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潔博士師承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陳信文教授,自研究生時期胼手胝足創造卓越研究成果,肯定無數,2010年在學期間獲 Acta Student Award,至今仍為臺灣唯一、2015年在國際專業學會嶄露頭角獲美國TMS( 礦物、金屬、冶金) 年會頒發肯定明日之星的青年領袖獎(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2018年獲科技部頒發MOST Young Scholar Fellowship以及國立交通大學頒發之青年講座教授等。
其研究著重綠色能源開發與應用,從基礎的熱力學出發,探討至應用端的熱電材料;系統化的進行熱電材料之合成與量測,探討微結構、相平衡、與熱電性質間的關係,在熱電材料研究領域極具獨特性。從材料基礎出發並通盤了解的特性,使其研究成果在熱電領域中嶄露頭角,研究成果豐碩,發表亦兼具質與量。此外,吳博士在學術社群中也十分活躍,在美國TMS年會中籌辦熱電相關議程(Alloys and Compounds for Thermoelectric and Solar Cell Applications)、擔任primary organizer、session chair及 invited speaker等。吳博士研究相關的熱電材料應用,從冰箱、紅酒櫃、煉鋼爐、甚至是NASA的太空探測儀都可以看見蹤跡,其應用有望助益綠能發展,未來潛力無限。
除了培養優秀的人工智慧人才,陳博士的團隊研究成果皆發表於人工智慧語音和語言處理頂尖具代表性的國際會議,例如:AAAI、NeurIPS、ACL、EMNLP、NAACL、ICASSP等。陳博士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也可視為亞洲首位,獲得Google Faculty Research Awards及Amazon AWS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Awards等國際知名單位獎項之肯定,為其中少數來自亞洲獲獎的學者。
1990 年,融合蛋白 CD4 免疫黏附素(CD4 immunoadhesin)誕生。這項設計,是為了對付令人類聞風喪膽的 HIV 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知道 T 細胞是人體中一種非常重要的白血球。在這些 T 細胞中,大約有六到七成表面帶有一個叫做「CD4」的輔助受體。CD4 會和另一個受體 TCR 一起合作,幫助 T 細胞辨識其他細胞表面的抗原片段,等於是 T 細胞用來辨認壞人的「探測器」。表面擁有 CD4 受體的淋巴球,就稱為 CD4 淋巴球。
麻煩的來了。 HIV 病毒反將一軍,竟然把 T 細胞的 CD4 探測器,當成了自己辨識獵物的「標記」。沒錯,對 HIV 病毒來說,免疫細胞就是它的獵物。HIV 的表面有一種叫做 gp120 的蛋白,會主動去抓住 T 細胞上的 CD4 受體。
而另一端的 Fc 區域則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延長融合蛋白在體內的存活時間;二是理論上能掛上「這裡有敵人!」的標籤,這種機制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殺(ADCC)或免疫吞噬作用(ADCP)。當免疫細胞的 Fc 受體與 Fc 區域結合,就能促使免疫細胞清除被黏住的病毒顆粒。
不過,這裡有個關鍵細節。
在實際設計中,CD4免疫黏附素的 Fc 片段通常會關閉「吸引免疫細胞」的這個技能。原因是:HIV 專門攻擊的就是免疫細胞本身,許多病毒甚至已經藏在 CD4 細胞裡。若 Fc 區域過於活躍,反而可能引發強烈的發炎反應,甚至讓免疫系統錯把帶有病毒碎片的健康細胞也一併攻擊,這樣副作用太大。因此,CD4 免疫黏附素的 Fc 區域會加入特定突變,讓它只保留延長藥物壽命的功能,而不會與淋巴球的 Fc 受體結合,以避免誘發免疫反應。
從 DNA 藍圖到生物積木:融合蛋白的設計巧思
融合蛋白雖然潛力強大,但要製造出來可一點都不簡單。它並不是用膠水把兩段蛋白質黏在一起就好。「融合」這件事,得從最根本的設計圖,也就是 DNA 序列就開始規劃。
我們體內的大部分蛋白質,都是細胞照著 DNA 上的指令一步步合成的。所以,如果科學家想把蛋白 A 和蛋白 B 接在一起,就得先把這兩段基因找出來,然後再「拼」成一段新的 DNA。
經過細菌鑑定以及將病菌接種在動物身上的對比試驗,埃凡斯推斷這兩者其實是同一種桿菌,並將這些發現於 1917 年 12 月在美國細菌學家協會(the Society of American Bacteriologists)年會上報告,並發表於 1918 年 7 月的《傳染病雜誌》(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而後來為紀念首先研究這病症的布魯斯,這個病原菌被定名為「布氏桿菌」(Brucella abor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