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本文目前處於爭議狀態。正在與原作者 Caroline Wagner 討論原文中的問題。(20120816 23:59)
圖片來源:Gates Foundation@Flickr,根據創用 CC-By 2.0 條款使用
科技政策專家 Caroline Wagner 表示,為了讓科學真正有用於發展上,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更具包容性的系統來追蹤出版物。
比較全球科學與科研成果的產出是老生常談。非專家、決策者和管理者必須仰賴期刊評鑑及期刊的影響力——論文發表數、引用數量的記錄以及科學期刊的聲譽——來評估公共支出的影響力,並分配科研資金。
這個黃金標準就是湯森路透公司的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簡稱 SCIE,曾經稱為 ISI)。SCIE 是一個優秀的摘要服務,但它僅僅涵蓋了全部科學文獻的一小部分。
而且,儘管資訊革命讓我們在網路上發表、獲取科研結果相關資訊更加容易,但它也妨礙了這些結果的監測和比較,因為資料在許多新的管道中大為流傳。
這樣的結果是,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開放系統中,評估一事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困難。
「看不見」的範圍
在近來一項研究中,我們計算了 1.5 萬多份「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科學期刊,其中僅有 495 份(大約3%)被列入 SCIE。[1]
令人驚奇的是,這不是一種異常現象:我們發現 SCIE 僅僅列出科學先進國家大約 3% 的期刊。
這就意味著,對於全世界仰賴 SCIE(或 Scopus、Google Scholar)的決策者而言,最多會有 90% 的科學與科研成果產出沒有被考慮、獲取或進行比較過——我們將這些研究稱為「看不見的科學」(unseen science)。
對於美國等科學發達的國家,諸如醫學索引(Index Medicus)和化學索摘資料庫(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CAS)等摘要服務,都為人們提供了額外的資訊獲取機會。但是,這些來源並沒有提供公共使用或允許進行比較研究。
至於發展中國家,「看不見的」科學的挑戰,又因為語言障礙而變得複雜。中國出版了 6596 份科學期刊,其中只有少數有英文摘要。同樣地,俄國和巴西都有將近 2000 份本國語言的期刊沒被列入 SCIE。
印度在英語和 SCIE 上的表現較佳,但與其他金磚國家不同的是,它的全國性出版物(大約 550 份)分散在許多不同的資料庫中,很難追蹤。[1]
所以,科研人員要如何找到這些研究?目前還沒有辦法。
數量與品質
科學的全球成長獲得廣泛讚譽。它豐富了人們的知識,但在評估比較全球科學與科研成果產出上,挑戰也為之增加。
有越來越多國家的研發資助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1996 年,6 個國家的研發開支就占了總數的 90%;截至 2008 年,這個精英集團的組成更增加至 13 個國家以上。[2] 本世紀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研發開支翻了一倍以上。
以本土語言出版的期刊(印刷版和電子版)數量不斷增長,諸如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等自由軟體出版管道、以及全球性的會議(實體的和網路的),均可顯示出健康的科學發展。網路也為出版帶來新的可能性,科學研究發現日新月異。
新傳播工具讓更多人參與全球科學網絡,這肯定是件好事。但這個趨勢卻也妨礙了評估一事,對於全球性比較研究所欲衡量的東西也帶來問題。
訊息來源的激增帶來了品質的問題。arXiv 和 ResearchGate 等線上資料庫越來越受歡迎,它們納入了尚未經過評審的論文及其出版前的版本,但這些卻經常被其他人閱讀及引用。然而,目前沒有明確的標準出現用以考量論文的狀況(像是文章是經評審前或評審後),更遑論引用情況的長期比較。
電子期刊、一般通訊和公告,也並非總是使用品質高的評估標準(諸如同儕評審和編輯)。無法從中挑選出可提供高品質資料的研究。
這並未減少這些「看不見的」資料對於全球知識庫的貢獻。事實上,未來進展突破的種子可能就在其中。但要過濾不斷擴增的大量資料來找到他們,卻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關鍵步驟:盤點
事實上,近來對於科學評估全球標準的呼籲,在理論上雖立意良善,但是科學傳播方式和來源的激增,讓這個想法變成一種理想,很難付諸實行。
全球評估標準的第一步,應該是對各種科學與科研成果產出及其來源,進行盤點。有很多可能的配置方式——例如,僅有電子版,或是同時有電子版和印刷版;出版頻率;同一論文在多少地方發表過(出版前和出版後);連結到補充資料的情況;資訊是自由取得或是需要訂閱;接受編輯還是同儕評審等。
全球評估標準的第一步,應該是對各種科學與科研成果產出及其來源,進行盤點。有很多可能的考量方式——例如,僅有電子版,或是同時有電子版和印刷版;出版頻率;同一論文在多少地方發表過(出版前和出版後);連結到補充資料的情況;資訊是自由取得或是需要訂閱;接受編輯還是同儕評審等。
針對成果類型採用標準術語,將會幫助分析人員進行準確的清點,而且還有助於決策者在決策時使用所有可用的資訊。
這可能需要地區或全國政府——或許還要有學術單位——投資好的統計技術,以及擁有所有科學期刊館藏的國家圖書館。這種圖書館必須要能公開取閱(open access),例如俄羅斯正試圖打造的 elibrary.ru。
確保所有的優秀科學及科研成果產出,都可被全球「看見」,其中一種方法是,藉由一個崇高的目標來為科學界帶來重大挑戰。全球透明度(global transparency)可藉由新的合作協定加以實現,並可用以評議、歸類和理解協作時代下的科學活動。但是這都需要來自政府和科學社群的承諾。
在目前的情況下,科學出版物大部分仍然還沒被那些最有潛力的使用者看到,而這種獲取管道的缺乏,會讓全球科學發展變得貧乏。
Caroline Wagner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Battelle 科學技術政策中心的主任兼 Wolf 國際事務講席教師。
Caroline 的聯繫方式是 wagner.911@osu.edu
參考文獻
[1] Wagner, C.S., Wong, S.K. Unseen Science? Representation of the BRICs in global science. Scientometrics 90, 1001–1013 (2012)
[2] Public re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ESCO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本文原發表於 SciDev [2012-07-19]