行大地測量。他們測量了雷斯,蘇格蘭和設得蘭群島(Shetland)的秒鐘(seconds-pendulum)的長度。1821年,這些結果跟之前在西班牙的觀測結果一起發表。

秒鐘(seconds-pendulum)指的是擺長正好讓單擺的周期為兩秒的擺。由於擺的周期與當地重力加速度與擺長相關,測量擺長久等於測量當地的重力加速度。由於地球並非完美的球形,藉由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可以由重力加速度的值的改變來反推地球的形狀。

論文發表後,阿拉果馬上當選經度局成員,後來還每年為經度局的年鑑撰文,持續了大約二十二年,內容從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甚至在土木工程方面的重要科學資訊,還有一些學術院先賢的傳記等。他還為眾多科學家立傳,包含巴伊(Bailly)、拉普拉斯、菲涅耳、傅立葉、瓦特等人,我在寫《魂斷吉落丁的天文學家》時,也參酌了阿拉果文采飛揚的著作呢!

發現渦電流

阿拉果作為物理學家的名聲主要來自於他發現的渦電流。將磁針撥到東西向,由於地磁的作用所以磁針會擺回南北向,但是磁針會擺過頭,所以會來回擺動。但是他在1824年發現如果將磁針下方放置不含鐵的表面(如水、玻璃、銅等)擺動的磁針在其振盪程度上會顯著下降。

接著他還發現讓銅盤在其自身的平面中旋轉,並將磁針自由地懸掛在盤上的樞軸上,則針將隨著盤旋轉。 另一方面,如果針被固定,則傾向於延遲盤的運動。他稱之為「旋轉磁性」,但現在稱為渦流。這個銅盤被稱為阿拉果圓盤(Arago’s disk),此現象被稱為阿拉果旋轉,這些發現後來是由法拉第的電磁感應來解釋。他在1825年因此得到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Copley Medal)。

1855 年 9 月傅科(Léon Foucault)發現:假如一個銅盤位於一個磁鐵的兩極之間的話,要驅動銅盤旋轉所需要的力必須加大,同時銅盤會由於金屬內引導出來的渦電流而被加熱。這個發現與阿拉果的發現其實是同一回事,但是許多資料把功勞只算到傅科頭上,在此說明一下。

將科學帶給社會大眾

1830 年阿拉果他被選為科學院永久秘書,接替傅立葉。阿拉果憑著他的活力以及外交手腕,積極投入這個職務。為他贏得了國際性聲望。作為永久秘書,他有義務對已故成員發表歷史悼詞;這件工作難不倒阿拉果,他文思快捷、學問廣博,讓他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精彩悼詞。

七月革命爆發後他投身政壇,先是在九月當選 general councilor of the Seine,隔年七月當選為東庇里牛斯省的國會代表,運用他便捷的辯才以及廣博的科學知識,阿拉果致力改善公眾教育,獎勵發明並鼓勵機械實用科學。許多最值得信賴的國家企業,從這個時期開始,是由於有阿拉果的倡導--例如獎勵達蓋爾(Louis-Jacques Daguerre)發明攝影、播款出版費馬(Fermat)和拉普拉斯(Laplace)作品、收購巴黎中世紀國家公園博物館(Cluny Museum)、發展鐵路和電報等。他對法國的產業遠遠落後英國感到憂心忡忡,他特別推崇改善蒸汽機的瓦特,還為瓦特立傳。當時許多法國人對產業革命非常反感,擔心自己的飯碗會被機器搶去,但阿拉果獨排眾議大力提倡發展產業,算是眼光遠大呀。

阿拉果作為眾議院議員,還獲得了部分補助資金,所以他替巴黎天文臺增加了宏偉的儀器。他在1834年被任命為巴黎天文臺的觀測主任。此外他提出了直接測量空氣中、水中、玻璃中的光速的實驗。依照光的粒子說,光的速度應該隨介質中密度的增加來增加;但要是依照波動理論,光的速度則是應該通過介質中密度的增加而減少。

1838 年,他向法蘭西科學院報告了他的構想,這個儀器由光源、反光鏡、旋轉的遮版和一個固定在 35 公里外的反光鏡組成。當光源發出的光線由轉動的遮板空隙射至遠方的反射鏡被反射回來時,只有在適當的轉速下才能再穿過遮板被偵測到。這個構想是來自 1835 年由惠斯登(Charles Wheatstone)採用的中繼鏡來測量放電速度。然而,由於這個實驗費時費工,再加上 1848 年爆發革命使得實驗中斷--而到了1850年春天、正是萬事俱備之時,阿拉果的視力卻突然惡化,使得他無法從事實驗。

但是,後來菲左(H.L.Fizeau)和傅科在 1850 年分別證明了光在密度較高的介質真的比較慢,這讓阿拉果開心極了。阿拉果也在發現海王星的過程中也扮演吃重的角色,限於篇幅就請看官回頭去看看作者之前的舊文《英法千年恩仇錄之海王爭霸戰》了。

不向拿破崙屈服的政治改革者

1848年二月革命爆發,路易·菲利普國王被推翻後,他加入臨時政府,而且史無前例地被賦予了兩個重要的職位,即海洋和殖民地部和戰爭部;他大刀闊斧地改革,不僅改善了海軍口糧、廢除了鞭刑,還廢除過去的各種政治性的宣誓效忠,打擊一系列不合理的特權,成功地在法國殖民地廢除奴隸制。 5月10日,阿拉果當選為執行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是法蘭西共和國的最高權力機構。他被任命為行政權力委員會主席(1848年5月11日),並以國家元首身份任職直到六月二十四日,委員會向國家制憲大會集體辭職為止。

1852 年 5 月初,路易·拿破崙政府要求所有公職人員宣誓效忠時,阿拉果強烈拒絕,並辭去了經度局以及天文台的職務。路易·拿破崙沒有受理他的辭呈。當路易拿破崙發動政變稱帝後,雖然患有糖尿病還有眼疾,還加上水腫帶來的後遺症,阿拉果依然不願宣誓向皇帝效忠,毅然辭去了天文學家的職務表達他的抗議。拿破崙三世倒是沒跟他為難,只是說就讓老人家自由地做他喜歡的事情吧。

在 1853 年的夏天,阿拉果的醫生勸他回老家呼吸那邊的新鮮空氣,可以改善他的病情。他也從善如流打算出發到庇里牛斯東部,但是他當時已經病入膏肓,來不及出發就在巴黎過世了,享壽 67 歲。阿拉果身後留下大量的著作,陸續出版共計 17 卷。

出身於波旁王朝,終於法蘭西第二帝國,阿拉果見證了法國最動盪的一段時期,他一生熱愛共和與科學,稱得上千古風流人物吧。

參考資料

  1. 中文 英文 法文 維基相關條目
  2. MacTutor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rchive
  3. François Arago: A 19th Century French Humanist and Pioneer in Astrophysics. Authors: Lequeux, James
  4. Biographies of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Men By François Arago

延伸閱讀:

本文摘自《物理雙月刊》39 卷 8 月號 ,更多文章請見物理雙月刊網站

物理雙月刊_96
54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物理雙月刊》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旗下之免費物理科普電子雜誌。透過國內物理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筆,為我們的讀者帶來許多有趣、重要以及貼近生活的物理知識,並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的呈現帶領讀者走進物理的世界,探尋物理之美。《物理雙月刊》努力的首要目標為吸引台灣群眾的閱讀興趣,進而邁向國際化,成為華人世界中重要的物理科普雜誌。

0

12
3

文字

分享

0
12
3
科學寶可夢 #99 巨鉗蟹:一萬馬力的鉗子是多厲害?
Rock Sun
・2017/02/04 ・278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身為一名訓練師,你真的了解你的寶貝們嗎?寶可夢圖鑑讀熟了沒?

其實圖鑑告訴你的比想像中的還多喔!每個星期周末跟著 R 編一起來上一門訓練師的科學課吧!來跟大家分析這些寶可夢們是如何使用科學力來戰鬥的。

嚇死人的大螯  #99 巨鉗蟹

(圖/ Bulbapedia)
圖/ Bulbapedia

大家都知道螃蟹有螯,有被螃蟹(吃的那種螃蟹,不是小招潮蟹)夾過的人就知道那其實蠻痛的,但尚在可接受範圍內,那有沒有人想挑戰巨鉗蟹呢?我勸你最好不要喔~

「堅硬的鉗子有著 1 萬馬力的力量,但是……」(紅、綠、藍、黃、火紅、葉綠、白金、鑽石、珍珠、黑、白)

首先這個敘述[註1]有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你想要形容巨鉗蟹鉗子的有很強的威力,好好的牛頓(力)、帕斯卡(壓力)或焦耳(能量、功)不用,用馬力(功率)幹嘛?

也不是說全錯,因為這些單位之間只不過就是差個時間(T)、長度(L)幾個因次而已,但也太不直觀了吧!就像有人問你:「學校離你家多遠」,比起直接說 1 公里,你卻回答:「以時速 6 公里的速度行走 10 分鐘就到了」……這樣不會被當神經病才怪。

不過竟然這些天兵的博士用了馬力來表示巨鉗蟹的威力,那我們只好照著這個數字來推敲了,幸好我們還是可以回推出巨鉗蟹的一夾有多少力量,但需要一些額外的假設和運算。

一萬馬力有多誇張?

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先單純比對一下,1 萬馬力究竟是多離譜呢?

daily-mail-ukarticle-2570985-1be848d100000578-448_964x629
10000匹馬力……被一隻一隻踩過去大概早就往生了(圖/Daily Mail UK)

如果大家還記得風速狗的文章的話,裡面我們有對馬力做過介紹,並且說「目前世界上馬力數最高的跑車不過才 1200 出頭」。講詳細一點,如果是合法上路、時速可達 400 公里的超跑的話,引擎馬力數不過才 600 左右而已,1000 以上的數字只會出現在一級方程式賽車中,所以 10,000 馬力很明顯有點太誇張了。

繼續執著在這個古老的單位上沒有前途,讓我們先把它換算成瓦特,1 馬力差不多是 745.7 瓦特,所以 1 萬馬力差不多就是 746 萬(7.46 x 106)瓦特,這可以驅動大概 7,000 多台微波爐,現代的電聯車動力也不過才 500 多萬瓦特而已,巨鉗蟹單單一個鉗子竟然就有電聯車 1.4 倍的動力!

giphy8
不用夾的,用這種功率敲下去一定很痛,幸好刺甲貝聽說無堅不摧。圖/Giphy

一萬馬力又等於多少力?

但功率講多了也沒什麼用,巨鉗蟹的鉗子是拿來夾人的,又不會像火箭一樣飛出去,所以我們還是要認真的把功率轉換成力量才能知道他的可怕[註 2]。

功率是力乘以作用距離之後再除以時間的結果,也就是能量轉換或使用的速率,寫成算式的話會長這樣:

P=F×d/t  

其中 P 為功率;F 為力;d 為作用距離;t 為時間。所以要把功率換算成力,只要乘上時間(巨鉗蟹鉗子夾起來的時間)再除以作用距離(鉗子中間的距離)就好了。

但是問題來了,以上兩個東西並沒有白紙黑字的資料可以參考,所以只能自己找了。

首先是距離,巨鉗蟹身高 1.30 公尺,從各種圖片來看,鉗子張最大不過就是肚子到眼睛的高度,看起來差不多是身高的 6 成,就算它 0.8 公尺好了。

夾子夾起來的時間則比較困難一點,從找得到的影片、GIF 中[註 3],其實很快和很慢都有,長則 1 秒,短則有像卡通片頭曲中的 0.3 秒。不過既然要算牠攻擊時的力量,當然是要取速度越快越好的狀態,那就拿 0.3 秒來計算吧!

giphy-8
片頭曲中的畫面就是這個!還好我按馬錶的手指頭還反應得過來。圖/Giphy

所以把上述兩個假設代進去,我們可以得到巨鉗蟹一夾的力道為 2,796,374 牛頓!!!

280 萬牛頓!?太空梭主引擎起飛時,出力不過才 180 萬牛頓而已,一隻藍鯨的體重有 190 萬牛頓[註 4],巨鉗蟹的力道完全凌駕於它們;而把人類送上月球的農神五號火箭,第一階段的每根火箭出力 667 萬牛頓,巨鉗蟹一夾就是這根火箭的 4 成力道,多夾個 3 下的能量大概就足以飛離地球了[註 5]。

從圖片來算算,巨鉗蟹大螯的截面積是 0.3 平方公尺,那這這一夾的壓力會高達 933 萬帕斯卡,被夾到的話,別說水泥了,鐵也會被壓碎[註 6]。

ash_kingler_vice_grippokemon-wiki-wikia
要~斷~掉~啦!!!!圖/pokemon wiki wikia

所以這麼一根強大到離譜的螯長在身上幹嘛用啊?

巨鉗蟹想必跟現實世界的招潮蟹很像,用較小的螯攝食,而較大的螯則用來打鬥及求偶。那麼巨鉗蟹的打鬥應該是相當的恐怖,兩隻巨無霸大螃蟹拿著螯互夾,一夾就是足以把石頭輕而易舉夾斷的力道,牠們的身體大概比鋼鐵還硬才能活下來吧!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我們能夠研究出巨鉗蟹如何輸出如此誇張力道的秘密,寶可夢世界的動力科技一定會大躍進。想像一下:

「風速狗牌跑車,搭載巨鉗蟹大螯引擎,10,000 匹馬力,農神火箭 4 成推力,水陸兩用,價格內洽。」

fiddler_crab
魯成這樣也真是不容易呢。圖/Wikipedia

註解:

  1. 這個敘述後面為何用點點點帶過是有原因的,因為以上許多版本接下來對鉗子副作用的敘述都不太一樣,例如很難使用、很不方便移動、很難瞄準都有,但是在動畫裡面似乎一點都不礙事,真神奇。
  2. 雖然不會像火箭一樣飛出去,但動畫裡卻有巨鉗蟹發射破壞死光的畫面,絕大部分的時候破壞死光原因不明,但這裡我大膽猜可能是火箭發射的灼熱噴射氣流。
  3. 而且也很少,從萬能的 Youtube 找到的所有巨鉗蟹動畫片段,從來沒有明顯動過鉗子一下,難道是傳說中的秘密武器?
  4. 相較之下,現實世界中動物界力氣之最是鹹水鱷的咬合力,有 16,460 牛頓,但巨鉗蟹是牠的 170 倍。
  5. 農神五號火箭有分三階段,這裡指的是第一階段的火箭,5 枚這種火箭將阿波羅太空艙以及剩下的火箭,推進到將近 60 公里的高度再脫離;第二階段的火箭推力更小,一枚只有 500 萬牛頓,也是五枚,將剩下的火箭推到離地 160 公里處;最後是一枚 100 萬噸推力的火箭利用離心力的幫忙,將太空艙送達月球。
  6. 這裡提到的壓碎,是指達到兩個物質的抗拉強度,也就是材料在拉斷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但他們也有屈服強度,材料發生屈服、型變現象時的極限受力。

參考資料:

  1. Scientific Pokedex
  2. Pokemon Database
  3. How Stuff Works (阿波羅火箭馬力
  4. 維基百科(牛頓功率瓦特強度一級方程式賽車力的數量級
Rock Sun
64 篇文章 ・ 699 位粉絲
前泛科學的實習編輯,曾經就讀環境工程系,勉強說專長是啥大概是水汙染領域,但我現在會說沒有專長(笑)。也對太空科學和科普教育有很大的興趣,陰陽錯差下在泛科學越寫越多空想科學類的文章。多次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最後回到了原點:我喜歡科學,喜歡科學帶給人們的驚喜和歡樂。 "我們只想盡我們所能找出答案,勤奮、細心、且有條理,那就是科學精神。 不只有穿實驗室外袍的人能玩科學,只要是想用心了解這個世界的人,都能玩科學" - 流言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