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預防伴侶感染-我該為另一半吃藥嗎? Part I

羅一鈞
・2012/10/06 ・137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credit: CC by Stéfan@flickr

尚未服藥的HIV感染者,每3到6個月回診看CD4和病毒量的抽血報告:

「CD4比上次降低一些,這次是450顆。病毒量5萬2800,跟上次差不多。依你目前個人的狀況,還不用吃藥,先繼續追蹤就好。」

以往只要講到這裡就結束了。現在我會多說幾句:「但是也有人是為了另一半吃藥的。最近新的治療建議是,如果你有持續發生性行為的對象需要保護,你提早開始服藥、把病毒量控制好,可以降低96%的傳染機率,減少對方被感染的可能。你有這樣的對象嗎?」

我問完後,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答案。有些人沒有交往的對象或伴侶。很多人確實有對象或伴侶,可能同樣是HIV陽性,也可能沒有HIV。針對最後這一群人,我們叫做「HIV正負相異伴侶 (serodiscordant couple)」可以考慮服用雞尾酒療法來預防另一半被自己傳染HI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新作法的根據,是一項由美國主持的大型跨國愛滋研究結果,2011年8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科學家在非洲、亞洲、美洲共9個國家,將1763對HIV正負相異的伴侶納入研究,其中97%是異性戀伴侶。所有感染者的CD4都介於350到550之間,被科學家隨機分配為兩組,實驗組共886對,有感染的一方立刻開始服藥;對照組共877對,感染者等到CD4降低或有發病症狀才開始服藥。透過病毒基因序列比對,在平均追蹤1.7年期間,實驗組只有1位伴侶被傳染,對照組則有27位伴侶被傳染。實驗組跟對照組相比,傳染風險減少96%。

因為兩組有這麼明顯的差異,這個研究成果廣受世界矚目,歐美國家最近紛紛將「預防伴侶感染」納入治療建議當中,並且推論在同性伴侶也適用。主要的科學原理,是雞尾酒療法會使血液和生殖器體液的病毒量大幅降低,減少另一方HIV經由性行為傳染的機率。科學家也發現,為「預防伴侶感染」而服藥的感染者,會比「為自己服藥」的感染者,更能堅持規則服藥,可能是出於盡力保護對方的心理。

大家可能好奇,實驗組為什麼有1位伴侶被傳染?事件發生在感染者服藥3個月時,作者並未進一步說明,我推測是血液和生殖器體液的病毒尚未控制住、也沒有使用保險套。一般來說,服藥3到6個月之間,血中病毒量才會測不到。但即使血中病毒量測不到,精液、前列腺液的病毒量可能仍測得到、仍具傳染力。感染者如果要保護另一半,無論服藥、不服藥,保險套都是必備品。假如無套,就無法避免伴侶被傳染的可能。

感染者想預防另一半被感染,有三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提早開始雞尾酒療法,將病毒量控制住,傳染風險可以減少96%。
  2. 性行為(包括口交)全程戴保險套,避免生殖器體液直接接觸到另一半的生殖器、肛門和口腔黏膜。只要保險套沒破,伴侶就不可能被傳染。
  3. 萬一無套性交或者保險套破了,儘速於72小時之內讓另一半接受預防性投藥,傳染風險可以再降低80%以上。

這裡講的都是「為另一半服藥」的好處,但要感染者出於愛心或是道德,為伴侶服用雞尾酒療法,雖然理由冠冕堂皇,但感染者仍然應該仔細考慮,是否要為了另一半,提早承受藥物副作用、或是服藥帶來的不便呢? 版主在下一篇繼續討論。

預防伴侶感染-我該為另一半吃藥嗎? Part II

轉載自心之谷

性愛難題大解析!遇到這些尷尬的情況,到底該怎麼做?

文章難易度
羅一鈞
2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花蓮人, 台大醫學系畢業, 曾服馬拉威醫療團外交役, 台大醫院內科與感染科訓練, 曾在美國疾病管制局接受流病訓練, 為內科與感染科專科醫師, 現任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 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4
3

文字

分享

0
4
3
鑑識故事系列:性虐主奴契約無效
胡中行_96
・2023/04/24 ・173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警告:本文不適合18歲以下讀者。節錄自鑑識期刊的個案報告,雖已去除驗傷照片與部份敏感內容;但解釋辦案過程與精神狀態的段落,仍會提到非法的極端性愛行為。正文於圖片後開始。

圖/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2015;IMDb

急診就醫

左眼窩外緣的瘀青,在妝粉下若隱若現。德國某急診室裡,30 來歲的女子聲稱,日前於浴室跌倒。[1]醫師見其右手臂橈神經麻痺(radial nerve palsy),決定轉診神經科。[1, 2]5 天後,她又來了,這次是嚴重呼吸困難。右側氣胸(pneumothorax)、肋膜積水(pleural effusion)、肋骨多處新舊骨折,而且食道還有 10 公分撕裂傷。女子解釋,自己「意外」吞下本想送進氣管的充氣物。醫療團隊從其胸腔引流出大量液體,並在食道手術後,刻意令她陷入誘導昏迷(induced coma),好好休養幾天。[1]

警方偵辦

住院期間,醫師驚覺女子全身到處血腫,而且沒有乳頭,因此請婦科檢查。警方稍後也獲報偵辦。年紀長女子幾歲的男性伴侶供稱:女子有極端癖好;自己單純配合。他向警察出示一份可疑的「契約」,顯示女子自願隸屬於他,並且無條件同意,包含虐待在內的所有活動。警方於其住所,找到施虐的用具和自錄的性愛影片。調查報告則指出:女子營養不良;有鞭笞、穿洞和菸頭燒燙引起的外傷與感染;而之前提及的神經麻痺,則是長時間不當肢體束縛所致。此外,她身上有個刺青,寫著「…先生的財產」。[1]

來自格雷的簡訊:「妳讀契約了沒?」圖/電影《格雷的五十道陰影》(2015;IMDb

依賴型人格障礙

女子被診斷為罹患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1]這類病患對自我照顧缺乏信心,非常害怕獨處,因此大小事情全聽特定人士的指令,完全不敢反駁。他們如果受到適切的認可與指導,其實有機會正常運作;但又通常會刻意避免做得太好,以防喪失庇護。如此無謂的分離焦慮,往往使病患學不到東西,最後真的只能仰賴別人生活。然而親密關係難免因故中止,他們便馬上飢不擇食地濫抓浮木。[3]恐懼失去依靠的心態,很可能就是女子緊黏暴力伴侶的原因。

性施虐症

至於男子性施虐的癖好,若僅於雙方合意的範圍內輕微地執行,臨床上不算是毛病。[4]不過,他的程度已經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性施虐症(sexual sadism disorder)的標準:[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反覆從傷害他人的身心,以得到強烈的性快感。[4]
  2. 在非合意的情況下,將性衝動宣洩在他人身上;或者這些性幻想和衝動,已經嚴重影響病患本人的工作、社交或其他重要領域。[4]
  3. 為期長達 6 個月以上。[4]

性施虐症強暴儘管類似,訴諸暴力的動機卻不同:前者從他人的痛楚,得到性高潮;後者則旨在強迫受害者臣服[5]不到一成的強暴犯,有性施虐傾向;然而在性愛兇殺案件的罪犯中,37% 到 75% 具此特質。此外,當性施虐與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並存,會變得格外危險,難以治療。[4]

回到本文的個案,男子提出的「契約」,文字上雖然看似雙方合意,但是在警方深入調查後,不被視為充分證據。他不僅遭判重傷害罪與危險傷害罪,還因為過往的恐嚇、交通肇事逃逸、偽造文書,以及持有非法性愛素材等犯罪紀錄,而被限制不得假釋。男子服刑才一年半,就在獄中自殺。將近 20 載後,協助辦案的法醫等人,整理當時的病歷和判決書等資料,於 2023 年把這個故事公諸於世。[1]

  

參考資料

  1. Koelzer SC, Bunzel LM, Holz F, et al. (2023) ‘Esophageal rupture through extreme sadomasochistic pract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2. Glover NM, Murphy PB. (29 AUG 2022) ‘Anatomy, Shoulder and Upper Limb, Radial Nerv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3. Zimmerman M. (SEP 2022)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DPD)’.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4. Brown GR. (SEP 2022) ‘Sexual Sadism Disorder’.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Version.
  5. Frances A, Wollert R. (2012) ‘Sexual sadism: avoiding its misuse in sexually violent predator evalu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 and the Law, 40(3):409-16.

2

3
0

文字

分享

2
3
0
「初夜」最早發生在幾歲?以及為什麼要調查
miss9_96
・2022/01/19 ・292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青春期是人體變化最劇烈的時期,除了身體上的「第二性徵」開始發育蠢動外,身體內的賀爾蒙也開始活躍流竄,讓你在課堂間、捷運上,都時不時對他人陷入「可以色色」與「不可以色色」的理智與慾望的拉鋸戰……。你是未滿18歲的青少男女嗎?是否對該如何理解「性」感到迷惘?這次《談性先修班》專題,以「未滿 18 歲可以看」的初衷製作系列文章,邀請各位讀者認識那些「能看A片前,你要知道的性知識」!

性病就是透過性交而傳染的疾病。不可能期待孩子的性伴侶,都擁有足夠的保護措施,因此用疫苗等保護她們,是最好的方式。

世界各地的「初夜」調查

第一次性行為,在幾歲?」是個很難得到正確答案

  • 台灣、香港
    如表 1,2018 年調查顯示,台灣國中生、極少數已有性交經驗(1.6%),而有性經驗者、初次性交最早,同時也是最大比例是在 11 歲以前(表 2)[1]

    而香港的數據和台灣接近。2016 年調查發現,約 1~2% 的國一、二年級學生有性經驗,而到了國三~高三,比例達 6~7% [2]
(表 1)國中生性經驗調查。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1
(表 2)有性經驗之國中生,其初次性交年齡調查。註:各年齡層的百分比,以表 1「有性經驗」的人數為分母。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1
  • 巴西
    在歐美,青少年初次性經驗的年齡似乎較台灣低,性活躍的比例似乎較高。

    一項針對巴西高中生的小規模調查(202 人)顯示,女生第一次性經驗年齡分布為 7~17 歲。超過六成已有性生活(63.4%)、性伴侶人數平均 2.4 名。男生第一次性經驗年齡分布為 7~18 歲,超過三成有性經驗(36.6%)[3]

    該 2020 年的研究發現,約 10% 的巴西青少年,在 13 歲前就有性行為;並且不分男、女孩,首次性行為的最小年齡,都是 7 歲。
  • 愛爾蘭、加拿大
    愛爾蘭 2018 年訪問超過四千名青少年(15~18 歲)的調查,25.7% 的男孩、21.2% 的女孩已有性經驗。而有性經驗者,超過兩成的男孩(22.8%)、超過一成的女孩(13.4%),首次性交是在 14 歲以前 [4]

    而加拿大訪問 11~16 歲的學生,發現近兩成青少年在 15 歲以前已有性經驗(表 3),而約一成的比例,小於 12 歲時發生初次性經驗 [5]
(表3)加拿大青少年,有早期性經驗(定義:初次性經驗 ≦ 15 歲)之比例,和初次性交年齡調查。註:因部份問卷不願透露性別,故整體之總人數 ≠ 男生 + 女生。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5

為什麼要調查「初夜」

為什麼要研究初次性交的年齡?因為性交、或接觸性器官,就可能染上性病。而子宮頸癌等惡性腫瘤,其實都是性病;換言之,只要進行性行為,就可能導致罹癌。幸好,已經有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調查初次性交的時間,是希望孩子在染上性病之前,就先打到疫苗、產生免疫力

癌症通常不會傳染,但極少數癌症,會透過病毒感染、在人類之間傳播癌症。有個龐大的病毒家族,叫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virus),它能反覆感染人類;而在漫長、多年的反覆感染、刺激細胞後,可能會讓誘發出惡性腫瘤 [6]

  • 子宮頸癌、陰道癌等(cervical, vaginal, and vulvar cancers)
  • 口咽癌(oropharynx cancer)
  • 陰莖癌(penile cancer)

人類乳頭瘤病毒透過親密接觸(性交、碰觸性器官等)傳播。更可怕的是,因為感染後幾乎沒有症狀,所以該病毒的感染,在人類之間非常、非常普遍。幾乎所有的男性、和女性,都一定會被感染;多數人的免疫系統能清除病毒,但少數人會和病毒永存、惡化成癌 [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子宮頸癌會死人,而且多數不到 60 歲就罹癌

台灣最新的(2019 年)的癌症統計發現,子宮頸癌仍名列女性十大癌症。該年有超過一千名女性被醫師告知罹癌、發生的年齡中位數是 57 歲 [7],換言之,數千個家庭因此劇烈震盪、數千人的生活從此繞著癌症而轉。

幸好,這些癌症可以打疫苗預防

本世紀初,多個國家推動 HPV 公費疫苗,藉此預防子宮頸癌等癌症。HPV 疫苗屬蛋白質類型疫苗,原理和 B 型肝炎、COVID-19 高端疫苗類似

因為疫苗是「避免感染」,因此需在病毒未感染前接種,才能發揮最大效力。而從前述可知,青少年初次性經驗、最早可能在 11 歲左右,因此政府通常建議 11 歲以前接種 HPV 疫苗(9 價 HPV 疫苗最早可在 9 歲施打)[8]

打疫苗真的能減少子宮頸癌發生嗎?

那,打疫苗,真的能減少子宮頸癌嗎?瑞典在追蹤 170 萬人後發現,疫苗讓癌症的風險從 5.27 降至 0.73(每 10 萬人年),而且越早接種、保護效果越好(圖 1)!17 歲以前接種,能讓罹癌風險減少 88 % [9]

美國在 2006 年、澳洲在 2007 年,開始提供公費疫苗。台灣直至 2018 年,才向全國的國一女孩,推廣公費 HPV 疫苗 [10]。其實,我個人覺得應該可以更早接種,同時考量 9 價 HPV 疫苗(台灣公費 HPV 疫苗是 2 價,預防的病毒較少)。畢竟,當孩子們長大時,活在沒有癌症威脅的世界裡,多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1)調查約 170 萬名女性,接種 HPV 疫苗與否、不同年齡層之罹患子宮頸癌累積人數。資料來源/參考文獻 9

參考文獻

  1. 107年度「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國民健康署
  2. 「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06/12
  3. Emanoela Priscila Toledo Arruda, Luiz Gustavo Oliveira Brito. et. al. (2020) Sexual Practices During Adolescence. Revista Brasileira de Ginecologia e Obstetrícia. https://doi.org/10.1055/s-0040-1713411
  4. Honor Young, Lorraine Burke & Saoirse Nic Gabhainn (2018) Sexual intercourse, age of initiation and contracep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Ireland: findings from the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Ireland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DOI: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18-5217-z
  5. Naomi Gazendam,Kathryn Cleverley,Nathan King,William Pickett,Susan P. Phillips (2020) Individual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arly sexual activity: A study of gender-based differences using the 2018 Canadian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Study (HBSC). PloS One.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8515
  6.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Vaccin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09/09
  7. 公布108年國人癌症發生資料 防癌防疫一起來 重視癌症篩檢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2022/01/13
  8. Elissa Meites, Peter G. Szilagyi. et. al. (2019)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ation for Adults: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DOI: http://dx.doi.org/10.15585/mmwr.mm6832a3
  9. Jiayao Lei, Ph.D., Alexander Ploner, Ph.D., K. Miriam Elfström, Ph.D., Jiangrong Wang, Ph.D., Adam Roth, M.D., Ph.D., Fang Fang, M.D., Ph.D., Karin Sundström, M.D., Ph.D., Joakim Dillner, M.D., Ph.D., and Pär Sparén, Ph.D. (2020) HPV Vaccination and the Risk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oa1917338
  10. 蔣維倫 (2020) HPV/子宮頸癌疫苗有用嗎?看看12年的百萬人實證研究怎麼說。泛科學
所有討論 2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63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