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2

15
3

文字

分享

2
15
3

第14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獎名單出爐!

PanSci_96
・2021/03/20 ・32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本文調整自「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稿

全台第一、更是唯一專為表揚台灣女科學家卓越貢獻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已連續舉辦14年,2007年台灣萊雅為樹立標竿及典範以鼓勵女性參與科學,聯合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置「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多年來素有台灣「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顯見該獎項的學術地位與指標意義。

第十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合影(由左至右):新秀獎得主吳欣潔博士、傑出獎得主林依依博士、新秀獎得主陳縕儂博士、孟粹珠獎學金得主莊造奇博士後研究員。

第14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最高榮譽之「傑出獎」由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特聘教授獲得。為獎勵優秀年輕女科學家而設立的「新秀獎」,則頒發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吳欣潔副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陳縕儂副教授。鼓勵年輕博士班學生具科學潛力的「孟粹珠獎學金」,則由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研究所莊造奇博士後研究員脫穎而出。

林依依特聘教授:用跨領域思維解密氣候現象

今年最高榮譽的傑出獎由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特聘教授獲得。

林依依博士的研究專長橫跨衛星遙測、大氣、與海洋科學三大領域,利用先進的衛星遙測和追風飛機穿越強烈颱風所得的觀測資料,探討颱風(颶風)和海洋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全球暖化下對聖嬰/反聖嬰現象的影響,推論超級颱風的形成原因、颱風強度上限和破壞潛力的估算,以及颱風移動速度變化的趨勢。這一系列精采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對將來颱風的預報有重大的貢獻且影響深遠,先後刊登於包括Nature和Science等在內的國際頂級科學專業期刊,也曾獲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大氣暨海洋總署NOAA等和國際知名媒體如CNN、日本NHK電視台等,選作為亮點報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林博士也分析了颱風與火山爆發對地球系統的生地化循環,及固碳效應(即將大氣中的氣態二氧化碳轉換成固態碳下沉至海洋的過程)的影響,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數理組年度三項重要成果之一。

在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中,林博士已成為在國際上著有聲望的重量級科學家。除了從事科學研究之外,林博士也熱心推廣科學教育,曾指導北一女中學生陳郁欣代表台灣參加美國2014年英特爾國際科學展,獲得全球地球與行星科學科類科首獎;舉辦冬令營教導高中老師衛星遙測技術等,為科普教育貢獻心力。

林博士坦言自己少時字醜、是不被看好的學生,因小學導師何逢志老師給予鼓勵,在100分的數學考卷上加上3顆獎勵星星,成為成長過程中一路激勵她自信、不斷向前的燭光。同時,林博士也分享自己投入專業領域的經驗,並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順暢,而是經過對不感興趣系所的刪去法,進入台大大氣科學系時發現該領域集合數學、物理和電腦的應用,十分適合所長,之後選擇劍橋研究衛星遙測,爾後發現跨領域研究的重要和迷人之處等等過程,一步步摸索奠定今日的精深的成就。

一路走來,林博士認為科學既浪漫又有趣,探索科學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每天都有令人驚喜著迷的發現;而這其中也包括面對99%不能使用的科學研究結果,林博士深信失敗是必經的過程,重要的是有失敗,才能獲得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欣潔副教授:從冰箱、紅酒櫃到太空探測,綠能研究應用潛力無限

吳欣潔博士師承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陳信文教授,自研究生時期胼手胝足創造卓越研究成果,肯定無數,2010年在學期間獲 Acta Student Award,至今仍為臺灣唯一、2015年在國際專業學會嶄露頭角獲美國TMS( 礦物、金屬、冶金) 年會頒發肯定明日之星的青年領袖獎(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2018年獲科技部頒發MOST Young Scholar Fellowship以及國立交通大學頒發之青年講座教授等。

其研究著重綠色能源開發與應用,從基礎的熱力學出發,探討至應用端的熱電材料;系統化的進行熱電材料之合成與量測,探討微結構、相平衡、與熱電性質間的關係,在熱電材料研究領域極具獨特性。從材料基礎出發並通盤了解的特性,使其研究成果在熱電領域中嶄露頭角,研究成果豐碩,發表亦兼具質與量。此外,吳博士在學術社群中也十分活躍,在美國TMS年會中籌辦熱電相關議程(Alloys and Compounds for Thermoelectric and Solar Cell Applications)、擔任primary organizer、session chair及 invited speaker等。吳博士研究相關的熱電材料應用,從冰箱、紅酒櫃、煉鋼爐、甚至是NASA的太空探測儀都可以看見蹤跡,其應用有望助益綠能發展,未來潛力無限。

青少年時期堅定掙脫「女生不必念太多書」傳統觀念綑綁,毅然投入科研的吳博士分享其悠遊科學的心得:「科學研究讓我學會樂觀,重點是看法的轉變,一杯水可以看有水的一半,也可以看它空的一半。科學,可以訓練你態度的轉換。」她也舉自己在月子中心梳妝台完成升等論文的例子,鼓勵有志科學的女學生:「女生善多工,可以在不同事件轉換的特質,其實很適合做科學研究。」

陳縕儂副教授用AI提升「動口不動手」的境界

陳縕儂博士在2016年時回台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與開發人工智慧研究重要的領域之一-自然語言及對話系統,讓電腦能分析、了解、生成人類的語言。台灣過去從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團隊相較其他領域少,在頂尖國際會議中嶄露頭角的學者更是屈指可數,陳博士為該領域國際公認的專家及先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培養優秀的人工智慧人才,陳博士的團隊研究成果皆發表於人工智慧語音和語言處理頂尖具代表性的國際會議,例如:AAAI、NeurIPS、ACL、EMNLP、NAACL、ICASSP等。陳博士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也可視為亞洲首位,獲得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s及Amazon AWS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Awards等國際知名單位獎項之肯定,為其中少數來自亞洲獲獎的學者。

此外,陳博士也積極推廣相關領域之技術,期望讓社會大眾易於理解複雜的科學研究,提倡人工智慧時代之思維。陳博士透露自己的夢想,便是未來能實現如電影「鋼鐵人」中的語音助理Jarvis一般的人工智慧語言研究應用成果,近程則是促進包含智慧家庭、機器人等應用發展。

因為在AI科研領域女性比例極低,陳博士呼籲更多女生投入,笑說:「這個領域只要有電腦就能做研究工作,很適合宅女型的人喔!」另一方面,她也深信做科學研究重要的是創意,包含在研究及程式的設計上;這些領域如果有均衡性別加入,整體思考邏輯將會變得更活躍。因此,她期望科學領域建立更友善的工作環境,讓女性能夠更便於安排從事科學及照顧家人的時間利用。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孟粹珠獎學金莊造奇博士後研究員

莊造奇同學於2015年畢業於中正大學物理系,在學時成績非常優異,憑藉專題研究計畫,經由推甄方式進入台灣大學物理研究所逕讀博士班,2020年剛獲得博士學位,目前進行博士後研究。

就讀博士班期間,莊同學跟隨台大物理系黃斯衍教授,進行熱自旋電子與自旋電子學的實驗研究,其研究成果有6篇發表於國際著名物理期刊。莊同學觀察到由熱激發自旋極化電流在鐵磁薄膜裏的增強效應並分析背後機制,此結果對於提高自旋電流與開發熱自旋電子學中具有高熱電轉換效率的熱電元件非常重要。她的研究不僅在熱自旋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上有重要貢獻,而且在開發能量收集的熱電元件和低耗能的自旋電子元件方面,也提供諸多可能性與應用前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翻越性別高牆 打破生乳營養迷思 埃凡斯促成牛奶滅菌(2)
顯微觀點_96
・2024/08/13 ・23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顯微鏡後的女性科學家系列

他像是一艘船在河中航行;四處遇到阻礙,唯獨一面通暢;在那,所有的障礙都消失了,他徐徐地穿越著深深的航道,進入無盡的海洋。

——愛默生

埃凡斯在動物工業局的研究興趣集中到一種致流產的傳染性微生物。

丹麥獸醫伯納.班(Bernhard Bang) 在 19 世紀末發現了一種導致乳牛流產的病菌,而這種病菌多年來已知存在於受感染的乳牛乳房中。

而農業工業局病理部的施洛德(Schroeder) 和卡登(Cotton)在 1911 年從看似健康的牛隻的牛奶樣本中分離出這種病菌;幾乎同時,另一組研究人員史密斯(Theobeld Smith)和費比恩(Febyen)也在 1912 年從牛奶中分離出同樣的病菌。因此埃凡斯開始思索這類致牛隻流產的病菌是否也會導致人類生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此同時,蘇格蘭病理學家布魯斯(David Bruce)分離出了會使人類發燒和肌肉疼痛的波浪熱(或稱馬爾他熱,Malta fever)的病菌,且發現可透過羊奶傳染給人類。

當時的科學家都認為透過羊奶傳染給人和導致牛流產的是不同的病菌。透過羊奶傳染馬爾他熱的是羊微球菌;引起牛流產的則是流產芽孢桿菌。

但埃凡斯透過觀察,認為這兩種來源的細菌形態相似:這些細胞呈桿狀,但有不同的長度;有些細胞很短,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呈球形。

經過細菌鑑定以及將病菌接種在動物身上的對比試驗,埃凡斯推斷這兩者其實是同一種桿菌,並將這些發現於 1917 年 12 月在美國細菌學家協會(the Society of American Bacteriologists)年會上報告,並發表於 1918 年 7 月的《傳染病雜誌》(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而後來為紀念首先研究這病症的布魯斯,這個病原菌被定名為「布氏桿菌」(Brucella abortu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埃凡斯基於研究發現也提出質疑:「我們是否確信,人類不會因為飲用生牛奶而偶爾發生腺熱(glandular fever)、流產或可能的呼吸道疾病?」

Alice Evans 1945。圖片來源:wiki

避免人畜傳染 推動牛奶滅菌

1864 年,法國生物、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描述了如何透過加熱保存液體的系統,也就是巴氏殺菌。但當時這樣的滅菌法應用於葡萄酒或啤酒,而不是牛奶,因為人們認為牛奶只要不被污染就是安全的。

當時牛奶的問題在於變質的速度。過去,有些乳牛場為了解決變質,會建在城市,以縮短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時間;而有些則使用摻假物,例如碳酸氫鹽、糖、糖蜜甚至粉筆,來掩蓋乳品腐敗的狀況。

對於埃凡斯提出喝生牛乳可能致病的質疑,不但未被採納,還遭到其他科學家、醫師和酪農業等各界的批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來是科學家普遍相信發現結核菌的德國生物學家柯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所提出的觀點:同一種病菌會同時造成動物與人類的共同疾病。

柯霍曾在 1901 年提出儘管結核病是牛隻常見的疾病,產出的牛奶含有大量的「結核菌」,但這種牛型結核病不會傳染給人。

他說,如果牛結核桿菌能夠感染人類,就會出現很多病例,尤其是脆弱的兒童;但大多數醫護人員認為案例數並不多並非如此。他甚至認為,採取措施保護人類免受牛結核病的侵害是不明智的。

二來是科學家們不相信埃凡斯這樣沒有博士學位的女性,能提出如此「重大的發現」。對酪農和乳製品業而言,埃凡斯則被認為在圖利巴氏殺菌設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幸,埃凡斯的發現在 1920 年後陸續得到梅耶(Karl Friedrich Meyer)等人的研究支持,被認為是可信的科學發現。 美國衛生局(USPHS)也從 1924 年開始制定了一項名為《標準牛奶條例》(Standard Milk Ordinance)的示範法規,由州和地方掌控乳製業機構自願採用。之後又陸續頒布行政和技術細節,修改成 A 級巴氏滅菌牛奶條例(Grade A 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提供全國統一的牛奶衛生標準。

重要貢獻鼓勵後進女科學家

為了表彰埃凡斯的成就,美國細菌學家協會(現為美國微生物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於 1928 年推舉她成為首位女性主席。

然而儘管有豐富的實驗室經驗以及預防措施,但埃凡斯仍在 1922 年感染布氏桿菌,並在往後幾年反覆發作。她曾在回憶錄中提到,「完全喪失能力和康復的時期交替出現,最後一次致殘的病情惡化發生在 1943 年夏天,距感染之日已近 21 年」。

更慘的是,當時對疾病沒有夠多的認識,因此她和其他布氏桿菌患者一樣,被診斷為「神經衰弱」,認為這些症狀是被幻想出來的,被誤解為騙子,是在「詐病」。但埃凡斯說,慢性症狀方面的經歷使她有機會親眼觀察這種疾病及其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她也漸漸將研究目光轉向溶血性鏈球菌,一直致力於此直到 1945 年退休。1975 年 9 月 5 日埃凡斯於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逝世,享年 94 歲。她的墓誌銘刻著::「溫柔的獵人,追趕並馴服她的獵物,穿越到了新的家園」。

雖然埃凡斯並未取得博士學位,又曾因女性身分導致科學發現不被認可。但美國微生物學會於1983年為表彰埃凡斯在微生物學領域的參與以及傑出貢獻,設立了「埃凡斯獎」(The Alice C. Evans Award),以表揚後進致力於微生物科學領域的女性。

查看原始文章

推薦閱讀

顯微鏡後的女性科學家:甘居配角仍不減貢獻 微生物學家安娜‧威廉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26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翻越性別高牆 打破生乳營養迷思 埃凡斯促成牛奶滅菌(1)
顯微觀點_96
・2024/07/24 ・168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顯微鏡後的女性科學家系列

顯微鏡學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了醫學﹑公共衛生的發展,而在這背後也有許多偉大的女性科學家參與其中。

屏東縣九如鄉一處養羊場有 3 頭羊確診「布氏桿菌病」,為台灣約 30 年來首例,動防所已撲殺感染羊隻並進行消毒。由於「布氏桿菌」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匡列 4 名牧場員工…。2023 年 12 月 9 日報導

由於乳製品滅菌的觀念普及,現在已很少聽聞布氏桿菌感染。這都得歸功於首先發現經由飲用感染布氏桿菌的生牛乳而導致人類得馬爾他熱,進而促成乳品全面巴氏消毒的細菌學家艾莉絲.埃凡斯(Alice Catherine Evans)。

Alice C Evans。圖片來源:PICRYL public domain

從偏鄉教師到微生物學家

埃凡斯的祖父 1831 年從英國威爾斯移民至美國,她於 1881 年 1 月 29 日出生在美國賓州尼斯威爾斯社區的一戶農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埃凡斯在出生地念中小學,因當地沒有高中,她到了賓州托旺達(Towanda)的薩斯奎漢納學院(Susquehenna)就讀。1901 年畢業後,進入大學就讀的夢想因家裡無法負擔而破碎,且當時小學教職幾乎是唯一對女性開放的非基層勞力職業,因此她沒有多想就進入一所小學擔任 1 至 4 年級的教師。

她在家鄉和外地的小學共教了 4 年書後,得知有康乃爾大學農學院提供偏鄉教師免學費的自然科學課程。當時康乃爾大學的農學院院長貝利(Liberty Hyde Bailey)希望藉由受過訓練的教師,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植物和動物以及無生命世界的興趣。

埃凡斯申請了這項計畫,並用她四年教書的積蓄來到康乃爾大學,並選擇細菌學作為研究領域,指導教授是研究乳製品的微生物學家史托金(William A. Stocking)。

1908 年她獲得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的學士學位,經指導教授推薦,獲得威斯康辛大學的獎學金;這是專門提供給專攻農化或細菌學研究的獎學金,且在此之前未曾頒給女性。於是埃凡斯前往威斯康辛大學繼續碩士學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她雖然是拿細菌學獎學金,但在農業細菌學指導教授黑斯廷斯(Edwin George Hastings)的要求下,埃凡斯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研讀化學,並於 1910 年獲得碩士學位。 碩士學業最後一年,教授希望埃凡斯留下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雖然意識到這是不錯的機會,但大學和碩士學業已帶給她不小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加上博士學位在當時對科學家並非必要,因此她選擇不再繼續攻讀。

與布氏桿菌相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職,天賦就是呼喚,有一個方向,所有的空間都向他敞開。他擁有靜靜地吸引不斷往前努力的能力。

——愛默生

幸運的是,埃凡斯獲得了農業部動物產業局(Bureau of Animal Industry)的研究職位。由於乳酪是威斯康辛州的重要產業,當時威斯康辛大學化學系和細菌學系與乳製品部門合作,研究更好的乳酪製作方法。

埃凡斯是該單位首位女性員工。當時的動物產業局官員沒有想到可能會選擇女性。據傳聞,官員們在一次會議中聽到一名女科學家將加入他們的工作行列的「壞消息」時,他們充滿了驚愕,甚至「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

埃凡斯的回憶錄寫到:「就我而言,進入動物產業局純屬意外,因為長官在女性就業屏障上留下了一個漏洞,我不知不覺地就鑽了進去。」但這在女性就業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除非對美國公務員提出嚴重的投訴,否則埃凡斯不會被任意解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幸埃凡斯的頂頭上司,乳製品部長羅爾(B. H. Rawl)與研究主任羅傑斯(Lore A. Rogers),都不認同其他高級官員對女性的敵意。她在此研究主題是牛乳中各式各樣的細菌,並了解這些類型細菌的來源。同時,她也每年在大學選修一門課,以充實知識。

研究過程中,她的目光漸漸集中到一個特定的對象,一種致流產的傳染性微生物。

查看原始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26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

2

15
3

文字

分享

2
15
3
第14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獎名單出爐!
PanSci_96
・2021/03/20 ・32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6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本文調整自「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稿

全台第一、更是唯一專為表揚台灣女科學家卓越貢獻的「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已連續舉辦14年,2007年台灣萊雅為樹立標竿及典範以鼓勵女性參與科學,聯合吳健雄學術基金會共同發起設置「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多年來素有台灣「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顯見該獎項的學術地位與指標意義。

第十四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合影(由左至右):新秀獎得主吳欣潔博士、傑出獎得主林依依博士、新秀獎得主陳縕儂博士、孟粹珠獎學金得主莊造奇博士後研究員。

第14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最高榮譽之「傑出獎」由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特聘教授獲得。為獎勵優秀年輕女科學家而設立的「新秀獎」,則頒發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吳欣潔副教授,以及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陳縕儂副教授。鼓勵年輕博士班學生具科學潛力的「孟粹珠獎學金」,則由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研究所莊造奇博士後研究員脫穎而出。

林依依特聘教授:用跨領域思維解密氣候現象

今年最高榮譽的傑出獎由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林依依特聘教授獲得。

林依依博士的研究專長橫跨衛星遙測、大氣、與海洋科學三大領域,利用先進的衛星遙測和追風飛機穿越強烈颱風所得的觀測資料,探討颱風(颶風)和海洋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全球暖化下對聖嬰/反聖嬰現象的影響,推論超級颱風的形成原因、颱風強度上限和破壞潛力的估算,以及颱風移動速度變化的趨勢。這一系列精采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對將來颱風的預報有重大的貢獻且影響深遠,先後刊登於包括Nature和Science等在內的國際頂級科學專業期刊,也曾獲世界頂級研究機構如美國太空總署NASA、美國大氣暨海洋總署NOAA等和國際知名媒體如CNN、日本NHK電視台等,選作為亮點報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林博士也分析了颱風與火山爆發對地球系統的生地化循環,及固碳效應(即將大氣中的氣態二氧化碳轉換成固態碳下沉至海洋的過程)的影響,曾獲選為中央研究院數理組年度三項重要成果之一。

在地球科學的研究領域中,林博士已成為在國際上著有聲望的重量級科學家。除了從事科學研究之外,林博士也熱心推廣科學教育,曾指導北一女中學生陳郁欣代表台灣參加美國2014年英特爾國際科學展,獲得全球地球與行星科學科類科首獎;舉辦冬令營教導高中老師衛星遙測技術等,為科普教育貢獻心力。

林博士坦言自己少時字醜、是不被看好的學生,因小學導師何逢志老師給予鼓勵,在100分的數學考卷上加上3顆獎勵星星,成為成長過程中一路激勵她自信、不斷向前的燭光。同時,林博士也分享自己投入專業領域的經驗,並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順暢,而是經過對不感興趣系所的刪去法,進入台大大氣科學系時發現該領域集合數學、物理和電腦的應用,十分適合所長,之後選擇劍橋研究衛星遙測,爾後發現跨領域研究的重要和迷人之處等等過程,一步步摸索奠定今日的精深的成就。

一路走來,林博士認為科學既浪漫又有趣,探索科學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每天都有令人驚喜著迷的發現;而這其中也包括面對99%不能使用的科學研究結果,林博士深信失敗是必經的過程,重要的是有失敗,才能獲得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欣潔副教授:從冰箱、紅酒櫃到太空探測,綠能研究應用潛力無限

吳欣潔博士師承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陳信文教授,自研究生時期胼手胝足創造卓越研究成果,肯定無數,2010年在學期間獲 Acta Student Award,至今仍為臺灣唯一、2015年在國際專業學會嶄露頭角獲美國TMS( 礦物、金屬、冶金) 年會頒發肯定明日之星的青年領袖獎(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2018年獲科技部頒發MOST Young Scholar Fellowship以及國立交通大學頒發之青年講座教授等。

其研究著重綠色能源開發與應用,從基礎的熱力學出發,探討至應用端的熱電材料;系統化的進行熱電材料之合成與量測,探討微結構、相平衡、與熱電性質間的關係,在熱電材料研究領域極具獨特性。從材料基礎出發並通盤了解的特性,使其研究成果在熱電領域中嶄露頭角,研究成果豐碩,發表亦兼具質與量。此外,吳博士在學術社群中也十分活躍,在美國TMS年會中籌辦熱電相關議程(Alloys and Compounds for Thermoelectric and Solar Cell Applications)、擔任primary organizer、session chair及 invited speaker等。吳博士研究相關的熱電材料應用,從冰箱、紅酒櫃、煉鋼爐、甚至是NASA的太空探測儀都可以看見蹤跡,其應用有望助益綠能發展,未來潛力無限。

青少年時期堅定掙脫「女生不必念太多書」傳統觀念綑綁,毅然投入科研的吳博士分享其悠遊科學的心得:「科學研究讓我學會樂觀,重點是看法的轉變,一杯水可以看有水的一半,也可以看它空的一半。科學,可以訓練你態度的轉換。」她也舉自己在月子中心梳妝台完成升等論文的例子,鼓勵有志科學的女學生:「女生善多工,可以在不同事件轉換的特質,其實很適合做科學研究。」

陳縕儂副教授用AI提升「動口不動手」的境界

陳縕儂博士在2016年時回台任職於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與開發人工智慧研究重要的領域之一-自然語言及對話系統,讓電腦能分析、了解、生成人類的語言。台灣過去從事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團隊相較其他領域少,在頂尖國際會議中嶄露頭角的學者更是屈指可數,陳博士為該領域國際公認的專家及先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培養優秀的人工智慧人才,陳博士的團隊研究成果皆發表於人工智慧語音和語言處理頂尖具代表性的國際會議,例如:AAAI、NeurIPS、ACL、EMNLP、NAACL、ICASSP等。陳博士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也可視為亞洲首位,獲得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s及Amazon AWS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Awards等國際知名單位獎項之肯定,為其中少數來自亞洲獲獎的學者。

此外,陳博士也積極推廣相關領域之技術,期望讓社會大眾易於理解複雜的科學研究,提倡人工智慧時代之思維。陳博士透露自己的夢想,便是未來能實現如電影「鋼鐵人」中的語音助理Jarvis一般的人工智慧語言研究應用成果,近程則是促進包含智慧家庭、機器人等應用發展。

因為在AI科研領域女性比例極低,陳博士呼籲更多女生投入,笑說:「這個領域只要有電腦就能做研究工作,很適合宅女型的人喔!」另一方面,她也深信做科學研究重要的是創意,包含在研究及程式的設計上;這些領域如果有均衡性別加入,整體思考邏輯將會變得更活躍。因此,她期望科學領域建立更友善的工作環境,讓女性能夠更便於安排從事科學及照顧家人的時間利用。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孟粹珠獎學金莊造奇博士後研究員

莊造奇同學於2015年畢業於中正大學物理系,在學時成績非常優異,憑藉專題研究計畫,經由推甄方式進入台灣大學物理研究所逕讀博士班,2020年剛獲得博士學位,目前進行博士後研究。

就讀博士班期間,莊同學跟隨台大物理系黃斯衍教授,進行熱自旋電子與自旋電子學的實驗研究,其研究成果有6篇發表於國際著名物理期刊。莊同學觀察到由熱激發自旋極化電流在鐵磁薄膜裏的增強效應並分析背後機制,此結果對於提高自旋電流與開發熱自旋電子學中具有高熱電轉換效率的熱電元件非常重要。她的研究不僅在熱自旋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上有重要貢獻,而且在開發能量收集的熱電元件和低耗能的自旋電子元件方面,也提供諸多可能性與應用前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展頻技術之母海蒂.拉瑪(Hedy Lamarr)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08 ・768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被美貌耽誤才能的代表,這句話或許再適合不過地形容我們今天的主角——海蒂.拉瑪。她是一位好萊塢女明星,但她的成就絕不僅限於螢光幕前的光鮮亮麗。

好萊塢巨星與發明家雙重身份

海蒂.拉瑪不僅在影壇上熠熠生輝,她還是「展頻」這項重要通信技術的發明人。這項技術如今在無線通訊中廣泛應用,像藍牙和 Wi-Fi 等技術的基礎都能追溯到這項發明。

她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不僅僅是一位銀幕女神,還是一位傑出的發明家,她的貢獻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才能與美貌並存的女性,了解海蒂.拉瑪(Hedy Lamarr)如何在那個年代突破重重障礙,成為展頻技術的奠基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我們所使用的藍牙、Wi-Fi 等傳輸技術,其中部分原理來自於海蒂.拉瑪與喬治.安塞爾的跳頻展頻技術。儘管為了提升效率和安全性,現代已經有了更多展頻方式,但這並不會抹去拉瑪與安塞爾的巨大貢獻。

海蒂.拉瑪一生在影壇輝煌,雖然未曾獲得奧斯卡獎,但卻得到由「電子前哨基金會」頒發,有發明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先鋒獎」,拉瑪離世後 14 年,入選美國國家發明名人堂,肯定她在展頻技術上的突破。或許大家記得她螢光幕前的風采,那如同她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那顆星一樣閃耀的身影。但我希望每當我們享受便利的通訊科技時,能記得她也是這條技術發展長路上的一位重要火炬手。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